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各地2013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黄冈市期末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缺陷者的鲜花 秦牧 有一件事情是许多人都知道的,被人称誉为乐圣的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完全聋 了,他指挥着交响乐队在演奏,自己却没有听到什么。听众向他发出雷鸣般的掌 声,他也不知道。到了同伴向他示意的时候,他才猛醒地向听众致谢。匈牙利著 名的音乐家李斯特曾经在贝多芬面前演奏钢琴,李斯特接受了这位长者的命题, 奏出了一串串美妙的乐音,但是贝多芬却一点也听不见,他只是从李斯特的表情 和手指动作理解到他的造诣,并据此吻贺他罢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生理上存在如此严重缺陷、几乎完全听不到任何普通音响的 人,却陆续写下了大量美妙的乐章。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他为的是广大群众 的耳朵! 像这样的历史逸事,今天我们追想起来仍是很感动的。在一个音乐大厅里面,美 妙的乐音四溢,所有的人都沉浸在甜蜜的艺术欣赏中,然而那个以全部生命活力 舞动着他的仙笛般的指挥棒的音乐家,自己却一点声音也没有听到 但是这位不幸的音乐大师,我想,他所感受到的另一种幸福,恐怕又是当时那音 乐大厅里许许多多的人所没法体验到的 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不是也时常可以见到吗? 年前,有一个外国的芭蕾舞团到中国来演出。那音乐指挥,是一位眼睛瞎了的七 十岁的老者。有一次演出时我刚好坐在第一排,看到这位老艺术家被人搀扶着走 上指挥席,全神贯注地摆动着指挥棒的情景。想到他原可以在家颐养天年,却不 愿休息,行程万里到国外来参加演奏活动,而当舞台上那些美妙的舞蹈在演出时 他却一点也没有见到。我的视线不能专注于舞台上那群美丽如花的正在舞蹈着的 姑娘们,而是集中于这位穿着庄严的礼服的老音乐家身上,特别是他强劲有力的 双臂上。一时,我想起了盲诗人荷马,聋音乐家贝多芬这一类人物,想起了中国 的“生无所息”的崇高的格言,想起了“英勇无畏”这一类珍贵的词句。 就在我们身旁,不是也有好些这样的人物吗!这些年来,我们听到有多少残废者、 缺陷者在学习和创造上攀登了怎样的高峰呵!有些人,半身瘫痪了却成为扫盲能 手;有些人,身体残废了却发展成为艺术家、翻译家。在广州,就有一位盲艺人, 在他的晚年更加闪耀着生命的光辉;不久以前他还经常登台演戏。还有一位从事 “微细雕刻”的象牙工艺师,他能够在一粒“象牙米”上刻十八罗汉,在一粒 “象牙芝麻”上刻上岳飞的《满江红》,这位艺匠是瞎了一只眼睛的,你如果以 为他是由于从事微细雕刻而瞎了一目,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是在青年时代右眼失 明之后才从事这种微细雕刻的研究。他原来仅存的一只眼睛,竞比常人不知道髙 明多少倍地发挥起作用来了 这些缺陷者、残废者捧出来的艺术花朿往往是格外鲜艳的,他们的汗水,化成花 朵上晶莹的露珠了。 这使我想起逆流洄游的勇敢的鲑鱼,以及那搏击长空的豪迈的山鹰 把阻力化成动力,使坏事尽可能变成好事,这些缺陷者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不正 是些雄辩的例证吗?
