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平均利润和职能资本前面各章我们考察了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揭示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以及它们的生产和实现过程等。本章从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出发,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采取的各种具体形式,揭示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怎样转化为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利息,以及农业地租的形式。从而揭示不同的职能资本之间如何进行剩余价值瓜分,从而更好地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貌。第一节利润和平均利润一、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一)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c十v十m)三个部分。如果将其中的m减去,那么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十v)等价物或补偿价值,用来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这部分补偿资本自身消耗的东西,对资本家来说,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所以,商品的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转化形式。如果用k表示成本价格,那么原来的w三c十y+m的公式,就转化为w=k十m,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十剩余价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就是成本价格。成本价格这个范畴,在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和资本家现实的商品生产中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成本价格是资本家经营企业时赚钱或号本的标志。如果资本家出售商品的价格高于商品的成本价格,资本家就赚钱;如果出售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价格,资本家就要亏本。所以,成本价格是商品售卖价格的最低界限。其次,成本价格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能力大小和成败的关键。成本价格总是小子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差额往往由各不同企业的生产柱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对工人剥削程度等因素决定,就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而言,成本价格相对小的企业在竞争中常处于有利地位,可以用降低出售价格的办法来击败竞争对手,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在竞争中就会失败。所以,资本家总是竭力设法降低自己产品的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总和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就表现为成本价格的一个附加额,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直接关系被掩盖了。实际上,成本价格中的不变资本价值,只代表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是旧价值在新产品中的再现。成本价格中的可变资本价值一一代表劳动力的价值部分,只补偿可变资本,也不参加新价值的形成。但是,预付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活的劳动力所代替,作为形成价值的要素执行职能。在产品价值中,代替可变资本出现的,是一个由劳动创造的新价值。这个新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一部分用来补偿可变资本,加入商品的成本价格。可变资本的增加或减少,不会改变商品的价值量,只会改变新价值两个部分的分配比例。但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生产价格,二者质的差别和量的变化对商品价值的不同影响,都看不见了,在成本价格的掩盖下,我们只看到完成的现有的价值,即加入价值形成中的预付资本的各个价值部分,但看不到创造新价值的要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也就消失了。所以,不能把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它是商品价值中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转化形式。成本价格显示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耗费,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的本质。(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1
1 第五章 平均利润和职能资本 前面各章我们考察了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揭示了资本和剩余 价值的本质,以及它们的生产和实现过程等。本章从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出发,分析资本 和剩余价值采取的各种具体形式,揭示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怎样转化为商业资本和借贷资 本,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利息,以及农业地租的形式。从而揭示不同 的职能资本之间如何进行剩余价值瓜分,从而更好地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貌。 第一节 利润和平均利润 一、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 (一)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 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 和剩余价值(c+v+m)三个部分。如果将其中的 m 减去,那么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 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等价物或补偿价值,用来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 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这部分补偿资本自身消耗的东西,对资本家来说,就是商品的成 本价格。所以,商品的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转化形式。如果用 k 表示成本价格,那么原来的 w=c 十 v+m 的公式,就转化为 w=k 十 m,即商品价值=成本 价格十剩余价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就是成本价格。 成本价格这个范畴,在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和资本家现实的商品生产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成本价格是资本家经营企业时赚钱或亏本的标志。如果资本家出售商品的价格高于 商品的成本价格,资本家就赚钱;如果出售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价格,资本家就要亏本。 所以,成本价格是商品售卖价格的最低界限。其次,成本价格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 中能力大小和成败的关键。成本价格总是小于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差额, 往往由各不同企业的生产柱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对工人剥削程度等因素决定.就生产 同类商品的企业而言,成本价格相对小的企业在竞争中常处于有利地位,可以用降低出售 价格的办法来击败竞争对手,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在竞争中就会失败。所以,资本家总 是竭力设法降低自己产品的成本价格。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总和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就 表现为成本价格的一个附加额,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直接关系被掩盖了。实际上,成本 价格中的不变资本价值,只代表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是旧价值在新产品中的再 现。成本价格中的可变资本价值——代表劳动力的价值部分,只补偿可变资本,也不参加 新价值的形成。但是,预付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活的劳动力所代替,作为形成价值的 要素执行职能。在产品价值中,代替可变资本出现的,是一个由劳动创造的新价值。这个 新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一部分用来补偿可变资本,加 入商品的成本价格。可变资本的增加或减少,不会改变商品的价值量,只会改变新价值两 个部分的分配比例。但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生产价格,二者质的差别和量的变 化对商品价值的不同影响,都看不见了,在成本价格的掩盖下,我们只看到完成的现有的 价值,即加入价值形成中的预付资本的各个价值部分,但看不到创造新价值的要素。不变 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也就消失了。 