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离开学将一事无成。《礼记·中庸》 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求人们通过勤奋学 习,学以成德,学以成性,“变化气质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 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墨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 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孔子说,“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1“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18认 为“仁”这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远而不可达到的。 人们应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吾日三省吾身”。2°荀子 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2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 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此外,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还有如廉洁自律、宽厚待人、 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 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 族优良道德传统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 习惯之中。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 开的。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 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 17《论语·述而》。 18《论语·里仁》。 19《论语里仁》。 0《论语学而》。 21《荀子修身》。 6
6 而成 ,道 德由 学 而进 ,才 能 由学 而得 ,离 开 学将 一事 无成 。《 礼记 ·中 庸》 强调 “博 学之 ,审 问之 ,慎 思 之, 明辨 之, 笃行 之”,要 求人 们通 过勤 奋学 习,学以成德,学以成 性,“变 化气 质”。 重视 道德 践履 ,强 调修 养的 重要 性,倡导 道 德主 体要 在完 善自 身中 发挥 自己 的能 动作 用 。中 国历 史上 的儒 家 、墨 家都 认为 ,在塑 造理 想人 格的 过程 中,最 重要 的就 是 要奋 发向 上、切 磋践 履、修身 养性 。孔 子说 ,“仁 远乎 哉? 我欲 仁,斯仁 至矣 ”,1 7“ 有能 一日 用其 力于 仁矣 乎 ?我 未见 力不 足者”,1 8认 为“ 仁”这 种 道德 品质 和道 德境 界,对人 们来 说,并不 是遥 远 而不 可达 到的。 人们 应当“ 见贤 思齐 焉 ,见 不贤 而内 自省 也”,1 9 “ 吾日 三省 吾身 ”。2 0荀子 认为,“道 虽迩 ,不行 不至 ;事 虽小 ,不 为不 成”。2 1墨家也 非常 重视“ 修身”, 强调“察色修身”和“ 以身 戴行 ”, 注重 社会 环境 对人 的 道德 品质 的影 响。 此外 ,中 华民 族优 良道 德传 统的 重 要内 容还 有如 廉洁 自律 、宽 厚待 人、 艰苦 朴素、勤劳 节俭 、孝 敬父 母、尊 老 爱幼、尊师 敬业 ,以 及刚 健有 为、自 强不 息 、舍 生取 义 、见 义勇 为 、奋 发图 强等 。在长 期的 历史 发展 中 ,中 华民 族优 良道 德传 统已 经深 入到 全民 族 的思 维方 式、价值 观念 、行 为方 式和 风俗 习惯 之中 。中 华民 族虽 然历 经无 数磨 难 与困 苦,但始 终能 屹立 于世 界民 族之 林,应当 说 ,是 同中 国的 优 良传 统文 化,特 别是 优良 的道 德传 统的 作用 分不 开的。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中 华民 族 的 道 德传 统 是 一 个矛 盾 体 , 具有 鲜 明 的 两重 性 。 属于 精 华 的 部 分 ,表 现 出 积 极 、革新 、进 步 的 一面 ;属 于 糟 粕 的部 分 ,则 表 现出 消 极、 17《 论 语 ·述 而 》。 18《 论 语 ·里 仁 》。 19《 论 语 ·里 仁 》。 20《 论 语 ·学 而 》。 21《 荀 子 ·修 身 》
保守、落后的一面。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 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 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 造性的转化工作。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 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 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 意义的积极内容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 思潮,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 所以,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 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的复兴来衍生出现代的科学和 民主,即所谓“返本开新”。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传统道 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 需要,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这两种思潮都是错误的,都割裂了共性 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复古论在对待 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只承认其一般性、普遍性而否定其个别性和特殊性, 把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的事物完全等同,这实际上是否定道德的历史和发展。 虚无论则只承认中国传统道德的个别性、特殊性,而否定中国传统道德的一 般性、普遍性,这实际上也就割断了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从中国历史发展的 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虚无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 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包括优良道德传统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 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 7