湖北省各地 2013 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黄冈市期末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20 分,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缺陷者的鲜花 秦牧 有一件事情是许多人都知道的,被人称誉为乐圣的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完全聋 了,他指挥着交响乐队在演奏,自己却没有听到什么。听众向他发出雷鸣般的掌 声,他也不知道。到了同伴向他示意的时候,他才猛醒地向听众致谢。匈牙利著 名的音乐家李斯特曾经在贝多芬面前演奏钢琴,李斯特接受了这位长者的命题, 奏出了一串串美妙的乐音,但是贝多芬却一点也听不见,他只是从李斯特的表情 和手指动作理解到他的造诣,并据此吻贺他罢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生理上存在如此严重缺陷、几乎完全听不到任何普通音响的 人,却陆续写下了大量美妙的乐章。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他为的是广大群众 的耳朵! 像这样的历史逸事,今天我们追想起来仍是很感动的。在一个音乐大厅里面,美 妙的乐音四溢,所有的人都沉浸在甜蜜的艺术欣赏中,然而那个以全部生命活力 舞动着他的仙笛般的指挥棒的音乐家,自己却一点声音也没有听到。 但是这位不幸的音乐大师,我想,他所感受到的另一种幸福,恐怕又是当时那音 乐大厅里许许多多的人所没法体验到的。 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不是也时常可以见到吗? 年前,有一个外国的芭蕾舞团到中国来演出。那音乐指挥,是一位眼睛瞎了的七 十岁的老者。有一次演出时我刚好坐在第一排,看到这位老艺术家被人搀扶着走 上指挥席,全神贯注地摆动着指挥棒的情景。想到他原可以在家颐养天年,却不 愿休息,行程万里到国外来参加演奏活动,而当舞台上那些美妙的舞蹈在演出时, 他却一点也没有见到。我的视线不能专注于舞台上那群美丽如花的正在舞蹈着的 姑娘们,而是集中于这位穿着庄严的礼服的老音乐家身上,特别是他强劲有力的 双臂上。一时,我想起了盲诗人荷马,聋音乐家贝多芬这一类人物,想起了中国 的“生无所息”的崇高的格言,想起了“英勇无畏”这一类珍贵的词句。 就在我们身旁,不是也有好些这样的人物吗!这些年来,我们听到有多少残废者、 缺陷者在学习和创造上攀登了怎样的高峰呵!有些人,半身瘫痪了却成为扫盲能 手;有些人,身体残废了却发展成为艺术家、翻译家。在广州,就有一位盲艺人, 在他的晚年更加闪耀着生命的光辉;不久以前他还经常登台演戏。还有一位从事 “微细雕刻”的象牙工艺师,他能够在一粒“象牙米”上刻十八罗汉,在一粒 “象牙芝麻”上刻上岳飞的《满江红》,这位艺匠是瞎了一只眼睛的,你如果以 为他是由于从事微细雕刻而瞎了一目,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是在青年时代右眼失 明之后才从事这种微细雕刻的研究。他原来仅存的一只眼睛,竞比常人不知道高 明多少倍地发挥起作用来了。 这些缺陷者、残废者捧出来的艺术花束往往是格外鲜艳的,他们的汗水,化成花 朵上晶莹的露珠了。 这使我想起逆流洄游的勇敢的鲑鱼,以及那搏击长空的豪迈的山鹰! 把阻力化成动力,使坏事尽可能变成好事,这些缺陷者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不正 是些雄辩的例证吗?
