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山水田园诗方法。 、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 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 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 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 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 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 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 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 透出来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这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 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 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 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 低、俯、仰的变化
二、鉴赏山水田园诗方法。 1、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 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 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 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 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 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 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 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 透出来。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这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 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 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 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 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 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 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 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 的运用。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 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 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 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鉴赏分析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 境界的追求。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颔联写景如 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 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看起来,此地洋溢着一片热闹,然而, 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 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 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岀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 生机。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 是诗人髙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既然诗人是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 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 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 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 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 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 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 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三、鉴赏分析。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 境界的追求。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颔联写景如 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 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看起来,此地洋溢着一片热闹,然而, 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 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 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 生机。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 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既然诗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