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时训 、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亠狩猎采集 ◆工业 农业 其他 十其他 ◆知识劳动100% ◆种植畜牧 物质劳动60% 鲁狩猎采集 服务劳动20%士其他 ④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喜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解析:第1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 化社会,由此可以判断得出结论。第2题,这个时期是工业社会时期,人类想征服自然 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 答案:1.A2D (2011·广寒髙考)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 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18 人均GDP/万元 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课时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读图,回答 1~2 题。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解析:第 1 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 化社会,由此可以判断得出结论。第 2 题,这个时期是工业社会时期,人类 想征服自然, 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 答案:1.A 2.D (2011·广东高考)读“2007 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 GDP 与人均 CO2 排放量散点 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3~4 题。 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 GDP 高、人均 CO2 排放量低的是( ) 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 4.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自然资源贫乏 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大 D.第三产业发达 解析:第3题,依据题图分析,首先确定图中全国平均水平所处位置,然后比较可知广 东与福建两省区的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西、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煤炭产量大,且是我国主要的火电基地,因此煤炭消耗量大, CO2排放量高,且两省人口较少,因此人均CO2排放量高。 答案:3B4C 下图为“我国黄河中游人为增沙量及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以百分比计) 答 的时间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25人为增沙/水保凝沙2L.6 0.15 1970 90年代 5.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关于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由于气候异常,暴雨逐年增多 B.70年代主要因为毁林开荒,打坝淤泥 C.80年代至90年代,主要因为开矿、修路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D.主要由于在居民点附近过度放牧 6.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变化表明() A.70年代水土保持工作进展最快 B.80年代人为增沙量变化不大 C.90年代入黄泥沙量比70年代有所减少 D.90年代人为增沙量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 沙效益 解析:第5题,从20世纪70年僅至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气候异常,暴雨 逐年增多是自然原因;70年代打坝淤泥会保持水士;80年代至90年代,开矿修路等大规 模基础建设是黄河增沙的主要原因。第6题,从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
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 4.山西、内蒙古人均 GDP 不算高,但人均 CO2 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贫乏 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大 D.第三产业发达 解析:第 3 题,依据题图分析,首先确定图中全国平均水平所处位置,然后比较可知广 东与福建两省区的人均 GDP 高、人均 CO2 排放量低。第 4 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西、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煤炭产量大,且是我国主要的火电基地,因此煤炭消耗量大, CO2 排放量高,且两省人口较少,因此人均 CO2 排放量高。 答案:3.B 4.C 下图为“我国黄河中游人为增沙量及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以百分比计) 的时间变化图”,读图,回答 5~6 题。 5.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关于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主要由于气候异常,暴雨逐年增多 B.70 年代主要因为毁林开荒,打坝淤泥 C.80 年代至 90 年代,主要因为开矿、修路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D.主要由于在居民点附近过度放牧 6.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变化表明( ) A.70 年代水土保持工作进展最快 B.80 年代人为增沙量变化不大 C.90 年代入黄泥沙量比 70 年代有所减少 D.90 年代人为增沙量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 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 沙效益 解析:第 5 题,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气候异常,暴雨 逐年增多是自然原因;70 年代打坝淤泥会保持水土;80 年代至 90 年代,开矿、修路等大规 模基础建设是黄河增沙的主要原因。第 6 题,从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
变化图中可以看出,70~80年代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变化大,90年代人为增 沙量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 答案:5C6.D 某区域平均每万元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可显示该区域产业CO2减排效率。读图,完成 7~8题 减排效率 西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南地区 中部地区令 京津地区◆北部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 南部沿海地区 7.下列四地中节能减排任务最紧迫的地区是() A.京津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8.有关图中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京津地区科技水平高,减排效率最高 ②南部沿海因高耗能的重工业比例小,减排压力较小 ③我国CO2减排效率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 ④CO2减排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①③ B.①④ C.②的 D.②④ 解析;第7题,从选项和图中可知东北地区CO2排放量大,减排效率低,节能减排任 务最紧迫。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南部沿海地区CO2排放总量较少,主要是高能耗工业 比例小;CO2减排效率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减 排效率高。 答案:7C8D 读“人类文明进程与人口、资源、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9~1题
