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需觊讨,因此本书某些译文的不当之处恐怕在 所难免,请政治学界同行和澳者们批评指正
较政治学初版以来的十二车,正是政治 《比等研究和理论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年代。 在第一版中,我们曾经淡到比较政治研究中所发 生的一场知识革命。这场苹命包括四方面的草新 探索:一、对人类各种政治实验作范围更为广泛的 研究,二、对政治描述和分析采取更为现实的,较 少拘泥于形式和机构的研究方法,三、在描述和 理论方面更为严密和精确:四、建立更为充分的 理论框架,把上述日益发展的知识兼收并蓄,并 使之顺理成章。我们引为幸事的是,在这一版中 能从前十年中学者们为实现上述目标所作的杰出 研究的成果中设取教益。 本书并不是一个精事修改的版本,而是从头 至尾都重新改写过的。当比较政治学科开始进入 八十年代之际,我们力图把这一学科中的较新论 著都引用到本书中来。不过,熟悉本书第一版的 读者会认识到本版的明里的延续性。第一版中的 知识结构,在这里得到了更为充分的阐述,而当时 提出的各种分析方法,在这里也得到了更加全面 的运用。 在1966年的版本中,我们曾淡到政治功能的 三个层次。本书的全部内容就是按照这三个层次 。1
的研究方法组织起来的。我们在第一部分中对政 治文化和政治结构作了导论性的阐述,在第二部 分中进而分析了体系,在第三部分中分析了过程, 在第四部分中分析了政策。在第一部分中我们解 释了政治文化和政治结构所指的意义,并具体说 明了它们的种类和形式。然后在第二部分中,我 们讨论了政治社会化、政治录用和政治交流这些 主要的政治体系的维持和适应功能。在第三部分 中,我们解释和详细阐述了利益表达、利益综合、 政策制订和政执行这些转换功能或过程功能的 意义。这一部分论述了系统表达和综合政治要求 与支持,进而把它们转换成权威性政兼,并在国内 和国际环境中执行这些政策的各种政治结构。我 们所描述和分析桥的是诸如利益集团、政党、行政部 门、立法机构和官?体系等这样一些结构。 论述政策的第四部分体现了本书内容最明显 的变化。在第一版中,曾有一章简单地谈到过政 治的这个方面一一能力、输出和结果。现在的这 本书中,我们分章论述输出和结果,并以大量的 经验性材料描述了各类政治体系一先进工业国 家的政治体系和发展中国京的政治体系,民主体 系和独裁体系一的实际政治作为。有关政治发 2·
展的那一章,从体系、过程和政策角度讨论了第三 世界面临的困难处境和它们采取的各种略。藏 后一章再一次从体系、过程和政策方面澜述了如 何评价各国政治特点这一重要问题。 按照这种三层次的分析结构,我们的读者能 够容易而又合乎逻辑地从一个机构转到另一个机 构,从一个过程转到另一个过程,而内容和意悬仍 然前后贯通,一脉相承。例如,在讨论政党的时候, 读者们所看到的就不仅仅是有关政党的详细描 述。我们一方面使他们回溯那些有助于解释某个 特定政党制度特点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象,另 方面又引导他们展望由政党制度所造成的某些政 策结果。在讨论政治社会化、政治承用、政策制订 和执行过程以及执行机构时,本书也采用了同祥 的方法来说明问题。我们的意图就是要使读者坚 持不懈地去寻求理解政治过程对人类具有的多种 意义之间的联系。 这个新版本用以说明、理解和解释政治现意 的方法,也反映了知识的发展。在第一版中,我们 强调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模式, 试图用起限制作用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条件来说明 玫治的特点。在这一版本中,当我们在详细阐述 ·3
公共政策时,政治体系常常成了自变量,而社会和 国际环境则成了因变量。为了讨论政策及其后果 问题,我们采用了一种意义更为充分的政治经济 学的方法,从一种创造性的角度来分析政治结构 和过程,并详细澜明政治选择的后果。 因此,从方法论的观点看,第二版一方面采用 了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 又采用了经济学和哲学的分析方法,从而提供了 一种把各种政治现象联系起来的方法。只有这个 全面的分析模式,才会使人们有可能把握政治领 域的重要意义,把握影响和限制政治领域的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把握政治领城向人类提供的獭神 上的机会和潜力。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小G·宾厄姆·鲍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