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 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一生影响很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 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 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一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 评价标准、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心理意识、原 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人们的思 想道德修养也有其客观要求,即都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 断发展和进步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提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 修养水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 定的历史经验。虽然其中也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 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开拓前进的内在精神 动力。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 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 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今天,继 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1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大学 时期 是人 生道 德意 识形 成、发展 和 成熟 的一 个重 要阶 段,在这 个时 期形 成的 思想 道德 观念 对同 学们 一 生影 响很 大。 牢固 树立 社会 主义 荣辱 观, 加强 思想 道德 修养 ,做 一个 知荣 辱 、讲 道德 的人 ,是 党和 人民 的殷 切期 望, 也是 大学 生自 身全 面发 展、健康 成长 的 重要 条件 。大 学生 要继 承和 弘扬 中华 民族 优良 道德 传统 ,吸 收借 鉴国 外优 秀 道德 成果 ,全 面把 握社 会主 义道 德建 设的 核心 、原 则, 自觉 恪守 公民 基 本道 德规 范, 努力 养成 良好 的道 德品 质。 第一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道德 属于 上层 建筑 的范 畴,是一 种特 殊 的社 会意 识形 态。它是 以善 恶为 评价 标准 、主 要 依靠 社会 舆论 、传统 习俗 和内 心信 念来 维系 的心 理 意识 、原 则规 范和 行为 活动 的总 和。人类 道德 的 发展 具有 其内 在的 规律 性,人们 的思 想道 德修 养也 有其 客观 要求 ,即 都是 在继 承 和弘 扬优 良道 德传 统的 基础 上不 断发 展和 进步 的 。要 以马 克思 主义 为指 导 ,紧 密结 合新 的实 际 ,继 承和 弘扬 中华 民族 的优 良道 德传 统,提高 包括 大学 生 在内 的广 大社 会成 员的 思想 道德 修养水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传统 似江 河之 水,又似 生命 之流 ,它 是一 个 民族 世代 积累 下来 的相 对稳 定的 历史 经验 。虽然 其中 也有 落后 保守 的成 分 ,但 其精 华部 分 ,往 往凝 聚着 一个 民族 的智 慧和 力量 ,成 为一 个民 族 迎接 新的 挑战 、开 拓前 进的 内在 精神 动力 。中 国有 五 千多 年的 文明 史 ,道 德资 源十 分丰 厚 。中 国传 统道 德是 中国 历史 上不 同时 代人 们的 行为 方式 、 风俗 习惯 、价 值观 念和 文化 心理 的体 现, 是中 国古 代思 想家 对中 华民 族道 德 实践 经验 的总 结 、提 炼和 概括 。今天 ,继 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继承 和弘 扬中 华民 族优 良道 德传 统 是社 会主 义现 代化 建设 的客 观需 要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 德的问题。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道德传统,这是它们在实现现代 化的过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特色、走出自己道路的重要基础。世界各国现代化 的实践充分说明,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身的民族性。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果离开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就会 失去历史的基础而难以更好地推进。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 统,加强包括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充分激发 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 求。