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雁桥中学 九年级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 九()班座号:姓名 说明:1.全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座号填写好。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 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 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基础(25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子曰:“囗口囗口囗口,思而不学则殆。”(《论语》)(1分) (2)大漠孤烟直,囗口口口口。(王维《使至塞上》)(1分) (3)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2分) (4)晏殊《浣溪沙》一词中的“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两 句对语精警工整,是作者的得意之句,被后人赞誉为“天然奇偶”句。(2分) (5)默写杜牧的《泊秦淮》。(4分) 口囗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囗,口口口口口口口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如果我能 kuan shu人,体谅人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家庭sux便往往触他之怒 (3)有一位长期以来 xian wei ren zh的科学家:邓稼先 (4)对于叔叔回国这桩 shi nd jiu wen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年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对他 们全面关心和严格要求。(在“青年学生”后加上“时期 B.到会的15名与会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删除“充分的”) C.由于道路泥泞打滑,使多数救援人员不得不跪在淤泥中用肩膀顶着架子前行。(删除 “使”) D.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机制,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 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发展”和“重视”调换位置) 4.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 写某人神态动作的话。(80字之内)(4分) 凝视憔悴来势汹汹张皇失措磨磨蹭蹭镇定自若手舞足蹈
1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雁桥中学 九年级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语 文 九( )班 座号: 姓名: 说明:1.全卷共 8 页,满分 12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座号填写好。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 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 10 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 最后得分不得超过 120 分。 一、基础(25 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 分) (1)子曰:“□□□□□□,思而不学则殆。”(《论语》)(1 分) (2)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1 分) (3)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2 分) (4)晏殊《浣溪沙》一词中的 “□□□□□□□,□□□□□□□” 两 句对语精警工整,是作者的得意之句,被后人赞誉为“天然奇偶”句。(2 分) (5)默写杜牧的《泊秦淮》。(4 分) □□□□□□□,□□□□□□□。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 (1)如果我能 kuān shù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 ) (2)家庭 suǒ xiè便往往触他之怒。 ( ) (3)有一位长期以来 xiān wéi rén zhī的科学家:邓稼先。 ( ) (4)对于叔叔回国这桩 shí ná jiǔ wěn 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 )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青年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对他 们全面关心和严格要求。(在“青年学生”后加上“时期”) B.到会的 15 名与会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删除“充分的”) C.由于道路泥泞打滑,使多数救援人员不得不跪在淤泥中用肩膀顶着架子前行。(删除 “使”) D.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机制,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 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发展”和“重视”调换位置) 4.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 写某人神态动作的话。(80 字之内)(4 分) 凝视 憔悴 来势汹汹 张皇失措 磨磨蹭蹭 镇定自若 手舞足蹈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母亲节前夕,某报社联合网站邀请网友参与“和母亲的距离”的问卷小调 查,共有数百位网友投票。调查显示,有7成以上网友和母亲不在同一城市生活,距离 1000公里以上的有1/4。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在短时间内见到母亲,他们大多是远离家 乡到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有35%以上的网友说,一年中陪母亲的时间不到10天;1/3 的网友则只有在黄金周或小长假才会回去陪母亲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郑州市空巢老人约10万户,35%的老人感到生活孤独, “对他们来说,节日送东西不在礼物多少,重在心意。” 材料三:天猫对5月2日至5月8日在天猫上购买鲜花速递、美容保健、首饰等各 类母亲节产品的消费数据统计,做了趣味排行。其中,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以购买 母亲节类产品总体金额最高,排行“最舍得给妈妈花钱”省份前三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不超过50个字)(2分) (2)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50个字)(2分) 二、阅读(4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18题。 (一)秋水(12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 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 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 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河伯始旋其面目/其妻献疑曰 B.望洋向若而叹曰/以为莫己若 C.河伯欣然自喜/然则何时而乐耶D.秋水时至/山间之四时也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2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 材料一:母亲节前夕,某报社联合网站邀请网友参与“和母亲的距离”的问卷小调 查,共有数百位网友投票。调查显示,有 7 成以上网友和母亲不在同一城市生活,距离 1000 公里以上的有 1/4。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在短时间内见到母亲,他们大多是远离家 乡到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有 35%以上的网友说,一年中陪母亲的时间不到 10 天;1/3 的网友则只有在黄金周或小长假才会回去陪母亲。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郑州市空巢老人约 10 万户,35%的老人感到生活孤独, “对他们来说,节日送东西不在礼物多少,重在心意。” 材料三:天猫对 5 月 2 日至 5 月 8 日在天猫上购买鲜花速递、美容保健、首饰等各 类母亲节产品的消费数据统计,做了趣味排行。其中,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以购买 母亲节类产品总体金额最高,排行“最舍得给妈妈花钱”省份前三。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不超过 50 个字)(2 分) (2)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 50 个字)(2 分) 二、阅读(45 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 6—18 题。 (一) 秋 水 (12 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 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 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 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河伯始旋其.面目/其.妻献疑曰 B.望洋向若.而叹曰/以为莫己若. C.河伯欣然.自喜/然.则何时而乐耶 D.秋水时.至/山间之四时.也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8.河伯的说话首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的口口囗口:再说自 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口囗口囗:然后,河伯 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也就是成语“囗囗囗口”之意。(3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寓言故事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是相对的,告诚人们不能囿于见闻 而骄傲自大。 B.河伯之所以欣然自喜,是因为“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C.河伯从眼前的对比中,发现了自己并不是“天下第一”,自叹不如,可见他有自知 之明。 D.宇宙无限,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客观限制是有限的,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要 不断开拓进取。 (二)(10分) 读书如熬粥 赵畅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 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 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 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 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也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 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 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 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 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 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 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
