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本章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揭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资本家要开始生产活动,手中首先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雇用劳动力。因此,资本最初总是要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货币并不等于资本,当作资本的货币和当作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当作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它的流通形式是:商品一一货币一一商品,即W-G-W。商品生产者首先卖出自己的商品,换回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当作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形式是:货币一一商品一一货币,即G-W-G。货币所有者先用货币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这两个流通形式有一些共同点: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每个流通阶段都是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两种流通形式都是由三个当事人登场实现的,一个只是卖,一个只是买,一个是既买又卖。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流通顺序正好颠倒。在商品流通形式中,是先卖后买,是为买而卖。在资本流通形式中,是先买后卖,是为卖而买。其次,从流通内容和目的来看,在商品流通形式中,两端是商品,货币充当交换的媒介,是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量,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在资本流通形式中,两端是货币,商品充当交换的媒介,是同质的货币相交换。交换的目的就是为了货币本身,亦即价值本身。货币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如果起点投入的货币与终点收回的货币是等量的,那么,这一流通过程就毫无意义了。所以,这一流通的真实目的应是收回的货币比投入的货币更多,即实现了价值增殖。因此,资本流通的公式应该是G-W-G,G'=G+△G,△G表示货币增殖额。马克思把这个增殖额叫做剩余价值。显然,在这一流通形式中,原预付货币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还发生了价值增殖,正是这一运动,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显然能否带来剩余价值,是货币和资本的本质区别。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最后,从流通的限度来看,也不相同。由于商品流通的目的是获得满足某种需要的另一种使用价值,因此,这种流通以满足一定的需要为限。资本流通则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是为了价值增殖。正是这一点,决定了资本流通永无正境。因为价值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而每一次资本流通的结果,虽然使价值得到增殖,但是,每次增殖只是表现为I个有限的量。如果资本流通停止,就不能继续增殖,所以,资本的运动是无限的。资本家不过是人格化的资本,作为资本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的资本家,必然产生对价值增殖永无止境的贪欲。G-W-G这个资本运动的公式,似乎只是一种资本,即商业资本所特有的运动形式。其实,它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产业资本也是这样。从货币开始,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通过商品的出售再转化为更多的货币。虽然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以外还有个生产行为,但它丝毫不会改变这种运动形式。同样,生息资本的运动,不过是把G-W-G的运1
1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本章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剩余价值 的来源、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揭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对立的经济根源。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家要开始生产活动,手中首先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 雇用劳动力。因此,资本最初总是要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货币并不等于资本, 当作资本的货币和当作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它 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当作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它的流通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即W-G-W。商 品生产者首先卖出自己的商品,换回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当作资 本的货币的流通形式是:货币——商品——货币,即 G-W-G。 货币所有者先用货币买商品, 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这两个流通形式有一些共同点: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 的统一;每个流通阶段都是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两种流通形式都是由三个当事人登场实现 的,一个只是卖, 一个只是买,一个是既买又卖。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 的区别。 首先,流通顺序正好颠倒。在商品流通形式中,是先卖后买,是为买而卖。在资本流 通形式中,是先买后卖,是为卖而买。 其次,从流通内容和目的来看,在商品流通形式中,两端是商品,货币充当交换的媒 介,是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量,反映着商品生 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在资本流通形式中,两端是货币,商品充当交换的媒介, 是同质的货币相交换。交换的目的就是为了货币本身,亦即价值本身。货币在质上相同, 只有量的差别,如果起点投入的货币与终点收回的货币是等量的,那么,这一流通过程就 毫无意义了。所以,这一流通的真实目的应是收回的货币比投入的货币更多,即实现了价 值增殖。因此,资本流通的公式应该是 G-W-G′,G′=G +△G, △G表示货币增殖额。马克 思把这个增殖额叫做剩余价值。显然,在这一流通形式中,原预付货币价值不仅在流通中 保存下来,而且还发生了价值增殖,正是这一运动,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显然能否带来剩 余价值,是货币和资本的本质区别。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最后,从流通的限度来看,也不相同。由于商品流通的目的是获得满足某种需要的另一 种使用价值,因此,这种流通以满足一定的需要为限。资本流通则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 是为了价值增殖。正是这一点,决定了资本流通永无止境。因为价值在质上相同,只有量 的差别,而每一次资本流通的结果,虽然使价值得到增殖,但是,每次增殖只是表现为一 个有限的量。如果资本流通停止,就不能继续增殖,所以,资本的运动是无限的。资本家 不过是人格化的资本,作为资本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的资本家,必然产生对价值增殖永 无止境的贪欲。 G-W-G' 这个资本运动的公式,似乎只是一种资本,即商业资本所特有的运动形式。 其实, 它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产业资本也是这样。从货币开始,用货币购买商 品,然后通过商品的出售再转化为更多的货币。虽然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以外还有个生产 行为,但它丝毫不会改变这种运动形式。同样,生息资本的运动,不过是把 G-W-G' 的运
