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站在巍 峨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地想到当年前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一行。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正好整整六十年 黯淡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我缓慢地向上爬,每上一层,便走到栏 杄前环望四周。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 才不会被风刮飞 塔下的应县县城,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子,我无法得知—想必 早已大大改观。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犹在 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怀着这样的心情,根据自己曾经读过的关于林徽因梁思成 的资料,根据所见过的他们那次山西之行的照片,我想象着当年。想象梁思成如 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个千年古塔、为他 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 我想到了当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轻学者莫宗江先生后来的回忆:他们 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 他们必须爬上去,才能完成整个木塔的测绘。那天,风呼呼地刮着,也让他们有 种会被刮飞的感觉。梁思成第—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他攀上 去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上去,终于将塔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那 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 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 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作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 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
二、品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站在巍 峨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地想到当年前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一行。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正好整整六十年。 黯淡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我缓慢地向上爬,每上一层,便走到栏 杆前环望四周。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 才不会被风刮飞。 塔下的应县县城,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子,我无法得知——想必 早已大大改观。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犹在, 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怀着这样的心情,根据自己曾经读过的关于林徽因梁思成 的资料,根据所见过的他们那次山西之行的照片,我想象着当年。想象梁思成如 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 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 我想到了当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轻学者莫宗江先生后来的回忆:他们 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 他们必须爬上去,才能完成整个木塔的测绘。那天,风呼呼地刮着,也让他们有 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他攀上 去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上去,终于将塔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那 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 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 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作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 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
