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态工程设计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对生态系统进行设计和建设的生产工艺体系和技术 益和生态 农业些理 城市及区域经济得到稳定、持 第一节系统原理 系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L.Von Bertanlanff于二十世纪初提出来的,指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 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份的总体。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系统几乎渗透到了每门学科及日常生活中,以致于平常人们谈论 系统时,离开了已有的概念约束,而使其变得通俗化了。 实际上从产生起,系统就基本上具备了如下几个原理: 一、整体性和综合性原理 系统的整体性又称为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即“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系统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是系统所有要素的函数,而每一要素的变化也引起其他所有要 素及整个系统的变化。系统具有各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行为即新生特性,系统整体性不能 表述为要素性质的简单叠加,这是因为要素与要素之间还存在着某种关系。 系统首要的原理就是整体性原理,所谓整体性,是针对机械论的系统观而提出的。在机械 论看来,系统的性质是其组成部分的性质的简单总和,而且这种机械论长期以来,一直影响了 生物学的发展。贝塔朗菲则认为,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是不能用机械论加以解释的,胚胎及生命 的形成过程中即是如此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胚胎学家杜里舒(H.Driesch)的实验及其观点转变的过程。他在18 94年写的胚胎发生学著作中坚持了机械论观点, 但相隔5年后,他开始明显倾向活力论(系 统论)观点,这都源于他的海胆试验。在他的试验中,海胆受精卵经过胚胎的原肠阶段正常地 发育为幼虫,但当把原肠胚切为两段后,那半个原肠胚未形成半个幼虫(b),而是形成了 拉小而救的环胎。是后发有成数的幼由 力,并使盛行一时的机械论发育思想完全破产】 。这一实验的意义在于证明胚胎具有调整发有的能 ②9- 83 图21 胚胎学家杜里舒的海胆实验 因而他着重指出,“为了理解一个整体或系统不仅需要了解其各个部分,更重要地还需要了
1 第二章 生态工程设计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对生态系统进行设计和建设的生产工艺体系和技术, 目的是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高度的统一,使农业、工业、城市及区域经济得到稳定、持 续的发展。因此在它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下述一些原理。 第一节 系统原理 系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 L.Von Bertanlanffy 于二十世纪初提出来的,指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 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份的总体。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系统几乎渗透到了每门学科及日常生活中,以致于平常人们谈论 系统时,离开了已有的概念约束,而使其变得通俗化了。 实际上从产生起,系统就基本上具备了如下几个原理: 一、整体性和综合性原理 系统的整体性又称为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即“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系统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是系统所有要素的函数,而每一要素的变化也引起其他所有要 素及整个系统的变化。系统具有各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行为即新生特性,系统整体性不能 表述为要素性质的简单叠加,这是因为要素与要素之间还存在着某种关系。 系统首要的原理就是整体性原理,所谓整体性,是针对机械论的系统观而提出的。在机械 论看来,系统的性质是其组成部分的性质的简单总和,而且这种机械论长期以来,一直影响了 生物学的发展。