动形式简化地表现为没有中介的结果,即表现为一种简练的形式G-G。所以,马克思把G-W-G”称为“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从形式上看,和前面所阐述的关于商品、货币理论、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在交换之前已经是一个确定的量。而商品交换又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进行,这样,就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然而,在资本总公式所表示的资本运动中,又确实发生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只有正确地解决了这个矛盾,才能科学地说明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货币是如何转化为资本的。在资本运动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是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先看等价交换。既然买卖这两个流通阶段都是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的,那么,交换的结果,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再看不等价交换。不等价交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贱买贵卖。贱买贵卖似乎能说明剩余价值能从流通中产生,实际不然。因为在商品市场上每个商品生产者既是买者,又是卖者。如果作为卖者,他可以凭借某种特权高价出卖商品,把价值100元的商品卖到110元,获得剩余价值10元,但当他作为买者时,别的商品生产者同样可以向他高价出卖商品,原先他获得的10元剩余价值又失去了。反之,如果作为买者,他可以凭借某种特权低价买进商品,但作为卖者时,别的买者同样有权向他低价购买,那么,他作为买者赚的钱,又会作为卖者而失去。显然,无论是贱买或是贵卖,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2还有人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有些人特别狡猬,善于技机取巧,既能贱买又能贵卖而产生的。这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甲资本家之所得,不过是乙资本家之所失,只是社会已有价值在各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整个流通中价值的总量并没有丝毫的增加。所以,马克思说:“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3剩余价值不从流通中产生,但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为作为商品所有者,只有在流通领域才相互发生关系。在流通之外,商品所有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那么,他只能通过自已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但不能使价值增殖。所以,离开流通,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同样不会使价值增殖,也不可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那么,剩余价值究竞从哪里产生?货币怎样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又如何解决呢?马克思说:“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只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所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他变为蝴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按照这个条件,剩余价值不可能发生在资本流通的第二个阶段,即由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不会引起价值增殖。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发生在要转化为资本的货币上,因为在流通过程中,货币无论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都只能是代表一个既定的价值量。这样,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第一阶段资本家所购买的商品上,但又不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按照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7页。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3页。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6页。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8页。2
2 动形式简化地表现为没有中介的结果,即表现为一种简练的形式 G-G'。所以,马克思把 G-W-G' 称为“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1。 从形式上看,和前面所阐述的关于商品、货币理论、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按照价值 规律的要求,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在交换之前 已经是一个确定的量。而商品交换又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进行,这样,就不会发生 价值增殖。然而,在资本总公式所表示的资本运动中,又确实发生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 本总公式的矛盾。只有正确地解决了这个矛盾,才能科学地说明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以及货币是如何转化为资本的。 在资本运动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 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是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 先看等价交换。既然买卖这两个流通阶段都是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的,那么,交换的 结果,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再看不等价交换。不等价交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贱买贵卖。贱买贵卖似乎能说明剩 余价值能从流通中产生,实际不然。因为在商品市场上每个商品生产者既是买者,又是卖 者。如果作为卖者,他可以凭借某种特权高价出卖商品,把价值100元的商品卖到110元, 获得剩余价值 10元,但当他作为买者时,别的商品生产者同样可以向他高价出卖商品,原 先他获得的10元剩余价值又失去了。反之,如果作为买者,他可以凭借某种特权低价买进 商品,但作为卖者时, 别的买者同样有权向他低价购买,那么,他作为买者赚的钱,又会 作为卖者而失去。显然,无论是贱买或是贵卖,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 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来说明,也不 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 2 还有人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有些人特别狡猾,善于技机取巧,既能贱买又能 贵卖而产生的。这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甲资本家之所得, 不过是乙资本家之所失,只是社会已有价值在各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整个流通中价值 的总量并没有丝毫的增加。所以,马克思说:“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 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 换不创造价值。”