如果说一个个寻常的人振作起精神、激发起毅力来尚且可以创造如此的奇迹,那 么为最先进的思想所完全武装起来的人,这样的人所组成的集体,这样的集体所 领导的国家,将能够克服多少的困难,创造多少的奇迹呢 让我们赞美能够征服缺陷的大勇者! 让我们从历史上某些缺陷者所栽培岀来的瑰丽的艺术鲜花中,更好地领略“‘勇 敢’‘劳动”“创造”这些词儿的芬芳!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篇讲述了贝多芬这位音乐大师勇于面对人生缺陷的事例,字里行间包 含着作者对他身残志坚的深深同情与倇惜之情 B.作者之所以认为“这些缺陷者、残废者捧出来的艺术花束往往是格外鲜艳 的”,是因为他们是征服缺陷的大勇者,他们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 C.文章使用了较多形象化的比喻,画线处“捧出来的艺术花束”比喻的是他们 创作的艺术作品,“晶莹的露珠”比喻的是他们的成功 D.“有多少残废者、缺陷者在学习和创造上攀登了怎样的髙峰呵!”究其缘由, 则在于他们把阻力化成动力,使坏事尽可能变成好事。 E.本文着重叙写了一些缺陷者、残疾者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述说间不时来几 句议论画龙点睛,使情和理水乳交融,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AC(A.“深深同情与惋惜”不对,应该是赞美与敬仰之情;C比喻的意思概括 有误,“捧出来的艺术花束”比喻的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晶 莹的露珠”比喻的是他们成功后的闪光点。“花”比喻的是成功,而“花上晶 莹的露珠”应该理解为成功带来的喜悦、幸福、光荣等。) 17.“他所感受到的另一种幸福,恐怕又是当时那音乐大厅里许许多多的人所没 法体验到的。”请分析这“另一种幸福”指的是什么?(4分) 答:(1)以极大的勇气战胜不幸命运的喜悦;(2)付出比常人更艰辛的劳动, 创造了人间奇迹的满足;(3)作为“残缺者”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欣慰。(由 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他为的是广大群众的耳朵”推知)。(第二条必答 2分;第一条和第三条容易被a视,答对1条给2分。意思对即可) 18.观照全篇内容,请简要概括文章先后叙写了哪些材料,并分析这样行文有什 么作用。(6分) 答:以贝多芬的事例开篇,从人们熟知的名人事迹写起,再写到自己亲眼所见 和自己所了解的在艺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缺陷者、残疾者事迹,读来既让人感 到亲切,又使事情蕴含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作者敏锐的目光所投向的恰恰是 人们司空见惯却并未引起注意的事物,作者精深的思想所揭示的也恰恰是人们 已经知道却并未加以琢磨的道理,这一道理通过这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展现出来, 就使读者特别受到启发和教育(4分)。最后由“缺陷者、残疾者”推及到常人 推及到“为最先进的思想所完全武装起来的人”,犹如层层剥笋般步步深入 道理异常清楚,能给读者心灵震撼(2分)。(考查的是思路分析,这是一篇情 理相得益彰的优秀散文,设题有一定难度。先后写了什么,有何作用,大意对 即可) 19.文章结尾写道:“让我们从历史上某些缺陷者所栽培出来的瑰丽的艺术鲜花 中,更好地领略‘勇敢’‘劳动’‘创造’这些词儿的芬芳!”结合全文内容, 你对此最深切的感悟是什么?请联系实际加以阐述。(6分)
如果说一个个寻常的人振作起精神、激发起毅力来尚且可以创造如此的奇迹,那 么为最先进的思想所完全武装起来的人,这样的人所组成的集体,这样的集体所 领导的国家,将能够克服多少的困难,创造多少的奇迹呢? 让我们赞美能够征服缺陷的大勇者! 让我们从历史上某些缺陷者所栽培出来的瑰丽的艺术鲜花中,更好地领略“‘勇 敢’‘劳动”“创造”这些词儿的芬芳!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4 分) A.文章开篇讲述了贝多芬这位音乐大师勇于面对人生缺陷的事例,字里行间包 含着作者对他身残志坚的深深同情与惋惜之情。 B.作者之所以认为“这些缺陷者、残废者捧出来的艺术花束往往是格外鲜艳 的”,是因为他们是征服缺陷的大勇者,他们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 C.文章使用了较多形象化的比喻,画线处“捧出来的艺术花束”比喻的是他们 创作的艺术作品,“晶莹的露珠”比喻的是他们的成功。 D.“有多少残废者、缺陷者在学习和创造上攀登了怎样的高峰呵!”