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先秦时期的人而言,神拥有极大的权威,而人则对其心怀敬畏。《国语·楚 语下》便记述楚国大夫观射父之言:“况其下之人,其谁敢不战战兢兢以事百神! 自公以下至于庶人,其谁敢不齐肃恭敬致力于神!” 在很多情况下,先秦典籍所提及的神只是泛称而已,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类 别和形象。幸运的是,《国语》中的一段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神之具体情况的 机会。在《国语·周语上》中,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周惠王便就此 询问内史过。内史过回顾了王朝兴衰之时的诸神:“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其亡也,回禄信于聆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 也,鸑鷟鸣于岐山;其亡也,杜伯射王于鄗……若由是观之,其丹朱之神乎?” 内史过列举的诸神包括融、回禄、梼杌、夷羊、鸑鷟、杜伯以及此次降于莘的丹 朱之神。诸神都是何方神圣?依照韦昭的注解,融即是祝融,《郑语》中称其是 黎,也即是《左传》所说的颛顼氏之子;回禄本名吴回,是火神,又有说其名黎, 与祝融为同一人;梼杌是鲧,即禹的父亲;夷羊是神兽名;鸑鷟则是凤之别名 杜伯是周宣王大臣,被其冤杀;丹朱则是尧之子 由此可知,至少在这段叙述中,可进入神这个序列中的,不仅可以有夷羊 鸑鷟等神兽、神鸟,还有宗神人神,即使人死之后同样可以被称为神。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其他神灵,如《周语下》记载东周王城边的谷、洛两条河交汇在一起 周太子晋称之为“二川之神”,可见神也包括河神之属。因此,《国语》中的诸 神首先包括祖先神,人鬼亦可称为神,还包括自然神,如河神等,而神兽、神鸟 之属也可称为神 在《国语》中,诸神很多都拥有某种形象,并以其形象降临人间。有神兽、 神鸟状貌的,还有杜伯为人形而“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而 鲧则在另一处《晋语八》的相关记述中化为黄熊的形象。内史过所说的丹朱凭依 王后之身而生穆王,与历史上众多的感神迹而生的故事大体类似,而从“夫神壹, 不远徙迁”,以及之后派丹朱之后狸姓往祭来看,对丹朱的祭祀也符合“神不歆 非类,民不祀非族”的规则,因此丹朱大致属于宗神之列。依据殷商至周的宗祖 神观念,他们死后都是在帝左右的,《国语》也多有这类叙事,如《晋语二》记 载作为天之刑神的蓐收是少皞氏之子该,开口即是“帝命曰”。在虢公梦中,蓐 收的形象是“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之下”。而之所以知道此神是蓐收, 主要是因为史囂据虢公梦中形象占卜所得。既然可以通过形象而知道神名,这也 说明当时人们对于某一神的形象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其实,《晋语八》鲧化为 黄熊的事例也是如此,晋平公生病而梦到黄熊,郑国大夫子产根据黄熊的形象而 知此神应为鲧,并建议其祭祀夏郊。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既然需要通过多识 多闻之人的介绍才能知晓神名,这同时也说明当时人们对于诸神形象还没有形成 普及性的知识。 (摘编自张永路《< 国语>中的诸神形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 2017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对于先秦时期的人而言,神拥有极大的权威,而人则对其心怀敬畏。《国语•楚 语下》便记述楚国大夫观射父之言:“况其下之人,其谁敢不战战兢兢以事百神! 自公以下至于庶人,其谁敢不齐肃恭敬致力于神!” 在很多情况下,先秦典籍所提及的神只是泛称而已,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类 别和形象。幸运的是,《国语》中的一段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神之具体情况的 机会。在《国语•周语上》中,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周惠王便就此 询问内史过。内史过回顾了王朝兴衰之时的诸神:“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其亡也,回禄信于耹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 也,鸑鷟鸣于岐山;其亡也,杜伯射王于鄗……若由是观之,其丹朱之神乎?” 内史过列举的诸神包括融、回禄、梼杌、夷羊、鸑鷟、杜伯以及此次降于莘的丹 朱之神。诸神都是何方神圣?依照韦昭的注解,融即是祝融,《郑语》中称其是 黎,也即是《左传》所说的颛顼氏之子;回禄本名吴回,是火神,又有说其名黎, 与祝融为同一人;梼杌是鲧,即禹的父亲;夷羊是神兽名;鸑鷟则是凤之别名; 杜伯是周宣王大臣,被其冤杀;丹朱则是尧之子。 由此可知,至少在这段叙述中,可进入神这个序列中的,不仅可以有夷羊、 鸑鷟等神兽、神鸟,还有宗神人神,即使人死之后同样可以被称为神。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其他神灵,如《周语下》记载东周王城边的谷、洛两条河交汇在一起, 周太子晋称之为“二川之神”,可见神也包括河神之属。因此,《国语》中的诸 神首先包括祖先神,人鬼亦可称为神,还包括自然神,如河神等,而神兽、神鸟 之属也可称为神。 在《国语》中,诸神很多都拥有某种形象,并以其形象降临人间。有神兽、 神鸟状貌的,还有杜伯为人形而“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而 鲧则在另一处《晋语八》的相关记述中化为黄熊的形象。内史过所说的丹朱凭依 王后之身而生穆王,与历史上众多的感神迹而生的故事大体类似,而从“夫神壹, 不远徙迁”,以及之后派丹朱之后狸姓往祭来看,对丹朱的祭祀也符合“神不歆 非类,民不祀非族”的规则,因此丹朱大致属于宗神之列。依据殷商至周的宗祖 神观念,他们死后都是在帝左右的,《国语》也多有这类叙事,如《晋语二》记 载作为天之刑神的蓐收是少皞氏之子该,开口即是“帝命曰”。在虢公梦中,蓐 收的形象是“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之下”。