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加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尽管基因重组技术会促进分子生物学的革 命性进展,可是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 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门对此做 了一个题为《DNA争论:科学反对它自己》的专题节目,向公众普及科学伦理。 ⑥在伯格信件中,积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自己的研究 工作进行限制,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 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选自《环球科学》2009年第2期,有删改) 6.下列关于“伯格信件”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B) A伯格兴建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74年7月联名发表 的一封建议信。 B伯格信件提议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组研究以避免可能导致的 无法预知的后果。 C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杰出科学家主动提粗对他们从事并取得成果的领域的研 究工作进行限制。 D“伯格信件”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时间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迅即找到信息源。B项的有效信息是第⑤段“呼吁 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显 然,选项说法过于绝对,范围扩大了
- 6 - 国加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尽管基因重组技术会促进分子生物学的革 命性进展,可是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 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门对此做 了一个题为《DNA 争论:科学反对它自己》的专题节目,向公众普及科学伦理。 ⑥在伯格信件中,积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自己的研究 工作进行限制,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 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选自《环球科学》2009 年第 2 期,有删改) 6. 下列关于“伯格信件”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B ) A 伯格兴建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 1974 年 7 月联名发表 的一封建议信。 B 伯格信件提议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组研究以避免可能导致的 无法预知的后果。 C 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杰出科学家主动提粗对他们从事并取得成果的领域的研 究工作进行限制。 D “伯格信件”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时间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迅即找到信息源。B 项的有效信息是第⑤段“呼吁 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显 然,选项说法过于绝对,范围扩大了
【思路点拨】考生有可能在读完文章后,即凭印象答题。要注意与原文进行严格 比对,看范围、轻重、因果、条件、对象和己然与未然等方面是否出现了偏差。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文章中称科学为一种新的“偶像”,这是对在欢呼中登上神坛的科学的批判。 B.DNA重组技术虽然具有革命意义,但也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 C.杰出的科学家主动停止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D.加州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分子生物学革命产生的生物新类型 【答案】B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单纯的信息筛选要大。考生要在通读若干句子或者一 两个段落乃至全文后,才能进行判断。A项信息源是第①段“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 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尽管文章有批评的意思,但不是 指科学的地位空前提高而言。该项张冠李戴。C项信息源在④、⑤段“基因重组技 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原文说的是“伦理问题”而不 是“健康问题”。原文第⑤段后面说其对健康的危害的是加州会议的与会者。此 项张冠李戴。D项信息源在第⑤段“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 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关键点是两个“这” 的指代意义。这里张冠李戴和强加因果。 【思路点拨】考生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有整体关照的答题思路。当然, 也不要拘泥于字句的整合。 8.本文原标题为“科学反对他自己”,依据文章,对该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科学反对它自己并不意味着反对它的全部,而是反对它有悖于科学伦理的部分
- 7 - 【思路点拨】考生有可能在读完文章后,即凭印象答题。要注意与原文进行严格 比对,看范围、轻重、因果、条件、对象和已然与未然等方面是否出现了偏差。 7.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 .文章中称科学为一种新的“偶像”,这是对在欢呼中登上神坛的科学的批判。 B. DNA 重组技术虽然具有革命意义,但也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 C.杰出的科学家主动停止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D.加州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分子生物学革命产生的生物新类型。 【答案】B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单纯的信息筛选要大。考生要在通读若干句子或者一 两个段落乃至全文后,才能进行判断。A 项信息源是第①段“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 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尽管文章有批评的意思,但不是 指科学的地位空前提高而言。该项张冠李戴。C 项信息源在④、⑤段“基因重组技 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原文说的是“伦理问题”而不 是“健康问题”。原文第⑤段后面说其对健康的危害的是加州会议的与会者。此 项张冠李戴。D 项信息源在第⑤段“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 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关键点是两个“这” 的指代意义。这里张冠李戴和强加因果。 【思路点拨】考生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有整体关照的答题思路。当然, 也不要拘泥于字句的整合。 8.本文原标题为“科学反对他自己”,依据文章,对该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科学反对它自己并不意味着反对它的全部,而是反对它有悖于科学伦理的部分