究其缘由, 则在于他们把阻力化成动力,使坏事尽可能变成好事。 E.本文着重叙写了一些缺陷者、残疾者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述说间不时来几 句议论画龙点睛,使情和理水乳交融,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AC(A.“深深同情与惋惜”不对,应该是赞美与敬仰之情;C.比喻的意思概括 有误,“捧出来的艺术花束”比喻的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晶 莹的露珠”比喻的是他们成功后的闪光点。“花”比喻的是成功,而“花上晶 莹的露珠”应该理解为成功带来的喜悦、幸福、光荣等。) 17.“他所感受到的另一种幸福,恐怕又是当时那音乐大厅里许许多多的人所没 法体验到的。”请分析这“另一种幸福”指的是什么?(4 分) 答:(1)以极大的勇气战胜不幸命运的喜悦;(2)付出比常人更艰辛的劳动, 创造了人间奇迹的满足;(3)作为“残缺者”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欣慰。(由 “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他为的是广大群众的耳朵”推知)。(第二条必答, 2 分;第一条和第三条容易被忽视,答对 1 条给 2 分。意思对即可) 18.观照全篇内容,请简要概括文章先后叙写了哪些材料,并分析这样行文有什 么作用。(6 分) 答:以贝多芬的事例开篇,从人们熟知的名人事迹写起,再写到自己亲眼所见 和自己所了解的在艺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缺陷者、残疾者事迹,读来既让人感 到亲切,又使事情蕴含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作者敏锐的目光所投向的恰恰是 人们司空见惯却并未引起注意的事物,作者精深的思想所揭示的也恰恰是人们 已经知道却并未加以琢磨的道理,这一道理通过这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展现出来, 就使读者特别受到启发和教育(4 分)。最后由“缺陷者、残疾者”推及到常人, 推及到“为最先进的思想所完全武装起来的人”,犹如层层剥笋般步步深入, 道理异常清楚,能给读者心灵震撼(2 分)。(考查的是思路分析,这是一篇情 理相得益彰的优秀散文,设题有一定难度。先后写了什么,有何作用,大意对 即可) 19.文章结尾写道:“让我们从历史上某些缺陷者所栽培出来的瑰丽的艺术鲜花 中,更好地领略‘勇敢’‘劳动’‘创造’这些词儿的芬芳!”结合全文内容, 你对此最深切的感悟是什么?请联系实际加以阐述。(6 分)
答:【提示】感悟必须紧扣三个关键词:“勇敢”“劳动”“创造”,如:要 有超凡的毅力和斗志勇敢面对各种困难,要用超出常人的付出和努力书写人生 的辉煌篇章等。人生的道路上真正能做到这样,就可以说“领略‘勇敢‘劳 动’“创造’这些词儿的芬芳”,这是文章的启发和教育意义所在。(观点明 确,2分;阐述4分) 荆门市1月调研考试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爱的信笺 施倩 母亲有个爱写信的习惯,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清清楚楚。那是从1941年的冬天开 始的。哥哥约尼自应征入伍后,一连数月没有音讯。母亲每天晚上都要坐在厨房 的大桌子前给他写信。 我弄不明白既然约尼从不回信,她干嘛还要写呀写。 “等着吧,我们总会收到他的来信的。”她总是那么自信。母亲常说,信同人的 心灵是相通的,神圣的上帝之光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她相信这束光芒能帮助她 找到约尼。 我不知道她说的这些话是不是为了让她自己或我们大家放宽心,但这毕竟把我们 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终于有一天约尼来信了一一他还活着,正在南太平洋上。 母亲每次都在信末署上她的名字“赛西丽娅·卡普契”,这一直使我有些迷惑 “干嘛不写‘妈妈’?”原来,她从来就把自己当做赛西丽娅·卡普契,而不是 妈妈。这使我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母亲,这位身材娇小、穿着不足5码的 高跟鞋的意大利女人。 母亲从不化妆,也不佩戴首饰,除了一只金黄色的结婚手镯。她有一头漂亮的头 发,又黑又直,盘在脑后,鼻梁上架着一副轻巧的银丝边眼镜 每次写完信,母亲总是让父亲去发。然后,她端来咖啡壶,我们便边喝咖啡边回 忆起以前一家10口人围坐在桌边时的美好时光一一爸爸、妈妈,还有8个孩子。 那时,我们这5个男孩3个女孩中谁也没想到有朝一日会离开这个家,去工作, 去参战或者结婚,到最后只剩下我一个。 