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2009年4月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18分) 对话:寻找上海 ①主持人:去欧洲,发现就连偏僻小镇上的杂货店收银员都知道中国上海,说报上看到,你 们那里发展很快啊。那一刻会感觉,“上海”这个名词很真实,也很响亮。可作为一个土生土 长的上海人,身在其中,倒又有了疏离感。外埠人士说,上海像纽约,像香港,今天许多上 海人在看待自己居住的城市时,也会冒出游客的心态。上海究竟在哪里? 陈钢:王安忆写过一篇文章叫《寻找上海》。她从上海开埠前绘制的《丹凤楼胜景图》 到昔时的“脸形、口音、气味”,一直寻找到今天的上海。可最后笔锋一转,说:“回过头来 又发现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句上海老歌的歌词:“月亮在哪里? 月亮在哪厢?…”上海不是明明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栖息的地方吗?再看下去,才读懂 这位敏感女性的“所指”。她嫌弃的是当今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有一些粗糙的毛边,裁齐 了,一些杂芜的枝节,修平了”,而她真正寻找的则是那些由“粗糙的毛边”和“杂芜的枝节 等细节组成的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在我看来,这些才能牵连起上海人内 心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主持人:您的意思是,在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下,要找寻她的“精神内核 陈钢:不错。鳞次栉比的高楼可以建在纽约,也可以安在上海,(1)楼宇间透出的 城市气息必然是不同的,(2)这股气流被割断,我们(3)无法链接起上海的历史和 今天,我们也(4)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③主持人:我们《解放日报》曾经做过一期《读懂城市、读懂上海》的选题,就是在讲 这层意思:我们生活在城市,我们工作在上海。但是,我们未必了解城市,了解上海。因为 我们很多时候还只是空间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对于城市和上海的灵魂、气韵、律动,所知 甚少。真正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应该是文化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当我们在文化和精神上还 游离于城市,游离于上海时,我们又怎能称得上是城市人和上海人呢? 陈钢:上海是开中国现代化之先河的百年杰作,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现代元素,是接 续城市文脉的基石与可资继承、借鉴与发扬的一个“镜像”。我们万万不能将之束之高阁,更 不能弃之于市。没有文化,就没有精神,所谓“寻找上海”,更有这一层意味 ④主持人:换句话说,如果把文化作为城市精神的容器和基调的话,我们除了兴建一流 的文化设施、邀请国外知名演出团体频繁来访外,更需要把自己找回来,孕育自发的生长环 境。上海有上海的底色,是吗? 陈钢:是啊,上海当然就在上海。她具有“现代性”的共通背景。移民城市的兼容性、包 容性使其汇聚百川,吞吐自若。此外,上海还有丰沃厚实的本土文化作为基石和屏障,当它 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并将各种异质文明加以稀释汲纳时,便能焕发出自己的“光、能、力”。 这种种文化产物的交流,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生态、心态、动态,这其中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⑤主持人:开启“奇异智慧”的钥匙在哪里? 陈钢:积聚人气、文气的土壤,注入开放、创新的元素,同时,我们还要与上海的历史 对上话,拉出一根潜藏在人们心中有关这座城市变迁的线路来。台湾作家龙应台每次到上海 来,都会到音乐学院来找我,在琴房里,我伴奏,她唱上海老歌,过足瘾。她喜欢《永远的 微笑》,说她小时候打酱油过马路,母亲牵着她的手时,时常会哼唱这首歌;现在,她牵着 母亲的手过马路,老人家还是会唱起这首歌,眼里满含幸福。今天《永远的微笑》传给了下
上海市奉贤区 2009 年 4 月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 阅 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7 题。(18 分) 对话:寻找上海 ①主持人:去欧洲,发现就连偏僻小镇上的杂货店收银员都知道中国上海,说报上看到,你 们那里发展很快啊。那一刻会感觉,“上海”这个名词很真实,也很响亮。可作为一个土生土 长的上海人,身在其中,倒又有了疏离感。外埠人士说,上海像纽约,像香港,今天许多上 海人在看待自己居住的城市时,也会冒出游客的心态。上海究竟在哪里? 陈钢:王安忆写过一篇文章叫《寻找上海》。她从上海开埠前绘制的《丹凤楼胜景图》 到昔时的“脸形、口音、气味”,一直寻找到今天的上海。可最后笔锋一转,说:“回过头来, 又发现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句上海老歌的歌词:“月亮在哪里? 月亮在哪厢?……”上海不是明明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栖息的地方吗?再看下去,才读懂 这位敏感女性的“所指”。她嫌弃的是当今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有一些粗糙的毛边,裁齐 了,一些杂芜的枝节,修平了”,而她真正寻找的则是那些由“粗糙的毛边”和“杂芜的枝节” 等细节组成的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在我看来,这些才能牵连起上海人内 心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主持人:您的意思是,在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下,要找寻她的“精神内核”? 陈钢:不错。鳞次栉比的高楼可以建在纽约,也可以安在上海, (1) 楼宇间透出的 城市气息必然是不同的, (2) 这股气流被割断,我们 (3) 无法链接起上海的历史和 今天,我们也 (4) 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③主持人:我们《解放日报》曾经做过一期《读懂城市、读懂上海》的选题,就是在讲 这层意思:我们生活在城市,我们工作在上海。但是,我们未必了解城市,了解上海。因为, 我们很多时候还只是空间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对于城市和上海的灵魂、气韵、律动,所知 甚少。真正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应该是文化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当我们在文化和精神上还 游离于城市,游离于上海时,我们又怎能称得上是城市人和上海人呢? 陈钢:上海是开中国现代化之先河的百年杰作,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现代元素,是接 续城市文脉的基石与可资继承、借鉴与发扬的一个“镜像”。我们万万不能将之束之高阁,更 不能弃之于市。没有文化,就没有精神,所谓“寻找上海”,更有这一层意味。 ④主持人:换句话说,如果把文化作为城市精神的容器和基调的话,我们除了兴建一流 的文化设施、邀请国外知名演出团体频繁来访外,更需要把自己找回来,孕育自发的生长环 境。上海有上海的底色,是吗? 陈钢:是啊,上海当然就在上海。她具有“现代性”的共通背景。移民城市的兼容性、包 容性使其汇聚百川,吞吐自若。此外,上海还有丰沃厚实的本土文化作为基石和屏障,当它 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并将各种异质文明加以稀释汲纳时,便能焕发出自己的“光、能、力”。 这种种文化产物的交流,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生态、心态、动态,这其中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⑤主持人:开启“奇异智慧”的钥匙在哪里? 陈钢:积聚人气、文气的土壤,注入开放、创新的元素,同时,我们还要与上海的历史 对上话,拉出一根潜藏在人们心中有关这座城市变迁的线路来。台湾作家龙应台每次到上海 来,都会到音乐学院来找我,在琴房里,我伴奏,她唱上海老歌,过足瘾。她喜欢《永远的 微笑》,说她小时候打酱油过马路,母亲牵着她的手时,时常会哼唱这首歌;现在,她牵着 母亲的手过马路,老人家还是会唱起这首歌,眼里满含幸福。今天《永远的微笑》传给了下
