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再无霍金,时间永留简史 fcs2002 【导读: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14日凌晨在英国剑桥的 家中去世,享年76岁。斯蒂芬·霍金是科学界最耀眼的明星,他的见解塑造了 现代宇宙学,激发了全球数百万观众的眼球。(据3月14日央视新闻)】 霍金、纪梵希与影视的不解之缘在这些作品里重温大师风采 张晓荣 短短几天之内,时尚界传奇、法国著名设计师纪梵希、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 霍金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引发了全球网友纷纷发起纪念活动。事实上,这两 位大师都与电影有着不解之缘。霍金的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他本人也 曾亲自“触电”;而纪梵希与奥黛丽·赫本的电影之缘也感动着无数观众。或许, 我们可以透过重温这些经典之作去缅怀大师,正如有网友所说:“至少我们可以 在影视作品中,一次又一次地看见他们的身影。 霍金的扮演者艾迪·瑞德曼凭《万物理论》赢得奥斯卡奖。 霍金生平两度被拍成电影,还拿过一尊奥斯卡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昨日在位于剑桥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作 为社会影响巨大的物理学家,霍金的传奇经历也受到了影视界的广泛关注,其故 事曾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2014年公映的电影《万物理论》。影片在第87届奥斯 卡颁奖典礼上获得5项提名,最终饰演霍金的英国男星艾迪·瑞德曼凭借该片获 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影片灵感来自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简·王尔德的回忆录《飞向无限:和霍金在 起的日子》,制片方和编剧花了三年时间才说服她同意将回忆录改编成电影,编 剧安东尼·麦卡滕从创作剧本到影片上映更耗费了十年时间。虽然曾对影片是否 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有过担心,但简·王尔德曾在电影上映之后接受媒体采 访时评价“这部电影拍得很美 霍金本人对影片则很是赞赏,他同意了将自己真实的“声音”(电脑发声器) 用在了电影当中。除了真实的“声音”之外,影片中用到的道具包括女王荣誉勋 章以及署名论文也都是由他本人提供。而当时已经72岁的霍金本人接到邀请从 剑桥前往伦敦提前观影,电影结束之后,他的秘书从他的脸颊上擦去了一行眼泪, 而霍金本人则对影片表示了赞许,并邀请导演詹姆斯·马什以及编剧安东尼·麦卡 滕一起去酒吧喝香槟。 影片主要将笔墨放在霍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简·王尔德始于剑桥大学的爱情 故事及霍金患病前后的励志传奇。20世纪60年代,霍金当时是剑桥大学的学生 他与艺术系学生简·王尔德相遇相爱。当21岁的霍金被査出患上会使四肢麻痹的 卢伽雷氏症时,简没有放弃他,而是想办法与他结婚,为他生儿育女,支持他, 守护他,为他日后的生活和研究带来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人间再无霍金,时间永留简史 fcs2002 【导读:3 月 14 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 14 日凌晨在英国剑桥的 家中去世,享年 76 岁。斯蒂芬·霍金是科学界最耀眼的明星,他的见解塑造了 现代宇宙学,激发了全球数百万观众的眼球。(据 3 月 14 日央视新闻)】 霍金、纪梵希与影视的不解之缘 在这些作品里重温大师风采 张晓荣 短短几天之内,时尚界传奇、法国著名设计师纪梵希、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 •霍金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引发了全球网友纷纷发起纪念活动。事实上,这两 位大师都与电影有着不解之缘。霍金的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他本人也 曾亲自“触电”;而纪梵希与奥黛丽•赫本的电影之缘也感动着无数观众。