3 剩余价值不从流通中产生,但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为作为商品所有者, 只有在流通领域才相互发生关系。在流通之外,商品所有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那 么,他只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但不能使价值增殖。所以,离开流通,不同 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同样不会使价值增殖,也不可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那么,剩余价值究竟从哪里产生?货币怎样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又如何 解决呢?马克思说:“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 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只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所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 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他变为蝴蝶 , 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4按照 这个条件,剩余价值不可能发生在资本流通的第二个阶段,即由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 不会引起价值增殖。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发生在要转化为资本的货币上,因为在流通过程中, 货币无论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都只能是代表一个既定的价值量。这样,剩余价值只 能发生在第一阶段资本家所购买的商品上,但又不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按照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77 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83 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86 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88 页
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要等价交换,资本家也只能按价值购买商品。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资本家所购买的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就是说,要实现价值增殖,货币要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必须将他的货币先投入流通领域,在流通领域中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是能产生出比自身具有的价值更大的价值的源泉,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货币所有者只有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通过消费劳动力,货币才能带来剩余价值,从而,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同时,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是人生产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者都具有的劳动能力是一切社会生产的一般要素。但是,这绝不是说,任何劳动力都是商品。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并且只能是一次一次地出卖而不是一次卖完。如果是一次卖完,那么,他就是卖身为奴,由商品所有者变为商品。第二,劳动者除自已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即失去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小生产者两极分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劳动力商品是个历史的范畴。劳动力既然成为商品,它也就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重属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维持生存、延续后代及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需要消耗生活资料,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归结为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来说,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要维持生存,并正常地提供劳动力,就要消耗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延续后代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会衰老、死亡,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劳动力,这样,劳动力的价值还要包括劳动者养活家属、抚养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为使劳动者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总之,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5还应看到,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有其特殊性。马克思说:“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始终是决定一般商品价值的唯一因素。而劳动者不同,劳动者总是社会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国家和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各个国家的气候和自然特点不同,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不同,因而在不同的国家或者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的生活习惯不同,劳动者消费的必要生活资料的数量、范围必然有差别。当然,在一定国家的一定时期,劳动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范围是一定的,因而,劳动力的价值还是可以确定的。劳动者维持本身生命所不可少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劳动力的价格如果降到这个最低限度以下,就是降到劳动力价值以下,那么,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和发挥作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一般商品被使用或消费时,其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或者消失,或者被转移到新产品当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181页。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194页。3