而之所以知道此神是蓐收, 主要是因为史嚚据虢公梦中形象占卜所得。既然可以通过形象而知道神名,这也 说明当时人们对于某一神的形象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其实,《晋语八》鲧化为 黄熊的事例也是如此,晋平公生病而梦到黄熊,郑国大夫子产根据黄熊的形象而 知此神应为鲧,并建议其祭祀夏郊。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既然需要通过多识 多闻之人的介绍才能知晓神名,这同时也说明当时人们对于诸神形象还没有形成 普及性的知识。 (摘编自张永路《< 国语>中的诸神形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人们对待神灵“战战兢兢”“齐肃恭敬”,由此可知先秦时期神 灵信仰的至高权威和深刻影响。 B.先秦典籍,除了《国语》中的一段记载让人们掌握了神之具体情况,大多数 所提及的神只是泛称而已,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类别和形象 C.内史过列举的诸神包括融、回禄,禹的父亲梼机,尧之子丹朱,周宣王大臣 杜伯,神兽夷羊,神鸟鸑鷟等。 D.依据殷商至周的宗祖神观念,他们死后都是在帝左右的,如《晋语二》记载 天之刑神的蓐收是少皞氏之子该,开口即是“帝命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据《周语上》记载,《国语》中的诸神首先包括祖先神,人鬼亦可称为神, 还包括自然神,如河神等,而神兽、神鸟之属也可称为神 B.在《国语》中,诸神很多拥有某种形象,并以其形象降临人间。如:梼杌化 为黄熊:杜伯被周宣王杀害后,化为人形乘坐白马素车,穿着红衣,手持红弓箭。 C.内史过所说的丹朱凭依王后之身而生穆王,而且从“夫神壹,不远徙迁”以 及派丹朱之后对其祭祀符合“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来看,丹朱应该是属于 宗神之列。 D.祭祀、祈祷等敬神行为可以求神降福或止祸的观念,在人们意识中的投射就 具体表现为子产建议晋平公祭祀夏郊来治病的故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语·周语上》中,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因为夏商周兴亡之时 皆有神灵降临,所以此次降于莘地的为丹朱之神 B.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并非所有的神灵 都可以均等地享受民众的祭拜。 C.在先秦时人的眼中,神与人可以相互交通。人可以通过祭祀、祈祷而获得神 的降福,而神不仅可以降福于人,还可以降祸。 D.先秦时期,人们对于诸神形象还没有形成普及性的知识,需要通过多识多闻 之人的介绍才能知晓神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 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 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 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啸 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 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 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 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 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 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嬴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 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 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
A.先秦时期,人们对待神灵“战战兢兢”“齐肃恭敬”,由此可知先秦时期神 灵信仰的至高权威和深刻影响。 B.先秦典籍,除了《国语》中的一段记载让人们掌握了神之具体情况,大多数 所提及的神只是泛称而已,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类别和形象。 C.内史过列举的诸神包括融、回禄,禹的父亲梼杌,尧之子丹朱,周宣王大臣 杜伯,神兽夷羊,神鸟鸑鷟等。 D.依据殷商至周的宗祖神观念,他们死后都是在帝左右的,如《晋语二》记载 天之刑神的蓐收是少皞氏之子该,开口即是“帝命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据《周语上》记载,《国语》中的诸神首先包括祖先神,人鬼亦可称为神, 还包括自然神,如河神等,而神兽、神鸟之属也可称为神。 B.在《国语》中,诸神很多拥有某种形象,并以其形象降临人间。如:梼杌化 为黄熊;杜伯被周宣王杀害后,化为人形乘坐白马素车,穿着红衣,手持红弓箭。 C.内史过所说的丹朱凭依王后之身而生穆王,而且从“夫神壹,不远徙迁”以 及派丹朱之后对其祭祀符合“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来看,丹朱应该是属于 宗神之列。 D.祭祀、祈祷等敬神行为可以求神降福或止祸的观念,在人们意识中的投射就 具体表现为子产建议晋平公祭祀夏郊来治病的故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语•周语上》中,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因为夏商周兴亡之时 皆有神灵降临,所以此次降于莘地的为丹朱之神。 B.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并非所有的神灵 都可以均等地享受民众的祭拜。 C.在先秦时人的眼中,神与人可以相互交通。人可以通过祭祀、祈祷而获得神 的降福,而神不仅可以降福于人,还可以降祸。 D.