或许, 我们可以透过重温这些经典之作去缅怀大师,正如有网友所说:“至少我们可以 在影视作品中,一次又一次地看见他们的身影。” 霍金的扮演者艾迪•瑞德曼凭《万物理论》赢得奥斯卡奖。 霍金生平两度被拍成电影,还拿过一尊奥斯卡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昨日在位于剑桥的家中去世,享年 76 岁。作 为社会影响巨大的物理学家,霍金的传奇经历也受到了影视界的广泛关注,其故 事曾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 2014 年公映的电影《万物理论》。影片在第 87 届奥斯 卡颁奖典礼上获得 5 项提名,最终饰演霍金的英国男星艾迪•瑞德曼凭借该片获 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影片灵感来自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简•王尔德的回忆录《飞向无限:和霍金在一 起的日子》,制片方和编剧花了三年时间才说服她同意将回忆录改编成电影,编 剧安东尼•麦卡滕从创作剧本到影片上映更耗费了十年时间。虽然曾对影片是否 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有过担心,但简•王尔德曾在电影上映之后接受媒体采 访时评价“这部电影拍得很美”。 霍金本人对影片则很是赞赏,他同意了将自己真实的“声音”(电脑发声器) 用在了电影当中。除了真实的“声音”之外,影片中用到的道具包括女王荣誉勋 章以及署名论文也都是由他本人提供。而当时已经 72 岁的霍金本人接到邀请从 剑桥前往伦敦提前观影,电影结束之后,他的秘书从他的脸颊上擦去了一行眼泪, 而霍金本人则对影片表示了赞许,并邀请导演詹姆斯•马什以及编剧安东尼•麦卡 滕一起去酒吧喝香槟。 影片主要将笔墨放在霍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简•王尔德始于剑桥大学的爱情 故事及霍金患病前后的励志传奇。20 世纪 60 年代,霍金当时是剑桥大学的学生, 他与艺术系学生简•王尔德相遇相爱。当 21 岁的霍金被查出患上会使四肢麻痹的 卢伽雷氏症时,简没有放弃他,而是想办法与他结婚,为他生儿育女,支持他, 守护他,为他日后的生活和研究带来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虽然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电影还是解答了不少人对于霍金生活的一些好 奇。例如他的病是怎么得的?他为什么无法正常说话?他与妻子及三个孩子的生 活等等。影片还提到了他与基普·索恩教授关于黑泂理论著名的打赌 在片中饰演霍金的艾迪表演精彩,对于霍金的精准诠释被赞“神还原”。由 于影片并非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拍摄,这给他的表演带来很大困难,因为在不同的 场景中,霍金肌肉退化的程度不同,他必须准确演绎出当时霍金的状态。为此, 他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和著名舞者亚历克斯·雷诺兹学习肢体语言,并前往伦敦 运动神经元疾病诊所观察卢伽雷氏症患者,深度学习如何控制面部肌肉,大部分 时间都是在镜子前度过的 除此之外,“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也曾在2004年主演了电影《霍金 传》。该片同样主要讲述霍金与第一任妻子简·王尔德的故事。片中,“卷福” 深度展现了霍金患病之后的内心世界,例如每次跌倒、哽咽,都让观众看得非常 心疼。影片的高潮戏无疑是霍金在火车站用粉笔画出示意图的一幕,让人看得热 血偾张。 《万物理论》聚焦霍金的爱情故事。 霍金曾担任纪录片编剧 纪录片领域也有不少关于霍金的作品出现。3集纪录片《与霍金一起了解宇 宙》由霍金本人亲自担任编剧。片中,霍金向人类发出警告,称外星生物真的存 在,而且在消耗尽了自己星球上的资源之后便会乘坐大型飞船到他们能够到达的 星球掠夺资源,并将那里开拓成为自己的殖民地 而另一部纪录片《霍金传》则是由霍金和他身边最亲近的人出演。他们第 次通过自己的口来讲述霍金的一生。受访者包括霍金的妹妹、他的妻子简、他的 照顾者、学生、同事,以及电影版《霍金传》的扮演者—一本尼迪克特·康伯巴 奇等,影片从每个人的叙述中真实还原了这位身残志坚的天才学者不为大众所知 的另一面。 霍金客串了不少影视剧 值得一提的是,霍金本人也曾多次在影视作品中客串出演。