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 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评法、探究拓展法 【学法指导】 熟读成诵,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分析揣摩鉴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 《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解题、作者简介及背景说明 来:语助词;兮,语助词。用两个语助词加强语气,突出表现出作者辞官归隐的兴奋心 辞:文体的名称,这种文体要求句式整齐、音节和谐、语言幽雅华丽、偏重抒情。辞是 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 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 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 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 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一-求索 到了西汉,在词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词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 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 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 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
归去来兮辞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 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评法、探究拓展法 【学法指导】 熟读成诵,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分析揣摩鉴赏。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 《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解题、作者简介及背景说明 来:语助词;兮,语助词。用两个语助词加强语气,突出表现出作者辞官归隐的兴奋心 情。 辞:文体的名称,这种文体要求句式整齐、音节和谐、语言幽雅华丽、偏重抒情。辞是 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 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 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 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 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词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词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 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 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 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
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 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 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 隐,经过几仕几隐,在41岁那年,他依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 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 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 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 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 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 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 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 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 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 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 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 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 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 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σ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 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 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 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
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 29 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 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 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 隐,经过几仕几隐,在 41 岁那年,他依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 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 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 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 句为主,四字句以 2.2 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 句以 1.2.1.2 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 光/之/熹微”。 (在第 2 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 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 ui 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 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 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 i/ui 韵,韵脚有“衣” “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 樽”押 un 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 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 an 韵,韵脚有“颜”“安”“关” “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 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 ou 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 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 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 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 I 韵,韵脚有“之”“期”“耔”“诗
“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一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 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 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教学内容】 探究训练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 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 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 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 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 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 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 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 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 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 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 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 有完整的认识。 