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青年,他表示自己愿意“负其全责”,要敌人对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体现了一个革 命者舍己救人,一心为革命的高贵品质。 剖析难点 1、如何把握文中长句的含义 明确:长句是指字比较多,结构成分比较复杂的句子。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修饰语用得多;二是并列成分用 得多;三是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长句能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腻,语意贯通。本文开头第一个句子就是 一个长句,要理解此句含义,需从以下入手。首先,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干,找出陈述对象。它有两个主 语分别是: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北京分会暨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和美、英、日等8个《辛丑条约》关系国公 使,然后再找出各自发出的动作,分别为:联络组织请愿,国民大会和示威游行运动、提出最后通牒,至此 整个句意较为明确了,再按时间先后顺序,先有公使行为后有北京分会、市党部行为 2、本文是一篇评传,作者不仅叙述了传主从容就义的始末,还对传主的思想进行了评议。请找出文章中作者 评议性的文字,谈谈这些文字的作用。 明确:课文里评议性的文字有:第11、12、15、17、18、19这六个较为集中的自然段。(朗读这些段落 体会它们的作用)。这些评议性的文字评价公允,既是对事实的阐释,同时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呈现。这些 文字对理解传主的性格、思想,对认识传主的精神价值具有重要的点睛作用。 三、课外作业:请同学们课后为李大钊同志写一幅挽联。参考:道义铁肩独承起:文章妙手巧著成。 3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中关键词语。2、把握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的特点。 3、了解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从大自然得到的生命的本真与快乐 教学重点:1、理解沈从文逃学的原因。2、了解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 教学难点:结合自传的特点对本文进行剖析。 课时安排:二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及背景: 1、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30年任 教于青岛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教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 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有《边城》、《长 河》、《湘行散记》等。建国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历史 文物及工艺美术图案等研究 2、背景资料:一个朋友准备在上海办个新书店,开玩笑要我来“打头阵”,约定在一个月内必须完成。这种 迫促下出题交卷,对我并不习惯。但当时主观设想,觉得既然是自传,正不妨解除习惯上的一切束缚,试改 换—种方法,干脆明朗,就个人记忆到的写下去,既可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也可以让读者明白我是 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个人。特别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我的动力 来源于何在。因此仅仅用了三个星期,写成后重看一次,就破例寄过去上海交了卷。过不久印成单行本后, 却得到些意外好评。部分读者可能但觉得“别具一格,离奇有趣″。只有少数相知亲友,才能体会到近于出 入地狱的沉重和辛酸。可是由我说来,不过是还不过关的一本“顽童自传”而已。书中前一部分学生生活占 分量过多。虽着重在反对教“子日”老塾师顽固而无效果的教育方法,一般读者可能只会得到些“有趣”印 象,不可能感到有什么积极意义。因为到他们读我作品时,时代已不同了,“子日”早已失去作用,随之而 来的却是封建军阀大小割据打来杀去国势陷于十分危急时期。后一部分写离开家庭进入大社会后的见间和生 活遭遇,体力和精神两方面所受灾难性挫折和创伤,个人还是不免受到些有形无形限制束缚,不能毫无顾忌
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青年,他表示自己愿意“负其全责”,要敌人对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体现了一个革 命者舍己救人,一心为革命的高贵品质。 二、剖析难点: 1、如何把握文中长句的含义? 明确:长句是指字比较多,结构成分比较复杂的句子。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修饰语用得多;二是并列成分用 得多;三是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长句能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腻,语意贯通。本文开头第一个句子就是 一个长句,要理解此句含义,需从以下入手。首先,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干,找出陈述对象。它有两个主 语分别是: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北京分会暨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和美、英、日等 8 个《辛丑条约》关系国公 使,然后再找出各自发出的动作,分别为:联络组织请愿,国民大会和示威游行运动、提出最后通牒,至此 整个句意较为明确了,再按时间先后顺序,先有公使行为后有北京分会、市党部行为。 2、本文是一篇评传,作者不仅叙述了传主从容就义的始末,还对传主的思想进行了评议。请找出文章中作者 评议性的文字,谈谈这些文字的作用。 明确:课文里评议性的文字有:第 11、12、15、17、18、19 这六个较为集中的自然段。(朗读这些段落, 体会它们的作用)。这些评议性的文字评价公允,既是对事实的阐释,同时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呈现。这些 文字对理解传主的性格、思想,对认识传主的精神价值具有重要的点睛作用。 三、课外作业:请同学们课后为李大钊同志写一幅挽联。参考:道义铁肩独承起;文章妙手巧著成。 3.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中关键词语。2、把握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的特点。 3、了解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从大自然得到的生命的本真与快乐。 教学重点:1、理解沈从文逃学的原因。2、了解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 教学难点:结合自传的特点对本文进行剖析。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 1、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30 年任 教于青岛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教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 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有《边城》、《长 河》、《湘行散记》等。建国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历史 文物及工艺美术图案等研究。 2、背景资料:一个朋友准备在上海办个新书店,开玩笑要我来“打头阵”,约定在一个月内必须完成。这种 迫促下出题交卷,对我并不习惯。但当时主观设想,觉得既然是自传,正不妨解除习惯上的一切束缚,试改 换一种方法,干脆明朗,就个人记忆到的写下去,既可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也可以让读者明白我是 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特别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我的动力 来源于何在。因此仅仅用了三个星期,写成后重看一次,就破例寄过去上海交了卷。过不久印成单行本后, 却得到些意外好评。部分读者可能但觉得“别具一格,离奇有趣”。只有少数相知亲友,才能体会到近于出 入地狱的沉重和辛酸。可是由我说来,不过是还不过关的一本“顽童自传”而已。书中前一部分学生生活占 分量过多。虽着重在反对教“子曰”老塾师顽固而无效果的教育方法,一般读者可能只会得到些“有趣”印 象,不可能感到有什么积极意义。因为到他们读我作品时,时代已不同了,“子曰”早已失去作用,随之而 来的却是封建军阀大小割据打来杀去国势陷于十分危急时期。后一部分写离开家庭进入大社会后的见闻和生 活遭遇,体力和精神两方面所受灾难性挫折和创伤,个人还是不免受到些有形无形限制束缚,不能毫无顾忌
