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会是一篇没有没有引用,没有题记的文字,因为我无法寻求任何一个特殊的 国度或时期相比拟,也不会再有名人至理一语中的,之因为这仅是生活于当下之 我所经历的。 其实路过的陌生人收到了她呼救的信条 小悦悦惨死车下无人相救的事例早已成为媒体报刊讽刺人心不古的佐 证,图片视频轮回展出再伴有尖锐极端的评论更显咄咄逼人,舆论就这样用正义 之剑挑伤公众关于良知还未痊愈的痂。我不能完全否定仍有正义执言的事实,但 与此同时,我错感媒体在带领大众掩藏下一个路人的不安,质疑那些义愤填庯却 空洞索味的声讨是否会唤醒良知之殇。路人过往而不问固然应受谴责,但其后更 大的一群人却是变相的下一个渔民。 有这我看到了范围更广的不安泛滥,和一种俨然成性的良知侵蚀,值得 关注的是这种良知缺失逐渐演化为责任推脱,甚至转化为语言的正义包裹下的原 形。直接表露不安还可以聊以自慰善良常驻,而又些言论隐匿的不安令人生畏 其实他们只缺一句自警:我也曾在悦悦身边走过。 其实他收到了车轮下女人呼救的信条 药家鑫案彻底突破了公众已经一再下滑的道德底线,相比较悦悦身边路 人冷漠麻木,药家鑫将关于良知漏泂的被动保护直接推向人性冰点的残杀。至于 镜头里希望减刑的不安,我再也不能强加于良知,从良知漏洞、缺乏纵然到泯灭, 还有理由?没有借口。 类似于此毫无良知可言的痛处时时隐发,出来对罪人的口诛笔伐,真正 不安的是我们。恼人性泯灭,怒社会不争,还有一种难以摆脱突围的不安全感。 社会中某些作为基石的道理基础一再颠覆,原先视若本然地真理却被悬干风口浪 尖遭人非议,总会担心自己是下一个殃及池鱼。换而言之,这些隐晦但稳固的不 安成为良知泯灭的副作用,在丝丝动摇现代化的大厦。 以上的社会聚焦点是关于良知多面镜中的一个发射而己,微小但反射的 刺光让人无法直视。被强光瞬间扫过后地眩晕,眼前乌黑的我们也该撇去做正人 君子的情理,想想光源为何,眩晕怎样,到底良知是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是 否直视被视为美德而封存百年?良知漏洞是信心作鬼还是社会作崇?面对日益 严峻的道德审判是否只是作壁上观的冷酷,还是矫正、过往的唾弃?眩晕只是片 刻,思考仍应继续。 其实良知的出处来源已久,可以说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衍生,也可以说是 孔圣主仁的演变。若是妄想对其鞭辟入里的定义最后只会是片面主观。这里不妨 将文化相似的日本相较,日本文化中无善恶的清晰分别,也没有良知的推崇盛行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情理的强调和克已服礼的制约。父母的孝和手足的悌则是因为 传统要求使然,即我做因为外在情理要求。这样我们并不会将同是为人之道的 “良知”和“情理”相提并论,因为我们深知良知是剔除外界的自我要求,而自 理性一方面使良知更显髙尚尊荣,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喝随机性。无法妄自揣 度有无约束的优劣好坏,但有一点是良知的自身属性使日后可能出现的良知缺失 埋下伏笔 文化修养氛围不会直接作用于摩登大楼下一块砖瓦之上,但是它控制了 各种非物质性的犯罪。良知亦然,社会中固然法制健全约束繁多,但良知的心里 暗示和自觉服从才是一切制度规范行效之本。若良知漏洞被放大撕裂,制度何用, 人的主观危害性上升,前文所提到的不安全感产生,使人们暴露与强光之下任其 灼烧,之后的社会会是怎样也可估计