1.选文中哪些语句交代了作者自己登塔时的天气情况,用波浪线划出来, 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 2.品味下列加点词语,说说它们用得是否贴切,为什么? (1)黯淡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 答 (2)想象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 答: *3.选文最后一段说“……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你认为这一判断是 否武断,为什么? 答 ⊙发展空间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1)1936年初夏,一支小小的考察队开进了龙门石窟。这支只有5个人的考察队,却集 中了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青年才俊。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已是海内外知名的建筑学家, 他们的学生陈明达、赵正之也崭露头角。 (2)进入龙门,林徽因就被石窟那博大雄浑的气势深深地震撼了。这座开凿在北魏太 和年间的洞窟,经过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朝代的雕造,已蔚为大观,唐贞观以 后,龙门又逐渐成为贵族、皇室造像活动的中心,两山窟龛层层密布,全山造像多达10余 万躯,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三大石窟。 3)驻足龙门山下,骋目四望,一座座洞窟掩映在山树之间,石头的韵律在这里形成了 派浑然的交响。 (4)石径崎岖坎坷,生满湑腻的青苔,径上灌莽丛生,羁绊着人的腿脚,使攀援者步履维 艰,不小心就要摔个跟头,尽管大家都是脚力强健的青年人,一座山没有爬到一半,都已精 疲力尽。 (5林徽因本来打了一把遮阳的桐油布、紫竹柄湖州雨伞,没想到这把雨伞却派上意想不 到的用场:爬山时正好让它作拐杖,进洞窟考察,山蝙蝠横冲直撞,只好打起雨伞,抵挡横 飞的蝙蝠和雨点一样落下的粪便。她头上扎了一块羊肚子毛巾,看上去像个赶路的农妇,这
1.选文中哪些语句交代了作者自己登塔时的天气情况,用波浪线划出来, 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 2.品味下列加点词语,说说它们用得是否贴切,为什么? ⑴黯淡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 答: ⑵想象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 答: *3.选文最后一段说“……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你认为这一判断是 否武断,为什么? 答: ⊙发展空间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⑴1936 年初夏,一支小小的考察队开进了龙门石窟。这支只有 5 个人的考察队,却集 中了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青年才俊。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已是海内外知名的建筑学家, 他们的学生陈明达、赵正之也崭露头角。 ⑵一进入龙门,林徽因就被石窟那博大雄浑的气势深深地震撼了。 这座开凿在北魏太 和年间的洞窟,经过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朝代的雕造,已蔚为大观,唐贞观以 后,龙门又逐渐成为贵族、皇室造像活动的中心,两山窟龛层层密布,全山造像多达 10 余 万躯,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三大石窟。 ⑶驻足龙门山下,骋目四望,一座座洞窟掩映在山树之间,石头的韵律在这里形成了一 派浑然的交响。 ⑷石径崎岖坎坷,生满滑腻的青苔,径上灌莽丛生,羁绊着人的腿脚,使攀援者步履维 艰,不小心就要摔个跟头,尽管大家都是脚力强健的青年人,一座山没有爬到一半,都已精 疲力尽。 ⑸林徽因本来打了一把遮阳的桐油布、紫竹柄湖州雨伞,没想到这把雨伞却派上意想不 到的用场:爬山时正好让它作拐杖,进洞窟考察,山蝙蝠横冲直撞,只好打起雨伞,抵挡横 飞的蝙蝠和雨点一样落下的粪便。她头上扎了一块羊肚子毛巾,看上去像个赶路的农妇,这