地畅所欲言。当时还以为到再版时,将有机会加以调整补充。事实上一九三三年夏回到北平后,新的工作 接手,环境一变,我的打算全部落了空,不能不放弃了。 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本文描述了沈从文上私塾时的逃学生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分性格的形成, 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习惯。”)这部分主要是追述自己转入新式小学之前的读书、逃学的生活。 第二部分(从“自从逃学成习惯后,--”到“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这部分主要是细致讲述自己上新式小 学以后的读书、逃学生活。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自我评述早年的读书、逃学生活,对其收获及影响 进行总结。 、问题探究: 1、课文的标题是”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明确:“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 2、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有趣的人和事,请把有关的细节描写找出来。 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这样的细节描写有很多,和逃学相关的细节描写主要有:①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 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 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碘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 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 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 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 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②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 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 箱于是就连续发岀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岀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岀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 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 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 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 弄错了。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 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 门而大嚼”,也过了瘾。③落过大雨以后的水中玩耍(见课文第23页)④落过小雨以后的捉蟋蟀、斗蟋蟀(见 课文第23页至24页)⑤偷桃子批杷(见课文25页)等等。 2)作用: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所经历人事富有情趣地展示岀来,使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 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四、课后预习 1、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扑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 和快乐。请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 现出来的“野性”? 2、从文章中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来说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愿意读书的学 生你同意这个观点么?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第二课时 、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问题探究:(上节课剩下的问题) 1、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扑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 和快乐。请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 现出来的“野性”?
地畅所欲言。当时还以为到再版时,将有机会加以调整补充。事实上一九三三年夏回到北平后,新的工作一 接手,环境一变,我的打算全部落了空,不能不放弃了。 二、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本文描述了沈从文上私塾时的逃学生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分性格的形成, 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习惯。”)这部分主要是追述自己转入新式小学之前的读书、逃学的生活。 第二部分(从“自从逃学成习惯后,----”到“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这部分主要是细致讲述自己上新式小 学以后的读书、逃学生活。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自我评述早年的读书、逃学生活,对其收获及影响 进行总结。 三、问题探究: 1、课文的标题是”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明确:“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 2、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有趣的人和事,请把有关的细节描写找出来。 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这样的细节描写有很多,和逃学相关的细节描写主要有:①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 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 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 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 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 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 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②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 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 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 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 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 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 弄错了。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 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 门而大嚼”,也过了瘾。③落过大雨以后的水中玩耍(见课文第 23 页)④落过小雨以后的捉蟋蟀、斗蟋蟀(见 课文第 23 页至 24 页)⑤偷桃子批杷(见课文 25 页)等等。 2)作用: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所经历人事富有情趣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 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四、课后预习: 1、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扑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 和快乐。请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 现出来的“野性”? 2、从文章中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来说,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愿意读书的学 生,你同意这个观点么?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问题探究:(上节课剩下的问题) 1、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扑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 和快乐。请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 现出来的“野性”?
