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意性病句 语意性病句指句子的意思表达不确定、不明白,通常称为“有歧义”,主要 指“表意不明”,有时语序不当也会表意不确定、不明白。表意不明,与汉语词 语的多义性有关。如“学习文件”,在没有具体语境的条件下,它可以认为是一 个动宾短语,也可以看作偏正短语。两者的意思就很不相同。语序不当,如“考 试才进行了30分钟,就有人陆续交卷了”,这一句中,“有人陆续交卷”是什么 意思?是“有人”一会儿交一张试卷的意思,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它语序 不当。应该说成“就陆续有人交卷了 2.语法性病句 语法性病包包括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这类 病句之所以被认为是病句,主要是不符合一般的语法规则,不符合汉民族语言的 表达习惯 (1)搭配不当。它包括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动词谓语与其宾语搭配不当 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等。 例1:①某工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新材料的硏制开发。 ②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 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本例前一句有搭配不当的语病。“新产品”是可以与“硏制开发”搭配的; 而“新技术”却不能“研制”,只能用“研究”;“新工艺”也只能用“研究”,而 不能用“研制"。②句也有搭配不当的毛病。“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 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是正确的;而“21辆消防车”“放弃休假……
1.语意性病句。 语意性病句指句子的意思表达不确定、不明白,通常称为“有歧义”,主要 指“表意不明”,有时语序不当也会表意不确定、不明白。表意不明,与汉语词 语的多义性有关。如“学习文件”,在没有具体语境的条件下,它可以认为是一 个动宾短语,也可以看作偏正短语。两者的意思就很不相同。语序不当,如“考 试才进行了 30 分钟,就有人陆续交卷了”,这一句中,“有人陆续交卷”是什么 意思?是“有人”一会儿交一张试卷的意思,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它语序 不当。应该说成“就陆续有人交卷了”。 2.语法性病句 语法性病句包括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这类 病句之所以被认为是病句,主要是不符合一般的语法规则,不符合汉民族语言的 表达习惯。 (1)搭配不当。它包括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动词谓语与其宾语搭配不当, 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等。 例 1:①某工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新材料的研制开发。 ②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 210 辆消防车、3000 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 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本例前一句有搭配不当的语病。“新产品”是可以与“研制开发”搭配的; 而“新技术”却不能“研制”,只能用“研究”;“新工艺”也只能用“研究”,而 不能用“研制”。 ②句也有搭配不当的毛病。“3000 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 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是正确的;而“21 辆消防车”“放弃休假……
便是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 (2)成分残缺或赘余。成分残缺是指该有的成分却没有出现,这是指缺主 语、谓语和宾语这些骨干成分,而不包括修饰成分;赘余,即冗余、多余,通常 表现重复累赘。 例2:①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 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②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 了三期饲养员技术训练班。 ③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解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 在作祟。 本例句①的主语是“工厂”,它能不能作“三次被授予优质产品称号”这一 分句的主语呢?显然不能,这里缺少主语“产品"。从全句说,是犯了偷换主语 的毛病。句②“全面推广”什么呢?“推广喂猪”这是说不通的,句中缺少了动 词“推广”的宾语,应补上(的)经验”(的)做法”之类,以作为“推广 的宾语。句③犯了成分赘余的毛病,应该删去“在作祟”这三个字。 (3)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也称为句子杂糅,即把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表述方式糅合在一个包 子中,造成了结构混乱。 例3:①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 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 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便是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 (2)成分残缺或赘余。成分残缺是指该有的成分却没有出现,这是指缺主 语、谓语和宾语这些骨干成分,而不包括修饰成分;赘余,即冗余、多余,通常 表现重复累赘。 