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010年1月20日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35号文件)的规定和 要求,以及国务院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我市组织实施了北京地区的第二次全国 经济普查工作。 本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8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8年年度数据。普查对象 是全市辖区内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普查内容包 括各单位的基本属性、从业人员、生产经营活动与财务状况、科技活动以及能源消费等方面 的情况。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办公室对本次普查数据进行了严格的审核,按照全国统 的方法进行了数据质量抽查,结果表明,法人及产业活动单位数据填报综合差错率为 2.6%o,达到了国家数据质量控制标准。 按照《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要求,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主要 普查数据公布如下 单位基本情况 到2008年末,北京市共有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以及个体 经营户100.6万个。其中,法人单位37.8万个,法人单位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6.2万 个,个体经营户56.6万户。在法人单位中,属于本次普查登记对象的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 有26.8万个。 本次经济普查法人单位及其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合计为44.0万个,比2004年第一次 经济普查时的29.7万个增长了48.1% 在法人单位中,第二产业单位5.1万个,占13.4%,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的4.6万个增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北 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2010年 1月 20日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35号文件)的规定和 要求,以及国务院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我市组织实施了北京地区的第二次全国 经济普查工作。 本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 2008年 12月 31日,时期资料为 2008年年度数据。普查对象 是全市辖区内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普查内容包 括各单位的基本属性、从业人员、生产经营活动与财务状况、科技活动以及能源消费等方面 的情况。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办公室对本次普查数据进行了严格的审核,按照全国统一 的方法进行了数据质量抽查,结果表明,法人及产业活动单位数据填报综合差错率为 26‰,达到了国家数据质量控制标准。 按照《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要求,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主要 普查数据公布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注一] 到 2008年末,北京市共有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注二] 、产业活动单位以及个体 经营户[注三] 1006万个。其中,法人单位 378万个,法人单位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 62万 个,个体经营户 566万户。在法人单位中,属于本次普查登记对象的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 有 268万个。 本次经济普查法人单位及其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合计为 440万个,比 2004年第一次 经济普查时的 297万个增长了 481%。 在法人单位中,第二产业单位 51万个,占 134%,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的 46万个增 — 1—
长了10.9%;第三产业单位32.7万个,占86.6%,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的21.0万个增长了 55.7%。 从法人单位机构类型看,企业单位34.5万个,占法人单位的91.3%;其他各种机构类 型的单位占8.7%。 表1按机构类型分的法人单位情况 单位数(万个) 构成(%) 合计 37.8 100.0 企业单位 事业单位 机关单位 0.2 社会团体 0.6 民办非企业 0.3 0.8 其他类型 1.1 2.8 从法人单位的行业分类看,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的法人单位数位 居前三位,占全市的58.4% 表2按行业分的法人单位情况 单位数(万个) 构成(%) 37.8 第二产业 5.1 采矿业 制造业 3.7 9.8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1 0.1 建筑业 第三产业 32.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0.8 2.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0 批发和零售业 11.5 住宿和餐饮 1.4 3.6 金融业 2
长了 109%;第三产业单位 327万个,占 866%,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的 210万个增长了 557%。 从法人单位机构类型看,企业单位 345万个,占法人单位的 913%;其他各种机构类 型的单位占 87%。 表 1 按机构类型分的法人单位情况 单位数(万个) 构成(%) 合 计 37.8 100.0 企业单位 34.5 91.3 事业单位 1.1 3.0 机关单位 0.2 0.6 社会团体 0.6 1.5 民办非企业 0.3 0.8 其他类型 1.1 2.8 从法人单位的行业分类看,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的法人单位数位 居前三位,占全市的 584%。 表 2 按行业分的法人单位情况 单位数(万个) 构成(%) 合 计 378 1000 第二产业 51 134 采矿业 … 01 制造业 37 98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1 01 建筑业 13 34 第三产业 327 86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08 2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0 52 批发和零售业 115 305 住宿和餐饮业 14 36 金融业 01 03 — 2—
续表 位数(万个) 构成(%) 房地产业 3.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8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3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3.8 教育 0.8 2.2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6 注:表中“…”表示该栏数据不够计量单位的数量值(下同) 从法人单位的地区分布看,单位数量较多的三个区县依次是海淀区、朝阳区和丰台区, 占全市的52.1%。 表3按地区分的法人单位情况 单位数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数量(万个)构成(%)数量(万个)构成(%)做量(万个构成(%) 37.8 5.1100.0 32.7 100.0 首都功能核心区 6.0 15.8 5.7 东城区 4.7 5.2 西城区 5.8 0.1 1.5 2.1 6.4 崇文区 0. 宣武区 1 城市功能拓展区 54.4 19.0 58.0 朝阳区 21.4 0.6 l1.0 7.5 23.0 丰台区 3.3 8.8 7.6 8.9 石景山区 0.9 2.0 海淀区 8.3 城市发展新区 8.3 17.7 房山区 1.1 3.0 0.3 5.7 0.8 2.6 3