先秦时期,人们对于诸神形象还没有形成普及性的知识,需要通过多识多闻 之人的介绍才能知晓神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 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 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 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 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 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 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 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 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 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 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 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
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 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 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 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 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工 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 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 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 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 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 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 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服除”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 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 C.“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 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 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知古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后,先后两次编修国史,仕途顺利,多次升迁, 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官职 B.唐睿宗为公主修建道观,魏知古多次进谏,直言盛暑修观,劳民伤财,有违 安养百姓的治政之本,唐睿宗认为他言辞恳切,于是停止了修建道观。 C.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魏知古被赐 封二百户,五百段物。随后,玄宗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 D.魏知古担任侍中期间,多次受到封地、财物的赏赐,恩意优渥。然兴衰不由 人,后因与姚崇不和,改授工部尚书,罢除参知政事一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5分) (2)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王维
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 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 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 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 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工 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 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 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 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 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 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 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服除”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 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 一。 C.“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 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 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魏知古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后,先后两次编修国史,仕途顺利,多次升迁, 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官职。 B.唐睿宗为公主修建道观,魏知古多次进谏,直言盛暑修观,劳民伤财,有违 安养百姓的治政之本,唐睿宗认为他言辞恳切,于是停止了修建道观。 C.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魏知古被赐 封二百户,五百段物。随后,玄宗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 D.魏知古担任侍中期间,多次受到封地、财物的赏赐,恩意优渥。然兴衰不由 人,后因与姚崇不和,改授工部尚书,罢除参知政事一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5 分) (2)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①舍,翛然②尚闭关。 注]①袁安:东汉人,有贤名。有一年大雪下了一丈多深,穷人都扫雪出来讨 饭,只有袁安家门前被雪封住。洛阳令以为他已冻死,命人扫雪而入,却见他躺 在床上睡觉。问他为什么不出去,他说:“大雪天大家都在挨饿,不该去求人。” 翛(xiao)然:无拘无束貌。 8.诗歌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有何作用?(6分) 9.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诗文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而“忆”也只出现于诗尾。 请结合尾联简要赏 析诗人是如何忆胡居士的。(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在不合乎礼义时拒绝追求名利的做人原则的语 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用圆孔与方枘不相合来表达自己和世俗小人不可携手同 行的节操的两句 是 (3)杜甫晚年四处漂泊、年迈病苦、久客孤愁。他的晚期诗作《登髙》对这种 生活状态作了生动而准确概括的两句 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 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大学生村官谢大立 大学生村官小胡还没有到村里,就被老村长直接由镇里领到了栗里村看醉石。那 是块高七八尺,宽丈余的石头。讲解员说,陶渊明好酒,喝醉了就睡石头上。石 头下面有溪流,讲解员说叫醒酒泉,陶渊明一觉醒来,喝一碗溪里的泉水,酒也 就醒了。 看完了醉石,又看庐山的大林寺。正巧是农历四月初九,当初白居易来此探友的 时日。这季节,山下的桃花早凋谢了,这里的却含苞欲放。白居易因此写下了“人 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 桃花,也借这诗句名满天下。 旅游,是小胡梦寐以求的事。小胡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地里刨食的。暑 假、寒假同学们都结伴旅游,他则打工挣学费。同学们旅行回来,带回来和一些 名胜古迹的合影,他就从那些图片里领略那里的风采,做梦去那些地方。 如此的经历,让小胡收获了梦寐以求,还收获了一种叫踏实的东西。当好村官于 小胡的仕途十分重要。能不能当好村官,小胡的心里是没底的。但老村长给了他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①舍,翛然②尚闭关。 [注]①袁安:东汉人,有贤名。有一年大雪下了一丈多深,穷人都扫雪出来讨 饭,只有袁安家门前被雪封住。洛阳令以为他已冻死,命人扫雪而入,却见他躺 在床上睡觉。问他为什么不出去,他说:“大雪天大家都在挨饿,不该去求人。”② 翛(xiāo)然:无拘无束貌。 8.诗歌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有何作用?(6 分) 9.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诗文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而“忆”也只出现于诗尾。 请结合尾联简要赏 析诗人是如何忆胡居士的。(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在不合乎礼义时拒绝追求名利的做人原则的语 句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用圆孔与方枘不相合来表达自己和世俗小人不可携手同 行的节操的两句 是: ? ? (3)杜甫晚年四处漂泊、年迈病苦、久客孤愁。他的晚期诗作《登高》对这种 生活状态作了生动而准确概括的两句 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 时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大学生村官 谢大立 大学生村官小胡还没有到村里,就被老村长直接由镇里领到了栗里村看醉石。那 是块高七八尺,宽丈余的石头。讲解员说,陶渊明好酒,喝醉了就睡石头上。石 头下面有溪流,讲解员说叫醒酒泉,陶渊明一觉醒来,喝一碗溪里的泉水,酒也 就醒了。 看完了醉石,又看庐山的大林寺。正巧是农历四月初九,当初白居易来此探友的 时日。这季节,山下的桃花早凋谢了,这里的却含苞欲放。白居易因此写下了“人 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 桃花,也借这诗句名满天下。 旅游,是小胡梦寐以求的事。小胡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地里刨食的。暑 假、寒假同学们都结伴旅游,他则打工挣学费。同学们旅行回来,带回来和一些 名胜古迹的合影,他就从那些图片里领略那里的风采,做梦去那些地方。 如此的经历,让小胡收获了梦寐以求,还收获了一种叫踏实的东西。当好村官于 小胡的仕途十分重要。能不能当好村官,小胡的心里是没底的。但老村长给了他