代,当龙应台走在上海的街道上,就会有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城市文化的传承和绵延也由此展开。让我特别感 慨的是,前不久歌手蔡琴在大剧院的演唱会如此轰动,世界各地的华人坐着飞机来赶场,花 1000元买门票,就为了听上海老歌。但作为演唱会的顾问,我有另一番隐忧:今天,我们 唱《夜上海》来追忆旧上海的似水年华,那50年后呢,我们将留下怎样的作品供后代传唱、 来追忆和记取我们这个时代呢? 上海在哪厢?上海在这厢!这是我们必须交付给这个时代的一份答卷。 1.第①节对话中,“游客的心态”是指 的一种心理状态。(2分) 2.对王安忆所说“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的含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失去了原来的城市气息和文化特点 B.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原生态”和文化印迹却难以找寻 C.上海的“原生态”和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受到破坏,无法再生 D.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不复存在 3.在第②节对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依次应填:(3分) (2) (4) 4.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②节中,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指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过于光鲜的景观 B.第③节中,“空间上的城市人”是指生活在城市里,但对城市文化所知甚少的人 C.第⑤节写龙应台母女唱上海老歌,证明“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 D.“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这种”指上文“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5.对话中所说的上海的“精神内核”,是指怎样的城市气息?(3分) 6.对话中所说的“文化上的城市人”,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7.最后引用蔡琴唱上海老歌引起轰动的事,目的是什么?(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4题(19分)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1)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 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 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3)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4)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 看菅芒花。 (5)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 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6)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7)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8)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一代,当龙应台走在上海的街道上,就会有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城市文化的传承和绵延也由此展开。让我特别感 慨的是,前不久歌手蔡琴在大剧院的演唱会如此轰动,世界各地的华人坐着飞机来赶场,花 1000 元买门票,就为了听上海老歌。但作为演唱会的顾问,我有另一番隐忧:今天,我们 唱《夜上海》来追忆旧上海的似水年华,那 50 年后呢,我们将留下怎样的作品供后代传唱、 来追忆和记取我们这个时代呢? 上海在哪厢?上海在这厢!这是我们必须交付给这个时代的一份答卷。 1. 第①节对话中,“游客的心态”是指 的一种心理状态。(2 分) 2. 对王安忆所说“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的含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失去了原来的城市气息和文化特点。 B.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原生态”和文化印迹却难以找寻。 C.上海的“原生态”和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受到破坏,无法再生。 D.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不复存在。 3. 在第②节对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依次应填:(3 分) (1) (2) (3) (4) 4. 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第②节中,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指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过于光鲜的景观。 B.第③节中,“空间上的城市人”是指生活在城市里,但对城市文化所知甚少的人。 C.第⑤节写龙应台母女唱上海老歌,证明“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 D.“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这种”指上文“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5.对话中所说的上海的“精神内核”,是指怎样的城市气息?(3 分) 6.对话中所说的“文化上的城市人”,具有怎样的特点?(3 分) 7.最后引用蔡琴唱上海老歌引起轰动的事,目的是什么?(3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4 题(19 分)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⑴ 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 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⑵ 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 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⑶ 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⑷ 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 看菅芒花。 ⑸ 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 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⑹ 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⑺ 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⑻ 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⑩0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D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 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 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0D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0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 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 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α0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 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 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 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 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①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 么变化呢? 0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 世相约的精魂呢? 