1)声音:“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都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蝙蝠的声音, 只黄牛当屠户把刀割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拔刺的微声 2)气味:“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岀的的气 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 3)颜色:“城头上有白色炊烟,街巷里有摇铃铛卖煤油的声音”“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岀一种吼声,火炉上便 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岀搁放到铁砧上时 4)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的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象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然的声、光、颜色、气味、 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学到了许 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的做法,对高中的学习与生活仍然是有积 极意义的,沈从文的逃学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从沈从文的经历可以看出,人与大自然的关 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孩童的天性是 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 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 4、从文章中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来说,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愿意读书的 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么?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明确: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他的不学是为了更好的学。从文中的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的 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象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 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 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的利用自 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 那不算什么希奇。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三、剖析难点:本文属于自传,自传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自传特点对本文进行解析。 明确:用真实生动的文字介绍自己、再现自己的传记,就是自传。自传的写作,既是一个让他人认识你、了 解你的过程,也是一个静默反观、清理内心的自我反省的过程。一个人,出身无论贵贱,容貌无论美丑,经 历或坎坷或平淡,在人生的路途上都会积累自己的记忆,运用手中这支妙笔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展现出来 将真实的自己画岀来。要画好这幅自我画像,作者要做到心诚、眼细和手巧。“心诚”指的是画家作者要心 怀真诚。“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 自己。”(傅雷)给自己画像就是要真正了解自己,抛开虚伪和粉饰,诚实坦然地面对自己。写出举世名作 《边城》的沈从文在自传里并没有隐晦自己的逃学生涯,而是真诚袒露了自己逃学后如何在大自然里流连忘 返的快乐内心,读者在阅读后不仅没有感到不可思议,反而更深刻地领会了他在文学作品里体现的热衷自然、 崇尚天性的艺术追求。“眼细”指的是作者要善于捕捉既真实又生动的细节。自传除了让人看到真实的人生 经历,还要表现出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的细节描绘就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沈从文在自传中对 上学途中看到的事物作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写针铺只一形象--门前永远必有一老人戴了极大的眼 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对皮匠、剃头铺、豆腐作坊、屠户肉桌上的肉等都突岀了细节描写。“手巧”指 的是写自传要善于布局,巧于叙述。自传的写作,和很多文体写作一样,也要讲究结构的精致巧妙。元曲大 家乔吉谈作曲有六字诀“凤头、猪肚、豹尾”,强调开头要俊秀光鲜,主体要充实饱满,结尾要灵巧有力 这对传记的结构布局也是适用的。在叙述方法上,运用顺序法,即按照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叙述,这样写 的好处是清楚流畅。运用倒叙法,即把后发生的事情先写,然后再回头叙述之前的经历,这样写可以产生“先 声夺人″的效果。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作品能呈现—个真性情的自我,具备优雅的艺术感染,就是部 好传记,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本文按照自己由小到大的顺序写,思路清晰 四、推荐阅读(传记):《沈从文传》凌宇/著《沈从文的窘困》《沈从文第一次讲课》《沈从文的爱情》
1)声音:“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都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蝙蝠的声音,一 只黄牛当屠户把刀割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刺的微声,” 2)气味: “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的气 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 3)颜色:“城头上有白色炊烟,街巷里有摇铃铛卖煤油的声音”“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 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 4)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的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象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然的声、光、颜色、气味、 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学到了许 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的做法,对高中的学习与生活仍然是有积 极意义的,沈从文的逃学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从沈从文的经历可以看出,人与大自然的关 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孩童的天性是 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 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 4、从文章中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来说,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愿意读书的 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么?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明确: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他的不学是为了更好的学。