说这会是一篇没有没有引用,没有题记的文字,因为我无法寻求任何一个特殊的 国度或时期相比拟,也不会再有名人至理一语中的,之因为这仅是生活于当下之 我所经历的。 其实路过的陌生人收到了她呼救的信条。 小悦悦惨死车下无人相救的事例早已成为媒体报刊讽刺人心不古的佐 证,图片视频轮回展出再伴有尖锐极端的评论更显咄咄逼人,舆论就这样用正义 之剑挑伤公众关于良知还未痊愈的痂。我不能完全否定仍有正义执言的事实,但 与此同时,我错感媒体在带领大众掩藏下一个路人的不安,质疑那些义愤填庸却 空洞索味的声讨是否会唤醒良知之殇。路人过往而不问固然应受谴责,但其后更 大的一群人却是变相的下一个渔民。 有这我看到了范围更广的不安泛滥,和一种俨然成性的良知侵蚀,值得 关注的是这种良知缺失逐渐演化为责任推脱,甚至转化为语言的正义包裹下的原 形。直接表露不安还可以聊以自慰善良常驻,而又些言论隐匿的不安令人生畏, 其实他们只缺一句自警:我也曾在悦悦身边走过。 其实他收到了车轮下女人呼救的信条。 药家鑫案彻底突破了公众已经一再下滑的道德底线,相比较悦悦身边路 人冷漠麻木,药家鑫将关于良知漏洞的被动保护直接推向人性冰点的残杀。至于 镜头里希望减刑的不安,我再也不能强加于良知,从良知漏洞、缺乏纵然到泯灭, 还有理由?没有借口。 类似于此毫无良知可言的痛处时时隐发,出来对罪人的口诛笔伐,真正 不安的是我们。恼人性泯灭,怒社会不争,还有一种难以摆脱突围的不安全感。 社会中某些作为基石的道理基础一再颠覆,原先视若本然地真理却被悬干风口浪 尖遭人非议,总会担心自己是下一个殃及池鱼。换而言之,这些隐晦但稳固的不 安成为良知泯灭的副作用,在丝丝动摇现代化的大厦。 以上的社会聚焦点是关于良知多面镜中的一个发射而已,微小但反射的 刺光让人无法直视。被强光瞬间扫过后地眩晕,眼前乌黑的我们也该撇去做正人 君子的情理,想想光源为何,眩晕怎样,到底良知是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是 否直视被视为美德而封存百年?良知漏洞是信心作鬼还是社会作崇?面对日益 严峻的道德审判是否只是作壁上观的冷酷,还是矫正、过往的唾弃?眩晕只是片 刻,思考仍应继续。 其实良知的出处来源已久,可以说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衍生,也可以说是 孔圣主仁的演变。若是妄想对其鞭辟入里的定义最后只会是片面主观。这里不妨 将文化相似的日本相较,日本文化中无善恶的清晰分别,也没有良知的推崇盛行,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情理的强调和克已服礼的制约。父母的孝和手足的悌则是因为 传统要求使然,即我做因为外在情理要求。这样我们并不会将同是为人之道的 “良知”和“情理”相提并论,因为我们深知良知是剔除外界的自我要求,而自 理性一方面使良知更显高尚尊荣,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喝随机性。无法妄自揣 度有无约束的优劣好坏,但有一点是良知的自身属性使日后可能出现的良知缺失 埋下伏笔。 文化修养氛围不会直接作用于摩登大楼下一块砖瓦之上,但是它控制了 各种非物质性的犯罪。良知亦然,社会中固然法制健全约束繁多,但良知的心里 暗示和自觉服从才是一切制度规范行效之本。若良知漏洞被放大撕裂,制度何用, 人的主观危害性上升,前文所提到的不安全感产生,使人们暴露与强光之下任其 灼烧,之后的社会会是怎样也可估计