7 保 守、 落 后 的 一面 。 正 确 对待 中 华 民 族道 德 传 统, 要 坚 持 马克 思 主 义 的立 场 、观 点 和 方 法, 既 不 能 全盘 肯 定 、 全面 照 搬 ,也 不 能 全 盘否 定 、 全 面抛 弃 。要 按 照 是 否有 利 于 推 动中 国 特 色 社会 主 义 的 建设 事 业 ,是 否 有 利 于建 设 和形 成 中 国 特色 社 会 主 义的 道 德 体 系, 是 否 有利 于 维 护 广大 人 民 群 众的 根 本利 益 , 是 否有 利 于 培 养社 会 主 义 “四 有 ” 新人 的 标 准 ,做 好 取 舍 和创 造 性的 转 化 工 作。 要 通 过 分析 、 鉴 别 、取 舍 和 改造 , 剔 除 那些 带 有 明 显的 阶 级和 时 代 局 限性 的 成 分 ,继 承 和 弘 扬优 良 的 道 德传 统 , 特别 是 那 些 反映 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 德 要 求, 对 我们 今 天 的道 德 实践 仍 然 具有 借鉴 意义的积极内容。 在对 待传 统道 德的 问题 上,要反 对两 种 错误 思潮 。一 种是 文化 复古 主义 思潮,认为 中 国之 所以 落后 ,就 是因 为传 统文 化特 别是 儒家 传 统文 化的 失落。 所以 ,道 德建 设的 最终 目标 就 是要 恢复 中国 “固 有文 化”,形 成以 中国 传统 文化 为主 体的 道德 体系 ,并 通过 这种 传统 道 德的 复兴 来衍 生出 现代 的科 学和 民主 ,即 所谓 “返 本开 新”。另 一种 是历 史虚 无 主义 思潮 ,认 为中 国传 统道 德从 整体 上来 说在 今天 已经 失去 了 价值 和意 义,不能 满足 我国 现代 化建 设的 需要 ,必 须从 整 体上 予以 全盘 否定 。这两 种思 潮都 是错 误的 ,都割 裂了 共性 和个 性、抽象 和具 体、一般 和个 别、普 遍性 和特 殊性 的关 系。复古 论在 对待 中国 传统 道德 的问 题上 ,只 承认 其一 般性 、普 遍性 而否 定其 个 别性 和特 殊性, 把传 统的 东西 与现 代的 事物 完全 等 同, 这实 际上 是否 定道 德的 历史 和发 展。 虚无 论则 只承 认中 国传 统道 德的 个 别性 、特 殊性 ,而 否定 中国 传统 道德 的一 般性 、普 遍性 ,这实 际上 也 就割 断了 道德 的历 史继 承性 。从中 国历 史发 展的 过程 来看 ,无 论是 复古 论还 是虚 无论 ,都 对 社会 的发 展特 别是 道德 文化 的进 步产 生了 十分 消极 的影 响。包括 优良 道德 传 统在 内的 优秀 传统 文化 凝聚 着中 华民 族自 强不 息的 精神 追求 和历 久 弥新 的精 神财 富,是发 展社 会主 义先 进文
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树立高度的文 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 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 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维护民族文化基本 元素,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 力量 第二节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 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 统的基础上,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 文化成果”,特别是注意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努力推进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 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的意义 吸收借鉴包括国外优秀道德成果在内的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也不是从现在才开始做的,但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今天,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 潮,面对社会道德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显得愈加紧迫、愈加重要,具有更 加突出的理论价值和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是自觉顺应人类文明和道德发展规律的需 要。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 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人 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种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 突和融合,是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文化演进 发展的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当今任何民族或国家的文明发展和道德进步
