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 观事实。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一 “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 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 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 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 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 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 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 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 作用),也由此而来。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 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 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岀这一点。其中, 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 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 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 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 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 观事实。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 —“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 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 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 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 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 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 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 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 作用),也由此而来。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 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 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出这一点。其中, 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 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 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 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 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
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 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孑的遗世绝俗的 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 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 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土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 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 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 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 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 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 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 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 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 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和补充者。 (选自《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 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儒家的“出世”和道家的“入世”互相补充协调 B.儒家关注世俗人生,道家侧重对自然的抽象玄思。 C.庄子部分思想来自孔子并补充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 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 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 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 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 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 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 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 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 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 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 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 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 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和补充者。 (选自《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两项给 5 分,选 对一项给 2 分,多选不给分)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 分) A.儒家的“出世”和道家的“入世”互相补充协调。 B.儒家关注世俗人生,道家侧重对自然的抽象玄思。 C.庄子部分思想来自孔子并补充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D.儒道之外的名家法家等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影响。 E.中国重视艺术的外在功利,西方重视其心灵净化。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艺术和审美观念的是()(3分) A.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B.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 C.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D.重视情、理结合,重视以理节情的平 14.根据文意,先秦孔学对中华文化有哪些贡献?(4分) 15.根据文意,儡道是如何“互补”的?请从世界观和审美兴趣两个方面简要概括。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上填涂与所选试题 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8题 寒冬陈永林 空中溢满寒风狰狞的微笑。光秃秃的树干冷得瑟瑟发抖,发岀凄厉无助的呜咽。空中 布满铅色的乌云,严密密地压在头顶上。要下雪了。 我立在风中,脸被刀子样的风扎得生痛生痛。 “爹,上岸吧,要不会冻坏的
D.儒道之外的名家法家等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影响。 E.中国重视艺术的外在功利,西方重视其心灵净化。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艺术和审美观念的是( ) (3 分) A.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 B.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 C.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 D.重视情、理结合,重视以理节情的平 衡 14.根据文意,先秦孔学对中华文化有哪些贡献?(4 分) 15.根据文意,儒道是如何“互补”的?请从世界观和审美兴趣两个方面简要概括。 (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l5 分。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上填涂与所选试题 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6—18 题。 寒 冬 陈永林 空中溢满寒风狰狞的微笑。光秃秃的树干冷得瑟瑟发抖,发出凄厉无助的呜咽。空中 布满铅色的乌云,严密密地压在头顶上。要下雪了。 我立在风中,脸被刀子样的风扎得生痛生痛。 “爹,上岸吧,要不会冻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