B只是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害人类的科学研究,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C防止科学技术在运用中对人类造成危害,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D新科学反对旧科学,科学就是在不断否定过去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 【答案】D 【考点】考查对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 【解析】此题没有像常题那样考査推断,而是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题型新颖。 考生作答时要据全文分析题目中的“科学”和“他自己”的确切含义。文章并没 有涉及科学的新旧,因此,D项无中生有。 【思路点拨】此题难度不大。考生只要通读了全文,就不难判断。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 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 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 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 莫不病焉况所谓莱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代、轮默多 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斂藏其英华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 較、巨细强弱,无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诗不 云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淸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 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 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飲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令则妇子仰食 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 夏之草木也。令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
- 8 - B 只是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害人类的科学研究,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C 防止科学技术在运用中对人类造成危害,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D 新科学反对旧科学,科学就是在不断否定过去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 【答案】D 【考点】考查对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 【解析】此题没有像常题那样考查推断,而是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题型新颖。 考生作答时要据全文分析题目中的“科学”和“他自己”的确切含义。文章并没 有涉及科学的新旧,因此,D 项无中生有。 【思路点拨】此题难度不大。考生只要通读了全文,就不难判断。 三.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9 分,简答题 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 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 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 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 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歛藏其英华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靑云,下庇千人者, 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 輹、巨细强弱,无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诗不 云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淸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 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 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令则妇子仰食 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 夏之草木也。令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
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 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 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 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 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 【分析】A项,考生可据构词方式判断。“季秋”应该和“暮春”、“仲夏”之类的意思差 不多,那么,这个“季”就不是“季节”的意思,而是“每个季度的最后一月”的意思。《礼 记》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之句。深秋花事萧瑟,唯菊花独立寒秋,开得异常繁茂。一阵阵 馥馥的香气于东隅飘来,令人神清气爽 【思路点拨】考生要熟读文言材料,据平时积累,据语感,通过语法分析,再辅以排除 法,一般可以正确作答。 10.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为变亦酷矣 吾其还也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9 - 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 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 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 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 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 【分析】A 项,考生可据构词方式判断。“季秋”应该和“暮春”、“仲夏”之类的意思差 不多,那么,这个“季”就不是“季节”的意思,而是“每个季度的最后一月”的意思。《礼 记》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之句。深秋花事萧瑟,唯菊花独立寒秋,开得异常繁茂。一阵阵 馥馥的香气于东隅飘来,令人神清气爽。 【思路点拨】考生要熟读文言材料,据平时积累,据语感,通过语法分析,再辅以排除 法,一般可以正确作答。 10.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为变亦酷矣 吾其.还也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试题为传统题型,所考查的虚词也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中的。考生可 据对照句该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用代入法进行排除)。A项:代词,指“天 地变化”/语气副词,“还是”(表示委婉商量的口气),出自课文《烛之武退秦 师》:B介词“比”/介词“对于”,出自课文《五人墓碑记》:C相当于连词“而”, 地,表修饰。对照句出自课文《归去来兮辞》。D代词,“……的人”/代词,句 中停顿,表判断。 【思路点拨】考生可能会在C和D间犹豫。可以仔细辨识,反复推敲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 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 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 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 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思路的分析
- 10 -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试题为传统题型,所考查的虚词也是大纲规定的 18 个虚词中的。考生可 据对照句该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用代入法进行排除)。A 项:代词,指“天 地变化”/语气副词,“还是”(表示委婉商量的口气),出自课文《烛之武退秦 师》;B 介词“比”/介词“对于 ”,出自课文《五人墓碑记》;C 相当于连词“而”, 地,表修饰。对照句出自课文《归去来兮辞》。D 代词,“……的人”/代词,句 中停顿,表判断。 【思路点拨】考生可能会在 C 和 D 间犹豫。可以仔细辨识,反复推敲。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 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 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 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 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思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