8 化的 深厚 基础 ,是 建设 中华 民族 共有 精 神家 园的 重要 支撑 。要 树立 高度 的文 化自 觉和 文化 自信 ,全 面认 识祖 国传 统 文化 ,取 其精 华、去其 糟粕 ,古 为今 用、推陈 出新 ,坚 持保 护利 用、普及 弘 扬并 重,加强 对优 秀传 统文 化思 想价 值的 挖掘 和阐 发,加强 对优 秀传 统文 化 传承 体系 的建 设,维护 民族 文化 基本 元素 ,弘 扬中 华传 统美 德,使优 秀传 统文 化 成为 新时 代鼓 舞人 民前 进的 精神 力量。 第二节 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 当前 ,我 们正 处 在一 个思 想大 活跃 、观念 大碰 撞 、文 化大 交融 的时 代。 在加 强社 会主 义文 化强 国建 设的 过 程中,在 继承 和弘 扬中 华民 族优 良道 德传 统的 基础 上, 我们 要按 照党 的 十八 大报 告的 要求 ,“ 积极 吸收 借鉴 国外 优秀 文化 成果”,特 别 是注 意吸 收借 鉴国 外优 秀道 德 成果 ,进 一步 丰富 和完 善中 国特 色社 会主 义道 德体 系, 努力 推 进人 类先 进的 精神 文明 建设 和道 德建 设。 一、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的意义 吸收 借鉴 包括 国外 优秀 道德 成果 在 内的 人类 文明 发展 的一 切优 秀成 果, 并不 是今 天才 提出 来的 ,也 不是 从现 在 才开 始做 的,但在 努力 建设 社会 主义 文化 强国 和中 国特 色社 会主 义道 德 的今 天,面对 各种 思想 文化 相互 激荡 的大 潮,面对 社会 道德 生活 多样 活跃 的态 势 ,显 得愈 加紧 迫、愈加 重要 ,具 有更 加突出的理论价值和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是自觉顺应人类 文 明 和道 德 发 展 规 律的 需 要 。一个国家 或民 族的 文化 发展 和 道德 进步 ,除 了要 注意 继承 和弘 扬本 民族 文化 和道 德的 优良 传统 之外 ,还 必须 积 极吸 收其 他民 族文 明的 优秀 成果 。人 类文 化和 文明 发展 进步 的过 程表 明,一 种文 化与 异质 文化 的交 流和 碰撞 、冲 突和 融合 ,是 保 持其 生命 力 、实 现自 我更 新和 发展 的重 要机 制 ,是 文化 演进 发展 的一 种带 规律 性的 现象 。当 今 任何 民族 或国 家的 文明 发展 和道 德进 步
都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或道德文明成果的影响,都不可能脱 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不同文化或不同道德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或道 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 建设不仅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植根于民族优良道 德传统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的潮流,自觉顺应人类文 明和道德发展规律的需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利于增强国家文 化软实力,有利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是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需 要。人类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人类道德是丰富多样的,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 着不同的芳香。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或道德都有自己的形成和发展过 程,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马克思主义历来主张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 或道德发展的优秀成果。列宁说过,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 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毛泽东认为,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 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同时,“中国 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 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他强调:“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 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2革命导师在这里所说的“知识”、“文化”, 当然包括“伦理”、“道德”在内。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贏得与资本主 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 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 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办法。”2江泽民提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 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 2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707页。 23《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9
9 都不 可能 不受 到其 他民 族或 国家 的 文化 或道 德文 明成 果的 影响 ,都 不可 能脱 离人 类文 明发 展的 大道 。不 同文 化或 不同 道 德的 相互 学习 和借 鉴是 文化 或道 德发 展的 必要 条件 。吸 收借 鉴国 外优 秀 道德 成果 ,使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道德 建设 不仅 植根 于社 会主 义初 级阶 段 和现 代化 建设 的实 践,植根 于民 族优 良道 德传 统的 沃土 ,而 且符 合世 界文 化发 展 和道 德进 步的 潮流 ,自 觉顺 应人 类文 明和 道德 发展 规律 的需 要,具有 强大 的 吸引 力和 感召 力,有利 于增 强国 家文 化软实力,有利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吸 收 借 鉴 国 外 优 秀 道 德 成 果 是 大 力 建 设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道 德 的 需 要 。人类文 化是 丰富 多彩 的 ,人 类道 德是 丰富 多样 的 ,玫 瑰花 和紫 罗兰 散发 着 不同 的 芳 香 。每 一 个 国 家和 民 族 的 文化 或 道 德 都有 自 己 的 形 成和 发 展过 程,也都 有自 己的 优势 和长 处。马克 思主 义 历来 主张 积极 吸收 借鉴 人类 文明 或道 德发 展的 优秀 成果 。列 宁说 过,只有 了 解人 类创 造的 一切 财富 以丰 富自 己的 头脑 ,才 能成 为共 产主 义者 。毛 泽 东认 为,我们 不应 当割 断历 史,从孔 夫子 到孙 中山 ,我 们应 当给 以 总结 ,承 继这 一份 珍贵 的遗 产 ;同 时,“ 中国 应该 大量 吸收 外国 的进 步文 化,作为 自 己文 化食 粮的 原料 ”,“ 凡属 我们 今天 用得 着的 东西, 都应 该吸 收。” 