贝塔朗菲则认为,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是不能用机械论加以解释的,胚胎及生命 的形成过程中即是如此。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胚胎学家杜里舒(H.Driesch)的实验及其观点转变的过程。他在18 94年写的胚胎发生学著作中坚持了机械论观点,但相隔5年后,他开始明显倾向活力论(系 统论)观点,这都源于他的海胆试验。在他的试验中,海胆受精卵经过胚胎的原肠阶段正常地 发育为幼虫,但当把原肠胚切为两段后,那半个原肠胚未形成半个幼虫(b),而是形成了一个 较小而完整的胚胎,最后发育成完整的幼虫。这一实验的意义在于证明胚胎具有调整发育的能 力,并使盛行一时的机械论发育思想完全破产。 图 2-1 胚胎学家杜里舒的海胆实验 因而他着重指出,“为了理解一个整体或系统不仅需要了解其各个部分,更重要地还需要了
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主张从事物的关系中、相互作用中发现系统的规律性,这就是整体性观 点的具体表述。 从系统的整体性原理出发,贝塔朗菲甚至以此给出了一般系统论的一种定义,即“一般系 统论是关系整体”的一般科学,由此可见该原理在系统科学中的重要基础地位。 二、有机关联性原理 系统的整体性原理作为一般系统论的核心,是由系统的有机性,即由系统内部诸因素之间 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来保证的。 系统是由各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整体,因此在一般系统论中,不仅要研究其各个 组成部分的特性和功能,而且要着重研究系统的诸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种重要 的性质常用“有机关联性”来表述,它表达了这样一个基本原理,即任何具有整体性的系统, 它内部的诸因素之间的联系都是有机的。诸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系统的整 体。各个因素在系统中不仅是各自独立的子系统,而且是组成母系统的有机成员,同时系统与 环境也处于有机联系之中。 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关联,使得系统具有开放的性质,一骰系统论所研究或处玛 的系统基本都是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有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有相应的输出和输入 以及量的增加或减少。 系统内部诸因素之间必须具有有机的关联,才能与系统的“开放”性质一致,保证系统的 整体性。 如在小麦生态系统中为了获得】0吨/公顷的净生产力(4吨种子和6吨考轩都折合成 CH:0,),必须要从土壤和大气环境中获得16吨H0和20吨C02 在叶片内,16吨H,0将通过光解作用而分解成14吨02和2吨H:14吨0,将逸入大气之 中,2吨H则被用来使C02还原而产生出14吨有机物和8吨H0。 为了保证上述光化学反应的完成,植物大约要从外部吸收1.3×10千卡的日光能:但是, 此能量中的绝大部分又将转变成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时所需的热量,以便使约1吨重的矿质营养 N,卫KS,Ca在生产有机物的过程中发挥必要的作用 这显 个系统内通过物质能量流动所建立起联系的例子 在非洲草原上,狮子 斑马和草地之间就保持者内部的有机联系,并通过捕食关系联系起 群狮子(10头) 一般要吃掉400头斑马, 或需要1500 ,2000元每马克 (1匹斑马 生 群就需要2 三、动态性原理 系统的有机关联性不是静态的,而是与时间有关的,是动态的 理解为事物的运动状 认为就是机械的运动 一般系统论中则认为任 于 连续不 的过 系统的动态性原理 动 有机米 性固 理密切相联,有机关联性强调的是各要素之间空 间的 ,而是随时 质 换过程中 是 不的动态变 总是处在 动变化之 而其变化 程 常是很复杂的。在习 列发展演变的结果 理论上而言,这种 总是从裸地 的先锋植物 任何 中的值 路循着时间的推移而从数量和质量上政变若其中的植物种类成分:与比阿所,消费水平和士 条件也都在不断地变化。 以森林为例,青年时期的森林具有最高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此后随若林龄的增长,生产力 地逐渐下降。当生态系统趋近演潜顶极时,也就是说固定的能量同损失的能量达到平衡时,生 2