说了很多良知岁历史而绵延传承,又作用于社会发展的稳固,在我们这 个时代却陡然停步,徘徊不前,语言刻薄的评论家大淡是现代化发展使然,这是 有理的,应该说是物质材料的大丰富使留恋于超炫科技的人们淡化了精神世界的 充实,物质胜于精神的信旨在人的大脑中存档安装。这种短暂的眩晕和自我迷失 在任何一个生产力爆发的时代都有掠影,是必然也不可怕,因为良知是天性而贪 婪和占有欲亦然。所以暂且熄了对现代化地怒火,我们应当关注的是之后人们怎 样应对和媒体如何引导。显然我们的应付仓促无力又蛮横粗鲁,一味地谴责而大 扬正义风帆,无理地担忧而无望于民众精神文化复兴,盲目逃避只是明哲保身, 语言伪装也掩不了内心谴责。 既然道德大坝已蛀蚁穴,大可不必毁大坝以覆蚁穴,我们需要的是理性 与客观,不煽动不满情绪的同时多问自己而非物质问他人。每个人的生活虽卑微 不足,但却是自我道德检验的考场,也是完善自我的良机,更是社会良知奠基的 呸呸硬土。而媒体人所说的不仅是传统儒学中的三纲五常,更应该是作为社会 责任人的真言直言,以彼切身实感和无畏箴言告诫民众,这样才可以使传媒的作 用为良知社会的构建生辉。 先前纠结应用“良知泯灭”为题,但思考长久仍以“未泯”为题眼。我 还会做社会前景建设下一个十年的见证者,无论怀疑叠加,质疑重生,只有寄希 望下会有希望。 良知泯灭?良知泯灭 良知未泯! 翻越“高墙”以道德立世 姓名:陈婕 学校:广州市第二中学 指导教师:徐华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 翻越“高墙”以道德立世 当康德让“头上的星空”与“心中耳朵道德律”扎根内心时,也暗含了 道德为一种美好信仰的态度。然而在与发展愈复杂的社会中,道德,于很多人看 来不甚美好。道德与良知在铺天盖地地德育宣传中更像越磊越髙的城墙,人被唾 沫左右,也被内心左右,让立世成为没有答案,充满挣扎的谈思 可惜的是,人们总记得星空很高,却忘了仰望星空的那份亲切感与触手 可得饿满足。道德亦是如此。面对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人们忘记道德并不高大, 作为人的初心,卑微而不卑贱;我们需要仰望和敬畏的,是法律道德则能成为安 心立世之本。 在渔人的故事里,“未知”是他们实施救援的最大阻碍。前两个渔民因 日期和地点的未知却步,也因此受到所谓“良心的谴责”。第三个渔民则一语道 出本质,一切未知的阻碍不过是因种种顾虑想要逃避的借口,道德的施行无时无 刻不在发生,关键是人如何看待。他看见了社会的症结,他的不安既是内心的挣 扎,也是对于社会的忧思。 故事终究是故事,“这里”也仅仅是个喻体,象征着无处不在的道德抉 择。我们每日面临的冲突,说到底不过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胡塞尔毕生论述“理 性”与“非理性”。仍身处二者的漩涡难以逃脱。他以“真理、定律”定义理性 那么何为真理?行善助人是否又是复古不变的绝对要求呢?因此道德藏身于
说了很多良知岁历史而绵延传承,又作用于社会发展的稳固,在我们这 个时代却陡然停步,徘徊不前,语言刻薄的评论家大淡是现代化发展使然,这是 有理的,应该说是物质材料的大丰富使留恋于超炫科技的人们淡化了精神世界的 充实,物质胜于精神的信旨在人的大脑中存档安装。这种短暂的眩晕和自我迷失 在任何一个生产力爆发的时代都有掠影,是必然也不可怕,因为良知是天性而贪 婪和占有欲亦然。所以暂且熄了对现代化地怒火,我们应当关注的是之后人们怎 样应对和媒体如何引导。显然我们的应付仓促无力又蛮横粗鲁,一味地谴责而大 扬正义风帆,无理地担忧而无望于民众精神文化复兴,盲目逃避只是明哲保身, 语言伪装也掩不了内心谴责。 既然道德大坝已蛀蚁穴,大可不必毁大坝以覆蚁穴,我们需要的是理性 与客观,不煽动不满情绪的同时多问自己而非物质问他人。每个人的生活虽卑微 不足,但却是自我道德检验的考场,也是完善自我的良机,更是社会良知奠基的 一呸呸硬土。而媒体人所说的不仅是传统儒学中的三纲五常,更应该是作为社会 责任人的真言直言,以彼切身实感和无畏箴言告诫民众,这样才可以使传媒的作 用为良知社会的构建生辉。 先前纠结应用“良知泯灭”为题,但思考长久仍以“未泯”为题眼。我 还会做社会前景建设下一个十年的见证者,无论怀疑叠加,质疑重生,只有寄希 望下会有希望。 良知泯灭?良知泯灭......良知未泯! 