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必须继承和弘 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 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 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更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 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和伦理道德规范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人总是 需要精神力量支撑的,总是在一定的道德环境中成长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 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它像一块永不会磨蚀的“胎 记”,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有利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也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优 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能够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 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推进力量
2 在实 现现 代化 的过 程中 ,任 何一 个国 家都 面 临着 如何 对待 传统 文化 和传 统道 德的 问题 。世 界各 国都 有各 自的 历史 和 文化 道德 传统 ,这 是它 们在 实现 现代 化的 过程 中能 否保 持自 己特 色、走出 自 己道 路的 重要 基础 。世 界各 国现 代化 的实 践充 分说 明,现代 化的 模式 可以 多种 多样 ,但 都不 能脱 离 自身 的民 族性。 中国 的现 代化 进程 ,如 果离 开对 中华 民 族优 良道 德传 统的 继承 和弘 扬,就会 失 去历 史 的 基 础而 难 以 更 好地 推 进 。 只有 继 承 和 弘扬 中 华 民 族 优良 道 德传 统,加强 包括 各少 数民 族文 化在 内的 中 华优 秀传 统文 化教 育,才能 充分 激发 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继 承和 弘 扬 中 华 民族 优 良 道 德 传统 是 加 强 社会 主 义 道 德 建设 的 内 在要 求。 我国 社会 主义 道德 不是 凭空 产 生的 ,而 是继 承中 华民 族优 良道 德传 统, 并结 合时 代发 展的 要求 而形 成的 。建 设中 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道德 必须 继承 和弘 扬中 华民 族的 优良 道德 传统 。继 承和 弘扬 中 华民 族优 良道 德传 统能 够提 高民 族自 尊心 和民 族自 信心 ,增 强民 族自 豪 感和 民族 责任 感;能够 使社 会主 义道 德体 系具 有更 丰富 的内 容,更能 为广 大 群众 所喜 闻乐 见的 民族 形式 ;能 够使 人际 关系 更加 和谐 ,促进 经济 社会 更好 的发 展 ;能 够使 爱国 主义 、集体 主义 和社 会主 义思 想更 加深 入人 心,形成 适 应时 代发 展、具有 中国 特色 的价 值观 和伦理道德规范。 继承 和弘 扬中 华民 族优 良道 德传 统 是个 人健 康成 长的 重要 条件 。人 总是 需要 精神 力量 支撑 的,总是 在一 定的 道 德环 境中 成长 的。中华 民族 优良 道德 传统 是中 华民 族的 根 ,也 是每 一个 中国 人的 根 。它 像一 块永 不会 磨 蚀的“胎 记”,是中 华民 族身 份 认同 的重 要标 志。继承 和弘 扬中 华民 族 优良 道德 传统, 有利 于中 华民 族共 有精 神家 园的 构 建,也有 利于 我们 每个 人的 道德 修养 。优 良道 德传 统的 熏陶 和润 泽,能够 不断 丰 富我 们的 精神 世界 ,完 善我 们的 人格 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推进力量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 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 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 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 意识和奉献精神。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公私之辩始终是一条主线 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 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尚 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 己的私欲,这样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 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 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爱国爱民、为民族为社会舍小 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他们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至今仍为人们所传 颂。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 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 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这种提倡“先义后利”和反对 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 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 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 心他人。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1《论语·颜渊》。 3
