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猱进鸷击”即“进之如猱击之如鸷”。 吾得兄事之。 “兄事之”即“事之如兄”。 ②表示方位或处所,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于状”的格式。如: 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北定中原”即“定中原于北”。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一—“廷见相如”即“见相如于廷”。 操军破,必北还 “必北还”即“必还于北”。 ③表示工具或依据,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以状”的格式。例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一—“笼养之”即“养之以笼”。 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即“当斩(首)以法”(按照秦法应当杀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运(之)”即“运(之)以箕畚” (二)动词的活用 l、动词活用为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 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本来 是动词,这里放在“其”字之后,共同充当主语,作“来到这里的人”解。再如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②惧有伏焉。 伏:伏兵。 2、动词作使动用法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例 ①可烧而走也。 走:使(之)逃跑。 ②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蹶:使……受挫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一活之:使之活 ④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一鸣:使(之)发出声音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 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 定语。例如: ①将军身披坚执锐。一一坚:坚韧的盔甲;锐:锐利的武器。 共58页第11页
共58页 第11页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猱进鸷击”即“进之如猱击之如鸷”。 吾得兄事之。 ——“兄事之”即“事之如兄”。 ②表示方位或处所,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于状”的格式。如: 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北定中原”即“定中原于北”。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廷见相如”即“见相如于廷”。 操军破,必北还。 ——“必北还”即“必还于北”。 ③表示工具或依据,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以状”的格式。例: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养之”即“养之以笼”。 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即“当斩(首)以法”(按照秦法应当杀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运(之)”即“运(之)以箕畚”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 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本来 是动词,这里放在“其”字之后,共同充当主语,作“来到这里的人”解。再如: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②惧有伏焉。 —— 伏:伏兵。 2、动词作使动用法。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例 如: ①可烧而走也。 —— 走:使(之)逃跑。 ②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 蹶:使……受挫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 活之:使之活。 ④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之)发出声音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 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 定语。例如: ①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坚韧的盔甲;锐:锐利的武器
②义不杀少而杀众。一一少:很少的人:众:很多的人。) ③四美具,二难并。——美:美好的事物,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得的贤主嘉宾 ④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长:长处;短:短处 ⑤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旧:旧交情。) 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不是用作“使动”、“意动”,就是作一般的动词。例如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一一善:跟……交好,用作动词 ②山多石,少土。——多、少:都用作动词 3、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例如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江南岸]返绿。(《泊船瓜州》) ②大王必欲急臣 急:使臣着急。(《廉颇蔺相如列传丶 ③足以荣汝身。 荣:使你荣耀。(《孔雀东南飞》) 4、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例如: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可耻。(《师说》) ②且庸人尚羞之 羞之:把这件事当作羞耻。(《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数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一一四:成为四个人。(《唐雎不辱使命》) 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三:解作“使[其德]二三”,即不专一,变化多次。(《诗 经·氓》) 5.文言翻译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几乎年年考,在2002年以前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为3分, 2002年起改为主观笔答题,分值有5——8分。而从历年考试的情况看,这部分的得分并不 理想,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此应该加强训练。文言句子的翻译会涉及到诸多文言知识,有 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有特殊用法的文言句式,还有一些文言固定结构,综合体 共58页第12页
共58页 第12页 ②义不杀少而杀众。—— 少:很少的人;众:很多的人。) ③四美具,二难并。—— 美:美好的事物,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难 得的贤主嘉宾。 ④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长:长处;短:短处。 ⑤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旧:旧交情。) 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不是用作“使动”、“意动”,就是作一般的动词。例如: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善:跟……交好,用作动词。 ②山多石,少土。—— 多、少:都用作动词。 3、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例如: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江南岸]返绿。(《泊船瓜州》) ②大王必欲急臣 —— 急:使臣着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足以荣汝身。 —— 荣:使你荣耀。(《孔雀东南飞》) 4、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例如: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可耻。(《师说》) ②且庸人尚羞之。 —— 羞之:把这件事当作羞耻。(《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数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四:成为四个人。(《唐雎不辱使命》) 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二三:解作“使[其德]二三”,即不专一,变化多次。(《诗 经·氓》) 5.文言翻译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几乎年年考,在 2002 年以前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为 3 分, 2002 年起改为主观笔答题,分值有 5——8 分。而从历年考试的情况看,这部分的得分并不 理想,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此应该加强训练。文言句子的翻译会涉及到诸多文言知识,有 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有特殊用法的文言句式,还有一些文言固定结构,综合体
现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到以下四点: (1)译文要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不牵强附会, 不随意增删内容:所谓“达”,就是无语病,做到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所 谓“雅”,就是译文的用词造句要讲究文采,做到文笔优美。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 接翻译,对号入座,以体现原文的造句特点;直译有困难的地方,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对 词语或句子结构进行灵活的翻译 (3)恰当补充与删减。文言文在一定的条件下常省略的一些成分,翻译的时候,这些成 分要及时补充出来。文言语句中的一些语气词、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部分,翻译时要 不吝删掉 (4)正确调整语言顺序。在翻译中,凡是原文语序与现代汉语一致的语句,其语序要遵 循不变:凡是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的语序,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如倒装句的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妤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 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 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 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 理。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如省略句就必 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 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 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 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 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详细类型见上所 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共58页第13页
共58页 第13页 现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到以下四点: (1)译文要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不牵强附会, 不随意增删内容;所谓“达”,就是无语病,做到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所 谓“雅”,就是译文的用词造句要讲究文采,做到文笔优美。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 接翻译,对号入座,以体现原文的造句特点;直译有困难的地方,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对 词语或句子结构进行灵活的翻译。 (3)恰当补充与删减。文言文在一定的条件下常省略的一些成分,翻译的时候,这些成 分要及时补充出来。文言语句中的一些语气词、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部分,翻译时要 不吝删掉。 (4)正确调整语言顺序。在翻译中,凡是原文语序与现代汉语一致的语句,其语序要遵 循不变;凡是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的语序,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如倒装句的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 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 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 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 理。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如省略句就必 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 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 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 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 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详细类型见上所 举。 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 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 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 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 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 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 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 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 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 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 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 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 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这方面例子很多。比 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 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共58页第14页
共58页 第14页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 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 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 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 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 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 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 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 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 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 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 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 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这方面例子很多。比 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 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 (1)宾语前置句。 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 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置 例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 改语序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 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 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例⑩: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 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又如“之” 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 以上介绍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选段固然在 课外,但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点的复习则应当立足课本,考前同学们必须化上一定 的时间将课文中的文言文翻阅熟读,仔细硏读课文,包括注释。最好能对每册的文言知识点 进行归类总结 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 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共58页第15页
共58页 第15页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 种: (1)宾语前置句。 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 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置 例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 改语序。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 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 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例⑩: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 说》) 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又如“之” 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 以上介绍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选段固然在 课外,但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点的复习则应当立足课本,考前同学们必须化上一定 的时间将课文中的文言文翻阅熟读,仔细研读课文,包括注释。最好能对每册的文言知识点 进行归类总结。 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 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