0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 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 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 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α⑧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 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⑨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 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C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 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尤。这 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 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 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 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 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 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注]林清玄:台湾作家。菅芒花:一种草本植物。 8.本文的思路可以概括为:(2分) 可以预约的菅芒花一不可预约的[ 应当保持着预约的[]。 9.第(3)段为什么说“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2分) 10.第4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分)
⑼ 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⑽ 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 45 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⑾ 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 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 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⑿ 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⒀ 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 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 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⒁ 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 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 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 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 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⒂ 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 么变化呢? ⒃ 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 世相约的精魂呢? ⒄ 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 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 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 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⒅ 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 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⒆ 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 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⒇ 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 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尤。这 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 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 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 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 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 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注]林清玄:台湾作家。菅芒花:一种草本植物。 8. 本文的思路可以概括为:(2 分) 可以预约的菅芒花 —→ 不可预约的[ ] —→ 应当保持着预约的[ ]。 9. 第⑶段为什么说“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2 分) 10.第⒁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 分) (1)
(2) 1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如何对待“常”和“变”: (3分) 12.最后一段中“蜿蜒”一词的含义有: (2) (3) 。(3分) 13.下列说法中与本文不相符的两项是()()(4分) A.本文由花及人,引发对人生的感悟;行文的过程,也是作者的心路历程 B.作者写本文时,感情经历了“期待→伤感→困惑→无奈→欣慰”的变化 C.第QD段,从生活状态、内心情感两个方面,强调了“所有的人”都会变。 D.第⑩809段,写自己渴望“常”,逃避“变”,虽然懂得“变”的无可逃避。 E.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写出了作者走出心理困境、悟出人生哲理后的快慰 F.本文富有诗意,多用排比、反复的句式,酣畅淋漓地叙事、说理、抒情。 14.本文不是写雪,而以“可以预约的雪”为标题,有哪些好处?(4分) (2) (三)默写(任选6空。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6分) 15.(1)积善成德, 。(荀子《劝学》)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3)可堪孤馆闭春寒 (秦观《踏莎行》 (4)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5)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6)高山仰止, 。(《诗经·小雅·车韋》) (7)仰不愧于天, 。(《孟子·尽心上》)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代诗歌,完成第15-17题。(8分)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16.这首诗揭示了山中寡妇受苦受难的根源,一是 是 。(2分) 17.下面诗句中与“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异曲同工的一项是()(2分)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B.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韦应物《观田家》) C.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陆龟蒙《新沙》) D.家随兵尽室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18.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鉴赏诗中的有关句子。(4分)
