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进到新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甚至是倒退。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就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要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使实践活动符合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同时,又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四、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除了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还包括一系列成对范畴,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一)内容与形式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方面,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其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从最初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随着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要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又要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31
31 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 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 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 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 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进到新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 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 其中有暂时的停顿甚至是倒退。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 式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 之否定规律办事,就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地肯定一切或否 定一切,要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使实践活动符合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 性。同时,又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 到前途的光明。 除了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还包括一 系列成对范畴,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指构 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方面,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 具有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其形式 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内容的形式,对 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 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在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 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从最初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 合,随着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要根据内容决 定形式的原理,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又要 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
(二)本质与现象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本质与现象的相互依存表明: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正确把握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准确辨别真象和假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进而通过技术手段和理论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三)原因与结果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的。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如果“倒因为果”或者“倒果为因”,就会歪曲事实,得出荒谬的结论。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在事物因果联系的长链中,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没有“无果之因”;任何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没有“无因之果”;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可能是结果,反之亦然。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能够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我们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才能通过自觉的努力,消除不利的原因,使因果关系运动朝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向运行,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结果。(四)必然与偶然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既包含着必然的方面,也包含32
32 (二)本质与现象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 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 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 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 自己的存在;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本质与现 象的相互依存表明: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正确把握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准确辨别真象和假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需要掌握大量 的现象,进而通过技术手段和理论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三)原因与结果 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在事物的普遍联系 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的。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 就是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如果“倒因为果”或者 “倒果为因”,就会歪曲事实,得出荒谬的结论。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在事物因果联系的长链中,任何原因 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没有“无果之因”;任何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没有“无因之果”;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可能是结 果,反之亦然。 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能够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我们只有正确把握 事物的因果关系,才能通过自觉的努力,消除不利的原因,使因果关系运动朝着 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向运行,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结果。 (四)必然与偶然 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 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偶然 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既包含着必然的方面,也包含
着偶然的方面。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一方面,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现实事物的发展,不通过偶然而只表现为纯粹必然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必然总是伴随着偶然,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已开辟道路。另一方面,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在似乎是偶然起支配作用的地方,实际上是必然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制约着偶然的作用形式及其变化。必然与偶然相互转化。相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对另一过程就可能成为偶然的东西,反之亦然。在事物的产生、发展和衰的过程中,包含必然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的相互转化。比如在生物进化中,某个基因变异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这是偶然转化为必然;旧物种的基本性状在新物种中表现为返祖现象,这是必然转化为偶然。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我们的目标和计划,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因素的作用,善于敏锐地识别和把握机遇,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五)现实与可能现实与可能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与可能相互区别。现实是当下的客观存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况;可能是事物潜在的趋势,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方向。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一方面,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新的可能;另一方面,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发展就是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在实践中正确把握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既涉及对现实的评价,也涉及对未来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立足现实,对可能性作出全面的分析和预判;另一方面着眼长远,防止坏的可能变为现实,同时善于创造条件,促使好的可能获得实现。33
33 着偶然的方面。 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一方面,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现实事物的发展,不 通过偶然而只表现为纯粹必然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必然总是伴随着偶然,要通过 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另一方面,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在似乎是 偶然起支配作用的地方,实际上是必然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制约着偶然的作用形 式及其变化。 必然与偶然相互转化。相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对另一过程就可 能成为偶然的东西,反之亦然。在事物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中,包含必然 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的相互转化。比如在生物进化中,某个基因变异会导致新物 种的产生,这是偶然转化为必然;旧物种的基本性状在新物种中表现为返祖现象, 这是必然转化为偶然。 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并以此 为依据制定我们的目标和计划,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因素的作用,善于 敏锐地识别和把握机遇,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五)现实与可能 现实与可能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是指相互 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 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现实与可能相互区别。现实是当下的客观存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况;可 能是事物潜在的趋势,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一方面,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新 的可能;另一方面,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 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发展就是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在实践中正确把握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既涉及对现实的评价,也涉及对 未来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立足现实,对可能性作出全面的分析和预判; 另一方面着眼长远,防止坏的可能变为现实,同时善于创造条件,促使好的可能 获得实现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①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票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②。恩格斯也指出,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③。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由此作出的革命性结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他们反对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范畴,而主张从历史发展中看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并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和最终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必须深刻理解其中贯穿的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要坚持和发扬这种批判的、革命的精神。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要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提倡创新创造,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二)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①《马龙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4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4页。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3页。34
34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 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①在马克思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 了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 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 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 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②。恩格斯 也指出,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 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 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 的头脑中的反映”③。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由此作出的革命性 结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他们反对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范畴, 而主张从历史发展中看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并通过对商品、货币、 资本、剩余价值等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和最终走向灭 亡的历史趋势。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 必须深刻理解其中贯穿的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要坚持和发扬这 种批判的、革命的精神。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 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要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提倡创新创造,反对因 循守旧、墨守成规。 (二)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 ① 《马龙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664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94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23 页
系和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因而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同样,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时,也就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这一名称,就体现了这种统一。就唯物辩证法本身来看,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还体现为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既是客观辩证法,又是主观辩证法,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支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①。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和发展。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是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一一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三)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普遍规律,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论。按照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08页。35
35 系和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因而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时,已 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同样,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 发展时,也就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这一名称,就体现了这种 统一。 就唯物辩证法本身来看,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还体现为客观辩证法与主观 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既是客观辩证法,又是主观辩证法,是二者的有机统 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 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支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 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 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 认识论的统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 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 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①。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 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 和发展。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 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是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 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 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 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 东西而已.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 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 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 (三)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普遍规 律,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论。按照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90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