归纳总结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 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 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教学内容】 探究训练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 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 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 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 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 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 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 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 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 “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 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 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 有完整的认识。 归纳总结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②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④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⑤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3.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 A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 总结 本文写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景为情设,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归去时的思想和感受与自然 描写紧密地结合起来。景为情设,情缘景生,二者达到完美交融的境界,而这种境界越是完 美,越是强烈地反衬出官场的纷乱可怖和他对黑暗现实的反感。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 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 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文言文阅读指导 阅读方略:如何推断文言文中虚词的词义 文言文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由于大多数文言虚词是从实词中借 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文言文中某个词有时是虚词,有时又是实词。这是区别和确认虚词 的一个难点。此外,同一个虚词在具体的语言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我们经常接 触到“以”字,义项就相当丰富。作动词,“以”有“以为”、“认为”义;作介词,“以”有 “用”“拿”“凭借”“依据”“按照”“把”“因”“由于”“在”“从”等义;作连词,“以”有 “而”“有”“而且”“并且”“用来”“以致”“因为”等义:“以”还可以通“已”,有“止” “已经”等义。那么,我们如何准确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一)依据语法功能析用法,根据用法辨词义
②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④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⑤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3.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 A 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B 介宾结构后置;C 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 总结 本文写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景为情设,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归去时的思想和感受与自然 描写紧密地结合起来。景为情设,情缘景生,二者达到完美交融的境界,而这种境界越是完 美,越是强烈地反衬出官场的纷乱可怖和他对黑暗现实的反感。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 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 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文言文阅读指导 阅读方略:如何推断文言文中虚词的词义 文言文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由于大多数文言虚词是从实词中借 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文言文中某个词有时是虚词,有时又是实词。这是区别和确认虚词 的一个难点。此外,同一个虚词在具体的语言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我们经常接 触到“以”字,义项就相当丰富。作动词,“以”有“以为”、“认为”义;作介词,“以”有 “用”“拿”“凭借”“依据”“按照”“把”“因”“由于”“在”“从”等义;作连词,“以”有 “而”“有”“而且”“并且”“用来”“以致”“因为”等义;“以”还可以通“已”,有“止” “已经”等义。那么,我们如何准确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一)依据语法功能析用法,根据用法辨词义
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苏回为郎,二人劫之。(《赵广汉办案》) ②其母就与之诀。(《范滂别母》) ③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范滂别母》) ④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冯唐论将》) ⑤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优孟衣冠》) ⑥顷之,上行出中渭桥(《张释之执法》) 要判别以上几例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 破口。如① 中的“二人”是主语,“劫”是谓语,那么“之”就是宾语,而作宾语的常常是名词和代 词,锁以此句中的“之”作代词,代前句中的苏回。②句中主语是“母”,谓语是“诀”, 就”和“与之”只能作状语,这样看来“与之”只能是一个介词结构,“之”就应该是介词 “与”的宾语,作代词。③句的“割”是谓语,宾语部分是“不可忍之恩”,中心词是“恩”, 不可忍”作“恩”的修饰成分,那么“之”就只能作结构助词“的”。④句中廉颇李牧是主 语,“为”是谓语,“之”用在主谓之间,是助词,但不译。⑤句中“以”是“凭借”的意思, “楚国堂堂之大”若理解为“楚国的强大”或“楚国强大”,与下句连接起来不够流畅,译成 强大的楚国”就好多了。这样看来“大”作“楚国”的定语,中心词应是“堂堂楚国”, “之”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⑥句中“顷”是个时间词,做了主语的状语,“之”附在 “顷”后,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一个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如果“之”作动词“到”“往”义,用语法知识来判断也容易明白。例如“曾子之妻之 市”。在这个句子中,“妻”是主语,“市(集市)”是宾语,第二个“之”不作谓语,句子就 不通了。由此看来,根据语法知识可判别虚词意义,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 再看虚词功能。 (二)采用删换替换看变化,通过比较辨词义。 请看下面的例句: ⑦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刘安世为谏官》) ⑧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冯唐论诗》) ⑨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优孟衣冠》) ⑩0一丝而累,以至于寸。(《乐羊子妻》) ①D虏魏太子申以归(《孙庞斗智》) 0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周敦颐传》)
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苏回为郎,二人劫之。(《赵广汉办案》) ②其母就与之诀。(《范滂别母》) ③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范滂别母》) ④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冯唐论将》) ⑤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优孟衣冠》) ⑥顷之,上行出中渭桥(《张释之执法》) 要判别以上几例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 破口。如① 中的“二人”是主语,“劫”是谓语,那么“之”就是宾语,而作宾语的常常是名词和代 词,锁以此句中的“之”作代词,代前句中的苏回。②句中主语是“母”,谓语是“诀”, “就”和“与之”只能作状语,这样看来“与之”只能是一个介词结构,“之”就应该是介词 “与”的宾语,作代词。③句的“割”是谓语,宾语部分是“不可忍之恩”,中心词是“恩”, “不可忍”作“恩”的修饰成分,那么“之”就只能作结构助词“的”。④句中廉颇李牧是主 语,“为”是谓语,“之”用在主谓之间,是助词,但不译。⑤句中“以”是“凭借”的意思, “楚国堂堂之大”若理解为“楚国的强大”或“楚国强大”,与下句连接起来不够流畅,译成 “强大的楚国”就好多了。这样看来“大”作“楚国”的定语,中心词应是“堂堂楚国”, “之”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⑥句中“顷”是个时间词,做了主语的状语,“之”附在 “顷”后,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一个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如果“之”作动词“到”“往”义,用语法知识来判断也容易明白。例如“曾子之妻之 市”。在这个句子中,“妻”是主语,“市(集市)”是宾语,第二个“之”不作谓语,句子就 不通了。由此看来,根据语法知识可判别虚词意义,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 再看虚词功能。 (二)采用删换替换看变化,通过比较辨词义。 请看下面的例句: ⑦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刘安世为谏官》) ⑧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冯唐论诗》) ⑨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优孟衣冠》) ⑩一丝而累,以至于寸。(《乐羊子妻》) ⑾虏魏太子申以归(《孙庞斗智》) ⑿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周敦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