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中等水平的纺织部门,其商品生产价格与它的价值一致。同价值有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之分一样,生产价格也有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之别。社会生产价格指的是各个部门社会平均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商品的生产价格,它等于社会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个别生产价格是各个部门中的每个企业各不相同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商品的生产价格,它等于个别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正如我们讲价值就是指的社会价值一样,我们讲生产价格就是讲的社会生产价格。在自由竞争占据统治地位以前,亦即在商品生产价格出现以前,各生产部门的商品交换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市场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在自由竞争占据统治地位以后,亦即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各生产部门的商品的价格不再直接以价值为基础,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则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从而,价值规律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这是因为:第一,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虽然一些生产部门的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或高于商品的价值,但是,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商品的价值总额总是相等的。第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虽然使一些部门的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少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另一些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多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第三,商品生产价格的变动决定于商品价值的变动。如果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即商品的价值量降低,生产价格也就随之降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即商品价值量提高,生产价格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的事实,并不能用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在简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商品是按价值进行交换的。在资本主义初期,由于产业资本的自由转移比较困难,平均利润率也还没有可能形成,因而价值也不可能转化为生产价格。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为资本和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条件。这时,部门之间的竞争充分展开,平均利润率得以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因此,马克思说:“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6三、超额利润与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表明社会各个部门之间利润率实现了平均化,并不意味着在同一部门内的各个资本家都能按同样的平均利润率分享平均利润。恰好相反,在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企业之间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实现利润率平均化。这是因为,在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生产的巨大差别。在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前,那些技术装备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较高,资本周转速度较快、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因其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的个别价值低,商品按社会价值出售,则能获得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余额即超额剩余价值。在利润率实现了平均化,商品不再按社会价值而是按社会生产价格即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出售之后,在同一部门内部的那些技术装备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较高,资本周转速度较快、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高,而同种商品只能按同一的平均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故少数先进企业便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84页。6
6 的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中等水平的纺织部门,其商品生产价格与它的价值一致。 同价值有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之分一样,生产价格也有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 之别。社会生产价格指的是各个部门社会平均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商品的生产价格,它等于 社会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个别生产价格是各个部门中的每个企业各不相同的生产条件所 决定的商品的生产价格,它等于个别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正如我们讲价值就是指的社会 价值一样,我们讲生产价格就是讲的社会生产价格。 在自由竞争占据统治地位以前,亦即在商品生产价格出现以前,各生产部门的商品交 换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市场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在自由竞争占据统治地位以 后,亦即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各生产部门的商品的价格不再直接以价值为基础,而是以 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则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从而,价值规律以生产价格规律 的形式发生作用。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这是 因为: 第一,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虽然一些生产部门的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或高于商 品的价值,但是,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商品的价值总额总是相等的。 第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虽然使一些部门的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少于本 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另一些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多于本部门工人所创 造的剩余价值。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 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第三,商品生产价格的变动决定于商品价值的变动。如果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减少,即商品的价值量降低,生产价格也就随之降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 加,即商品价值量提高,生产价格也会随之提高。 因此,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的事实,并不能用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 产物。在简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商品是按价值进行交换的。在资本主义初期,由于产业 资本的自由转移比较困难,平均利润率也还没有可能形成,因而价值也不可能转化为生产 价格。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为资本和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的自 由转移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条件。这时,部门之间的竞争充分展开,平均利润率得以形成,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因此,马克思说:“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 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 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 度。”6 三、超额利润与竞争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表明社会各个部门之间利润率实现了平均化, 并不意味着在同一部门内的各个资本家都能按同样的平均利润率分享平均利润。恰好相反, 在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企业之间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实现利润率平均化。这是因为,在同一部 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生产的巨大差别。在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前,那些技术装备水平 和资本有机构成较高,资本周转速度较快、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因其劳动生产率高,商品 的个别价值低,商品按社会价值出售,则能获得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余额即超额 剩余价值。在利润率实现了平均化,商品不再按社会价值而是按社会生产价格即生产成本 加平均利润出售之后,在同一部门内部的那些技术装备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较高,资本周 转速度较快、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的 个别生产价格高,而同种商品只能按同一的平均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故少数先进企业便 6 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66 年版,第 184 页
