1、(03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一即景抒情诗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 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 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 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 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5、(03年夏季北京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一即景抒情诗 江楼感旧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 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 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 (内容) (写法) 参考答案:(1)、BE (2)、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 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6、(03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0分)一即景抒情诗 望海楼①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ε 滨水的地方。 17、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2 分) 18、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和()两个方面 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1、(03 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即景抒情诗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 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 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 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 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5、(03 年夏季北京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即景抒情诗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 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 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 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6、(03 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0 分)--即景抒情诗 望海楼①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 滨水的地方。 17、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2 分) 18、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和()两个方面 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 分)
19、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2分)[]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20、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 答案:17.烘托望海楼的高峻18.空间时间19.B 20.要点:(1)色彩(红、白)(2)声音(画角)(3)动态(催、起)(写出 其中的两点即可) 2、(04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一即景抒情诗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觳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 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 皱纱彀: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 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 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7、(04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一即景抒情诗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 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 造意境的。 答案:16、“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 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 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8、(04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一即景抒情诗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 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 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16、(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 旷达
19、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2 分)[]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20、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 分) (1) (2) 答案:17.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18.空间时间 19.B 20.要点:(1)色彩(红、白)(2)声音(画角)(3)动态(催、起)(写出 其中的两点即可) 2、(04 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即景抒情诗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 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 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 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 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7、(04 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即景抒情诗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 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 造意境的。 答案:16、“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 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 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8、(04 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即景抒情诗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 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 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16、(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 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 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16、(04重庆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一即景抒情 东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 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 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 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答案:16、(6分)(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 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 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1、(05福建秋季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一即景抒情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迴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 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 答案:10、(6分)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 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 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 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5、(05湖北卷)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 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即景抒情诗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 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 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 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 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 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16、(04 重庆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即景抒情 东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 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 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 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答案:16、(6 分)(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 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 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1、(05 福建秋季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即景抒情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 更妙,为什么?(4 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 分) 答案:10、(6 分)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 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 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 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5、(05 湖北卷)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 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即景抒情诗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 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 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 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 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 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 果。(2分) 答案:(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 分)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 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 10、(05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一即景抒情诗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 要分析 答案:16.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 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 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 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11、(05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一即景抒情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 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 析。(4分) 答案:17、(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 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 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 绪”各2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 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 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情”只要 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 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 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 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 分)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 果。(2 分) 答案: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 分) 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 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 分) 10、(05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即景抒情诗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 要分析。 答案:16.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 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 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 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11、(05 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即景抒情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 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 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 析。(4 分) 答案:17、(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 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 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 绪”各 2 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 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 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情”只要 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 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 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12、(05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即景抒情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 赏析这自诗。 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 对“空啼”。 (2)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 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 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 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16、(05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一即景抒情诗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 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 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9、(06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一即景抒情诗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 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16、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 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 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 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11、(06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一即景抒情诗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2、(05 全国卷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 分)--即景抒情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 赏析这自诗。 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 对“空啼”。 (2)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 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 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 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16、(05 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即景抒情诗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 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 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9、(06 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即景抒情诗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 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 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 分) 16、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 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 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 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 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 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 分) 11、(06 全国卷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即景抒情诗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