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花之君子 编写:漳州市普教室李都明 「单元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体现出来的作者的境界 2.学习本单元借物写志、借物抒情的写法 3.掌握和积累文言词句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和理解古人通过某一物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古今词义的辨析 9爱莲说 教学要点 1.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及其所寄予的思想情感 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句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借助“莲”来表达君子精神品格。 难点:一些文言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常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示例 千百年来,菊花、牡丹、梅花、莲花等这一些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一直是 文人墨客借以抒写心中情感的对象,并赋予了特定的人格形象。今天,我们 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其中一篇流传千古的作品。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这 篇课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吧! 示例二: 说,这个词语,古今汉语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例如,都指的是说话。人 要说话,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意思,也就是解释、说明。《说文》:“说,释也。 《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由此,引申出评议、评论的意思。《广雅·释 诂二》:“说,论也。”就是议论、评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就不是一般的说说,而是夹着评论
1 第五单元 花之君子 编写:漳州市普教室 李都明 [单元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体现出来的作者的境界。 2.学习本单元借物写志、借物抒情的写法。 3.掌握和积累文言词句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和理解古人通过某一物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古今词义的辨析 9 爱 莲 说 [教学要点] 1.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及其所寄予的思想情感。 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句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借助“莲”来表达君子精神品格。 难点:一些文言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常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数] 2 课时。 [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示例一: 千百年来,菊花、牡丹、梅花、莲花等这一些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一直是 文人墨客借以抒写心中情感的对象,并赋予了特定的人格形象。今天,我们 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其中一篇流传千古的作品。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这 一篇课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吧! 示例二: 说,这个词语,古今汉语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例如,都指的是说话。人 要说话,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意思,也就是解释、说明。《说文》:“说,释也。” 《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由此,引申出评议、评论的意思。《广雅·释 诂二》:“说,论也。”就是议论、评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就不是一般的说说,而是夹着评论
由评论、议论引申出来,说,就有了学说、观点、言论的意思。苏轼《石 钟山记》:“然是说,余尤疑之。”全祖望《梅花岭记》:“神仙之说,所谓为 蛇画足。”在现代汉语中,有著书立说、异端邪说等,都不是一般的说话 而是一种观点,一种学说的意思。 由此再引申出来,就成了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 某个道理。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爱莲说》。 (一)检查预习。 1.检査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査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 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 译 重点解释:蕃(多)濯(洗)妖(娇艳、妖艳)不蔓(用作动词,牵 蔓)不枝(用作动词,分枝)植(树立)亵玩(玩弄) 4.请学生笔译本段。 5.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6.背诵本段课文 7.文段赏析: 问题一: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对于这一篇文章有 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是总说,也有提起下文 的作用。 问题二:接着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两个分 句的写作意图何在? 明确:写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其目的在于为下文作类比,以强调 “予独爱莲”。 问题 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这不仅仅是一种描述,而是一种象征。“淤泥” 者,此泥必污,惟其污,才肥沃,才能开花,它本来就适合莲花生长。所以 于莲花而言,本无所谓污不污。但是,周敦颐从人的角度,而且不是一般人 的角度,而是从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淤泥在这里的象 征意义是,污浊的环境。在污浊肮脏的环境里生长,而精神却不受污染,道
2 由评论、议论引申出来,说,就有了学说、观点、言论的意思。苏轼《石 钟山记》:“然是说,余尤疑之。”全祖望《梅花岭记》:“神仙之说,所谓为 蛇画足。”在现代汉语中,有著书立说、异端邪说等,都不是一般的说话, 而是一种观点,一种学说的意思。 由此再引申出来,就成了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 某个道理。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爱莲说》。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 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 译。 重点解释:蕃(多) 濯(洗) 妖(娇艳、妖艳)不蔓(用作动词,牵 蔓)不枝(用作动词,分枝) 植(树立)亵玩(玩弄) 4.请学生笔译本段。 5.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6.背诵本段课文。 7.文段赏析: 问题一: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对于这一篇文章有 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是总说,也有提起下文 的作用。 问题二:接着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两个分 句的写作意图何在? 明确:写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其目的在于为下文作类比,以强调 “予独爱莲”。 问题三:“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这不仅仅是一种描述,而是一种象征。“淤泥” 者,此泥必污,惟其污,才肥沃,才能开花,它本来就适合莲花生长。所以 于莲花而言,本无所谓污不污。但是,周敦颐从人的角度,而且不是一般人 的角度,而是从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淤泥在这里的象 征意义是,污浊的环境。在污浊肮脏的环境里生长,而精神却不受污染,道