能获得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即超额利润。同超额剩余价值不可能为少数先进企业长久获得一样,超额利润也不可能为少数先进企业长久获得。在商品按社会价值出售条件下,当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通过你追我赶,使该部门劳动生产率得到普遍提高时,该部门的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少数先进企业原先能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不可能再获得,当然,只有更为先进的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降低了的社会价值,才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在商品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条件下,当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通过你追我赶,使该部门劳动生产率得到普遍提高时,该部门的社会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少数先进企业原先能获得的超额利润就不可能再获得。只有更为先进的企业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更低,低于降低了的社会生产价格,才会获得超额利润。平均利润与超额利润都是竞争的直接结果。资本主义竞争,可分为部内部的竞争和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两种不同的竞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产生不同的结果。马克思指出:“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那种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7资本利润率的平均化和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是通过各个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在追逐利润的竞争中,资本会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通过这种不断地流出和流入,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致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8四、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变动的趋势不是上升而是下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有表现。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各个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增强竞争实力,就必须不断地竞相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引起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地提高,结果导致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普遍提高,即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随着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造成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相对地减少,使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力减少,剩余价值或利润量也随之减少,引起利润率水平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引起固定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比重增大。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从整体上看是远远慢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的,因此,固定资本比重的增大就会使全部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减慢。而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又和利润率成正比例变化。也就是说,固定资本比重和数量越大,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越低。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规律,绝不排斥社会总资本所占有的剩余劳动的绝对量的增大,同时也决不排斥单个资本占有的剩余劳动量日益增加。因为利润率的下降,不是由于总资本可变部分绝对量的减少,而是由于它的相对量,即与不变部分相比相对减少。实际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总量是在不断增加的。因此,尽管一般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利润总量是会增加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除了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外,同时还存在着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第一,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也就是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可以缓和利润率的下降。加强对劳动力的剥削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日,大规模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年1974版,第201页。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8~219、197~198、180页。1
7 能获得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即超额利润。 同超额剩余价值不可能为少数先进企业长久获得一样,超额利润也不可能为少数先进 企业长久获得。在商品按社会价值出售条件下,当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通过你追我赶, 使该部门劳动生产率得到普遍提高时,该部门的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少数先进企业原先能 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不可能再获得,当然,只有更为先进的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降 低了的社会价值,才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在商品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条件下,当同一部 门内部的各个企业通过你追我赶,使该部门劳动生产率得到普遍提高时,该部门的社会生 产价格就会降低,少数先进企业原先能获得的超额利润就不可能再获得。只有更为先进的 企业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更低,低于降低了的社会生产价格,才会获得超额利润。 平均利润与超额利润都是竞争的直接结果。资本主义竞争,可分为部门内部的竞争和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两种不同的竞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产生不 同的结果。马克思指出:“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 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那种使不 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7 资本利润率的平均化和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是通过各个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 实现的。在追逐利润的竞争中,资本会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 “通过这种不断地流出和流入,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 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致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 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8 四、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变动的趋势不是上升而是下降。平均利润率 下降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有表现。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产生的根本 原因是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各个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 或利润,增强竞争实力,就必须不断地竞相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引起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地提高,结果导致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普遍 提高,即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随着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造 成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相对地减少,使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力减少,剩余价值或 利润量也随之减少,引起利润率水平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引起 固定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比重增大。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从整体上看是远远慢于流动资本 的周转速度的,因此,固定资本比重的增大就会使全部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减慢。而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又和利润率成正比例变化。也就是说,固定资本比重和数量越大,资 本周转速度就越慢,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越低。 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规律,绝不排斥社会总资本所占有的剩余劳动的绝对量的增大, 同时也决不排斥单个资本占有的剩余劳动量日益增加。因为利润率的下降,不是由于总资 本可变部分绝对量的减少,而是由于它的相对量,即与不变部分相比相对减少。实际上,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总量是在不断增加的。 因此,尽管一般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利润总量是会增加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除了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外,同时还存在着阻碍平均利润 率下降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 第一,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也就是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可以缓和 利润率的下降。加强对劳动力的剥削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日,大规模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人民出版社年 1974 版,第 201 页。 8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第 218~219、197~198、18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