2 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主张从事物的关系中、相互作用中发现系统的规律性,这就是整体性观 点的具体表述。 从系统的整体性原理出发,贝塔朗菲甚至以此给出了一般系统论的一种定义,即“一般系 统论是关系整体”的一般科学,由此可见该原理在系统科学中的重要基础地位。 二、有机关联性原理 系统的整体性原理作为一般系统论的核心,是由系统的有机性,即由系统内部诸因素之间 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来保证的。 系统是由各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整体,因此在一般系统论中,不仅要研究其各个 组成部分的特性和功能,而且要着重研究系统的诸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种重要 的性质常用“有机关联性”来表述,它表达了这样一个基本原理,即任何具有整体性的系统, 它内部的诸因素之间的联系都是有机的。诸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系统的整 体。各个因素在系统中不仅是各自独立的子系统,而且是组成母系统的有机成员,同时系统与 环境也处于有机联系之中。 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关联,使得系统具有开放的性质,一般系统论所研究或处理 的系统基本都是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有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有相应的输出和输入 以及量的增加或减少。 系统内部诸因素之间必须具有有机的关联,才能与系统的“开放”性质一致,保证系统的 整体性。 如在小麦生态系统中为了获得10吨/公顷的净生产力(4 吨种子和 6 吨麦秆都折合成 C6H12O6),必须要从土壤和大气环境中获得 16 吨 H2O 和 20 吨 CO2。 在叶片内,16 吨 H2O 将通过光解作用而分解成 14 吨 O2 和 2 吨 H;14 吨 O2 将逸入大气之 中,2 吨 H 则被用来使 CO2 还原而产生出 14 吨有机物和 8 吨 H2O。 为了保证上述光化学反应的完成,植物大约要从外部吸收 1.3×109 千卡的日光能;但是, 此能量中的绝大部分又将转变成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时所需的热量,以便使约 1 吨重的矿质营养 (N,P,K,S,Ca)在生产有机物的过程中发挥必要的作用。 这是一个系统内通过物质能量流动所建立起联系的例子。 在非洲草原上,狮子、斑马和草地之间就保持着内部的有机联系,并通过捕食关系联系起 来。一群狮子(10头)一年一般要吃掉400头斑马,或需要1500-2000匹斑马来 维持(1匹斑马一年平均生 3、5 匹小斑马),而一匹斑马每年需要10吨草,生产1吨草需要 1公顷草地,这样一个狮子群就需要200平方公里的草原以维持他们之间的平衡关系。 三、动态性原理 系统的有机关联性不是静态的,而是与时间有关的,是动态的。 动态一般理解为事物的运动状态,机械论者认为就是机械的运动,一般系统论中则认为任 何系统及其组分始终处于一连续不断变动的过程中。 系统的动态性原理,同有机关联性原理密切相联,有机关联性强调的是各要素之间空间的 分布,而动态性原理则强调的是时间上的变化。一方面系统的内部的结构,其分布位置不是固 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另一方面,系统在与外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中一直 处于连续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 实际上,一个生态系统几乎总是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过程常常是很复杂的。在天 然或半天然植被中,一个植物群落都是经历了一系列发展演变的结果。从理论上而言,这种演 变总是从裸地上的先锋植物开始而最终发展到演替顶极;因此,任何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都 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从数量和质量上改变着其中的植物种类成分;与此同时,消费水平和土壤 条件也都在不断地变化。 以森林为例,青年时期的森林具有最高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此后随着林龄的增长,生产力 地逐渐下降。当生态系统趋近演潜顶极时,也就是说固定的能量同损失的能量达到平衡时,生
物量达到最理想的数值 个链环加在 定数 量的 主的 些链及土链上不同的植拉所组成在清赞的 型脊椎 力物群 如典型 林溶士的士 链和淀积 土链上:由于三种土链的 因而导致 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变化:而随此变 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干草原或稀树干草原,即低草 的干草原,中等高度的干草原 和高草的干草原 早原中硒居者各种吃4 的大型 雨季时,所有的食草动物都成群地聚集到长有浅草的高地上: 当早季来临时,这些食草司 物则被迫向洼地迁移。这时的注地上土壤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在以草秆为主的较高的稀 树干草原上, 一些能很好消化这种粗纤维素草秆的斑马和野牛首先到来,它们清理植被(通过 它们的践踏和消费将把大量的草秆清除掉)从而为后来者开辟出食物市场:随后,羚羊和角马 相继到来,它们以残秆上重新长出的嫩叶为食:而最后来到此草原上的是瞪羚,它们将取食草 本植物的蛋白质丰富的果实。 