德不会退化 问题四:“濯清涟而不妖”与上句是什么关系?突出了莲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句,是前一句的对句。经过清水洗濯而不妖艳、不轻佻,保 持它的朴实的本色 问题五:“中通外直”仅仅是描写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明确:“通”和“直”,也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象征,是对人品的象征。 “通”是通达,“直”是正直。关键就是这个“直”字,后面的“亭亭净植 也讲的是“直”,不过为了回避重复用词,用了一个“植”,以“亭亭”来强 调一下。 问题六:“香远益清”对下文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香远益清”,则不再从外形而是从嗅觉来向品行方面引申。有了 这一句,下面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才有根据。闻香和目击,也是一对 矛盾。一般地说,闻香自然比目击更有感觉,因为香气宜近,而观则可以远 之。近不如远,闻不如视,而在文字上又把近闻以“亵玩”出之,带上贬义 色彩。这就是隐藏在普通文字中的哲理内涵。 学习课文第二段。 8.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9.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 10.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谓(说,认为)君子(高尚的人)鲜(少)宜(应该、应当) 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判断句式)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深爱,跟我一样的有什么人呢?“之”, 结构助词,表宾语前置) 11.请学生笔译本段 12.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13.背诵本段课文。 14.文段赏析: 问题一:“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 子者也。”这一句话中,“予谓”是什么意思?请说出“予谓”后面的宾语的 修辞效果? 明确:“予谓”是我认为的意思,用以表明作者的观点。“予谓”后面 的宾语又一次在类比中,本段将爱莲的观念加以拓展,三者并列(排比) 成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结构,比单独说“莲是花之君子”要有力得多。结构功 能大于要素之和。 问题二:“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作者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 菊之爱,是隐者之爱,没有什么人继承:莲之爱,是君子之爱,当代也
3 德不会退化。 问题四:“濯清涟而不妖”与上句是什么关系?突出了莲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句,是前一句的对句。经过清水洗濯而不妖艳、不轻佻,保 持它的朴实的本色。 问题五:“中通外直”仅仅是描写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明确:“通”和“直”,也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象征,是对人品的象征。 “通”是通达,“直”是正直。关键就是这个“直”字,后面的“亭亭净植”, 也讲的是“直”,不过为了回避重复用词,用了一个“植”,以“亭亭”来强 调一下。 问题六:“香远益清”对下文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香远益清”,则不再从外形而是从嗅觉来向品行方面引申。有了 这一句,下面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才有根据。闻香和目击,也是一对 矛盾。一般地说,闻香自然比目击更有感觉,因为香气宜近,而观则可以远 之。近不如远,闻不如视,而在文字上又把近闻以“亵玩”出之,带上贬义 色彩。这就是隐藏在普通文字中的哲理内涵。 学习课文第二段。 8.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9.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 10.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谓(说,认为)君子(高尚的人)鲜(少)宜(应该、应当) 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判断句式)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深爱,跟我一样的有什么人呢?“之”, 结构助词,表宾语前置) 11.请学生笔译本段。 12.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13.背诵本段课文。 14.文段赏析: 问题一:“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 子者也。”这一句话中,“予谓”是什么意思?请说出“予谓”后面的宾语的 修辞效果? 明确:“予谓”是我认为的意思,用以表明作者的观点。“予谓”后面 的宾语又一次在类比中,本段将爱莲的观念加以拓展,三者并列(排比), 成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结构,比单独说“莲是花之君子”要有力得多。结构功 能大于要素之和。 问题二:“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作者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 菊之爱,是隐者之爱,没有什么人继承;莲之爱,是君子之爱,当代也
没有什么人认同:只有牡丹之爱,是富贵者之爱,所以十分流行。意思就是 牡丹所象征的富贵,成为流俗:;而隐逸和君子,则为世俗所冷落。 三、布置作业 (1)作者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2)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 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3)阅读“阅读练习”四,按要求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第二课时 从检查作业导入课文的学习 1.指名学生回答。 2.请其他学生对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意见:作者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是从莲与君子的 相似之处着笔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一不与恶浊的世风同 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 不枝”—一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一一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第二题 1.指名学生回答 2.请其他学生对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意见:文章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的用意,是用以映衬莲花,并表达 自己的思想感情 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 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 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 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 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 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 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上二个问题,学生基本掌握得了文章的意思。接下来再提二个问 题供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探究。 (1)这一篇文章的主旨是写莲花还是写作者自己,这两者之间是什么 关系?请说出你的理解 (2)作者对莲花的歌颂,从现实的角度上说还有意义吗?请说出你的 意见。 解答步骤如前 [参考意见 (1)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自己的君子之志,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4 没有什么人认同;只有牡丹之爱,是富贵者之爱,所以十分流行。