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义不是物质本身。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①(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②。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已的行动来改变世界。”③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即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俗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多少反映了这个道理。(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人创造历史,不是随心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3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0页。③《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3页。21
21 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马克思指出:“观念 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①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 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 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 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②。人的整 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 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 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 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正如列宁所说: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③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 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所没有的东 西,即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 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俗话说的“笑一 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多少反映了这个道理。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 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 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 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人创造历史,不是随心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93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70 页。 ③ 《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83 页
所欲地创造,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形成正确的行动。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一一实践才能达到。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四)意识与人工智能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让机器具有完成某种复杂目标的能力,它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建立在大数据与不断升级的各种算法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当代人类生活。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们的许多思考,例如人工智能能否具有人类意识、能否超越和取代人类智能等问题。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地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和扩展人脑的某些活动甚至在计算速度和准确度、程序化任务的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超出人类所能,但即使是计算能力最强大、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也不能达到人类智能的层级,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第一,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人类智能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内涵和实践智慧,人类的情感、信念、意志、创造性思维等,至少在相当长时期内还无法被还原为数据信息及其基本算法。人工智能的情感模拟并不能取代22
22 所欲地创造,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人才能真正 成为历史的主人。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 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 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尊重事物 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 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 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 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形成正确的行动。第二,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 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 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让机器具有完成某种复杂 目标的能力,它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 物化。建立在大数据与不断升级的各种算法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人工智能,正在深 刻影响当代人类生活。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们的许多思考,例如人工 智能能否具有人类意识、能否超越和取代人类智能等问题。 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 实化。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地从人脑 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尽管人工 智能可以模拟和扩展人脑的某些活动甚至在计算速度和准确度、程序化任务的执 行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超出人类所能,但即使是计算能力最强大、最先进的智能机 器,也不能达到人类智能的层级,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 智能。 第一,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 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人类智能中包含着丰富的 心理内涵和实践智慧,人类的情感、信念、意志、创造性思维等,至少在相当长 时期内还无法被还原为数据信息及其基本算法。人工智能的情感模拟并不能取代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真情实感。人工智能可以辅助人们决策,但不能代替人们以知情意统一为基础的整体决策。第二,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因人类生产生活与社会交往需要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承担某种社会功能,如一定的社会管理和社会交往功能,甚至机器人还可以成为人的生活伙伴。但是,机器人从根本上说是机器而不是人类,它不可能真正具备自立、自主、自觉的社会活动,难以成为独立的具有行为后果意识、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体。第三,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人工智能以机器语言为基础,是对思维的一种物化和模拟,其思维方式是纯逻辑、理性的,而人类思维是与自然语言相联系的,其思维方法常常是多样而跳跃的。而且,自然语言总是与一定情境有关,很难被彻底形式化并被计算机所完全掌握。机器语言的本质是单调地处理数字或规则性地操作符号,既缺之自然语言的意义向度,也不具有自然语言以言行事的实践功能。当前,人工智能还在发展中,可以预见它在未来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我们要以开放、客观的态度观察、思考和把握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注意加强人工智能不当应用的风险研判和防范,引导和规范人工智能向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发展。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一,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淡化发展的产物,依存于自然界,并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界。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并不依赖人类意识而存在。人类的实践活动能够改变自然事物的形态和面貌,在自然界打上人类的印记,使之成为人化的自然,但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无论是尚未进入人类实践活动范围的自在自然,还是已经被实践打上烙印的人化自然,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第二,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定形态。社会中虽然也包含精23
23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真情实感。人工智能可以辅助人们决策,但不能代替人们以 知情意统一为基础的整体决策。 第二,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 类的社会属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因人类生产生活与社会交往需要而产生, 并随其发展而发展。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承担某种社会功能,如一定的社 会管理和社会交往功能,甚至机器人还可以成为人的生活伙伴。但是,机器人从 根本上说是机器而不是人类,它不可能真正具备自立、自主、自觉的社会活动, 难以成为独立的具有行为后果意识、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体。 第三,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 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人工智能以机器语言为基础,是对思 维的一种物化和模拟,其思维方式是纯逻辑、理性的,而人类思维是与自然语言 相联系的,其思维方法常常是多样而跳跃的。而且,自然语言总是与一定情境有 关,很难被彻底形式化并被计算机所完全掌握。机器语言的本质是单调地处理数 字或规则性地操作符号,既缺乏自然语言的意义向度,也不具有自然语言以言行 事的实践功能。 当前,人工智能还在发展中,可以预见它在未来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我们要 以开放、客观的态度观察、思考和把握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注意加强人工智能不当应用的风险研判 和防范,引导和规范人工智能向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发展。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 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 一于物质。 第一,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淡化发展的产物,依存于自然界, 并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界。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并不依赖人类意识而存在。 人类的实践活动能够改变自然事物的形态和面貌,在自然界打上人类的印记,使之 成为人化的自然,但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无论是尚未进入人类实践活动 范围的自在自然,还是已经被实践打上烙印的人化自然,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第二,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定形态。社会中虽然也包含精
神现象,但从根本上讲人类社会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是物质的,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物质的,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三,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意识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物质世界包含着不同的物质现象和物质形态、不同的物质层次和物质结构、不同的物质过程和物质活动,包含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问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一恩格斯:《反杜林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摒弃一切无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思想观念,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特别是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我们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出发,既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又呈现出更加具体的阶段性特征。24
24 神现象,但从根本上讲人类社会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是物 质的,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物质的,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 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三,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 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 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意识统一 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物质世界包含着不同的物质现象和物质 形态、不同的物质层次和物质结构、不同的物质过程和物质活动,包含着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多姿多彩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问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 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 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 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摒弃一切无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思想 观念,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 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特别是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我们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出发,既要 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又呈现出更加 具体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①。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既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联系中的事物存在。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瘾想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相互作用之中。随着SG网络、大数据、智能感知等前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万物互联时代悄然而至,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世界图景将变得更加清晰可见。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对条件要唯物辩证地去看待。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有利条件支持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0页。25
25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 物的运动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 法的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 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 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①。联系是指事物内部 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万事万 物既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联系中的事物存在。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 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坚持联系的 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 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其三,整 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 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相互作用之中。随着 SG 网络、大数据、智能感知等前沿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万物互联时代悄然而至,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世界 图景将变得更加清晰可见。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 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 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 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对条件要唯物辩证地去看待。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 作用。有利条件支持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79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