3 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要等价交换,资本家也只能按价值购买商品。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 资本家所购买的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就是说,要实现价值增殖,货币要转化为资本, 货币所有者必须将他的货币先投入流通领域,在流通领域中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 商品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是能产生出比自身具有的价值更大的价值的源泉,这种特 殊商品就是劳动力。货币所有者只有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通过消费劳动力,货币才 能带来剩余价值,从而,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 的关键,同时,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是人生产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 脑力的总和。 劳动者都具有的劳动能力是一切社会生产的一般要素。但是,这绝不是说,任何劳动力 都是商品。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是自由人,能够把 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并且只能是一次一次地出卖而不是一次卖完。如果是一次 卖完,那么,他就是卖身为奴,由商品所有者变为商品。第二,劳动者除自己的劳动力之 外,一无所有,即失去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劳动力 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小生产者两极分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 此,劳动力商品是个历史的范畴。 劳动力既然成为商品,它也就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重属性,劳动力 商品的价值,同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的。劳动力维持生存、延续后代及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需要消耗生活资料,因此,劳动 力商品的价值可以归结为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来说,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 个部分: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要维持生存,并正 常地提供劳动力,就要消耗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的重 要组成部分。第二,延续后代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会衰老、死亡,需要不断地 补充新的劳动力,这样,劳动力的价值还要包括劳动者养活家属、抚养子女所需要的生活 资料的价值。第三,为使劳动者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总之,马 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来决定的。” 5 还应看到,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有其特殊性。马克思说:“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 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6 劳动始终是决定一般商品价值的唯一 因素。而劳动者不同,劳动者总是社会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国家和一定的历史时期。 由于各个国家的气候和自然特点不同,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不同,因而在不同的国家或者 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的生活习惯不同,劳动者消费的必要生活资料的数量、 范围必然有差别。当然,在一定国家的一定时期,劳动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范围 是一定的,因而,劳动力的价值还是可以确定的。劳动者维持本身生命所不可少的生产资 料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劳动力的价格如果降到这个最低限度以下,就是降 到劳动力价值以下,那么, 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和发挥作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一般商品被使用或消费时,其价值随着使用价值 的消失,或者消失,或者被转移到新产品当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版,第 181 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版,第 194 页
或消费就是劳动本身,劳动能创造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制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货币所有者之所以购买劳动力,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属性。劳动力的买卖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在劳动力市场上,买卖双方彼此之间只是作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进行交易,且交易通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这里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描绘成自由、平等的乐园。其实,这只是形式上虚假的自由平等,因为这种所谓平等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一旦离开流通领域,二者的不平等立即就显现出来的。第二节剩余价值及其来源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家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之后,便离开流通领域,转入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任何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劳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性,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是人类生存的永恒的自然条件。从这一方面说,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其他社会的劳动过程是相同的。但是,劳动过程又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生产关系下的劳动过程又具有其特殊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为资本家劳动。因为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属于资本家,劳动过程就成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工人要在资本家支配和监督下,按资本家的意志为资本家劳动。第二,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而不是归直接生产者(工人)所有。因为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力归资本家所有的这些生产要素的结合过程,决定了劳动成果必然为资本家所有。上述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一种具有强制性、奴役性的劳动。劳动过程的结果,生产出某种使用价值,但生产使用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资本家之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只是因为它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还是价值形成和增殖过程。通过分析价值形成和增殖过程,可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秘密。下面,我们以棉纱的生产过程为例,说明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例如,某纺纱厂资本家雇用工人生产棉纱,假定:每个纺纱工人劳动力日价值3元,与工人6小时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相等;每个纺纱工人6小时能生产10斤棉纱,需要消耗10斤棉花,价值10元,还要消耗纱锭等生产资料,价值2元,这样,资本家预付资本价值是15元。如果纺纱工人每天只劳动6小时,生产10斤棉纱,这10斤棉纱的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消耗纱锭、棉花等生产资料,同时把消耗的纱锭、棉纱等生产资料的价值12元保存并转移到新产品棉纱中;另一方面,工人6小时的抽象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3元,则10斤棉纱价值15元。资本家把10斤棉纱卖掉后得到15元,与其预付资本价值相等,没有发生价值增殖,这只是价值形成过程。也就是说,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与劳动力的价值正好相等,这就是纯粹的价值形成过程。但如果单是这样,资本家就不会从事生产了。资本家预付资本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所以,一定要把价值形成过程变成价值增值过程。4