变化图中可以看出,70~80 年代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变化大,90 年代人为增 沙量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 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 答案:5.C 6.D 某区域平均每万元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可显示该区域产业 CO2 减排效率。读图,完成 7~8 题。 7.下列四地中节能减排任务最紧迫的地区是( ) A.京津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8.有关图中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京津地区科技水平高,减排效率最高 ②南部沿海因高耗能的重工业比例小,减排压力较小 ③我国 CO2 减排效率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 ④CO2 减排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 7 题,从选项和图中可知东北地区 CO2 排放量大,减排效率低,节能减排任 务最紧迫。第 8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南部沿海地区 CO2 排放总量较少,主要是高能耗工业 比例小;CO2 减排效率高低与经济 发展水平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减 排效率高。 答案:7.C 8.D 读“人类文明进程与人口、资源、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 9~11 题
数量 人 环境 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所段 9.在生态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 人口数量的下降B.环境质量的改善 C.科技创新与进步D.资源质量的提高 10.在工业文明阶段,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资源质量的高低 B.资源数量的多少 C.资源类型的齐全D.资源区位的优越性 11.图中四个阶段中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与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时代分别 是() A.狩猎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B.生态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C.生态文明时代和农业文明时代 D.工业文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 解析:第9题,科技创新与进步使人类在获取和利用资源手段、方法等方面有很大提升, 导致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第10题,在工业文明阶段,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资源区位的优越性。第11题,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是生态文明时代,人地矛盾 最为激化的时代为工业文明时代。 谷案:9C10D11B 12.下列对下图中反映的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狩中心 木材超市 A.体现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B.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 C.是循环经济的直观展现
9.在生态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 ) A.人口数量的下降 B.环境质量的改善 C.科技创新与进步 D.资源质量的提高 10.在工业文明阶段,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资源质量的高低 B.资源数量的多少 C.资源类型的齐全 D.资源区位的优越性 11.图中四个阶段中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与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时代分别 是( ) A.狩猎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B.生态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C.生态文明时代和农业文明时代 D.工业文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 解析:第 9 题,科技创新与进步使人类在获取和利用资源手段、方法等方面有很大提升, 导致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第 10 题,在工业文明阶段,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资源区位的优越性。第 11 题,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是生态文明时代,人地矛盾 最为激化的时代为工业文明时代。 答案:9.C 10.D 11.B 12.下列对下图中反映的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B.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 C.是循环经济的直观展现
D.与“先污染、后治理”所带来的影响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箭头连接的四幅图反映了对森林破坏的演化情况,最终导致荒漠化,反映了只注 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D 二、综合题(共40分) 13.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土地 海拔/m 占全区面积 重/% 坡度利用状况 0°~50°旱地 0°~25°水田 连<20水田 (1)根据图中土地垂直分布与土地利用状况,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不合理措施 及其造成的危害?(4分) 2010年 人口历土地面|土层厚度 区域 粮食产量 人积/m /万吨 江南丘陵 65 36670.1~0.8 6 黄土高原 15 4182 50~80 45 (2)上表是该地区与黄土高原某地综合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区域可能同时存在的问 题是 地区更严重,试分析原因。(10分) (3)应如何改进才能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分) 解析:第(1)题,对于山地的开发利用,坡度小于25°可以开垦为梯田,大于25°应该植 树种草,保持水土。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地坡度为30°~50°的海拔较高的山坡开垦成旱地,容 易加剧水土流失。第(2)题,江南丘陵与黄土高原共同的问题是水土流失。由于江南丘陵地 区地势起伏较大,降水多而且集中,同时人均士地、土层厚度都不及黄土高原,所以,江南 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更严重。第(3)题,主要是针对山区的开发要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之 路。 答案:(1)不合理现象:坡度为30509的海拔较高的山坡开垦成旱地(滥垦)。危害:导 致该地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2)水土流失江南丘陵江南丘陵地势起伏大,降水多且集中;人均土地少,单位面 积土地产量高,造成经济损失大;土层薄,山地石质容易裸露,土壤流失后恢复困难。 (3)措施:发展多种经营;走立体农业道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任答两项
D.与“先污染、后治理”所带来的影响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箭头连接的四幅图反映了对森林破坏的演化情况,最终导致荒漠化,反映了只注 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D 二、综合题(共 40 分) 13.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8 分) (1)根据图中土地垂直分布与土地利用状况,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不合理措施 及其造成的危害?(4 分) 区域 人口/万 人 土地面 积/km2 土层厚度 /m 2010 年 粮食产量 /万吨 江南丘陵 65 3 667 0.1~0.8 56 黄土高原 15 4 182 50~80 45[ (2)上表是该地区与黄土高原某地综合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区域可能同时存在的问 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更严重,试分析原因。(10 分) (3)应如何改进才能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 分) 解析:第(1)题,对于山地的开发利用,坡度小于 25°可以开垦为梯田,大于 25°应该植 树种草,保持水土。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地坡度为 30°~50°的海拔较高的山坡开垦成旱地,容 易加剧水土流失。第(2)题,江南丘陵与黄土高原共同的问题是水土流失。由于江南丘陵地 区地势起伏较大,降水多而且集中,同时人均土地、土层厚度都不及黄土高原,所以,江南 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更严重。第(3)题,主要是针对山区的开发要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之 路。 答案:(1)不合理现象:坡度为 30°~50°的海拔较高的山坡开垦成旱地(滥垦)。危害:导 致该地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2)水土流失 江南丘陵 江南丘陵地势起伏大,降水多且集中;人均土地少,单位面 积土地产量高,造成经济损失大;土层薄,山地石质容易裸露,土壤流失后恢复困难。 (3)措施:发展多种经营;走立体农业道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任答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