2 2他 强调:“我 们这 个民 族,从 来就 是 接受 外 国的 先进 经验 和优 秀文 化的 ”。 2 3革命 导师 在这 里所 说的 “ 知识”、“ 文化”, 当然 包括 “伦 理”、“道 德” 在 内。 邓小 平指 出:“社 会主 义要 赢得 与资 本主 义相 比较 的优 势,就必 须大 胆吸 收和 借 鉴人 类社 会创 造的 一切 文明 成果 ,吸 收 和借 鉴 当 今 世界 各 国 包 括资 本 主 义 发达 国 家 的 一切 反 映 现 代 社会 化 生产 规律 的先 进经 营方 式、管 理办 法。” 2 4江泽 民提 出:“ 我们 要继 承和 发 扬中 华 民族 的思 想文 化传 统,吸收 人类 文明 发 展的 一切 优秀 成果 ,在 生动 丰富 的社 22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 , 人 民 出 版 社 1991 年 版 , 第 70 6—7 07 页 。 23 《 毛泽东文集》第 6 卷 , 人 民 出 版 社 1999 年 版 , 第 264 页 。 24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 人 民 出 版 社 1993 年 版 , 第 373 页
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25这一切,为我们今天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道德指明了正确方向。在日益开放的当今时代 文化的繁荣发展更加离不开与世界各种文明的交流与对话,道德的建设完善 更加离不开对国外优秀道德成果的吸收与借鉴。通过这种交流与对话、吸收 与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将因兼收并畜而丰 富多彩,因博采众长而永葆活力,其内容不断充实,其体系日益完善,其建 设扎实推进,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是广大社会成员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 质的需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进步是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 实现的,广大社会成员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同样是在对外开放的条件 下实现的。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交 融交锋更加频繁,这既使我国面临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又 对广大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广大社会成员学 习借鉴世界各国有益文化成果包括优秀道德成果提供了难得机遇。今天,在 开放的条件下,在复杂的环境中,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面对的考验越来 越频繁,应对的挑战越来越多样,道德修养、道德素质在人的各种修养、各 种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因而,加强道德修养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 更高了,提高道德素质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加强道德修养可以呈现 出与时俱进、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气度,提高道德素质可以展 现出高尚人格、民族魅力、时代风采、国际视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社 会成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 的视野,充分吸收借鉴国外一切有利于促进我们道德修养的有益经验,充分 吸收借鉴国外一切有利于增强我们道德素质的有益成果,在科学比较中吸纳 2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10 会主 义 实 践中 , 创 造出 人 类 先进 的 精 神文 明 。” 2 5这 一 切, 为 我 们今 天 建设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的文 化和 道德 指 明了 正确 方向 。在 日益 开放 的当 今时 代, 文化 的繁 荣发 展更 加离 不开 与世 界 各种 文明 的交 流与 对话 ,道 德的 建设 完善 更加 离不 开对 国外 优秀 道德 成果 的 吸收 与借 鉴。通过 这种 交流 与对 话、吸收 与借 鉴,中华 民族 优秀 传统 文化 和中 国特 色 社会 主义 道德 将因 兼收 并畜 而丰 富多 彩,因博 采众 长而 永葆 活力 ,其 内 容不 断充 实,其体 系日 益完 善,其建 设扎实推进,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是广大社会成员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 质的需要。 我国 经济 的 快 速 发展 和 文 化 的繁 荣 进 步 是在 对 外 开 放的 条 件下 实现 的,广大 社会 成员 加强 道德 修养 提高 道 德素 质同 样是 在对 外开 放的 条件 下实 现的 。随 着 世界 多极 化 、经 济全 球化 的加 快发 展 ,中 外思 想文 化交 流交 融交 锋更 加频 繁 ,这 既使 我国 面临 更加 直接 、更加 激烈 的国 际文 化 竞争 ,又 对广 大社 会成 员的 道德 修养 道德 素 质提 出了 新的 要求 ,也 为广 大社 会成 员学 习借 鉴世 界各 国有 益文 化成 果包 括 优秀 道德 成果 提供 了难 得机 遇。今天 ,在 开放 的条 件下 ,在复 杂的 环境 中 ,对 每一 个社 会成 员来 说 ,面 对的 考验 越来 越频 繁,应对 的挑 战越 来越 多样 ,道 德 修养 、道 德素 质在 人的 各种 修养 、各 种素 质中 的地 位和 作用 更加 凸显 ,因 而,加 强道 德修 养的 要求 不是 低了 而是 更高 了,提高 道德 素质 的任 务不 是轻 了 而是 更重 了。加强 道德 修养 可以 呈现 出与 时俱 进、自尊 自信 、开 放包 容、理 性平 和的 气度 ,提 高道 德素 质可 以展 现出 高尚 人格 、民 族魅 力、时代 风采 、国际 视野 。包 括大 学生 在内 的广 大社 会成 员要 坚持 马克 思主 义的 世界 观 和方 法论 ,以 更加 开放 的心 态、更加 开阔 的视 野,充分 吸收 借鉴 国外 一切 有利 于 促进 我们 道德 修养 的有 益经 验,充分 吸收 借鉴 国外 一切 有利 于增 强我 们 道德 素质 的有 益成 果,在科 学比 较中 吸纳 25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版 , 第 3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