到了第二年春天,母亲写信的对象中又加上了另外两个儿子。每天晚上她要写3 封不同的信,然后让父亲和我在信上加上我俩的问候 母亲写信的事在村子里传开了。一天上午,一位瘦小的妇人找上门来。她颤着声 向母亲问道:“你能写信,这是真的吗?”“我常给儿子们写信 “你也能念信?”那位妇人又轻声问道。 “当然可以。 妇人急忙从提包里拿出一叠航空信:“念……请您快给我念念 这是那位妇人正在欧洲打仗的儿子寄来的。母亲还记得那个以前常和自己的儿子 起玩耍的红头发小伙子。她把信由英文译成意大利文,一封一封地念给那位妇 人听。妇人听着,两眼闪着激动的泪光。“我得给他回信,”她说,“可怎么写 呢?”“达菲,去做点咖啡。”母亲边吩咐我边把妇人领进里屋坐下,然后拿出 钢笔、墨水和信纸开始写了起来。写好后,她给妇人念了一遍。 “你怎么知道我想说这些?”她问母亲 “我常读儿子的信,知道一个母亲该对儿子说些什么
答:【提示】感悟必须紧扣三个关键词:“勇敢”“劳动”“创造”,如:要 有超凡的毅力和斗志勇敢面对各种困难,要用超出常人的付出和努力书写人生 的辉煌篇章等。人生的道路上真正能做到这样,就可以说“领略‘勇敢’‘劳 动’‘创造’这些词儿的芬芳”,这是文章的启发和教育意义所在。(观点明 确,2 分;阐述 4 分) 荆门市 1 月调研考试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20 分,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爱的信笺 施 倩 母亲有个爱写信的习惯,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清清楚楚。那是从 1941 年的冬天开 始的。哥哥约尼自应征入伍后,一连数月没有音讯。母亲每天晚上都要坐在厨房 的大桌子前给他写信。 我弄不明白既然约尼从不回信,她干嘛还要写呀写。 “等着吧,我们总会收到他的来信的。”她总是那么自信。母亲常说,信同人的 心灵是相通的,神圣的上帝之光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她相信这束光芒能帮助她 找到约尼。 我不知道她说的这些话是不是为了让她自己或我们大家放宽心,但这毕竟把我们 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终于有一天约尼来信了——他还活着,正在南太平洋上。 母亲每次都在信末署上她的名字“赛西丽娅·卡普契”,这一直使我有些迷惑: “干嘛不写‘妈妈’?”原来,她从来就把自己当做赛西丽娅•卡普契,而不是 妈妈。这使我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母亲,这位身材娇小、穿着不足 5 码的 高跟鞋的意大利女人。 母亲从不化妆,也不佩戴首饰,除了一只金黄色的结婚手镯。她有一头漂亮的头 发,又黑又直,盘在脑后,鼻梁上架着一副轻巧的银丝边眼镜。 每次写完信,母亲总是让父亲去发。然后,她端来咖啡壶,我们便边喝咖啡边回 忆起以前一家 10 口人围坐在桌边时的美好时光——爸爸、妈妈,还有 8 个孩子。 那时,我们这 5 个男孩 3 个女孩中谁也没想到有朝一日会离开这个家,去工作, 去参战或者结婚,到最后只剩下我一个。 到了第二年春天,母亲写信的对象中又加上了另外两个儿子。每天晚上她要写 3 封不同的信,然后让父亲和我在信上加上我俩的问候。 母亲写信的事在村子里传开了。一天上午,一位瘦小的妇人找上门来。她颤着声 向母亲问道:“你能写信,这是真的吗?”“我常给儿子们写信。” “你也能念信?”那位妇人又轻声问道。 “当然可以。” 妇人急忙从提包里拿出一叠航空信:“念……请您快给我念念。” 这是那位妇人正在欧洲打仗的儿子寄来的。母亲还记得那个以前常和自己的儿子 一起玩耍的红头发小伙子。她把信由英文译成意大利文,一封一封地念给那位妇 人听。妇人听着,两眼闪着激动的泪光。“我得给他回信,”她说,“可怎么写 呢?”“达菲,去做点咖啡。”母亲边吩咐我边把妇人领进里屋坐下,然后拿出 钢笔、墨水和信纸开始写了起来。写好后,她给妇人念了一遍。 “你怎么知道我想说这些?”她问母亲。 “我常读儿子的信,知道一个母亲该对儿子说些什么
不久,那位妇人又来了,还带来了一位朋友一一她们的儿子都在打仗,她们都想 给儿子写信。于是,为街坊邻居写信几乎成了母亲的职业。有时她一整天都花在 替别人写信上。 母亲对这些信末尾的署名看得很重要。那位妇人请母亲教教她:“我想学会写我 的名字给儿子看。”于是,母亲就手把手一笔一划地教她写,一遍又一遍。这以 后,每当母亲为她写好信,她便开心地在信尾写上自己的名字。 天,那位妇人又来到我们家。母亲一眼便看出发生了什么事。妇人眼中再也看 不到以前那种希望之光了。她们在一起久久地坐着,手拉着手。“也许我们该去 趟教堂。”母亲轻声对她说。从教堂回来的路上,母亲脑海中一片空白,只想着 那位红头发小伙子。 战争结束后,母亲放下了纸和笔。“结束了。”她说。然而,她想错了。那些曾 找母亲替她们给儿子写信的又拿着她们亲戚的信来找她。 