例 2:①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 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②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 了三期饲养员技术训练班。 ③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解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 在作祟。 本例句①的主语是“工厂”,它能不能作“三次被授予优质产品称号”这一 分句的主语呢?显然不能,这里缺少主语“产品”。从全句说,是犯了偷换主语 的毛病。句②“全面推广”什么呢?“推广喂猪”这是说不通的,句中缺少了动 词“推广”的宾语,应补上“(的)经验”“(的)做法”之类,以作为“推广” 的宾语。句③犯了成分赘余的毛病,应该删去“在作祟”这三个字。 (3)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也称为句子杂糅,即把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表述方式糅合在一个句 子中,造成了结构混乱。 例 3:①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 15 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 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这两句都有结构混乱的毛病。句①的主语是“学员”,可以说“学员除 外,还有…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可以换一个说法,即“短训班除 参加外,来自…参加了学习”。而句①把这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使用,势必 造成了结构的混乱。句②也犯了杂糅的毛病。我们可以说“深受….欢迎”,也 可以说“深为……所欢迎”,而句②把这两种表示被动的格式掺杂糅合在一起 造成了结构上的混乱。 3.逻辑性病句 不合逻辑”就是指逻辑性病句。通俗说来,所谓逻辑性病句就是不符合事 理。主要有概念使用不当、判断不当、推理不当等情况。 我们知道,概念(词语)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并列关系、交叉关系 种属关系等,只有并列关系的概念可以并列使用,交叉关系、种属关系的词语都 不能并列使用,否则不合逻辑。如:“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切出版物 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本句在概念使用上有多处不合逻辑,“杂志”就是“刊,因此“报刊”和“杂志” 不能并列,应改为“报纸、杂志”或“报纸、刊物”;再则“报刊、杂志”本身 也是“出版物”,它们之间不能并列,应在“出版物”前加“其他”。从逻辑上说 本句犯了种概念和属概念并列的错误。 判断不当,主要表现为自相矛盾、误用多重否定,包括误用反问句。 例4:①经过刻苦努力,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各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 上的好成绩 ②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③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
这两句都有结构混乱的毛病。句①的主语是“学员”,可以说“学员除…… 外,还有……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可以换一个说法,即“短训班除…… 参加外,来自……也参加了学习”。而句①把这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使用,势必 造成了结构的混乱。句②也犯了杂糅的毛病。我们可以说“深受……欢迎”,也 可以说“深为……所欢迎”,而句②把这两种表示被动的格式掺杂糅合在一起, 造成了结构上的混乱。 3.逻辑性病句 “不合逻辑”就是指逻辑性病句。通俗说来,所谓逻辑性病句就是不符合事 理。主要有概念使用不当、判断不当、推理不当等情况。 我们知道,概念(词语)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并列关系、交叉关系、 种属关系等,只有并列关系的概念可以并列使用,交叉关系、种属关系的词语都 不能并列使用,否则不合逻辑。如:“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 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本句在概念使用上有多处不合逻辑,“杂志”就是“刊”,因此“报刊”和“杂志” 不能并列,应改为“报纸、杂志”或“报纸、刊物”;再则“报刊、杂志”本身 也是“出版物”,它们之间不能并列,应在“出版物”前加“其他”。从逻辑上说, 本句犯了种概念和属概念并列的错误。 判断不当,主要表现为自相矛盾、误用多重否定,包括误用反问句。 例 4:①经过刻苦努力,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各门功课平均都在 90 分以 上的好成绩。 ②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③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