(2) 1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如何对待“常”和“变”: (1) ; (2) ;(3) 。(3 分) 12.最后一段中“蜿蜒”一词的含义有: (1) ; (2) ;(3) 。(3 分) 13.下列说法中与本文不相符的两项是( )( )(4 分) A.本文由花及人,引发对人生的感悟;行文的过程,也是作者的心路历程。 B.作者写本文时,感情经历了“期待→伤感→困惑→无奈→欣慰”的变化。 C.第⑾段,从生活状态、内心情感两个方面,强调了“所有的人”都会变。 D.第⒅⒆段,写自己渴望“常”,逃避“变”,虽然懂得“变”的无可逃避。 E.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写出了作者走出心理困境、悟出人生哲理后的快慰。 F.本文富有诗意,多用排比、反复的句式,酣畅淋漓地叙事、说理、抒情。 14.本文不是写雪,而以“可以预约的雪”为标题,有哪些好处?(4 分) (1) (2) (三)默写(任选 6 空。答题超过 6 空,按前 6 空顺序评分)(6 分) 15.(1) 积善成德, , 。(荀子《劝学》) (2)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3) 可堪孤馆闭春寒, 。(秦观《踏莎行》) (4) 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5)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6) 高山仰止, 。(《诗经•小雅•车舝》) (7) 仰不愧于天, 。(《孟子•尽心上》)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代诗歌,完成第 15-17 题。(8 分) 山 中 寡 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16.这首诗揭示了山中寡妇受苦受难的根源,一是 ,一是 。(2 分) 17.下面诗句中与“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异曲同工的一项是( )(2 分)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B.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韦应物《观田家》) C.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陆龟蒙《新沙》) D.家随兵尽室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18.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鉴赏诗中的有关句子。(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16分) 沈贞甫墓志铭 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 时过内家相从也。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 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 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 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及激昂,僵仆无所避。 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 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 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而竟以病死,悲夫! 19.我们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归有光的《 》。(1分) 2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2)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3)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B.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C.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2)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23.本文着重写沈贞甫哪两个方面的事情?分别作简要说明。(4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13分) 送杨寘序 欧阳修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 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 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 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 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心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 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 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 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9—23 题。(16 分) 沈贞甫墓志铭 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 时过内家相从也。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 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 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 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及激昂,僵仆无所避。 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 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 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而竟以病死,悲夫! 19.我们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归有光的《 》。(1 分) 2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 分) (1)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 ) (2)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 (3)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B.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C.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23.本文着重写沈贞甫哪两个方面的事情?分别作简要说明。(4 分) (1) (2)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4—28 题。(13 分) 送 杨 寘 序 欧阳修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 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 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 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 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心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 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 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 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