母亲曾经说过,她曾一直梦想当一名作家。“为什么不去实现这个梦想?”我问 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她说,“我的生活目标看来就是写信了。 没有什么能够像信一样把人们凝聚在一起。它会让你痛苦,也能使你欢笑 最好的关心莫过于一封充满爱意的信笺,因为它可以让世界变得很小,可以让写 信人和读信人成为自己的主宰。孩子,信就是生活!母亲的信一封也没有留到现 在,但受到过她帮助的人们却依然在谈论着她,把她写的信装进了他们的记忆之 中 16.下面对文章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文中由母亲每晚坚持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写起,由此引出所有爱子母亲的 心声,并使那种爱如潺潺流水一般,缓缓从心田流出,共同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B.在一直收不到儿子约尼回信的情况下,母亲依然不停地写下去,依然坚信通 过这种方式能够找到约尼,这是母爱,是信任,更是一种信念。 C.母亲为村子里的人读信、写信,这主要表现了母亲的善良,母亲乐于助人的 品格 D.战争结束后,“那些曾找母亲替她们给儿子写信的又拿着她们亲戚的信来找 她”,是为了分享收到儿子回信的喜悦 E.本文以“爱”为主题,以“真”来取胜,通过“真”与“爱”赞扬了母爱的 深沉与伟大 17.文章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在文章的结构中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18.文中妈妈给自己的儿子写信,为什么在信末写自己的名字而不写妈妈?(6 分) 19.有人认为在“烽火连三月”的战争年代,像文中母亲那样用书信传达真爱, 自然是“家书抵万金”了;但在现在的和平时期,网络、通讯技术如此发达,还 用书信往来的方式来沟通感情,似乎落后时代了。你赞成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6分) 四、16.CD(C这主要表现天下所有母爱的共性,是母爱的拓展和升华;D是为 了继续进行爱的传递。) 17.开头一段写母亲爱写信的习惯及缘由,总领全文的人物故事,既点明题意, 又为下面故事的发展造成了悬念。结尾写母亲写的信一封也没有留到现在却装在
不久,那位妇人又来了,还带来了一位朋友——她们的儿子都在打仗,她们都想 给儿子写信。于是,为街坊邻居写信几乎成了母亲的职业。有时她一整天都花在 替别人写信上。 母亲对这些信末尾的署名看得很重要。那位妇人请母亲教教她:“我想学会写我 的名字给儿子看。”于是,母亲就手把手一笔一划地教她写,一遍又一遍。这以 后,每当母亲为她写好信,她便开心地在信尾写上自己的名字。 一天,那位妇人又来到我们家。母亲一眼便看出发生了什么事。妇人眼中再也看 不到以前那种希望之光了。她们在一起久久地坐着,手拉着手。“也许我们该去 趟教堂。”母亲轻声对她说。从教堂回来的路上,母亲脑海中一片空白,只想着 那位红头发小伙子。 战争结束后,母亲放下了纸和笔。“结束了。”她说。然而,她想错了。那些曾 找母亲替她们给儿子写信的又拿着她们亲戚的信来找她。 母亲曾经说过,她曾一直梦想当一名作家。“为什么不去实现这个梦想?”我问 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她说,“我的生活目标看来就是写信了。 没有什么能够像信一样把人们凝聚在一起。它会让你痛苦,也能使你欢笑。” 最好的关心莫过于一封充满爱意的信笺,因为它可以让世界变得很小,可以让写 信人和读信人成为自己的主宰。孩子,信就是生活!母亲的信一封也没有留到现 在,但受到过她帮助的人们却依然在谈论着她,把她写的信装进了他们的记忆之 中。 16.下面对文章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 分) A.文中由母亲每晚坚持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写起,由此引出所有爱子母亲的 心声,并使那种爱如潺潺流水一般,缓缓从心田流出,共同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B.在一直收不到儿子约尼回信的情况下,母亲依然不停地写下去,依然坚信通 过这种方式能够找到约尼,这是母爱,是信任,更是一种信念。 C.母亲为村子里的人读信、写信,这主要表现了母亲的善良,母亲乐于助人的 品格。 D.战争结束后,“那些曾找母亲替她们给儿子写信的又拿着她们亲戚的信来找 她”,是为了分享收到儿子回信的喜悦。 E.本文以“爱”为主题,以“真”来取胜,通过“真”与“爱”赞扬了母爱的 深沉与伟大。 17.文章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在文章的结构中分别有什么作用?