所以,不能把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它 是商品价值中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转化形式。成本价格显示为固定资本和流动 资本的耗费,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的本质。 (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即c十v转化为成本价格,它的另一部分即剩余价值m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本来只是可变资本的一个超过额,但在c十v转化为成本价格以后,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剩余价值就表现为成本价格的超过额,即商品生产中耗费掉的资本价值的增加额。剩余价值作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商品价值公式c十(v十m),就变成c十v)十m,即W=k+m。“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1如果利润用P表示,那么,商品价值W=c十(v十m)的公式就变成W=k十P,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被看作利润,就成了一种神秘化的形式,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剥削的实质。利润和剩余价值虽然在质上是同一的,但在量上却可能不一致。商品的成本价格小于价值,在商品的价值和成本价格之间,会有无数的出售价格。“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要素越大,这些中间价格的实际活动余地也就越大”。2商品价值和成本价格之间的差额,即“中间价格”,是资本竞争的客观基础,也是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的基础。(三)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资本家最关心的是预付资本能够获得多少利润。资本家获利的程度,并不决定于利润和可变资本的比例,而是决定于利润和总资本的比例,资本家把超过预付总资本的余额看作是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P来表示,公式是P,=m/c。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所得出的不同比率。从量的方面来看,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从质的方面来看,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所反映的关系根本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则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可见,利润率不仅掩盖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而且掩盖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前提,只有经过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利润才获得独立的表现,才说明了利润作为总资本产物的含义和意义。由于资本的一切部分都表现为价值增殖的源泉,资本关系也就神秘化。第一,它使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已经发生的主体和客体的颠倒关系进一步发展。雇佣劳动力创造出大于本身价值的价值,表现为资本自行增殖的能力。“一方面,即支配着活劳动的过去劳动,人格化为资本家:另一方面,工人反而仅仅表现为物质劳动力,表现为商品”。3这就使人对物的关系颠倒为物对人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被物和物的关系所掩盖。第二,利润作为总资本的产物,掩盖了资本剥削的真实关系。总资本的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本来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是,利润和利润率,却表现为总资本的产物。在利润和利润率的形式上,剩余价值的起源,资本各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都被掩盖起来。(四)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用最小的预付资本取得最大的利润,是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如果预付资本不变,利润的多少取决于利润率的高低。所以,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追逐利润率。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引用19世纪中叶的一位英国评论家的话:“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挺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44页。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45页。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54页。2
2 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即 c+v 转化为成本价格,它的另一部分即剩余价值 m 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本来只是可变资本的一个超过额,但在c+v 转化为成本价格以 后,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剩余价值就表现为成本价格的超过额,即商品生 产中耗费掉的资本价值的增加额。剩余价值作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商品价值公式 c+(v +m),就变成(c+v)+m,即 W=k+m。“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 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1如果利润用 P 表示,那么,商品价值 W=c+(v+m) 的公式就变成 W=k+P,即商品价值 = 成本价格+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 的产物,被看作利润,就成了一种神秘化的形式,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剥削的实质。 利润和剩余价值虽然在质上是同一的,但在量上却可能不一致。商品的成本价格小于 价值,在商品的价值和成本价格之间,会有无数的出售价格。“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 的要素越大,这些中间价格的实际活动余地也就越大”。2商品价值和成本价格之间的差额, 即“中间价格”,是资本竞争的客观基础,也是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的基础。 (三)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资本家最关心的是预付资本能够获得多少利润。资本家获利的程度,并不决定于利润 和可变资本的比例,而是决定于利润和总资本的比例,资本家把超过预付总资本的余额, 看作是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 P’来表示,公式是 P’= m/c。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 不同的计算方法所得出的不同比率。 从量的方面来看,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从质的方面来看,利润率和剩余价值 率所反映的关系根本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则表示预 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可见,利润率不仅掩盖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而且掩盖了资本 对劳动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前提,只有经过 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利润才获得独立的表现,才说明了利润作为总资本产物的含 义和意义。 由于资本的一切部分都表现为价值增殖的源泉,资本关系也就神秘化。 第一,它使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已经发生的主体和客体的颠倒关系进一步发展。雇佣劳 动力创造出大于本身价值的价值,表现为资本自行增殖的能力。“一方面,即支配着活劳动 的过去劳动,人格化为资本家;另一方面,工人反而仅仅表现为物质劳动力,表现为商品”。 3这就使人对物的关系颠倒为物对人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被物和物的关系所掩盖。 第二,利润作为总资本的产物,掩盖了资本剥削的真实关系。总资本的价值量和剩余 价值量本来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是,利润和利润率,却表现为总资本的产物。在利 润和利润率的形式上,剩余价值的起源,资本各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都被 掩盖起来。 (四)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用最小的预付资本取得最大的利润,是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如果预付资本不变,利润 的多少取决于利润率的高低。所以,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追逐利润率。马克思曾在《资 本论》中引用 19 世纪中叶的一位英国评论家的话:“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 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 10%的利润,它就保 证到处被使用;有 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 50%的利润,它就挺而走险;为了 100% 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版,第 44 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版,第 45 页。 3 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3-54页