呢 本例三句都有不合逻辑的毛病。句①中,究竟是“平均”在90分以上,还 是“都”在90分以上?“平均”与“都”连用自相矛盾,应根据实际情况删除 其中的一个。句②的“忌”禁忌,通俗地说就是不能这样做,该句前有“三忌 作总领,每一分句有“忌”和“不可”作两次否定,意思说反了,应删除三个“不 可”。句③误用了反问句。反问句“谁……呢?”应是肯定句表示否定义,否定 句表是肯定义。句中提到“现在仍需要学习雷锋”应是肯定的,而句中使用“否 认…不”的双重否定,等于肯定句,结果句子就表示了否定的意思。正确的表 述应该删除句中的“不"。 至于推理不当,主要表现为在复句中误用关联词语,滥用因果关系,这一点 留待以后再讲。 命题的特点 1.侧重于语法性病句的辨析 《考试说明》规定的六类病句中,有四类属于语法性病句,这是侧重于语法 性病句辨析的命题依据。再从若τ年来的试题看,虽然偶或岀现语意性病句单独 命题的情况,但大多数辨析病句只有一道试题。这一道试题中,三个错误项,一 般为两个是语法性病句,一个为其他病句。不过,在高考试题中的语法病句 般句子都比较长,语病比较隐蔽,不是很容易发现的。 2.语言材料多来自现实 高考试题中的病句,极少是命题者自己编拟的,多来自报刊,也有学生作文 中的病句。这就决定了病句的语意材料是现实的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大而至于国际上的重大事件,如美国在海湾地区的行为,日本的对外政策,俄罗
呢? 本例三句都有不合逻辑的毛病。句①中,究竟是“平均”在 90 分以上,还 是“都”在 90 分以上?“平均”与“都”连用自相矛盾,应根据实际情况删除 其中的一个。句②的“忌”,禁忌,通俗地说就是不能这样做,该句前有“三忌” 作总领,每一分句有“忌”和“不可”作两次否定,意思说反了,应删除三个“不 可”。句③误用了反问句。反问句“谁……呢?”应是肯定句表示否定义,否定 句表是肯定义。句中提到“现在仍需要学习雷锋”应是肯定的,而句中使用“否 认……不”的双重否定,等于肯定句,结果句子就表示了否定的意思。正确的表 述应该删除句中的“不”。 至于推理不当,主要表现为在复句中误用关联词语,滥用因果关系,这一点 留待以后再讲。 二、命题的特点 1.侧重于语法性病句的辨析 《考试说明》规定的六类病句中,有四类属于语法性病句,这是侧重于语法 性病句辨析的命题依据。再从若干年来的试题看,虽然偶或出现语意性病句单独 命题的情况,但大多数辨析病句只有一道试题。这一道试题中,三个错误项,一 般为两个是语法性病句,一个为其他病句。不过,在高考试题中的语法病句,一 般句子都比较长,语病比较隐蔽,不是很容易发现的。 2.语言材料多来自现实 高考试题中的病句,极少是命题者自己编拟的,多来自报刊,也有学生作文 中的病句。这就决定了病句的语意材料是现实的,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大而至于国际上的重大事件,如美国在海湾地区的行为,日本的对外政策,俄罗
斯的改革,小而至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学生的校园生活,都有涉及。这一方面 让学生看来较为熟悉,内容上不会有陌生感,另一方面也会带来辨别的困难,误 以为报上就这么写的,平常就这么说的,不会错。其实现在报刊上、电视节目主 持人说的话中,病句是不少的,要留心辨别。譬如“先河”一词,古代帝王先祭 祀黄河,后祭祀海,以河为海的本源,后来称倡导在先的事物为先河。可见只能 说“开先河”,而我们的报纸上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标题:"首开先河”,这 在语法就是“赘余”,应该删除“首”字。 、典型题分析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 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B.本栏目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 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调色,进行再创作。 C.俄罗斯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 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D.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 打开了一扇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这是2002年全国卷的第6题。本题四个选项的语言材料全部来自现实生活, 每一句都比较长,有60字左右,语病比较隐蔽。A句的语病是成分残缺、意义 不明。首先是“人类已进入…分成”不通,“进入”这个动词无宾语,应该加 上“……的阶段”之类的词语作“进入”的宾语;其次是“并已开始…….倾项斜 这一分句缺主语。虽然这种情况有时可以承前省略主语,但这一句是不能用“人
斯的改革,小而至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学生的校园生活,都有涉及。这一方面 让学生看来较为熟悉,内容上不会有陌生感,另一方面也会带来辨别的困难,误 以为报上就这么写的,平常就这么说的,不会错。其实现在报刊上、电视节目主 持人说的话中,病句是不少的,要留心辨别。譬如“先河”一词,古代帝王先祭 祀黄河,后祭祀海,以河为海的本源,后来称倡导在先的事物为先河。可见只能 说“……开先河”,而我们的报纸上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标题:“……首开先河”,这 在语法就是“赘余”,应该删除“首”字。 三、典型题分析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 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B.本栏目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 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调色,进行再创作。 C.俄罗斯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 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D.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 打开了一扇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这是 2002 年全国卷的第 6题。本题四个选项的语言材料全部来自现实生活, 每一句都比较长,有 60 字左右,语病比较隐蔽。A 句的语病是成分残缺、意义 不明。首先是“人类已进入……分成”不通,“进入”这个动词无宾语,应该加 上“……的阶段”之类的词语作“进入”的宾语;其次是“并已开始……倾斜” 这一分句缺主语。虽然这种情况有时可以承前省略主语,但这一句是不能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