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诗歌鉴赏 【2019年高考】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 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 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 画之精妙 【解析】 14.此题考査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 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 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 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 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 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 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
专题 05:诗歌鉴赏 【2019 年高考】 一、【2019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 分) 【答案】 14.C 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 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 画之精妙。 【解析】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 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 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 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 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 C 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 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 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
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 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 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 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 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 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 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14.此题考査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不随 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 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 北宋中期(约公元 970 年-1052 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 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 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二、【2019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 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14.D 15.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 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 项“不随 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15.本题考査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 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 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 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 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 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 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 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三、【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丝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 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插田歌》 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 新流畅 【解析】 14.此题考査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故选 D。 1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 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 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 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 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 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 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 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三、【2019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 分) 【答案】 14.B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 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插田歌》 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 新流畅。 【解析】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能看到 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 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 15.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 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 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 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 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 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 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 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 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 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 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 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 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 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 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四、【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答案】 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能看到 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 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 B。 15.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 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 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 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 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 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 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 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 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 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 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 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 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 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 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四、【2019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 分) 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 分) 【答案】 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
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10.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 9.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 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 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 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 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 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 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 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 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 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10.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 时也考査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 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 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 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 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 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 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五、【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岀髙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 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10.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 9.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 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 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 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 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 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 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 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 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 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10.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 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 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 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 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 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 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 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五、【2019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 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3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