危险。”4利润率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越高,一定量资本所获得的剩余价值量则越多,因而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资本家为了提高利润率,就会提高剩余价值率,就会延长工人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压低工资和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下,部门平均有机构成越高,可变资本在全部预付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同量资本雇用的劳动力就越少,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少,该部门的利润率也就越低。反之,利润率也就越高。第三,不变资本的节约状况。节约不变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就是节约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耗费。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下,剩余价值量必然不变。不变资本越节约,预付总资本量越小,利润率就会越高:反之,利润率就越低。为了节约生产资料,资本家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如应用科技新成果、利用边角废料、减少劳动安全设备等,来达到提高利润率的目的。第四,资本的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年利润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年中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就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大,因而年利润率就越高。反之,年利润率就越低。因此,资本家千方百计地加快资本周转速度,以提高年利润率。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一)不同部门利润率的差别,是平均利润形成的前提资本主义各个不同生产部门,即使假定剩余价值率相等,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时间的差别,会有不同的利润率。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同资本的绝对量无关,它只表明在一定量资本中,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各自所占的比例。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前提下,等量资本只是因为有机构成不同,在相同时间内会产生不相同的剩余价值量,从而在不同生产部门会有不相同的利润率。除了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以外,利润率的不等还有另外一个源泉,即不同生产部门的周转时间不同。在资本有机构成和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利润率和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时间越短,利润率越高,周转时间越长,利润率越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组成比率,虽然与资本周转时间有密切关系,但它本身不会影响利润率。可是有两种情况容易造成误解:第一,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恰好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相一致,这时,利润率的差别表面上似乎是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差别引起的,实际上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差别引起的。第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变化,引起资本周转时间的差别,这时利润率的变化,是由资本周转时间的差别直接引起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对利润率所以会起间接影响作用,是因为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二者比率变化引起资本周转时间的差别,从而引起利润率的不同。这里,遇到了一个必须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各个不同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时间不同,即使剩余价值率相等,商品按价值出卖,同量资本也会出现不同的利润率;另一方面,资本的现实运动,资本的发展趋势,又要求等量资本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等量的利润。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科学地、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难题。马克思指出:“不管所生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多么不同,成本价格对投在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来说总是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829页。3
3 危险。”4 利润率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越高,一定量资本 所获得的剩余价值量则越多,因而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资本家为了提高利润 率,就会提高剩余价值率,就会延长工人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压低工资和采用先进 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下,部门平均有机构成越高, 可变资本在全部预付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同量资本雇用的劳动力就越少,生产的剩余 价值量就越少,该部门的利润率也就越低。反之,利润率也就越高。 第三,不变资本的节约状况。节约不变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就是节约原料、燃料、辅 助材料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耗费。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下,剩余价值 量必然不变。不变资本越节约,预付总资本量越小,利润率就会越高;反之,利润率就越 低。为了节约生产资料,资本家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如应用科技新成果、利用边角废料、 减少劳动安全设备等,来达到提高利润率的目的。 第四,资本的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年利润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 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年中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就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大,因 而年利润率就越高。反之,年利润率就越低。因此,资本家千方百计地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以提高年利润率。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一)不同部门利润率的差别,是平均利润形成的前提 资本主义各个不同生产部门,即使假定剩余价值率相等,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 周转时间的差别,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同资本的绝对量无关,它只表明在一定量资本中,可变资本和不 变资本各自所占的比例。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前提下,等量资本只是因为有机构成不同, 在相同时间内会产生不相同的剩余价值量,从而在不同生产部门会有不相同的利润率。除 了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以外,利润率的不等还有另外一个源泉,即不同生产部门的周转时间 不同。在资本有机构成和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利润率和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时间越 短,利润率越高,周转时间越长,利润率越低。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组成比率,虽然与资本周转时间有密切关系,但它本身不会影 响利润率。可是有两种情况容易造成误解:第一,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恰好同不变 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相一致,这时,利润率的差别表面上似乎是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的比例差别引起的,实际上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差别引起的。第二,固定资本 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变化,引起资本周转时间的差别,这时利润率的变化,是由资本周转时 间的差别直接引起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对利润率所以会起间接影响作用,是因 为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二者比率变化引起资本周转时间的差别,从而引起 利润率的不同。 这里,遇到了一个必须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各个不同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 资本周转时间不同,即使剩余价值率相等,商品按价值出卖,同量资本也会出现不同的利 润率;另一方面,资本的现实运动,资本的发展趋势,又要求等量资本在相同的时间内获 得等量的利润。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科学地、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难题。马克思指出: “不管所生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多么不同,成本价格对投在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来说总是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版,第 829 页