意思就是 牡丹所象征的富贵,成为流俗;而隐逸和君子,则为世俗所冷落。 三、布置作业。 (1)作者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2)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 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3)阅读“阅读练习”四,按要求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从检查作业导入课文的学习。 第一题 1.指名学生回答。 2.请其他学生对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意见:作者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是从莲与君子的 相似之处着笔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 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 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第二题 1.指名学生回答。 2.请其他学生对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意见:文章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的用意,是用以映衬莲花,并表达 自己的思想感情。 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 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 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 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 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 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 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上二个问题,学生基本掌握得了文章的意思。接下来再提二个问 题供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探究。 (1)这一篇文章的主旨是写莲花还是写作者自己,这两者之间是什么 关系?请说出你的理解。 (2)作者对莲花的歌颂,从现实的角度上说还有意义吗?请说出你的 意见。 解答步骤如前。 [参考意见] (1)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自己的君子之志,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作者激赏莲花,在于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这种对花中君子的 赞美,正是对人类精神境界的追求和想往。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现实世 界里,他依然能够使人勉励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高洁的精神王国,荣 华富贵、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哪怕象牡丹般的绚烂,最终仍要归于平 淡,人格、气节、精神的完善与丰富,才是自身修养的最高追求 第三题 1.请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作文。 2.请各小组把大家认为比较好的作文在课堂上宣读。 3.把小组认为好的理由说出来。 4.其他各组进行评价 5.教师说出自己的意见。 二、相关资料 参考译文: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 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我单单爱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不受沾 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妖艳,花茎中间空,外部直,不长藤蔓,不分枝, 香气传得越远越显清幽,端庄洁浄地挺立着。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慢 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好菊花的,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爱好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 有谁?爱好牡丹的,当然多得很了! 三、“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像莲花那样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简 言之即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文末的感叹是说,像陶潜那样真正的隐士已 很少见,像自己那样向往君子的人不知有谁?而仰慕富贵的人却多了起来 作者感叹的字里行间就是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希望更多的人同他那样,做 个向往君子的人。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 第二题 1.多2.洗/妖艳3.越发,更4.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 译 第三题(略) 第四题(略) 芙蕖 [教学要点 1.体会本文的立意特点 2.掌握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些多义词
5 (2)作者激赏莲花,在于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这种对花中君子的 赞美,正是对人类精神境界的追求和想往。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现实世 界里,他依然能够使人勉励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高洁的精神王国,荣 华富贵、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哪怕象牡丹般的绚烂,最终仍要归于平 淡,人格、气节、精神的完善与丰富,才是自身修养的最高追求。 第三题。 1.请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作文。 2.请各小组把大家认为比较好的作文在课堂上宣读。 3.把小组认为好的理由说出来。 4.其他各组进行评价。 5.教师说出自己的意见。 二、相关资料 参考译文: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 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我单单爱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不受沾 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妖艳,花茎中间空,外部直,不长藤蔓,不分枝, 香气传得越远越显清幽,端庄洁净地挺立着。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慢 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好菊花的,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爱好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 有谁?爱好牡丹的,当然多得很了! 三、“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像莲花那样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简 言之即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文末的感叹是说,像陶潜那样真正的隐士已 很少见,像自己那样向往君子的人不知有谁?而仰慕富贵的人却多了起来; 作者感叹的字里行间就是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希望更多的人同他那样,做一 个向往君子的人。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 第二题 1.多 2.洗/妖艳 3.越发,更 4.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 译 第三题(略) 第四题(略) 10 芙 蕖 [教学要点] 1.体会本文的立意特点。 2.掌握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些多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