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词语理解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 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迢远一—遥远。 亭皋——一水边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2.词语理解 袅袅—— 灼灼—— 寒砧—— 迢远—— 亭皋——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明亮鲜艳的样子。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 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遥远。 水边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膏餐
窸窣—— 相去无几—— 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整体把握 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 象 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 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 其关键在于“木”字。 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 象。 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 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 其关键在于“木”字。 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有暗示性) 第6段,“木”第二特征:暗示微黄与干燥,有清 秋的气息 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有暗示性) 第6段,“木”第二特征:暗示微黄与干燥,有清 秋的气息 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1、文章结构思路如何?(概括归纳)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发现问题) 、(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分析问题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 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 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全文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1、 文章结构思路如何?(概括归纳 )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 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 乎是一字千里。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 (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