因此,“牧草的连续演替”现象在草原上展现出来,而此演替的次序将取决于各种动物群的 取食范用及其生物量, 中国黄土高原的植被演替就是一个案例。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在 50%以上(>34万km2),秦汉南北朝时期,森林面积在25万km2,唐宋时期为20万km2, 明清时期减为8万km2,近50年来,子午岭和六盘山林区损失林地面积S2万hm2,林缘线退 缩了8~40km,现在森林覆盖率不足6%。 - 图2-2历史不同时期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 美国亚里桑那洲KAIBAB高原上1918-1940年发生的鹿的演替也是 山和美洲将杀尚低于 上有 (约30 但在1920年代 敌 这 捕食者的减少导致鹿的数量于192425年 可激增到 10万只, 超出 高地的承载能力, 而后在 1940年自然又降到1万只左右。 3
3 物量达到最理想的数值。 又如在热带稀树干草原上,几乎总是由一些土链及土链上不同的植被所组成。在土链的各 个链环上,经常生活着一定数量的野生的大型脊椎动物群。如典型的淋溶土的土链,崩积土土 链和淀积土土链上;由于三种土链的土壤不同,因而导致了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变化;而随此变 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干草原或稀树干草原,即低草的干草原,中等高度的干草原 和高草的干草原,在这些草原中栖居着各种吃草的大型有蹄类动物。 雨季时,所有的食草动物都成群地聚集到长有浅草的高地上;当旱季来临时,这些食草动 物则被迫向洼地迁移。这时的洼地上土壤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在以草秆为主的较高的稀 树干草原上,一些能很好消化这种粗纤维素草秆的斑马和野牛首先到来,它们清理植被(通过 它们的践踏和消费将把大量的草秆清除掉)从而为后来者开辟出食物市场;随后,羚羊和角马 相继到来,它们以残秆上重新长出的嫩叶为食;而最后来到此草原上的是瞪羚,它们将取食草 本植物的蛋白质丰富的果实。 因此,“牧草的连续演替”现象在草原上展现出来,而此演替的次序将取决于各种动物群的 取食范围及其生物量。 中国黄土高原的植被演替就是一个案例。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在 50%以上(>34 万 km2),秦汉南北朝时期,森林面积在 25 万 km2,唐宋时期为 20 万 km2, 明清时期减为 8 万 km2,近 50 年来,子午岭和六盘山林区损失林地面积 52 万 hm2,林缘线退 缩了 8~40km,现在森林覆盖率不足 6%。 图 2-2 历史不同时期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 美国亚里桑那洲 KAIBAB 高原上 1918-1940 年发生的鹿的演替也是一个案例,1918 年高原 上有约 4000 只鹿,尚低于承载量(约 30000 只),但在 1920 年代早期,大量的鹿的天敌如狼、 山狗和美洲狮被枪杀,这样捕食者的减少导致鹿的数量于 1924-25 年间激增到 10 万只,超出了 高地的承载能力,而后在 1940 年自然又降到 1 万只左右
统中的主流 达尔文提出的“适者生存”的思想是自然选择的重要机制,它使研究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自 然中的各种竞争上:于是对种间合作的重要性就往往被抵估。但有理由认为,在达到某种平衡 的生态系统中,种群之间的负相互作用和正相互作用,能像平衡的方程式一样,最后得到平衡 两个物种的种群之间,具有正相互作用的有:偏利作用 个种群有利,原始合作一两个 种群有利和互利共生一两个种群有利,它们发展的结果将成为彼此间完全的依赖。 偏利作用是最简单的正相互作用类型,它在固着生活的植物和动物之间,或在能动的生物 之间都很普遍。实际上,每一个虫穴(如甲壳动物或海绵)都有“未被邀请之客”,这些生物以 宿主作为隐蔽所,但对宿主既无害也无利。观察开壳的牡蛎,就能在它的外套腔内发现体弱的 小蟹,这就是“共栖蟹” 从偏利作用到原始合作,即两种生物都有所得的情况,也普遍存在,蟹与腔肠动物以互利 相联合,腔肠动物者生于蟹背(有时被蟹“种植”在上),作为伪装或保护(因为腔肠动物具刺 细胞),而腔肠动物以蟹作为运输工具,当蟹捕捉或吃食其他动物时,还能得到食物颗粒。 框图1 一个典型的册瑚一蟹共生现象 梯形蟹类在分类地位是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 (Decapoda)扇蟹总科(Xanthoidea)之下的梯形蟹科(Trape☑idae)(Guinot,.1978)。目前 全世界已知的扇蟹类约有200属800种之多,是所有螃蟹中种类最多的类群,其中百分之八 十以上的种类分布于热带印度一太平洋。 