(4 分) 18.文中妈妈给自己的儿子写信,为什么在信末写自己的名字而不写妈妈?(6 分) 19.有人认为在“烽火连三月”的战争年代,像文中母亲那样用书信传达真爱, 自然是“家书抵万金”了;但在现在的和平时期,网络、通讯技术如此发达,还 用书信往来的方式来沟通感情,似乎落后时代了。你赞成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6 分) 四、16.CD (C 这主要表现天下所有母爱的共性,是母爱的拓展和升华;D 是为 了继续进行爱的传递。) 17.开头一段写母亲爱写信的习惯及缘由,总领全文的人物故事,既点明题意, 又为下面故事的发展造成了悬念。结尾写母亲写的信一封也没有留到现在却装在
人们的记忆中,既呼应了开头一段“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又深化了文 章的主题:爱是永恒的,而传递人间真爱的书信也会永远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18.母亲在落款处不落“妈妈”,而是落上自己的名字,表明这封信表达的不仅 仅是母爱,而且表明自己和儿子一样,也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名战士,自己会 尽一切力量支持远在前线的儿子,给其爱的力量 19.(1)不赞成。正如文中母亲所说:“没有什么能够像信一样把人们凝聚在 一起。它会让你痛苦,也能使你欢笑,最好的关心莫过于一封充满爱意的信笺, 因为它可以让世界变得很小,可以让写信人和读信人成为自己的主宰。”现代通 信技术虽然方便快捷,但缺少了在那一封封亲笔书写的信件里充满的未被浮躁时 代洪流所淹没的亲切与温馨、浪漫与希冀。寄出的信件就是寄出的一份美好的愿 望与嘱托,然后在无尽的期待中翘首以盼书信鸿雁回传。在手写书信这个载体上, 我们字字推敲,款款深情,丰富细腻的情感在笔尖流淌,文字后面浮现的是面孔 和情感。现代通信方式只是解决了符号传递的问题,但是不能真正解决人文交流 的问题。(2)赞成。时代变了,科技进步了,人们的通信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 运用现代通信技术,顷刻之间,话语就能传到身边。可视手机、电话一旦接通, 亲友之间就可化天涯为咫尺。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瞬息之间 交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且电子传 媒有着书信无法比拟的优点,方便、快捷、费用低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享受现 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呢? 襄阳市一调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雨雾漓江图 从维熙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头上的纱巾,一直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 与它形影不离。那江里的渔舟,江里的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朦胧诗 里的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 编织成篇。 我漫步来到江边,想撩开雨雾的盖头,看一看它的娇美。我先向最近的一个标点 走去,它圆圆的像是标点中的句号,我推断那是一把伞,伞下坐着的该是江边的 个垂钓者。等我走近了,才发现伞下空无一人。待我转身要离去时,伞下忽然 有稚嫩的童音对我问候:“你好一一你好——”我定睛看了看四周,没有一个人 影,还没容我醒过闷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诗中的佳句。于是我弓下身腰,仔细地寻觅。 看吓一跳,原来伞下竟是鸟笼里的一只伏在横杆上的鹦鹉 我忍不住失声笑了起来。这时,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 登木舟。”面对这只漓江鹦鹉,我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不然的话,学舌的鹦鹉何以会出口成章呢? 完全是出于好奇,我耐心等待它主人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 个标点一一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猜想:这叶木舟 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它的主人有意安排在这 儿,以鹦鹉的语言来吸引游客的。