底。老村长是个非常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个星期下来,他们相处得如爷俩。上阵 父子兵,就凭这古训,他这村官就当好一半了 乡亲们的热情,使他的心里更有底了。村委会与老村长的屋子毗邻,他们安排他 住里面。被子虽是他带来的,但他们给他洗了还晒了,他睡在上面,如同睡在阳 光的香味里。醒来,桌子上变魔术般多了一碟鱼、一碟肉、一碟豆腐、一碟炒鸡 蛋,还有许多瓶咸菜。村长夫人告诉他,都是村民们主动送来的,见他睡得香, 就没有叫醒他。 激情使小胡吃罢饭就找老村长要工作。老村长领着他村前、村后转,山下、山上 转。转到太阳快落山时,他们跟着一条河流往下走。河流旁,是一条可以走车的 土路,路上没有车,走着他们两个人。哗哗的流水声,在他们的脚下时断时续地 响 水声突然吼叫起来,是流水在他们的脚下变成了瀑布。阳光在瀑布里丝丝缕缕, 小胡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壮观,太壮观了!”老村长说:“对岸那两个字也壮 观。”小胡放眼对岸,石壁上写着“牛吼”两个字。小胡说:“牛吼,这水的吼 叫声还真有点像牛吼。”老村长说:“像吧,要不,古人会在咱这儿留下墨 走着说着,河突然没了。让河没了的是一座山。山硬生生地把河挡住了,水却并 没有形成堰塞湖。小胡又是情不自禁:“奇特,水都到哪里去了?”老村长顺手 拿起根木棍,一头顶住石壁,让小胡把耳朵顶住木棍的另一头听。哗啦哗啦的响 声随即传进小胡的耳里。老村长问:“像不像人的肚子里有了空气的响声?”小 胡说:“形象!”老村长指指石壁的上空说:“形象可是石壁上的字说的。”小 胡朝上望去,看到石壁上雕刻着“响肠”两个大字。 老村长说:“到了现在,你应该明白了我领你去庐山的目的了吧?”小胡一怔, 说:“到庐山的目的……”老村长说:“你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小胡说 请老村长明示。”老村长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说:“把我们这些宝贵的资源利 用起来,开发旅游。”小胡说:“开发旅游?”老村长斩钉截铁地说:“对,开 发旅游!我就不信我们的牛吼、响肠比不过栗里的一块石头、大林寺的几朵桃 花! 小胡不想顶撞老村长,又不想违心,想了想委婉地说:“人们看醉石看的是陶渊 明,上大林寺,冲的是白居易……”老村长打断他的话说:“谁又能肯定那块石 头上真的睡过陶渊明,还有那个大林寺桃花,肯定也不是白居易时的桃花。由于 编得好,人们不是照样去?我们的牛吼、响肠只要编得好,肯定会比醉石、大林 寺桃花吸引人。牛魔王、牛郎都姓牛,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使法时,铁扇 公主就听到肠子里一阵阵哗啦哗啦地响……” 小胡语塞、发怔。老村长的语重心长又像魔咒一样地念响了:“只要编出了名堂, 就有人来咱这儿旅游,游人来了要吃、要住、要玩,旅店、饭店、美容店就跟着 搞起来了……到那时,我们俩就对上对下都有个好的交代了……”老村长最后拍 拍小胡的肩头说:“你是大学生,有文化;上头派来的村官,有靠山。我们这次 到庐山去参观的钱,都是村民们凑的份子呀……” 说完,老村长如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自顾自地走了,留下小胡一个人站在夕 阳里,进退不得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4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底。老村长是个非常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个星期下来,他们相处得如爷俩。上阵 父子兵,就凭这古训,他这村官就当好一半了。 乡亲们的热情,使他的心里更有底了。村委会与老村长的屋子毗邻,他们安排他 住里面。被子虽是他带来的,但他们给他洗了还晒了,他睡在上面,如同睡在阳 光的香味里。醒来,桌子上变魔术般多了一碟鱼、一碟肉、一碟豆腐、一碟炒鸡 蛋,还有许多瓶咸菜。村长夫人告诉他,都是村民们主动送来的,见他睡得香, 就没有叫醒他。 激情使小胡吃罢饭就找老村长要工作。老村长领着他村前、村后转,山下、山上 转。转到太阳快落山时,他们跟着一条河流往下走。河流旁,是一条可以走车的 土路,路上没有车,走着他们两个人。哗哗的流水声,在他们的脚下时断时续地 响。 水声突然吼叫起来,是流水在他们的脚下变成了瀑布。阳光在瀑布里丝丝缕缕, 小胡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壮观,太壮观了!”老村长说:“对岸那两个字也壮 观。”小胡放眼对岸,石壁上写着“牛吼”两个字。小胡说:“牛吼,这水的吼 叫声还真有点像牛吼。”老村长说:“像吧,要不,古人会在咱这儿留下墨 宝……” 走着说着,河突然没了。让河没了的是一座山。山硬生生地把河挡住了,水却并 没有形成堰塞湖。小胡又是情不自禁:“奇特,水都到哪里去了?”老村长顺手 拿起根木棍,一头顶住石壁,让小胡把耳朵顶住木棍的另一头听。哗啦哗啦的响 声随即传进小胡的耳里。老村长问:“像不像人的肚子里有了空气的响声?”小 胡说:“形象!”老村长指指石壁的上空说:“形象可是石壁上的字说的。”小 胡朝上望去,看到石壁上雕刻着“响肠”两个大字。 老村长说:“到了现在,你应该明白了我领你去庐山的目的了吧?”小胡一怔, 说:“到庐山的目的……”老村长说:“你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小胡说: “请老村长明示。”老村长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说:“把我们这些宝贵的资源利 用起来,开发旅游。”小胡说:“开发旅游?”老村长斩钉截铁地说:“对,开 发旅游!我就不信我们的牛吼、响肠比不过栗里的一块石头、大林寺的几朵桃 花!” 小胡不想顶撞老村长,又不想违心,想了想委婉地说:“人们看醉石看的是陶渊 明,上大林寺,冲的是白居易……”老村长打断他的话说:“谁又能肯定那块石 头上真的睡过陶渊明,还有那个大林寺桃花,肯定也不是白居易时的桃花。由于 编得好,人们不是照样去?我们的牛吼、响肠只要编得好,肯定会比醉石、大林 寺桃花吸引人。牛魔王、牛郎都姓牛,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使法时,铁扇 公主就听到肠子里一阵阵哗啦哗啦地响……” 小胡语塞、发怔。老村长的语重心长又像魔咒一样地念响了:“只要编出了名堂, 就有人来咱这儿旅游,游人来了要吃、要住、要玩,旅店、饭店、美容店就跟着 搞起来了……到那时,我们俩就对上对下都有个好的交代了……”老村长最后拍 拍小胡的肩头说:“你是大学生,有文化;上头派来的村官,有靠山。我们这次 到庐山去参观的钱,都是村民们凑的份子呀……” 说完,老村长如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自顾自地走了,留下小胡一个人站在夕 阳里,进退不得。 (选自《小说月刊》2016 年第 4 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