4 或消费就是劳动本身,劳动能创造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劳 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制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货币所有者 之所以购买劳动力,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属性。 劳动力的买卖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在劳动力市场上,买卖双方彼此之间只是作商 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进行交易,且交易通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 因此,这里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描绘成自由、平等的乐园。其实,这只是形式上虚假的自 由平等,因为这种所谓平等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一旦离开流通领域,二者的不平等立即 就显现出来的。 第二节 剩余价值及其来源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家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之后,便离开流通领域,转入生产过程。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任何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 劳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性,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是人类 生存的永恒的自然条件。从这一方面说,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其他社会的劳动过程是相同 的。但是,劳动过程又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生产关系下的劳动过程又具 有其特殊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工人的劳动属 于资本家,工人为资本家劳动。因为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属 于资本家,劳动过程就成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工人要在资本家支配和 监督下,按资本家的意志为资本家劳动。第二,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而不是归直接生 产者(工人)所有。因为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力归资本家所有的这些生产要素的结 合过程,决定了劳动成果必然为资本家所有。上述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决定了资 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一种具有强制性、奴役性的劳动。 劳动过程的结果,生产出某种使用价值,但生产使用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资本家之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只是因为它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 的是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 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还是价值形成和增殖过程。通过分析价值形成和增殖过程,可以揭 露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秘密。下面,我们以棉纱的生产过程为例,说明价值形成和价 值增值过程。 例如,某纺纱厂资本家雇用工人生产棉纱,假定:每个纺纱工人劳动力日价值3元,与 工人6小时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相等;每个纺纱工人6小时能生产10斤棉纱,需要消耗10斤棉 花,价值10元,还要消耗纱锭等生产资料,价值2元,这样,资本家预付资本价值是15元。 如果纺纱工人每天只劳动6小时,生产10斤棉纱,这10斤棉纱的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 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消耗纱锭、棉花等生产资料,同时把消耗的纱锭、棉纱等生产资料 的价值12元保存并转移到新产品棉纱中;另一方面,工人6小时的抽象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中 形成新价值3元, 则 10斤棉纱价值15元。资本家把10斤棉纱卖掉后得到15元,与其预付资 本价值相等, 没有发生价值增殖,这只是价值形成过程。也就是说,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 造的新价值与劳动力的价值正好相等,这就是纯粹的价值形成过程。但如果单是这样,资 本家就不会从事生产了。资本家预付资本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所以,一定要把价值形 成过程变成价值增值过程
那么,价值形成过程怎样才能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呢?问题的解决,还在于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上。由于资本家支付的3元是劳动力的日价值,那么,按照商品交换的规律,劳动者获得劳动力商品的日价值3元,必须把劳动力商品一天的使用价值让渡给资本家;同样,资本家支付了劳动力日价值3元,他就获得了在一天中支配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权利。虽然劳动力的日价值为3元,工人只需要6小时就可以将其重新创造出来。但是,资本家绝不会只让工人劳动6小时,他必须要求工人劳动更长的时间,比如说12小时,这样,生产过程的结果就完全不同了。假设工人劳动12小时,纺20斤棉纱,消耗棉花20斤,价值20元,消耗纱链等生产资料的价值4元;工人12小时劳动形成新价值6元,20斤棉纱的总价值就是30元,资本家把商品卖掉后获30元。而资本家为生产20斤棉纱预付的资本价值是纱锭、棉花等生产资料的价值24元,劳动力价值3元,共计27元。30元与27元的差额3元,就是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无偿占有,于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所以,马克思说:“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过程只是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才是资本义生产过程的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8二、剩余价值的实质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我们看到资本总公式和矛盾解决了。资本家首先作为买者,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和其他商品购买者一样,消费了所有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出新商品来;最后资本家又作为卖者,按商品价值出卖了归他所有的商品。