身装束曾让陈明达、赵正之两个学生大大的吃惊了一番,戏说林师母这一身打扮,真像地道 的河南小媳妇了。 (6林徽因却怎么也笑不起来,眼前的景象正在让她揪心,龙门石窟大部分开凿在寒武、 奥陶纪石灰岩上,窟区内喀斯特溶洞及岩石中的构造裂缝上,长满了荆棘、侧柏之类的植物 庞大的根系让一块块石头松动开裂,因此常有岩体崩落的现象。洞窟内常年渗水,阴暗潮湿 不少雕像已被剥蚀得面目全非。一些洞口被茂密的茅草和丛生的荆棘遮掩,人要进洞去,就 得先把这些挡路的草莽费力地拔开,往往会有一两条肉滚滚的花蛇从灌木丛中岀来,惊得林 徽因立刻起一身鸡皮疙瘩,两个学生不得不先“打草惊蛇 (η)然而洞窟的美毕竟是遮掩不住的,进了古阳洞,林徽因的情绪立刻好了起来,这座最 早开凿而又规模最大的洞窟,进深差不多有十三、四米,高有十几米。林徽因被这座大洞窟 的艺术建构迷住了,这座洞窟完全利用天然石洞修凿而成,窟平面近似马蹄形,主佛两壁是 排列有序的开凿的佛龛,在两个佛龛之间及上方又加凿无数小龛,佛像近干座,整个窟内壁 面琳琅满目,富丽堂皇。 (8林徽因看得入了迷,她把画板架在膝盖上,入神地临摹着,不停地说:“太美了,真 是奇迹 (9刘敦桢笑问:“徽因,又写诗了? ⑩0林徽因说:“这首诗1500多年以前就写在这里了。石头的诗篇是不会风化的。 ⑩陈明达和赵正之拍手叫道:“这才是最好的诗呢 ⑩-林徽因兀自指着雕像让大家看:“你们来看一下,这就叫‘秀骨清像、“褒衣博带′ 这和南朝的画风太接近了,老夫子,你来看一看,这衣纹,这线条,像不像顾恺之的画?” s刘敦桢笑道:“要讲雕塑风格,可就轮到徽因你给我们上课了
身装束曾让陈明达、赵正之两个学生大大的吃惊了一番,戏说林师母这一身打扮,真像地道 的河南小媳妇了。 ⑹林徽因却怎么也笑不起来,眼前的景象正在让她揪心,龙门石窟大部分开凿在寒武、 奥陶纪石灰岩上,窟区内喀斯特溶洞及岩石中的构造裂缝上,长满了荆棘、侧柏之类的植物, 庞大的根系让一块块石头松动开裂,因此常有岩体崩落的现象。洞窟内常年渗水,阴暗潮湿, 不少雕像已被剥蚀得面目全非。一些洞口被茂密的茅草和丛生的荆棘遮掩,人要进洞去,就 得先把这些挡路的草莽费力地拨开,往往会有一两条肉滚滚的花蛇从灌木丛中出来,惊得林 徽因立刻起一身鸡皮疙瘩,两个学生不得不先“打草惊蛇”。 ⑺然而洞窟的美毕竟是遮掩不住的,进了古阳洞,林徽因的情绪立刻好了起来,这座最 早开凿而又规模最大的洞窟,进深差不多有十三、四米,高有十几米。林徽因被这座大洞窟 的艺术建构迷住了,这座洞窟完全利用天然石洞修凿而成,窟平面近似马蹄形,主佛两壁是 排列有序的开凿的佛龛,在两个佛龛之间及上方又加凿无数小龛,佛像近千座,整个窟内壁 面琳琅满目,富丽堂皇。 ⑻林徽因看得入了迷,她把画板架在膝盖上,入神地临摹着,不停地说:“太美了,真 是奇迹。” ⑼刘敦桢笑问:“徽因,又写诗了?” ⑽林徽因说:“这首诗 1500 多年以前就写在这里了。石头的诗篇是不会风化的。” ⑾陈明达和赵正之拍手叫道:“这才是最好的诗呢!” ⑿林徽因兀自指着雕像让大家看:“你们来看一下,这就叫‘秀骨清像’、“褒衣博带’, 这和南朝的画风太接近了,老夫子,你来看一看,这衣纹,这线条,像不像顾恺之的画?” ⒂刘敦桢笑道:“要讲雕塑风格,可就轮到徽因你给我们上课了
3林徽因说:“上课倒不敢,不过有些想法还要跟老夫子探讨。我觉得龙门石窟造像所 体现出的这种艺术风格和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的政治主张有关北魏迁都洛阳后 中原汉族‘褒衣博带′式服饰,风行北方,南朝的思想和艺术传入北方,给佛教艺术的发展 造成了新的条件,你看这些佛像所表现的‘秀骨清像式的瘦削形体,衣带宽大的‘褒衣博 带′式的服饰,雍容安祥,表情温和,潇洒飘逸,完全代替了北魏前期面相丰囻、肢体肥壮、 神态温静的风格,这种造像艺术风格和服饰的变化,显然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借鉴东晋 南朝和中原汉文化的结果。” 阗听林徽因这么一说,大家再看石窟里的造像,果真风格朗然,不仅佛像体态扁平修长 面像清癯秀美,眉目疏朗,颏尖唇薄,脖胫细长,两肩削窄,就连那壁上浮雕的飞天,也一 样是修长飘逸,上著短襦,长裙曳地,窈窕轻倩之姿,洋溢于形象之外,“褒衣博带”和“秀 骨清像”的风格,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⑩6梁思成和陈明达的照相机不停地闪动着快门,大家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考察资 料,整整四天的考察,他们踏遍了龙门石窟的群落. (节选自林彬:《林徽因传》,九洲图书出版社。有删改。) 、文中说“眼前的景象正在让她揪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她眼 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2、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在龙门石窟的考察是否艰辛?你从文中哪些语段可以 看出?说说他们主要面临哪几种困难。 3、仔细品味,说说下面这个句子的含义 “这首诗1500多年以前就写在这里了。石头的诗篇是不会风化的。 答 4、依据此文内容,说说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在龙门石窟的考察的意义是什么? 答 ⊙轻松一刻 梁思成
