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 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 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这里又 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 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 (现象)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 (质疑) 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 (解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一一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 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 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 褐绿色,与叶接近 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 清秋的气息 “落叶”一—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说木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 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 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这里又 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 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 1 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 2 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 (现象) 第 3 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 索。 (质疑) 第 4 至 6 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 征。 (解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 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 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 “木”——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 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 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第7段:小结一一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 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 小结。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 板书 说“木叶” 林庚 木叶 疏朗 相去无几 暗示性一 字千里 树叶 绵密 第二一三课时 教学重点:1、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字的 联想意义)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 力 教学过程 、思考:阅读课文,比较两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 1、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 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高树”则饱满, 二、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木叶”或“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 落叶”一类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 课文诗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 兮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桂树从生兮山之 幽 3、木吐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 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第 7 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 1 至 3 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 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 4 至 6 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 7 段是 小结。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 板书: 说“木叶” 林庚 木叶—————————— 疏朗 ︳ ︳ 相去无几————暗示性———一字千里 ︳ ︳ 树叶—————————— 绵密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1、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字的 联想意义)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 力; 教学过程: 一、思考:阅读课文,比较两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 1、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 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高树”则饱满, 二、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木叶”或“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 “落叶”一类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 课文诗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 兮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桂树丛生兮山之 幽 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吐密鸟飞得,风轻花落 迟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皎皎云中月,灼灼吐中 华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午阴嘉树清圆 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①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 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①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 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小结: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 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 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 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 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 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三、迁移延伸: 1、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 旨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 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 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 时做好充分的铺垫。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 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 更为开阔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 迟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 华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午阴嘉树清圆 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① 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 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① 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 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小结: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 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 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 境。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 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 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 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三、迁移延伸: 1、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 旨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 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 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 时做好充分的铺垫。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 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 更为开阔
2、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 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 凉、悲秋的意境。想想下列诗句中的意象都具有怎样的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 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2)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鸿雁——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 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雁过也,大雁没带 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3)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寒蝉一一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 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第一首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 园之情。第二首还未直接描写离愁,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满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 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说(《虞美人》) 明月——千年来,月寄愁情。自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人世间的团圆、分离有相 似之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了。因此人们也总是用月来寄托 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月升月落,月圆月缺象征时间,诗人以月光流逝,喻生命,因而月光 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月代表爱情。皓月当空 令人遐思,月是情绪的,情到深处,月夜里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 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 “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 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2、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 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 凉、悲秋的意境。想想下列诗句中的意象都具有怎样的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 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2)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鸿雁——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 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雁过也,大雁没带 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3)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 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第一首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 园之情。第二首还未直接描写离愁,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满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 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说(《虞美人》) 明月——千年来,月寄愁情。自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人世间的团圆、分离有相 似之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了。因此人们也总是用月来寄托 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月升月落,月圆月缺象征时间,诗人以月光流逝,喻生命,因而月光 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月代表爱情。皓月当空, 令人遐思,月是情绪的,情到深处,月夜里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 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 “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 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夕阳——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充满 历史沧桑感。此外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不见得失落 5)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的意象。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它常常出现在送别诗里。 这些诗歌里,“柳”就是思念,柳就是离情别意。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 6)《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舂草茂盛。春草茂盛 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 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浸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 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⑦)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晩。”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的词里,借杜鹃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 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 洲的哀怨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笔下起句中 点明时令,在萧瑟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 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 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夕阳——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充满 历史沧桑感。此外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不见得失落。 5)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的意象。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它常常出现在送别诗里。 这些诗歌里,“柳”就是思念,柳就是离情别意。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 6)《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 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 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浸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 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7)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的词里,借杜鹃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 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 洲的哀怨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笔下起句中 点明时令,在萧瑟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 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 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