3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8.河伯的说话首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的□□□□;再说自 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然后,河伯 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也就是成语 “□□□□”之意。(3 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篇寓言故事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见闻 而骄傲自大。 B.河伯之所以欣然自喜,是因为“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C.河伯从眼前的对比中,发现了自己并不是“天下第一”, 自叹不如,可见他有自知 之明。 D.宇宙无限,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客观限制是有限的,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要 不断开拓进取。 (二)(10 分) 读书如熬粥 赵畅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 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 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 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 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也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 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 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 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 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 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 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
的人,更容易成为—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 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 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 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 福的阅读则是—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 “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 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旁。 真要读书,须耐得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 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 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 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 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 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 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 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 和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 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 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2月21日,有改动) 10.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母亲熬粥的事,目的是引出文章的论题,进而进入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4 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 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 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 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 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 “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 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 真要读书,须耐得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 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 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 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 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 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 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 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 和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 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 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2012 年 2 月 21 日,有改动) 10.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写母亲熬粥的事,目的是引出文章的论题,进而进入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B.文章第①、②段及最后一段用熬粥的“三要素”比喻读书的三大法则。 C.文章第⑤段举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读书之法。 D.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根据文意谈谈作者认为读书应遵循哪些法则?(3分) 12.试分析本文第⑤段中的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论证方法: 作用 (三)(15分) 奔跑之梦 仲达明 那个小城,因为她而著名。 她,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妇女,一个学校里不起眼的打字员。每天,人们都会看到 她骑着辆半旧的自行车上班下班。她的儿子已上高中,成绩优异 这个男孩,也是从她那儿,明白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奔跑的梦想。 上学之前,世界在他眼里,是高低起伏、不太平坦的。因为,他看到母亲走路时, 总是倾斜着身子。那时,他还不知道,母亲生来就患有腿疾。 他上了小学时,有的同学跟在他身后,用不堪的词语侮辱他的母亲,他认为,那是 母亲给他的无法弥补的缺陷 回到家里,他沉默不语。母亲问了多遍,他哭了,最终还是没有说 晚上,母亲走到他的床边,抚摸着他的头,对他说:妈妈也曾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 让我对生活彻底绝望。但是我现在不这么想了,我有一个优秀的儿子,有一个温暖的家 还有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 他趴在母亲的怀里,哭得很伤心。 她告诉他,她面对的嘲笑比他多得多。为了自食其力,她在书店买书时,营业员给 她白眼;走进电脑培训学校,同一期学员对她侧目;去学校应聘,一同参加应聘的人对 她不屑一顾…可她,就是在这些冷脸和鄙视中学会了坚强。她打字比别人快,排出的
5 B.文章第①、②段及最后一段用熬粥的“三要素”比喻读书的三大法则。 C.文章第⑤段举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读书之法。 D.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11.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根据文意谈谈作者认为读书应遵循哪些法则? (3 分) 12.试分析本文第⑤段中的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 分) 论证方法: 作用: (三)(15 分) 奔跑之梦 仲达明 那个小城,因为她而著名。 她,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妇女,一个学校里不起眼的打字员。每天,人们都会看到 她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上班下班。她的儿子已上高中,成绩优异。 这个男孩,也是从她那儿,明白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奔跑的梦想。 上学之前,世界在他眼里,是高低起伏、不太平坦的。因为,他看到母亲走路时, 总是倾斜着身子。那时,他还不知道,母亲生来就患有腿疾。 他上了小学时,有的同学跟在他身后,用不堪的词语侮辱他的母亲,他认为,那是 母亲给他的无法弥补的缺陷。 回到家里,他沉默不语。母亲问了多遍,他哭了,最终还是没有说。 晚上,母亲走到他的床边,抚摸着他的头,对他说:妈妈也曾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 让我对生活彻底绝望。但是我现在不这么想了,我有一个优秀的儿子,有一个温暖的家, 还有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 他趴在母亲的怀里,哭得很伤心。 她告诉他,她面对的嘲笑比他多得多。为了自食其力,她在书店买书时,营业员给 她白眼;走进电脑培训学校,同一期学员对她侧目;去学校应聘,一同参加应聘的人对 她不屑一顾……可她,就是在这些冷脸和鄙视中学会了坚强。她打字比别人快,排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