梯形蟹类外部形态特征十分明显,且体色 鲜明,主要分布在珊瑚礁海域,在低潮线下至 50公尺以内的水层,与分枝状造礁珊瑚有若密 切的共生关系(Crane,.1947;Guino 1964 Patton,1966,1974,1994,Garth,19 198 007 ,Ca982 1978 1976 1985. 1988:Galil Lewinsohn,1984,1985;Galil Vanmin 1990)。这些学者调查的研究结果指出,与分枝 状造礁珊瑚共栖的蟹类大多以轴孔珊瑚科 (Acroporidae)及鹿角珊瑚科(Pocilloporidae) 的珊瑚种类为共栖对象。 与珊瑚共栖的扇蟹类之个体皆偏小,头胸甲扁平,步足指节具双爪,前节末缘与指节间 具特化关节,能使指节弯曲卡住,以便牢牢抓住珊瑚表面。这一类以珊瑚为宿主的扇蟹,可 以分成专性共柄(Obligat 梯形蟹类均6。 ts(Patto 成解迷 生柄息于珊湖枝丛里,且以宿主珊瑚分泌粘液和其中粘着的细菌、有机踤屑或滤食周围水中 的浮游生物为食(Pton,1966)。过去以为共栖蟹类由宿主珊瑚取得庇护所与食物来源, 认为牠们是寄生种类:Gvnn(1983)在共演化(co ution)方面,指出梯形蟹与珊瑚枪 △在铺冠海尼的食哪湖群休时 直到海星离开 后 出处 郑明修(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
4 四、协同性原理 生态系统中存在竞争,但同时也存在协同与合作,协同与竞争是一对矛盾,而协同应是系 统中的主流。 达尔文提出的“适者生存”的思想是自然选择的重要机制,它使研究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自 然中的各种竞争上;于是对种间合作的重要性就往往被抵估。但有理由认为,在达到某种平衡 的生态系统中,种群之间的负相互作用和正相互作用,能像平衡的方程式一样,最后得到平衡。 两个物种的种群之间,具有正相互作用的有:偏利作用-一个种群有利,原始合作-两个 种群有利和互利共生-两个种群有利,它们发展的结果将成为彼此间完全的依赖。 偏利作用是最简单的正相互作用类型,它在固着生活的植物和动物之间,或在能动的生物 之间都很普遍。实际上,每一个虫穴(如甲壳动物或海绵)都有“未被邀请之客”,这些生物以 宿主作为隐蔽所,但对宿主既无害也无利。观察开壳的牡蛎,就能在它的外套腔内发现体弱的 小蟹,这就是“共栖蟹”。 从偏利作用到原始合作,即两种生物都有所得的情况,也普遍存在,蟹与腔肠动物以互利 相联合,腔肠动物着生于蟹背(有时被蟹“种植”在上),作为伪装或保护(因为腔肠动物具刺 细胞),而腔肠动物以蟹作为运输工具,当蟹捕捉或吃食其他动物时,还能得到食物颗粒。 框图 1 一个典型的珊瑚—蟹共生现象 梯形蟹类在分类地位是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 (Decapoda)扇蟹总科(Xanthoidea)之下的梯形蟹科(Trapeziidae)(Guinot, 1978)。目前 全世界已知的扇蟹类约有 200 属 800 种之多,是所有螃蟹中种类最多的类群,其中百分之八 十以上的种类分布于热带印度-太平洋。 与珊瑚共栖的扇蟹类之个体皆偏小,头胸甲扁平,步足指节具双爪,前节末缘与指节间 具特化关节,能使指节弯曲卡住,以便牢牢抓住珊瑚表面。这一类以珊瑚为宿主的扇蟹,可 以分成专一性共栖(Obligate symbionts)与非专一性共栖(facultative symbionts)(Patton, 1996; Grath, 1964, 1974; Kundsen, 1967; Castro, 1976, 1988)。梯形蟹类均属于前者,成蟹皆终 生栖息于珊瑚枝丛里,且以宿主珊瑚分泌粘液和其中粘着的细菌、有机踤屑或滤食周围水中 的浮游生物为食(Patton, 1966)。过去以为共栖蟹类由宿主珊瑚取得庇护所与食物来源,而 认为牠们是寄生种类;Glynn (1983)在共演化(coevolution)方面,指出梯形蟹与珊瑚枪虾 (Alpheus lottini)会在棘冠海星吃食珊瑚群体时,跑到群体顶端以第一对钳脚攻击折断棘冠 海星的棘刺,直到海星离开;这项发现被证实后,寄生的观念被修正为互利共生。 -出处:郑明修(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 梯形蟹类外部形态特征十分明显,且体色 鲜明,主要分布在珊瑚礁海域,在低潮线下至 50 公尺以内的水层,与分枝状造礁珊瑚有着密 切的共生关系(Crane, 1947; Guinot, 1964; Patton, 1966, 1974, 1994; Garth, 1964, 1974, 1989; Knudsen, 1967; Castro, 1976, 1978, 1988, 1997; Haig, 1976; Coles, 1982; Abele & Patton, 1976; Galil, 1985, 1986, 1988; Galil & Lewinsohn, 1984, 1985; Galil & Vanmini, 1990)。这些学者调查的研究结果指出,与分枝 状造礁珊瑚共栖的蟹类大多以轴孔珊瑚科 (Acroporidae)及鹿角珊瑚科(Pocilloporidae) 的珊瑚种类为共栖对象