-样的。成本价格的这种等同性,形成不同投资竞争的基础,而平均利润就是通过这种竞争确定的。”5(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率的高低同部门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呈相反的方向变化。由于个生产部门的生产特点的差异,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是有很大差别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亦不同。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就比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就比较高。假定社会上只有机械、纺织、食品三个部门,每个生产部门的资本都为100亿元。机械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为90c:10v;纺织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为80c:20v;食品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为70c:30v。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均为100%。再假定全部资本均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样,各部门所生产的商品价值分别为:110亿元、120亿元、130亿元。商品按价值出卖,各部门获得的剩余价值分别为10亿元、20亿元、30亿元。它们的利润率分别为:10%、20%、30%。对此,可用表51表示。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在于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在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资本家之间必然产生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竞争,以便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表 5-1生产部门资本剩余价值利润率剩余价值率商品价值机械工业1011010%90c+10v100%纺织工业2080c+20v100%12020%食品工业3013030%70c+30v100%其结果,资本家便会纷纷将资本投向食品部门,纷纷把资本从机械部门撤出。食品部门由于投入增加,引起产品增多,食品的供给逐渐超过需求,造成价格下降:另一方面,机械部门由于投资减少,机械产品供给小于需求,造成价格上涨。由于价格的这种变化,这两个部门的利润率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食品部门的利润率比以前降低了,而机械部门的利润率则比以前提高了。资本的转移和价格的涨落继续下去,一直到这三个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整到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资本的转移才会暂时地停止下来。因此,由于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各部门不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可见,有差别的利润率变为平均利润率,是在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开展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竞争的结果。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也就是各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重新分割的过程。这一过程可用表5一2表示如下:表5-2生产资本剩余价剩余商品利润利润平均利平均平均利润与剩价值率利润部门值率价值润率余价值之差机械1011010%1020%20+1090c+10v100%纺织2020080c+20v100%12020%2020%食品301303020-1070c+30v100%30%20%6060600240c+60v合计从表5-2可知,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各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不一定恰好与本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2页。4
4 一样的。成本价格的这种等同性,形成不同投资竞争的基础,而平均利润就是通过这种竞 争确定的。”5 (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利润率的高低同部门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呈相反的方向变化。由于个生产部门的 生产特点的差异,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是有很大差别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各 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亦不同。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 就比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就比较高。假定社会上只有机械、纺织、食品 三个部门,每个生产部门的资本都为 100 亿元。机械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为 90c:10v;纺 织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为 80c:20v;食品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为 70c:30v。它们的剩余价 值率均为 100%。再假定全部资本均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样,各部门所生产的商品 价值分别为:110 亿元、120 亿元、130 亿元。商品按价值出卖,各部门获得的剩余价值分 别为 10 亿元、20 亿元、30 亿元。它们的利润率分别为:10%、20%、30%。对此,可用 表 5-1 表示。 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在于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在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 条件下,资本家之间必然产生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竞争,以便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表 5-1 生产部门 资本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商品价值 利润率 机械工业 纺织工业 食品工业 90c+10v 80c+20v 70c+30v 100% 100% 100% 10 20 30 110 120 130 10% 20% 30% 其结果,资本家便会纷纷将资本投向食品部门,纷纷把资本从机械部门撤出。食品部门由 于投入增加,引起产品增多,食品的供给逐渐超过需求,造成价格下降;另一方面,机械 部门由于投资减少,机械产品供给小于需求,造成价格上涨。由于价格的这种变化,这两 个部门的利润率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食品部门的利润率比以前降低了,而机械部门的利 润率则比以前提高了。资本的转移和价格的涨落继续下去,一直到这三个部门的价格变动 自发调整到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资本的转移才会暂时地停止下来。因此,由于不同生 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各部门不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可见,有差别的 利润率变为平均利润率,是在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生产部门的资本 家之间为了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开展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竞争的结果。 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也就是各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重新分割的过程。这一过程可用 表 5-2 表示如下: 表 5-2 生产 部 门 资本 剩余价 值率 剩余 价值 商品 价值 利润 率 利润 平均利 润率 平均 利润 平均利润与剩 余价值之差 机械 纺织 食品 90c+10v 80c+20v 70c+30v 100% 100% 100% 10 20 30 110 120 130 10% 20% 30% 10 20 30 20% 20% 20% 20 20 20 +10 0 -10 合计 240c+60v 60 60 60 0 从表 5-2 可知,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各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不一定恰好与本 5 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72 页