翻越“高墙”以道德立世 姓名:陈婕 学校:广州市第二中学 指导教师:徐华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 翻越“高墙”以道德立世 当康德让“头上的星空”与“心中耳朵道德律”扎根内心时,也暗含了 道德为一种美好信仰的态度。然而在与发展愈复杂的社会中,道德,于很多人看 来不甚美好。道德与良知在铺天盖地地德育宣传中更像越磊越高的城墙,人被唾 沫左右,也被内心左右,让立世成为没有答案,充满挣扎的谈思。 可惜的是,人们总记得星空很高,却忘了仰望星空的那份亲切感与触手 可得饿满足。道德亦是如此。面对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人们忘记道德并不高大, 作为人的初心,卑微而不卑贱;我们需要仰望和敬畏的,是法律道德则能成为安 心立世之本。 在渔人的故事里,“未知”是他们实施救援的最大阻碍。前两个渔民因 日期和地点的未知却步,也因此受到所谓“良心的谴责”。第三个渔民则一语道 出本质,一切未知的阻碍不过是因种种顾虑想要逃避的借口,道德的施行无时无 刻不在发生,关键是人如何看待。他看见了社会的症结,他的不安既是内心的挣 扎,也是对于社会的忧思。 故事终究是故事,“这里”也仅仅是个喻体,象征着无处不在的道德抉 择。我们每日面临的冲突,说到底不过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胡塞尔毕生论述“理 性”与“非理性”。仍身处二者的漩涡难以逃脱。他以“真理、定律”定义理性, 那么何为真理?行善助人是否又是复古不变的绝对要求呢?因此道德藏身于二
者之间,人们常常渴望有一个做与不做的标尺,轻松地左右自身的抉择。然而 这个标尺是无法存在的,立于现实,有的只是纯粹的行善,纯粹的行恶与纯粹 的独善其身。 小悦悦的事虽已时过境迁,也是国人不愿提起的伤疤,但作为透射世间 百态亦具有普遍价值的例子,用于此以分析道德冲突的本质未尝不可。社会众多 行善反遭受不公平对待的例子让人面对求救者,第一反应即是保全自身。路人途 径鲜血淋漓的马路,大抵是思索责任承担、思索医学费用,最终宽慰与固遭无人 救援而默然走开 马尔道洛尔如此评价社会的心态:“人们无法消除不公平,只好将公正 淹没与普遍的不公正之中。”如此,人便孤立与极端的罪恶,以求“多数人”的 内心平静。“多数人”是个假象,有“大家都这这样”的暂时安心,却改变不了 败于冷漠的本质。 显然,社会评价中烂俗饿“良知泯灭”已不再适用一一对于阐述内心, 绝对的否定过于单纯。人们不是不懂道德为何物,而是纠结于如何使用道德。熊 培晕多次强调的社会道德底线问题,也正是人们尚未解决的形而上学的命题。 “底线”虽基础,于人心也是一道“高墙” 我们有道德观,却更像随意的个人行为指导。随心所欲、模凌两可,模 糊不清,是许多人现有的摇摇欲坠的道德观的弊病。没有底线的道德观必然是脆 弱的,我们因此能够容忍利用善心行恶的罪状,也无法踏出施以援手的一步。在 道德面前,人人都应划开一条明确地界线,有执着于心的原则,以此反抗黑暗。 与道德相对的是法律的思考。社会法治完善的路上,人们也习惯于仰望 法律,仰望那些白纸黑字、奖罚分明的文件,生怕触犯“天条”。此时人们安于 “被统治”,便缺乏忠诚的道德判断。将最基础的社会要求看作让人崇高的戒律, 无凝视危险的。单纯的法律统治之下,社会只能在人性的底层徘徊。 所以不要忘记,在法律之上,是更具权威的道德 道德,其实最终指向成“人”的问题。这一在现世作为较高要求的名词 存在于人的初心。人之初,无论善恶必然是道德先行的,只是社会带来遗忘。如 何为人,不必是多么高尚的节操,但必有纯粹的道德理念。究竟是被世俗同化, 为顾虑左右,还是弃绝社会的复杂,为“成人”忠于内心,在人存在于世的最初 便有定夺。 角色错觉”的概念最初有曾德雄提岀,四个简明扼要的字足矣折射众 多忙碌与现实世界的人的心态。