从文中的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的。 “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象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 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 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的利用自 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 那不算什么希奇。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三、剖析难点:本文属于自传,自传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自传特点对本文进行解析。 明确:用真实生动的文字介绍自己、再现自己的传记,就是自传。自传的写作,既是一个让他人认识你、了 解你的过程,也是一个静默反观、清理内心的自我反省的过程。一个人,出身无论贵贱,容貌无论美丑,经 历或坎坷或平淡,在人生的路途上都会积累自己的记忆,运用手中这支妙笔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展现出来, 将真实的自己画出来。要画好这幅自我画像,作者要做到心诚、眼细和手巧。“心诚”指的是画家作者要心 怀真诚。“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 自己。”(傅雷)给自己画像就是要真正了解自己,抛开虚伪和粉饰,诚实坦然地面对自己。写出举世名作 《边城》的沈从文在自传里并没有隐晦自己的逃学生涯,而是真诚袒露了自己逃学后如何在大自然里流连忘 返的快乐内心,读者在阅读后不仅没有感到不可思议,反而更深刻地领会了他在文学作品里体现的热衷自然、 崇尚天性的艺术追求。“眼细”指的是作者要善于捕捉既真实又生动的细节。自传除了让人看到真实的人生 经历,还要表现出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的细节描绘就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沈从文在自传中对 上学途中看到的事物作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写针铺只一形象----门前永远必有一老人戴了极大的眼 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对皮匠、剃头铺、豆腐作坊、屠户肉桌上的肉等都突出了细节描写。“手巧”指 的是写自传要善于布局,巧于叙述。自传的写作,和很多文体写作一样,也要讲究结构的精致巧妙。元曲大 家乔吉谈作曲有六字诀“凤头、猪肚、豹尾”,强调开头要俊秀光鲜,主体要充实饱满,结尾要灵巧有力, 这对传记的结构布局也是适用的。在叙述方法上,运用顺序法,即按照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叙述,这样写 的好处是清楚流畅。运用倒叙法,即把后发生的事情先写,然后再回头叙述之前的经历,这样写可以产生“先 声夺人”的效果。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作品能呈现一个真性情的自我,具备优雅的艺术感染,就是一部 好传记,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本文按照自己由小到大的顺序写,思路清晰。 四、推荐阅读(传记):《沈从文传》 凌宇/著《沈从文的窘困》《沈从文第一次讲课》《沈从文的爱情》
《凤凰之子沈从文传》(结论篇)金介甫/著 4、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主人公生平及本课的背景材料;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学会运用生动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袁隆平为科技发展、为国争光,不怕艰苦、积极进取、认真执著的精神。 教时过程 、题目解说:题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事件是寻找“野败”,在这段时间内袁隆平如何做的,引发了读者的 想象,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 1、者祁淑英是河北省著名作家,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经验。在撰写传记作品时,她和合作者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 投入了满腔的热情,加上她们占有了大量的采访资料,从而吧一个鲜活的袁隆平成功地推到了读者面前。 2、袁隆平,江西德安人。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 业。195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内容分析:本文可分为四部分。第—部分(1——-5),确立找“野败”的目标。第二部分(6—19), 寻找“野败"。第三部分(20——-22),决心抢占杂交水稻领域的最高点。第四部分(23至结束),找到“野 败 2、主题归纳:本文描画了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寻找“野败”的艰辛历程,从中表现了他和他 的助手不怕艰辛、积极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著的治学精神和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 四、问题探究: 1本文是如何刻化袁隆平这一形象的?试作分析。 提示:本文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通过记叙寻找“野败”的过程来刻画袁隆平的。确立寻找目标。表现了袁 隆平积极进取、勇于突破的精神。寻找过程,表现了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不怕艰辛、勤奋工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决心抢占制高点,为祖国争光,表现了他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找到了“野败”后的表现,写出了袁隆平谦 虚、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全文刻画了一位不怕艰苦、勇于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著的科学家形象。 2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提示:情景描写性语言较多,语言优美。写寻找雄性不育材料时,茫茫荒野,环境艰苦潺潺的泉水、清凌 凌的溪水又增添了无限情趣,运用的象声词、迭词读来朗朗上口。写月光下的稻田,把稻田比作绿毯、将月 光比作白纱形象可感,朦胧虚幻特点鲜明。又如写袁隆平去看那棵野生稻时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稻子,使其人 格化,形象鲜明。 五应用拓展:以“清晨、鸟、花、我”构设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提示:1情景交融,要求不能直接出现感情词。2文段是一个描写性的语段。3要通过景体现情感。4.要有 中心思想。 5、邀游在建筑天地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主人公生平及本课的背景材料;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2.把握本文选材、组材的特点;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本文中梁思成和林徽因为追求理想而努力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了解本文中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各自的人物形象;2.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题目解说:“遨游”,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求学的畅快;“建筑天地间”,切合了两位建筑科学家的广阔