3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 华民 族 在 长 达 数千 年 的 历 史 发展 中 , 形 成了 源 远 流 长 的优 良 道 德传 统。这些 优良 道 德传 统内 涵丰 富 、博 大精 深 ,是 中华 民族 生命 机体 中不 可分 割的 组成 部分 ,是 人类 文明 发展 的重 要 精神 财富 ,是 我们 建设 社会 主义 道德 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 注重整体利 益、国 家利益和 民族利 益,强调 对社会 、民族、 国家的 责任 意识和奉献 精神。在中国传 统道德 的发展演 化中,公私之辩 始终是 一条主线。 “公义胜私欲 ”是中 国传统道 德的根 本要求。两千多 年前的《 诗经》已经提出 “夙夜在公 ”的道德 要求,认为日夜 为公家办 事,是 一种高尚 的道德品 质。《尚 书》也有“ 以公灭 私,民其 允怀” 的思想, 认为朝 廷官员应 当以公 心灭除自 己的私欲,这 样就可以 得到老 百姓的信 任和依附。西汉初 年的贾谊 在他的《治 安策》中提出“ 国而忘家,公而忘 私”,宋代的 范仲淹 在《岳阳楼 记》中提出 “先天下之 忧而忧, 后天下 之乐而乐 ”,都显 示了强 烈的为国 家、为 民族、为 整体而献身 的精神 。我国历 史上曾 出现过许 多爱国 爱民、为 民族为 社会舍小 家顾大家的 杰出人 物,他们 创造了 无数可歌 可泣的 业绩,至 今仍为 人们所传 颂。正是从 国家利 益和整体 利益的 原则出发 ,中国 古代思想 家强调 在“义” 和“利”发 生矛盾时 ,应当“义以为 上”、“ 先义后利”、“见利 思义”,主张“义 然后取”, 反对“重 利轻义 ”和“见 利忘义”。这种 提倡“先 义后利 ”和反对 “见利忘义”的 思想,不但在 中华民族 的长期发 展中起 了积极的 作用,而且对 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推崇“仁 爱”原则 ,追 求人 际和 谐。中国 传 统伦 理思 想一 直尊 重人 的尊 严和 价值 ,崇 尚“ 仁爱 ”原 则,主张“ 仁者 爱人”,强 调要“ 推己 及人”,关 心他 人 。孔 子强 调 “己 所 不欲 , 勿施 于人 ”, 1 “己 欲立 而 立人 , 己欲 达而 1《 论 语 ·颜 渊 》
达人”,2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凡是我不愿意别 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施加于别人,以免别人受到伤害; 我希望达成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能够达成。他认为“克己复礼为仁”, 3“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5“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则强调“仁者自爱”。 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 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 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 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秉承强不执弱、众不暴 寡、富不侮贫的精神。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 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中华各民族始终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形成了团结和 睦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 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崇仁爱原则、崇尚和谐、爱好 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 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谦敬既是个人自身 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 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中国传统道 德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2《论语·雍也》。 3《论语·颜渊》。 4《论语学而》。 5《孟子梁惠王上》。 6《孟子尽心上》 7《荀子子道》。 8《孟子告子上》
4 达人”,2在人 和人 的相 处 中,应 当设 身处 地地 为对 方考 虑 ,凡 是我 不愿 意 别 人施 加于 我的 一切 事情 ,我 都应 当自 觉地 不施 加 于别 人,以 免 别人 受到 伤害; 我希 望达 成的 事情 ,也 要允 许和 帮助 别人 能够 达成 。他 认为“克 己复 礼为 仁”, 3 “孝 悌也 者,其 为仁 之 本与”。 4孟子也 强调 “老 吾老 以及 人之 老, 幼吾 幼 以及 人之 幼”。 5 “ 亲亲 而仁 民, 仁 民而 爱物”。 6荀子则 强 调“ 仁者 自爱”。 7墨子 从人 和人 之间 的相 互尊 重和 功 利原 则的 角度 ,提出“ 兼相 爱 ,交 相利 ” 的思 想。 从仁 爱精 神出 发, 我 国古 人主 张“ 和为 贵”,提 出了 “亲 仁善 邻, 国之 宝也 ”的思 想 ,强 调社 会和 谐 ,讲 求和 睦相 处 ,倡 导团 结互 助 ,追 求天 人和 谐、人际 和谐 、身 心和 谐。中国 人 在对 外关 系中 秉承 强不 执弱 、众 不暴 寡、富 不侮 贫的 精神 。