我们可以是教师,是公务员,是丈夫旗妻子,却 忘记自己首先是个人。只有重拾人的本真,在为人中多一份义无反顾,才能最终 放弃困于现实的“非我”。 常常羡慕尼采的出世复入世,能够透看世俗,懂得如何立足世间。但对 于道德抉择,我们可以不必成为尼采那样透彻的大师,顺应社会的复杂,明辨自 身的处境,又不失“出世”的警觉,很多两难的选择也许不再纠结 正如康德所想,道德是一种信仰,优于信奉神佛,因为道德在给人为人 的慰籍之余指导人立世。而总是求神拜佛望神慈悲保佑,而无法对人慈悲的人永 远只是无神论者。 文章的开头提到道德为安心立世之本,其实“安心”更多地指向自我 在社会的人,不妨以“安世”自勉,拥有一份低调不浮夸的使命感,不需要伟大 的论调或口号,仅仅是让人更圆满的方式
者之间,人们常常渴望有一个做与不做的标尺,轻松地左右自身的抉择。然而, 这个标尺是无法存在的,立于现实,有的只是纯粹的行善,纯粹的行恶与纯粹 的独善其身。 小悦悦的事虽已时过境迁,也是国人不愿提起的伤疤,但作为透射世间 百态亦具有普遍价值的例子,用于此以分析道德冲突的本质未尝不可。社会众多 行善反遭受不公平对待的例子让人面对求救者,第一反应即是保全自身。路人途 径鲜血淋漓的马路,大抵是思索责任承担、思索医学费用,最终宽慰与固遭无人 救援而默然走开。 马尔道洛尔如此评价社会的心态:“人们无法消除不公平,只好将公正 淹没与普遍的不公正之中。”如此,人便孤立与极端的罪恶,以求“多数人”的 内心平静。“多数人”是个假象,有“大家都这这样”的暂时安心,却改变不了 败于冷漠的本质。 显然,社会评价中烂俗饿“良知泯灭”已不再适用——对于阐述内心, 绝对的否定过于单纯。人们不是不懂道德为何物,而是纠结于如何使用道德。熊 培晕多次强调的社会道德底线问题,也正是人们尚未解决的形而上学的命题。 “底线”虽基础,于人心也是一道“高墙”。 我们有道德观,却更像随意的个人行为指导。随心所欲、模凌两可,模 糊不清,是许多人现有的摇摇欲坠的道德观的弊病。没有底线的道德观必然是脆 弱的,我们因此能够容忍利用善心行恶的罪状,也无法踏出施以援手的一步。在 道德面前,人人都应划开一条明确地界线,有执着于心的原则,以此反抗黑暗。 与道德相对的是法律的思考。社会法治完善的路上,人们也习惯于仰望 法律,仰望那些白纸黑字、奖罚分明的文件,生怕触犯“天条”。此时人们安于 “被统治”,便缺乏忠诚的道德判断。将最基础的社会要求看作让人崇高的戒律, 无凝视危险的。单纯的法律统治之下,社会只能在人性的底层徘徊。 所以不要忘记,在法律之上,是更具权威的道德。 道德,其实最终指向成“人”的问题。这一在现世作为较高要求的名词 存在于人的初心。人之初,无论善恶必然是道德先行的,只是社会带来遗忘。如 何为人,不必是多么高尚的节操,但必有纯粹的道德理念。究竟是被世俗同化, 为顾虑左右,还是弃绝社会的复杂,为“成人”忠于内心,在人存在于世的最初 便有定夺。 “角色错觉”的概念最初有曾德雄提出,四个简明扼要的字足矣折射众 多忙碌与现实世界的人的心态。我们可以是教师,是公务员,是丈夫旗妻子,却 忘记自己首先是个人。只有重拾人的本真,在为人中多一份义无反顾,才能最终 放弃困于现实的“非我”。 常常羡慕尼采的出世复入世,能够透看世俗,懂得如何立足世间。但对 于道德抉择,我们可以不必成为尼采那样透彻的大师,顺应社会的复杂,明辨自 身的处境,又不失“出世”的警觉,很多两难的选择也许不再纠结。 正如康德所想,道德是一种信仰,优于信奉神佛,因为道德在给人为人 的慰籍之余指导人立世。而总是求神拜佛望神慈悲保佑,而无法对人慈悲的人永 远只是无神论者。 文章的开头提到道德为安心立世之本,其实“安心”更多地指向自我, 在社会的人,不妨以“安世”自勉,拥有一份低调不浮夸的使命感,不需要伟大 的论调或口号,仅仅是让人更圆满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