续表 单位数(万个) 构成(%) 房地产业 15 3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8 181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30 8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3 07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4 38 教 育 08 22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3 0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2 30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6 42 注:表中“…”表示该栏数据不够计量单位的数量值(下同)。 从法人单位的地区分布看,单位数量较多的三个区县依次是海淀区、朝阳区和丰台区, 占全市的 521%。 表 3 按地区分的法人单位情况 单位数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数量(万个) 构成(%) 数量(万个) 构成(%) 数量(万个) 构成(%) 合 计 378 1000 51 1000 327 1000 首都功能核心区 60 158 03 46 57 174 东城区 18 47 01 12 17 52 西城区 22 58 01 15 21 64 崇文区 08 22 … 08 08 24 宣武区 12 31 01 11 11 34 城市功能拓展区 206 544 16 314 190 580 朝阳区 81 214 06 110 75 230 丰台区 33 88 04 76 29 89 石景山区 09 23 01 20 08 24 海淀区 83 219 05 108 78 237 城市发展新区 83 220 25 504 58 177 房山区 11 30 03 57 08 26 — 3—
续表 单位数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数量(万个)构成(%)数量(万个)构成(%)做量(万个构成(%) 通州区 12.7 3.7 顺义区 1.2 3.1 7.6 0.8 2.5 昌平区 4.3 7.6 3.7 大兴区 6.2 0.8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0.2 0.5 生态涵养发展区 2. 13.6 门头沟区 怀柔区 0.7 2.0 0.2 1.7 平谷区 0.6 1.6 3.6 1.3 密云县 0.6 1.7 延庆县 0.3 0.8 1 0.7 从法人单位及其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的分布情况看,本市法人在本市兴办的产业活动 单位4.3万个;本市法人在外省市兴办的产业活动单位0.7万个;外国及外省市法人在京兴 办的产业活动单位1.2万个。 二、从业人员情况四 全市第二、第三产业期末从业人员816.9万人,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的705.2万人增长 了15.8%。其中,第二产业期末从业人员201.3万人,占24.6%,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的 230.4万人减少了12.6%;第三产业期末从业人员615.6万人,占75.4%,比第一次经济普 查时的474.8万人增长了29.7%。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单位期末从业人员704.7万人,占第二、第三产业期末从业人 员的86.3%;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单位112.2万人,占13.7%。 从隶属关系看,中央单位期末从业人员168.3万人,占第二、第三产业期末从业人员的 20.6%;地方单位648.6万人,占79.4%。 4
续表 单位数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数量(万个) 构成(%) 数量(万个) 构成(%) 数量(万个) 构成(%) 通州区 19 49 06 127 13 37 顺义区 12 31 04 76 08 25 昌平区 16 43 04 76 12 37 大兴区 23 62 08 158 15 47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02 05 … 10 02 05 生态涵养发展区 29 78 07 136 22 69 门头沟区 07 17 01 25 06 17 怀柔区 07 20 02 33 05 17 平谷区 06 16 02 36 04 13 密云县 06 17 01 30 05 15 延庆县 03 08 01 12 02 07 从法人单位及其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的分布情况看,本市法人在本市兴办的产业活动 单位4.3万个;本市法人在外省市兴办的产业活动单位07万个;外国及外省市法人在京兴 办的产业活动单位 12万个。 二、从业人员情况[注四] 全市第二、第三产业期末从业人员 8169万人,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的 7052万人增长 了 158%。其中,第二产业期末从业人员 2013万人,占 246%,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的 2304万人减少了 126%;第三产业期末从业人员 6156万人,占 754%,比第一次经济普 查时的 4748万人增长了 297%。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单位期末从业人员 7047万人,占第二、第三产业期末从业人 员的 863%;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单位 1122万人,占 137%。 从隶属关系看,中央单位期末从业人员 1683万人,占第二、第三产业期末从业人员的 206%;地方单位 6486万人,占 794%。 — 4—
表4按登记注册类型和隶属关系分的期末从业人员情况 期末从业人员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数量(万人)构成(%)数量(万人) %)做量(万人)构成(%) 合计 816.9 100.0 201.3 615.6 100.0 一、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内资 704.7 86.3 0.7 79.8 544.0 88.4 港澳台商投资 39.0 4.8 12.6 外商投资 8.9 45.2 二、按隶属关系分 中央 20.6 17.8132.4 21.5 648.6 165.4 82.2 483.2 78.5 从行业分类看,期末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 表5按行业分的期末从业人员情况 期末从业人员(万人) 构成(%) 合计 816.9 100.0 第二产业 201.3 24.6 采矿业 5.2 0.6 制造业 134.7 16.5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7 建筑业 54.7 6.7 第三产业 615.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8.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6.6 5.7 批发和零售业 l1.6 住宿和餐饮业 45.0 5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l1.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9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5.3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20.0 2.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4.5
表 4 按登记注册类型和隶属关系分的期末从业人员情况 期末从业人员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数量(万人) 构成(%) 数量(万人) 构成(%) 数量(万人) 构成(%) 合 计 8169 1000 2013 1000 6156 1000 一、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内 资 7047 863 1607 798 5440 884 港澳台商投资 390 48 126 63 264 43 外商投资 732 89 280 139 452 73 二、按隶属关系分 中 央 1683 206 359 178 1324 215 地 方 6486 794 1654 822 4832 785 从行业分类看,期末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 表 5 按行业分的期末从业人员情况 期末从业人员(万人) 构成(%) 合 计 8169 1000 第二产业 2013 246 采矿业 52 06 制造业 1347 165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7 08 建筑业 547 67 第三产业 6156 75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95 8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66 57 批发和零售业 943 116 住宿和餐饮业 450 55 金融业 251 31 房地产业 410 5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959 11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564 69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93 11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41 17 教 育 431 53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200 2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86 23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367 4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