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两个种群成为彼此完全地相互依赖 这就叫做互利共生或专 养生物和异养生 间, 又依赖于前者而得到保护 固氮细 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协作可以作为实例。互利共生也常见于微生物和动物之间,微生物能消化 纤系和其他 蚀的植物残体,而动物则没有消化这些物质所必需的酶系统,如有蹄类与瘤胃 细菌之间的专性共 微生物和植物的共生能加强矿质循环和食物生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菌根,菌根是真菌丝 状体与植物活根的互利共生组织(不应与死根的寄生真菌混淆)。像固氮细菌与豆科植物的情况 一样,真菌与根组织形成了“有机体”,能增加植物从土壤中吸取矿质的能力,当然,植物也给 真菌提供了光合作用的某些产物。 五、层次性原理 即客观世界的结构是有层次的,任何系统既是其它系统的子系统,又是由许多亚系统组成 的 层次结构包括横向层次和纵向层次,横向层次又叫系统的水平分异特性,是指同一水平上 的不同组成部分:纵向层次又叫系统的垂直分异特性,是指不同水平上的组成部分。 生态学研究十分重视客观世界的这种层次性,Odum用“生物学谱”的概念来表示生物界 的层次性结构,并说明现代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是有机体以上的种群、群落,特别是生态系统层 次。 农业系统本身也是按层次组织起来的,一个农作物或家畜个体,既是一个由基因、细胞、 组织、器官等层次组成的复杂系统,又是作物群体或畜群、农田、农场、农村、地区、国家、 世界农业系统的一部分。 层次结构理论认为,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形成自己的特 征,都可以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和单元:对任何一个层次的研究和发现都可以有助于另一个层次 的研究与认识,但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个层次的研究和认识。因此层次 结构理论为我们对自然界进行综合性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指导原则,注意事物的层次性,一件 事物在整个层次结构中的位置及其与其它事物的联系,我们才可能取得对问题的更全面的认识。 5
5 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两个种群成为彼此完全地相互依赖,这就叫做互利共生或专 性共生(obligate symbiosis)。互利共生的最重要实例是发生在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之间,即一 种异养生物完全地依赖于另一种自养生物获得食物,而后者又依赖于前者而得到保护,固氮细 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协作可以作为实例。互利共生也常见于微生物和动物之间,微生物能消化 纤维素和其他抗蚀的植物残体,而动物则没有消化这些物质所必需的酶系统,如有蹄类与瘤胃 细菌之间的专性共生。 微生物和植物的共生能加强矿质循环和食物生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菌根,菌根是真菌丝 状体与植物活根的互利共生组织(不应与死根的寄生真菌混淆)。像固氮细菌与豆科植物的情况 一样,真菌与根组织形成了“有机体”,能增加植物从土壤中吸取矿质的能力,当然,植物也给 真菌提供了光合作用的某些产物。 五、层次性原理 即客观世界的结构是有层次的,任何系统既是其它系统的子系统,又是由许多亚系统组成 的。 层次结构包括横向层次和纵向层次,横向层次又叫系统的水平分异特性,是指同一水平上 的不同组成部分;纵向层次又叫系统的垂直分异特性,是指不同水平上的组成部分。 生态学研究十分重视客观世界的这种层次性,Odum 用“生物学谱”的概念来表示生物界 的层次性结构,并说明现代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是有机体以上的种群、群落,特别是生态系统层 次。 农业系统本身也是按层次组织起来的,一个农作物或家畜个体,既是一个由基因、细胞、 组织、器官等层次组成的复杂系统,又是作物群体或畜群、农田、农场、农村、地区、国家、 世界农业系统的一部分。 层次结构理论认为,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形成自己的特 征,都可以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和单元;对任何一个层次的研究和发现都可以有助于另一个层次 的研究与认识,但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个层次的研究和认识。因此层次 结构理论为我们对自然界进行综合性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指导原则,注意事物的层次性,一件 事物在整个层次结构中的位置及其与其它事物的联系,我们才可能取得对问题的更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