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 (“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4、状语和补语后置。例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赤壁之战》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才于世高 《张衡传》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 《阿房宫赋 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一一以帷幕裏(之)《赤 壁之战 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张衡传》 (五)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等) 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欤、邪、耶等)。在句子中,有时二者全用,有时不全用。情 况虽较复杂,但不难辨认。例如: ①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有些句子不用疑问词,而用否定词表疑问。例如: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 语云 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有: ①不亦……乎: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②何……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③何以……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④何…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 (六)否定句 文言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否定词包括“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①圣人无常师。 ②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七)固定文言句式 1、其……之谓:可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如 ①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 共58页第6页
共58页 第6页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 (“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4、状语和补语后置。例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赤壁之战》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 虽才于世高 《张衡传》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 《阿房宫赋》 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 《赤 壁之战》 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张衡传》 (五)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等) 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欤、邪、耶等)。在句子中,有时二者全用,有时不全用。情 况虽较复杂,但不难辨认。例如: ①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有些句子不用疑问词,而用否定词表疑问。例如: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②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 语云…… 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有: ①不亦……乎: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②何……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③何以……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④何……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 (六)否定句 文言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否定词包括“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如: ①圣人无常师。 ②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七)固定文言句式: 1、其……之谓:可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如: ①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
水》 ②《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 2、孰与:可译为“谁与谁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如: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无乃……欤(乎):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如: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 《魏文侯书》 ③无乃毁灭先圣,自是非他欤? 《榴窗随判》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殺之战》 ⑤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一—《勾践灭吴》 4、得无…乎(耶):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可译为“恐怕……吧”或“该不会… 吧”。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但在《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 之情得无异乎?”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 意思。 5、何……为:可译为“为什么……呢”或“还要……干什么呢”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 6、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7、所以:①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②表手段和目的,可译为“用来……的 人(物或手段等)”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表示原因)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表手段)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手段) 《师说》) 共58页第7页
共58页 第7页 水》 ②《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 2、孰与:可译为“谁与谁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如: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无乃……欤(乎):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如: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 ——《魏文侯书》 ③无乃毁灭先圣,自是非他欤?——《榴窗随判》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⑤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4、得无……乎(耶):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可译为“恐怕……吧”或“该不会…… 吧”。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但在《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 之情得无异乎?”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 意思。 5、何……为:可译为“为什么……呢”或“还要……干什么呢”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 6、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7、所以:①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②表手段和目的,可译为“用来……的 人(物或手段等)”。如: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表手段)——《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手段)——《师说》)
8、无以一一有以 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③非学无以致,非问无以广识 《问说》 9、比及:等到……的时候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侍坐篇》 10、如何、何如、奈何、何若 “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怎 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怎么样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奈何取之尽滋铢,用之如泥沙?一一为什么 《阿房宫赋》 ③此为何若人? 什么样 ④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怎么办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可以将上述固定形式扩展,变成“如(奈、若)……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把)…… 怎么样(怎么办)”。如 ⑤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一一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愚 公移山》 ⑥奈并累若属何一一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表示测度、反诘、婉商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等。例如: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测度)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师说》 ③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 《游褒禅山记》 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13、谁……者 者谁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为大王为此计者谁?一一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 共58页第8页
共58页 第8页 8、无以——有以 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③非学无以致,非问无以广识 《问说》 9、比及:等到……的时候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侍坐篇》 10、如何、何如、奈何、何若 “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怎 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怎么样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奈何取之尽滋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 《阿房宫赋》 ③此为何若人? ——什么样 ④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怎么办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可以将上述固定形式扩展,变成“如(奈、若)……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把)…… 怎么样(怎么办)”。如: ⑤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愚 公移山》 ⑥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1996 年全国高考试题) 11、其……乎 表示测度、反诘、婉商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等。例如: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测度)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 《师说》 ③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 《游褒禅山记》 12、其……其…… 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例如: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13、谁……者 = ……者谁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
14、宁……耶(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 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一一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 改变心情呢? ②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一—可是洞庭水深啊,我只能在人世间 来往,怎能到龙宫里去送信呢? ③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一一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 深探地隐居在山林岩穴呢? 15、岂……哉(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哪里……呢”或“难道………吗” ①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能不让人痛 心呢! ②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一一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 人事造成的吗?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 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 有这种坏结果吗? ④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一一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 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 ⑤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 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⑥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 ⑦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一一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 吗? ⑧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一一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 ⑨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一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 词类活用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原属于甲类事物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可以临时用作乙类词 或词性未变,但临时具有一种新的语法功能,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多为名词、动词、形 共58页第9页
共58页 第9页 14、宁……耶(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 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 改变心情呢? ②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可是洞庭水深啊,我只能在人世间 来往,怎能到龙宫里去送信呢? ③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 深探地隐居在山林岩穴呢? 15、岂……哉(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哪里……呢”或“难道……吗” ①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能不让人痛 心呢! ②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 人事造成的吗?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 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 有这种坏结果吗? ④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 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 ⑤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 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⑥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 ⑦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 吗? ⑧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 ⑨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 4.词类活用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原属于甲类事物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可以临时用作乙类词, 或词性未变,但临时具有一种新的语法功能,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多为名词、动词、形
容词的活用,数词、代词有时也可以活用,所以,词类活用又叫做“实词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左右欲刃相如”中 的“刃”,通常意义是名词,义为“刀锋”,刀锋能杀人,“刃”后带了宾语“相如”,就活用 作“杀”的意思。再如 ①凡吏于土者 吏于土:在地方上做官。后带补语 ②二月草已芽 芽:发芽。前有副词“已”。 ③非能水也 水:游水。前有能愿动词“能”。 ④范增数目项王——目项王:向项王使眼色。 ⑤置人所罾鱼腹中——罾:本义为鱼网,这里用作"用网捕捉"。前有结构助词“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怎样”意思。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但这个表使动的名词同宾语并没有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 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 动的名词。它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动+兼+动+宾(或无宾),现 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如“先入秦破咸阳者王 之”中的“王之”就是“使他为王”。再如: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以……为”的意思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 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宾+为 (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其父”,就是“以 其父为宾客”,或“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 4、名词直接作状语。 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 词“地”,或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却很普遍,而且 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表示比喻或对人的态度,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如状”的格式。如: 蚕食诸候,使秦成帝业 “蚕食诸侯”即“食诸侯如蚕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待之”即“待之若客”。 共58页第10页
共58页 第10页 容词的活用,数词、代词有时也可以活用,所以,词类活用又叫做“实词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左右欲刃相如”中 的“刃”,通常意义是名词,义为“刀锋”,刀锋能杀人,“刃”后带了宾语“相如”,就活用 作“杀”的意思。再如: ①凡吏于土者 —— 吏于土:在地方上做官。后带补语。 ②二月草已芽 —— 芽:发芽。前有副词“已”。 ③非能水也 —— 水:游水。前有能愿动词“能”。 ④范增数目项王 —— 目项王:向项王使眼色。 ⑤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本义为鱼网,这里用作"用网捕捉"。前有结构助词“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怎样”意思。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但这个表使动的名词同宾语并没有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 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 动的名词。它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动+兼+动+宾(或无宾),现 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如“先入秦破咸阳者王 之”中的“王之”就是“使他为王”。再如: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以……为”的意思。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 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宾+为 (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其父”,就是“以 其父为宾客”,或“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 4、名词直接作状语。 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 词“地”,或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却很普遍,而且 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表示比喻或对人的态度,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如状”的格式。如: 蚕食诸候,使秦成帝业 —— “蚕食诸侯”即“食诸侯如蚕”。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待之”即“待之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