几千 年来 ,中国 人始 终与 人为 善 ,推 己及 人 ,建 立了 和谐 友爱 的人 际关 系 ;中 华各 民族 始终 互相 交融 ,和衷 共济 ,形成 了团 结和 睦的 大家 庭;中 华民 族始 终亲 仁善 邻 ,协 和万 邦 ,与 世界 其他 民族 在平 等相 待、互相 尊重 的基 础上 发展 友好 合作 关 系。推崇 仁爱 原则 、崇 尚和 谐、爱好 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讲求 谦敬 礼让 ,强调 克骄 防矜 。中国 自古 就有“ 礼仪 之邦 ”的美 誉 ,谦 敬礼 让是 中华 民族 优良 的道 德传 统。在 中国 传统 道德 中,谦敬 既是 个人 自身 修养 的美 德, 也是 为人 处世 的道 德 要求 。谦 即自 谦, 虚以 处己 ;敬 即敬 人, 礼以 待 人。 谦敬 与 礼让 是 联系 在 一起 的,“ 恭敬 之心 , 礼也 ”。 8中 国传 统道 德认 为, 礼是 人与 其他 动物 相区 别 的标 志。“ 凡人 之所 以 为人 者, 礼义 也。” 2《 论 语 ·雍 也 》。 3《 论 语 ·颜 渊 》。 4《 论 语 ·学 而 》。 5《孟子·梁 惠 王 上 》。 6《 孟 子 ·尽 心 上 》。 7《 荀 子 ·子 道 》。 8《 孟 子 ·告 子 上 》
°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左传》上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中国传统道德在提 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择善而从”。12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 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 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的思 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 不仅成为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 本。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 为本,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 义,言可复也”。6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 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中国传统 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 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 道德需要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要实现这种追求,就应当明智。智,也作知, 即理智、智慧。孟子把智看成是判断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认为“是非之心, 智也”。在古人看来,“明智”则必须“好学”,学习既包括学习一般的文化 知识,也包括学习伦理道德知识,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圣贤由学 9《礼记冠义》。 10《论语·季氏》。 11《左传昭公七年》。 12《尚书·毕命》。 13《荀子·不苟》。 14《论语·为政》。 15《论语·颜渊》。 16《论语学而》
5 9礼也 是人 的立 身之 本和 区分 人格 高 低的 标准 。孔子 说:“不 学礼 ,无以 立。” 1 0《左 传 》上 也 说:“ 礼, 人 之干 也 。无 礼 , 无以 立。” 1 1中国 传 统 道德 在提 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 醒人 们“ 事 思敬”,“ 不居 功”,“择 善而 从”。1 2 倡导 言行 一致,强调 恪守 诚信 。在 中国 古人 看来,诚是 指一 种 真实 无妄、 表里 如 一 的品 格 , 也是 道 德 的根 本 , 故“ 养 心 莫善 于 诚”。 1 3信 是指 一 种诚 实不 欺、遵 守诺 言 的品 格。孔 子不 仅提 出“ 人而 无信 ,不 知其 可也 ” 1 4的思 想, 而 且 认为 “ 民 无信 不 立”。 1 5荀 子则 进 一 步将 信 推 行于 选 贤 治国 , 使信 不仅 成为 朋友 伦理 、交 际伦 理的 规范 ,而 且 扩至 一切 伦理 关系 皆应 以诚 信为 本。中国 传统 道 德认 为,诚 信的 内容 和要 求是 多方 面的 ,但最 基本 的是 以诚 为本 ,取 信于 人,“ 与朋 友交 ,言 而有 信 ”;为 人 思 诚 ,信 以 行 义,“ 信 近于 义 ,言 可 复 也”。 1 6诚 信之 德 在 于 言必 信 , 行 必果 , 言 行 一致 , 表 里 如一 , 讲究信用,遵 守诺 言 。 追求 精神 境界 ,把 道德 理想 的实 现看 做 是一 种高 层次 的需 要。中国 传统 道德 认为 ,人 之所 以不 同于 其他 动物 ,是因 为人 有道 德,因而 ,人 们除 了有 物质 需要 外,还有 精神 需要 ,而 一切 精神 需要 中最 高尚 的需 要 就是 道德 需要。 道德 需要 是对 理想 人格 的追 求。要实 现这 种 追求 ,就 应当 明智 。智 ,也 作知, 即理 智、智慧 。孟 子把 智看 成是 判断 是非 善恶 的 一种 能力 ,认 为“ 是非 之心, 智也”。在 古人 看 来,“ 明智 ” 则必 须“ 好学”, 学习 既包 括学 习一 般的 文化 知识 ,也 包括 学 习伦 理道 德知 识 ,是 道德 修养 的重 要内 容和 途径 。圣贤 由学 9《 礼 记 ·冠 义 》。 10《 论 语 ·季 氏 》。 11《 左 传 ·昭 公 七 年 》。 12《 尚 书 ·毕 命 》。 13《 荀 子 ·不 苟 》。 14《 论 语 ·为 政 》。 15《 论 语 ·颜 渊 》。 16《 论 语 ·学 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