⒀林徽因说:“上课倒不敢,不过有些想法还要跟老夫子探讨。我觉得龙门石窟造像所 体现出的这种艺术风格,和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的政治主张有关,北魏迁都洛阳后, 中原汉族‘褒衣博带’式服饰,风行北方,南朝的思想和艺术传入北方,给佛教艺术的发展 造成了新的条件,你看这些佛像所表现的‘秀骨清像’式的瘦削形体,衣带宽大的‘褒衣博 带’式的服饰,雍容安祥,表情温和,潇洒飘逸,完全代替了北魏前期面相丰圆、肢体肥壮、 神态温静的风格,这种造像艺术风格和服饰的变化,显然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借鉴东晋 南朝和中原汉文化的结果。” ⒁听林徽因这么一说,大家再看石窟里的造像,果真风格朗然,不仅佛像体态扁平修长, 面像清癯秀美,眉目疏朗,颏尖唇薄,脖胫细长,两肩削窄,就连那壁上浮雕的飞天,也一 样是修长飘逸,上著短襦,长裙曳地,窈窕轻倩之姿,洋溢于形象之外,“褒衣博带”和“秀 骨清像”的风格,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⒃梁思成和陈明达的照相机不停地闪动着快门,大家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考察资 料,整整四天的考察,他们踏遍了龙门石窟的群落。 (节选自林彬:《林徽因传》,九洲图书出版社。有删改。) 1、文中说“眼前的景象正在让她揪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她眼 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 2、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在龙门石窟的考察是否艰辛?你从文中哪些语段可以 看出?说说他们主要面临哪几种困难。 答: 3、仔细品味,说说下面这个句子的含义。 “这首诗 1500 多年以前就写在这里了。石头的诗篇是不会风化的。” 答: 4、依据此文内容,说说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在龙门石窟的考察的意义是什么? 答: ⊙轻松一刻 梁思成
他是创造社的建筑师,他是建筑史的讲授者,他是中国建筑之历史研究与探 索方面的开创者,他是恢复、保护中华民族之建筑遗存的带头人。在一九四九年 前的二十几年里队从西方建筑研究到中国古代建筑硏究从野外考察到理论建构, 从城市规划到建筑学教育理论,他开拓着中国建筑学上一个个近乎空白的领域。 他当之无愧地成为近代建筑学的_代宗师和杰出的有世界影响的建筑学家。他身 上体现着东西方良好教养的完善结合,既宽宏沉稳、忧国忧民、自强不息,又彬 彬有礼、沉静幽默、细致体贴。他人生与事业曾经的辉煌,常人难以企及…… 他有说不尽的飞扬 他几乎独自一人,去面对推倒封建残余的宏大历史潮流。他奔忙着,抗争 着,为他心中最伟大的北京古城,为全国各地他心中的那些宝贝建筑。他四处 上书,奔走呼号,他愤怒,指责,他痛苦,他大哭,但均告失败,只有保护北海 团城这唯的一次成功。他曾无数次被抄家,被勒索,他曾被迫披着毛毯绕房子 走圈坦白罪行”,他曾以重病之身被人戴上黑牌,被人打耳光,被人尽情凌辱。 他曾被蔑视为“头号反动学术权威、“反面教员、“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复古主 义建筑思想的代表” 一他有说不尽的落寞 学士、硕士、博士、院土、学部委员,你通过努力,可以得到梁思成曾得到 的一切头衔。但有一样东西是你努力不来的,那就是梁思成的“爱物”之心,不 爱己者不会真爱的人,不爱人者不会真爱物,不爱物者不会真爱天下苍生,梁思 成的“爱物”之心是那样的挚烈,以致他说“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 的一块肉;扒掉北京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他用“审美的眼睛”去 看待古人的遗存,不合于他那时代“急功近利”的主潮,所以他最终只落得“爱 物”而不能得的结局
他是创造社的建筑师,他是建筑史的讲授者,他是中国建筑之历史研究与探 索方面的开创者,他是恢复、保护中华民族之建筑遗存的带头人。在一九四九年 前的二十几年里,从西方建筑研究到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从野外考察到理论建构, 从城市规划到建筑学教育理论,他开拓着中国建筑学上一个个近乎空白的领域。 他当之无愧地成为近代建筑学的一代宗师和杰出的有世界影响的建筑学家。他身 上体现着东西方良好教养的完善结合,既宽宏沉稳、忧国忧民、自强不息,又彬 彬有礼、沉静幽默、细致体贴。他人生与事业曾经的辉煌,常人难以企及…… ——他有说不尽的飞扬 他几乎独自一人,去面对“推倒封建残余”的宏大历史潮流。他奔忙着,抗争 着,为他心中最伟大的北京古城,为全国各地他心中的那些“宝贝”建筑。他四处 上书,奔走呼号,他愤怒,指责,他痛苦,他大哭,但均告失败,只有保护北海 团城这唯一的一次成功。他曾无数次被抄家,被勒索,他曾被迫披着毛毯绕房子 走圈坦白“罪行”,他曾以重病之身被人戴上黑牌,被人打耳光,被人尽情凌辱。 他曾被蔑视为“头号反动学术权威”、“反面教员”、“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复古主 义建筑思想的代表”…… ——他有说不尽的落寞 学士、硕士、博士、院士、学部委员,你通过努力,可以得到梁思成曾得到 的一切头衔。但有一样东西是你努力不来的,那就是梁思成的“爱物”之心,不 爱己者不会真爱的人,不爱人者不会真爱物,不爱物者不会真爱天下苍生,梁思 成的“爱物”之心是那样的挚烈,以致他说“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 的一块肉;扒掉北京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他用“审美的眼睛”去 看待古人的遗存,不合于他那时代“急功近利”的主潮,所以他最终只落得“爱 物”而不能得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