《凤凰之子·沈从文传》(结论篇) 金介甫/著 4、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主人公生平及本课的背景材料;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学会运用生动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袁隆平为科技发展、为国争光,不怕艰苦、积极进取、认真执著的精神。 教时过程: 一、题目解说: 题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事件是寻找“野败”,在这段时间内袁隆平如何做的,引发了读者的 想象,引人入胜。 二、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 1、作者祁淑英是河北省著名作家,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经验。在撰写传记作品时,她和合作者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 投入了满腔的热情,加上她们占有了大量的采访资料,从而把一个鲜活的袁隆平成功地推到了读者面前。 2、袁隆平,江西德安人。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1930 年 9 月 7 日生。1953 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 业。195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内容分析:本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5),确立找“野败”的目标。第二部分(6——19), 寻找“野败”。第三部分(20——22),决心抢占杂交水稻领域的最高点。第四部分(23 至结束),找到“野 败”。 2、主题归纳:本文描画了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寻找“野败”的艰辛历程,从中表现了他和他 的助手不怕艰辛、积极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著的治学精神和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 四、问题探究: 1.本文是如何刻化袁隆平这一形象的?试作分析。 提示:本文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通过记叙寻找“野败”的过程来刻画袁隆平的。确立寻找目标。表现了袁 隆平积极进取、勇于突破的精神。寻找过程,表现了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不怕艰辛、勤奋工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决心抢占制高点,为祖国争光,表现了他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找到了“野败”后的表现,写出了袁隆平谦 虚、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全文刻画了一位不怕艰苦、勇于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著的科学家形象。 2.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提示:情景描写性语言较多,语言优美。写寻找雄性不育材料时,茫茫荒野,环境艰苦,潺潺的泉水、清凌 凌的溪水又增添了无限情趣,运用的象声词、迭词读来朗朗上口。写月光下的稻田,把稻田比作绿毯、将月 光比作白纱形象可感,朦胧虚幻特点鲜明。又如写袁隆平去看那棵野生稻时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稻子,使其人 格化,形象鲜明。 五.应用拓展: 以“清晨、鸟、花、我”构设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提示:1.情景交融,要求不能直接出现感情词。 2.文段是一个描写性的语段。 3.要通过景体现情感。 4.要有 中心思想。 5、遨游在建筑天地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主人公生平及本课的背景材料;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2.把握本文选材、组材的特点;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本文中梁思成和林徽因为追求理想而努力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了解本文中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各自的人物形象;2.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题目解说: “遨游”,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求学的畅快;“建筑天地间”,切合了两位建筑科学家的广阔
天地 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费慰梅( Wilma fairbank,1909-2002),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 John fairbank, 1907-1991)的夫人,也是一位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学者。中国八年抗战期间,曾任重庆美国大使馆文化参 赞。费正清则在哈佛大学主持中国硏究专题,哈佛的“费正清中心就是为了纪念他毕生的成就而建。1932 年,新婚的费氏夫妇在中国学习期间,结识了梁氏夫妇,彼此之间共同的学者气质,使四个人结下了深厚的 友谊,在以后半个多世纪的动荡中,两对夫妇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和联系。 1、《中国建筑之魂一一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介绍: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夫妇与梁思成 林徽因夫妇当年结下了深厚友谊,《中国建筑之魂——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便是费正清之 妻费慰梅所著的一部长篇传记。这本书为读者描绘了两位富有才华和个性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勾勒了他 们追求真理和艺术的精神文化史 2、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中国建筑学家。1928年,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是我 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直到逝世。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 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的建筑设计。对我囯建筑学的科学硏究有贡献。主要著作有《清式营 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 3、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侯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与丈夫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硏究中 国古代建筑,成为该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 等作品。此外,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参与国徽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 纪念碑设计。 三、整体感知:阅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是写什么内容的?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梁思成和林徽因的? 明确:本文是写梁思成、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的求学生活。既写了二人的隽永的爱情,又写了 二人作为学者的严谨和作为生活的勇士的幽默;既写了二人性格上的矛盾差异,又写了二人解决矛盾后的和 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的 第一方面(1自然段-5自然段)描述梁思成与林徽因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些情况。 第二方面(6自然段-11自然段)讲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间的分歧与妥协 第三方面(12自然段-17自然段)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得的学业收获 四、问题探究 1、林徽因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怎样克服的?从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女子? 