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粮食和其他农作物(除棉花外)的产量,比丰收年的一 九五年还有增加。工业的总产值和基本建设完成的投 资额也有很大的增长,工业生产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了第 一个五年计划的总产值指标,基本建设四年累计已经完 成五年计划投资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些情况说明, 一九五六年的经济建设,成绩是主要的。 一九五六年在财经工作方面,也发生了一些缺点错 误,这主要表现在: 一、在财政和信贷方面多支出了近三十亿元。这三 十亿元包括以下三个项目:(1)基本建设投资多用了十 五亿元以上。基本建设投资大都是用得恰当的,但是在中 央各部门,在各地方,都有一部分用得不适当,用得多了。 (2)工资多开支了六七亿元。一九五六年是需要增加工 资的,缺点是增加得太多。去年各个方面招收的人员, 比原计划的八十四万人多了一百多万人,这里还不包括 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技工训练班多招收 的人员。一部分人员工资增加得过多,机关、企业人员的 升级面宽了,有些奖金制度也不适当。这三笔钱,再加上 附加工资,合计约有六七亿元。(3)贷款多了一些,农贷 和其他贷款多支出了五亿多元。以上基本建设、工资、贷 款三项,共计多支付近三十亿元。 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应都紧张。基本建设 和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如钢材、木材、竹子、煤炭等,人 民生活需要的许多消费品,都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的 现象,以致有些地方在犒以物易物。钢铁是基本建设和 2
工业生产的重要物资,去年用空了七十万吨的库存(其中 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就多用了二十万吨)。由于缺少原 料,于T工业者到处抬价抢购废钢铁;有的地方竟发生手工 业者抢去供销合作社的竹子的事。日用消费品供应紧张 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个别商品(如自行车)出现了投机 倒把的“黄牛”1)。看来,任何一种物资必须保有一定的 社会周转量,如果少于这一数量,便会发生供应紧张,甚 至会出现黑市买卖和囤积投机的现象。 我们知道,钞票是物资的筹码,发行钞票必须有可以 相抵的物资。按物资的数量来说,一九五六年比一九五 五年是增加了,但是却发生了拱应紧张的现象,原因就在 于财政和信贷多支付了近三十亿元。 如前所说,一九五六年经济建设工作成绩是主要的 但缺点错误确实存在。经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积累起来 的,过去有缺点错误,今后也还难免。摸索革命的规律, 我们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建设的经验,也必须有两三个 五年计划的时间,才可积累下来。我们的缺点错误是前 进中发生的,是容易纠正的。目前有些物资供应紧张,我 们只对少数物资实行了定量供应,但就全局来说,市场仍 然是稳定的,黑市和“黄牛”并不多。我们认为,粮食、植 物油、布匹等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供应紧张,其他的物 资,只要在两年内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并且采取适当的 措施,供应紧张情况是可以缓和下来的。我们要有计划 地使社会购买力增长的速度放慢,使它低于消费品增长 的速度,在两年的时间内填补供应不足的差额,使购买力 3
和物资供应大体上得到平衡。 如何解决目前财政经济方面的问题 解决财政经济方面所发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 办法: 一、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在增产方面,农业和有销路 的副业产品,应该大大增产;有原料、有销路的工业和手 工业产品,也应该尽量增产。在节约方面,无论是基本建 设或者是生产,无论是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机关,团体、学 校,无论是中央或者地方,除了保证必需的费用以外,都 要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 二、适当压缩基本建设的投资额。这样做的目的,是 使一九五七年基本建设的规模,适应于国家财力和物力 的可能。这样,基建工作量和财政支出将比原来发下去 的控制数字降低,至于降低多少,要看财政收入和钢材、 木材等原材料供应的可能。投资额减少以后,是削减主 要项目还是削减次要项日,要加以分析。如果有些主要 项目不推迟,不减“骨头”只减“肉”2),这样下去,将来还 会出现紧张的局面。 三、有计划地控制社会购买力增长的速度。今后两 年,工资总额只能小量增加;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除了收 价太低因而破坏生产的以外,一般不能提高。这样,就可 以使购买力的增长在计划的控制之下。劳动工资方面要 注意的是,除安排大学和中专毕业生以外,各部门一般不 4
增加人员,必须增加的单位由内部统一调剂;升级加薪一 般要停止两年。同时,还要增产消费品,推销公债,奖励 储蓄。用这些办法来使消费品的供应量和社会购买力恢 复平衡。 我们采取上述三项措施,就是为了既保证经济建设 的一定规模,又逐步使原材料和消费品供应紧张的状况 缓和下来。也就是说,既要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 任务,又要保证市场稳定。这样做,无疑要遇到许多困 难。比如,若干基建项目推迟后要进行妥善处理,多余的 职工要加以安排,对于不能升学和分配工作的中学毕业 生,也要做好工作。 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 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 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像我们 这样一个有六化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 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 济混乱:两者合过,经济就稳定。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 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 要容易些。因为物资多了,增加建设是比较容易的;而财 力物力不够,把建设规模搞大了,要压缩下来就不那么容 易,还会造成严重浪费。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薄-一波同志在发言中,讲了国民收入和积紧、国民收入利和 国家预算收入、国家预算支出和基本建设投资三种比例 5
关系,我很同意他的研究。他所提出的比例数字可能会 略有出入,但寻找这些比例关系,是完全必要的。我现 在想从另一个角度,即从其他方面试图寻找一些制约的 方法,来防止经济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危险。我认为下 列各点应该注意。 一、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都必须平衡,而且应该略 有结余。只要财政收支和信贷是平衡的,社会购买力和 物资供应之间,就全部来说也会是平衡的。一九五○年 到一九五五年财政收支平衡和物资供需平衡的状祝,从 正面证明了这一点。一九五六年,由于财政上有了赤字, 物资供应就不平衡,又从反面证明了这一一点。这是极为 重要的一个问题。同时还应该指出,财政收支略有结余 是必要的,因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规模日益扩大,便需要逐 年增加物资的周转量,也就是要适当地增加库存量。所谓 财政结余,并不只是结余钞票,主要是结余相应的物资。 当然,财政结余并不是一点也不能使用,在保证必要的周 转量和储备量的情况下,是可以使用的。一九五六年因 为动用得太多,便发生了问题。 二、物资要合理分配,排队使用。应该先保证必需的 生产和必需的消费,然后再进行必需的建设。像钢铁、术 材等原材料的供应,应该有分配的顺序。原材料的供应, 宽裕时不发生问题,紧张时便必须有分配的顺序。在原 材料供应紧张的时候,首先要保证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部 门最低限度的需要,其次要保证必要的生产资料生产的 需要,剩余的部分用于基本建设。先保证生产、后供应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