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量相等。资本有机构成高的机械部门,得到的利润要大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食品部门得到的利润,则要小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中等水平的纺织部门所得的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但是,一个部门多得到的,正是另一个部门少得到的,从所有部门看,利润量既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仍然是相等的。从本质上讲,平均利润率不过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的利润率,即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可用公式表示为:剩余价值总额平均利润率=一社会总资本在上述假定中,平均利润率为:60/300×100%=20%在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即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得到的利润,就叫平均利润。其公式为:平均利润=全部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在表5-2中,机械、纺织、食品三个部门,各自投资100,因而它们分别得到的平均利润都是100×20%=20。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在它的这个转化形式上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不过,这时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利润量和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还是相等的,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情况就不同了:由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使许多部门的所得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不一致。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都能获得等量利润,资本越大,利润越多,从而造成一种利润多少是由资本数量决定的假象。因此,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获取,进一步掩盖了利润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三)生产价格规律由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同时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其公式为: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十预付资本总额×平均利润率=成本价格十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可用表5一3表示如下:表 5-3生产资本商品利润平均平均生产剩余剩余价平均利润与剩部门价值值或利价值率利润利润价格余价值之差率率润机械100%10+1090c+10v11010%20%20120纺织2020080c+20v100%12020%20%120食品301302012070c+30v100%30%20%-100合计240c+606036060360V从表5一3中可以看出,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三个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存在着不同的利润率。经过各部门之间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竞争,不同的利润率得到平均化。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三个部门的资本家都获得平均利润,又由于三个部门的生产成本都是100,所以,各个部门的商品都各自形成了相同的生产价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食品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它的价值;有机构成较高的机械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它i
5 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量相等。资本有机构成高的机械部门,得到的利润要大于本部 门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食品部门得到的利润,则要小于本部门工人创造 的剩余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中等水平的纺织部门所得的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 剩余价值相等。但是,一个部门多得到的,正是另一个部门少得到的,从所有部门看,利 润量既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仍然是相等的。从本质上讲,平 均利润率不过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的利润率,即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资本 总额的比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剩余价值总额 平均利润率 =- 社会总资本 在上述假定中,平均利润率为:60/300 ×100%= 20% 在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 相适应的利润,即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得到的 利润,就叫平均利润。其公式为:平均利润 = 全部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在表 5-2 中,机械、纺织、食品三个部门,各自投资 100,因而它们分别得到的平均利 润都是 100 ×20%= 20。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 剩余价值在它的这个转化形式上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不过,这时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利润量和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还是相等的,但利润转 化为平均利润后情况就不同了:由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使许多部门的所得利润与本部 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不一致。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都能获得等量利润,资本越大, 利润越多,从而造成一种利润多少是由资本数量决定的假象。因此,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 润的获取,进一步掩盖了利润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三)生产价格规律 由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同时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生产价格就是成 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其公式为: 生产价格 = 成本价格十预付资本总额×平均利润率= 成本价格十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可用表 5-3 表示如下: 表 5-3 生产 部 门 资本 剩余 价值 率 剩余价 值或利 润 商品 价值 利润 率 平均 利润 率 平均 利润 生产 价格 平均利润与剩 余价值之差 机械 纺织 食品 90c+10v 80c+20v 70c+30v 100% 100% 100% 10 20 30 110 120 130 10% 20% 30% 20% 20% 20% 20 20 20 120 120 120 +10 0 -10 合计 240c+60 v 60 360 60 360 0 从表 5-3 中可以看出,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三个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存 在着不同的利润率。经过各部门之间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竞争,不同的利润率得到平均化。 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三个部门的资本家都获得平均利润,又由于三个部门的生产成本 都是 100,所以,各个部门的商品都各自形成了相同的生产价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食品 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它的价值;有机构成较高的机械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