妙—一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 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人们的记忆中,既呼应了开头一段“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又深化了文 章的主题:爱是永恒的,而传递人间真爱的书信也会永远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18.母亲在落款处不落“妈妈”,而是落上自己的名字,表明这封信表达的不仅 仅是母爱,而且表明自己和儿子一样,也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名战士,自己会 尽一切力量支持远在前线的儿子,给其爱的力量。 19.(1)不赞成。正如文中母亲所说:“没有什么能够像信一样把人们凝聚在 一起。它会让你痛苦,也能使你欢笑,最好的关心莫过于一封充满爱意的信笺, 因为它可以让世界变得很小,可以让写信人和读信人成为自己的主宰。”现代通 信技术虽然方便快捷,但缺少了在那一封封亲笔书写的信件里充满的未被浮躁时 代洪流所淹没的亲切与温馨、浪漫与希冀。寄出的信件就是寄出的一份美好的愿 望与嘱托,然后在无尽的期待中翘首以盼书信鸿雁回传。在手写书信这个载体上, 我们字字推敲,款款深情,丰富细腻的情感在笔尖流淌,文字后面浮现的是面孔 和情感。现代通信方式只是解决了符号传递的问题,但是不能真正解决人文交流 的问题。(2)赞成。时代变了,科技进步了,人们的通信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 运用现代通信技术,顷刻之间,话语就能传到身边。可视手机、电话一旦接通, 亲友之间就可化天涯为咫尺。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瞬息之间 交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且电子传 媒有着书信无法比拟的优点,方便、快捷、费用低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享受现 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呢? 襄阳市一调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20 分,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雨雾漓江图 丛维熙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头上的纱巾,一直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 与它形影不离。那江里的渔舟,江里的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朦胧诗 里的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 编织成篇。 我漫步来到江边,想撩开雨雾的盖头,看一看它的娇美。我先向最近的一个标点 走去,它圆圆的像是标点中的句号,我推断那是一把伞,伞下坐着的该是江边的 一个垂钓者。等我走近了,才发现伞下空无一人。待我转身要离去时,伞下忽然 有稚嫩的童音对我问候:“你好——你好——”我定睛看了看四周,没有一个人 影,还没容我醒过闷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诗中的佳句。于是我弓下身腰,仔细地寻觅。 一看吓一跳,原来伞下竟是鸟笼里的一只伏在横杆上的鹦鹉。 我忍不住失声笑了起来。这时,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 登木舟。”面对这只漓江鹦鹉,我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不然的话,学舌的鹦鹉何以会出口成章呢? 完全是出于好奇,我耐心等待它主人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 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猜想:这叶木舟 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它的主人有意安排在这 儿,以鹦鹉的语言来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 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