明确:1)林徽因先遇到的难题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只招男生,因为建筑系学生要彻夜超图,而无人陪 伴的女生不太方便。2)面对难题,她“不肯就此妥协”,结果“大学档案显示,自1926年春季班开始,徽 因已是建筑设计教授的助理,而下个学期又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作者在文中这样的叙说,“她究竟 是怎么办到的?如何打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规定?这点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从第一年开始,她就和思成一起 上建筑课了。此外,两个人的个性和脾气南辕北辙,在婚前的这段时期,彼此仍有待调适。但在工作方面, 却达到了很好的和谐。在林徽因读书期间,父亲的猝然去世,对她也是一个考验。3)上述难题,她都克服了 并且她的个性还得以保存。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聪慧能干、有个性、有事业心的现代女性。 2、为了使传主的事迹真实可信,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写的? 明确:本文采择了梁启超的家信、梁思成的作业、林徽因的访问记。 3、本文采择的梁启超的家信、梁思成的作业、林徽因的访问记这些素材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梁启超的家信既反映了梁思成在追求学问过程中的困惑,也表达了梁启超对于勤奋与天才关系的正确 认识。梁思成的作业说明了他成绩优秀、学习刻苦、做事细腻认真。对林徽因的访问记则从侧面反映了林徽 因的活泼聪明以及热爱自由的性格。 注:梁启超在给梁思成的信里说:"你觉得自己的天才不能符合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 变成工匠。你有这种感觉,就是你的学问在进步的象征-你同意这种看法么?梁思成是怎样做的?从梁 启超写给梁思成的这封信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天地。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费慰梅(Wilma Fairbank,1909-2002),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Fairbank, 1907—1991)的夫人,也是一位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学者。中国八年抗战期间,曾任重庆美国大使馆文化参 赞。费正清则在哈佛大学主持中国研究专题,哈佛的“费正清中心”就是为了纪念他毕生的成就而建。1932 年,新婚的费氏夫妇在中国学习期间,结识了梁氏夫妇,彼此之间共同的学者气质,使四个人结下了深厚的 友谊,在以后半个多世纪的动荡中,两对夫妇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和联系。 1、《中国建筑之魂——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介绍: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夫妇与梁思成 林徽因夫妇当年结下了深厚友谊,《中国建筑之魂——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便是费正清之 妻费慰梅所著的一部长篇传记。这本书为读者描绘了两位富有才华和个性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勾勒了他 们追求真理和艺术的精神文化史。 2、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中国建筑学家。1928 年,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是我 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46 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直到逝世。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 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的建筑设计。对我国建筑学的科学研究有贡献。主要著作有《清式营 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 3、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侯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与丈夫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 国古代建筑,成为该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 等作品。此外,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参与国徽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 纪念碑设计。 三、整体感知:阅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是写什么内容的?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梁思成和林徽因的? 明确:本文是写梁思成、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的求学生活。既写了二人的隽永的爱情,又写了 二人作为学者的严谨和作为生活的勇士的幽默;既写了二人性格上的矛盾差异,又写了二人解决矛盾后的和 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的。 第一方面(1 自然段-----5 自然段)描述梁思成与林徽因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些情况。 第二方面(6 自然段-----11 自然段)讲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间的分歧与妥协。 第三方面(12 自然段----17 自然段)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得的学业收获。 四、问题探究: 1、林徽因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怎样克服的?从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女子? 明确:1)林徽因先遇到的难题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只招男生,因为建筑系学生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 伴的女生不太方便。2)面对难题,她“不肯就此妥协”,结果“大学档案显示,自 1926 年春季班开始,徽 因已是建筑设计教授的助理,而下个学期又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作者在文中这样的叙说,“她究竟 是怎么办到的?如何打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规定?这点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从第一年开始,她就和思成一起 上建筑课了。此外,两个人的个性和脾气南辕北辙,在婚前的这段时期,彼此仍有待调适。但在工作方面, 却达到了很好的和谐。在林徽因读书期间,父亲的猝然去世,对她也是一个考验。3)上述难题,她都克服了, 并且她的个性还得以保存。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聪慧能干、有个性、有事业心的现代女性。 2、为了使传主的事迹真实可信,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写的? 明确:本文采择了梁启超的家信、梁思成的作业、林徽因的访问记。 3、本文采择的梁启超的家信、梁思成的作业、林徽因的访问记这些素材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梁启超的家信既反映了梁思成在追求学问过程中的困惑,也表达了梁启超对于勤奋与天才关系的正确 认识。梁思成的作业说明了他成绩优秀、学习刻苦、做事细腻认真。对林徽因的访问记则从侧面反映了林徽 因的活泼聪明以及热爱自由的性格。 注:梁启超在给梁思成的信里说:“你觉得自己的天才不能符合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 变成工匠。你有这种感觉,就是你的学问在进步的象征------”你同意这种看法么?梁思成是怎样做的?从梁 启超写给梁思成的这封信里你体会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