整个过程都没有违背等价交换的原则,但是,价值却增殖了,剩余价值产生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说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是因为它必须以货币纳入流通领域为条件,在流通领域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说货币转化为资本不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是因为在流通领域中,价值没有增殖,价值增殖是在生产领域中发生的。通过生产过程,剩余价值才被生产出来,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恩格斯说:“一定的价值额只有在它利用自已造成剩余价值时,才变为资本。”“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完全按照条件解决了。恩格斯说:“魔术变完了。剩余价值产生了,货币转化为资本。”10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和它的独特的使用价值。由于劳动力的买卖是按照商品交换的规律行事的,劳动力的卖者和任何商品的卖者一样,获得劳动力的价值而让渡使用价值,这样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归买者所有,而不归卖者所有。货币所有者支付了劳动力一天的价值,劳动力的一天的使用,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支配。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但劳动力却能使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正是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之所在。由此,剩余价值的实质也就清楚了。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生产剩余价值的角度看,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人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这是为维持自身及家属生存所需要的,因而叫必要劳动时间,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进行的劳动,叫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因而叫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在剩余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221页。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223页。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2467页。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245页。5
5 那么,价值形成过程怎样才能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呢?问题的解决,还在于劳动力这 个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上。由于资本家支付的3元是劳动力的日价值,那么,按照商品交换 的规律,劳动者获得劳动力商品的日价值3元,必须把劳动力商品一天的使用价值让渡给资 本家;同样,资本家支付了劳动力日价值3元,他就获得了在一天中支配劳动力使用价值的 权利。虽然劳动力的日价值为3元,工人只需要6小时就可以将其重新创造出来。但是,资 本家绝不会只让工人劳动6小时,他必须要求工人劳动更长的时间,比如说12小时,这样, 生产过程的结果就完全不同了。假设工人劳动12小时,纺20斤棉纱,消耗棉花20斤,价值 20元,消耗纱链等生产资料的价值4元;工人12小时劳动形成新价值6元,20斤棉纱的总价 值就是30元,资本家把商品卖掉后获30元。而资本家为生产20斤棉纱预付的资本价值是纱 锭、棉花等生产资料的价值 24元,劳动力价值 3元,共计27元。30元与27元的差额3元, 就是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无偿占有,于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所以,马 克思说:“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7劳动过程只是手段, 价值增殖过程才是资本义生产过程的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 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 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8 二、剩余价值的实质 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我们看到资本总公式和矛盾解决了。资本家首先作为 买者,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和其他商品购买者一样,消费 了所有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出新商品来;最后资本家又作为卖者,按商品价值出卖了归 他所有的商品。整个过程都没有违背等价交换的原则,但是,价值却增殖了,剩余价值产 生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说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是因为它必须以货币纳入 流通领域为条件,在流通领域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说货币转化为资本不是在流通 领域中进行的,是因为在流通领域中,价值没有增殖,价值增殖是在生产领域中发生的。 通过生产过程,剩余价值才被生产出来,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恩格斯说:“一定的价值额 只有在它利用自己造成剩余价值时,才变为资本。”9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完全按照条件解 决了。恩格斯说:“魔术变完了。剩余价值产生了,货币转化为资本。”10 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和它的独特的使用价 值。由于劳动力的买卖是按照商品交换的规律行事的,劳动力的卖者和任何商品的卖者一 样,获得劳动力的价值而让渡使用价值,这样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归买者所有,而不归卖 者所有。货币所有者支付了劳动力一天的价值,劳动力的一天的使用,即一天的劳动就归 他支配。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但劳动力却能使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 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正是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之所在。由此, 剩余价值的实质也就清楚了。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 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生产剩余价值的角度看,工人一天的劳动 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人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这是为维持自身及家属 生存所需要的,因而叫必要劳动时间,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进行的劳动,叫必要劳动; 另一部分是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因而叫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在剩余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版,第 221 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版,第 223 页。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版,第 2467 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版,24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