他的第一次电视 荧幕之旅献给了科幻剧集《星际旅行:下一代》第六季。在该剧第26集中的 幕,出现了霍金、牛顿、爱因斯坦一起打桥牌的场景,其中,牛顿、爱因斯坦由 演员出演,而霍金则是由他本人客串演出。虽然这一幕只有很短的时间,但对于 很多霍金的“粉丝”来说却足以令他们激动很久。 霍金还曾多次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在美国著名喜剧《辛普森一家》中,并亲自 为自己配音。关于这次演出,霍金说是由女儿露西牵线的:“我女儿认识《辛普 森一家》的一个编剧,他说想写一个关于我的故事,我当即接受了。”霍金说: “因为这肯定很有趣 喜欢看美剧《生活大爆炸》的观众,对于霍金也不会陌生。该剧主角“谢耳 朵”最崇拜的偶像就是霍金。2012年,在《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21集中,霍 金首次真身出演,他坐着轮椅上场,并指出“谢耳朵”的论文第二页一开头就 “犯了愚蠢的错误”,受到严重打击的“谢耳朵”“晕倒”过去,霍金戏谑道: “又来了一个‘晕倒粉’。” 纪梵希曾为赫本多部电影设计造型 91岁高龄去世的时尚界传奇于贝尔·德·纪梵希,与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之 间因为电影产生的友谊被传为佳话。1953年,纪梵希开始为好莱坞电影明星设
虽然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电影还是解答了不少人对于霍金生活的一些好 奇。例如他的病是怎么得的?他为什么无法正常说话?他与妻子及三个孩子的生 活等等。影片还提到了他与基普•索恩教授关于黑洞理论著名的打赌。 在片中饰演霍金的艾迪表演精彩,对于霍金的精准诠释被赞“神还原”。由 于影片并非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拍摄,这给他的表演带来很大困难,因为在不同的 场景中,霍金肌肉退化的程度不同,他必须准确演绎出当时霍金的状态。为此, 他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和著名舞者亚历克斯•雷诺兹学习肢体语言,并前往伦敦 运动神经元疾病诊所观察卢伽雷氏症患者,深度学习如何控制面部肌肉,大部分 时间都是在镜子前度过的。 除此之外,“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也曾在 2004 年主演了电影《霍金 传》。该片同样主要讲述霍金与第一任妻子简•王尔德的故事。片中,“卷福” 深度展现了霍金患病之后的内心世界,例如每次跌倒、哽咽,都让观众看得非常 心疼。影片的高潮戏无疑是霍金在火车站用粉笔画出示意图的一幕,让人看得热 血偾张。 《万物理论》聚焦霍金的爱情故事。 霍金曾担任纪录片编剧 纪录片领域也有不少关于霍金的作品出现。3 集纪录片《与霍金一起了解宇 宙》由霍金本人亲自担任编剧。片中,霍金向人类发出警告,称外星生物真的存 在,而且在消耗尽了自己星球上的资源之后便会乘坐大型飞船到他们能够到达的 星球掠夺资源,并将那里开拓成为自己的殖民地。 而另一部纪录片《霍金传》则是由霍金和他身边最亲近的人出演。他们第一 次通过自己的口来讲述霍金的一生。受访者包括霍金的妹妹、他的妻子简、他的 照顾者、学生、同事,以及电影版《霍金传》的扮演者——本尼迪克特•康伯巴 奇等,影片从每个人的叙述中真实还原了这位身残志坚的天才学者不为大众所知 的另一面。 霍金客串了不少影视剧 值得一提的是,霍金本人也曾多次在影视作品中客串出演。他的第一次电视 荧幕之旅献给了科幻剧集《星际旅行:下一代》第六季。在该剧第 26 集中的一 幕,出现了霍金、牛顿、爱因斯坦一起打桥牌的场景,其中,牛顿、爱因斯坦由 演员出演,而霍金则是由他本人客串演出。虽然这一幕只有很短的时间,但对于 很多霍金的“粉丝”来说却足以令他们激动很久。 霍金还曾多次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在美国著名喜剧《辛普森一家》中,并亲自 为自己配音。关于这次演出,霍金说是由女儿露西牵线的:“我女儿认识《辛普 森一家》的一个编剧,他说想写一个关于我的故事,我当即接受了。”霍金说: “因为这肯定很有趣。” 喜欢看美剧《生活大爆炸》的观众,对于霍金也不会陌生。该剧主角“谢耳 朵”最崇拜的偶像就是霍金。2012 年,在《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 21 集中,霍 金首次真身出演,他坐着轮椅上场,并指出“谢耳朵”的论文第二页一开头就 “犯了愚蠢的错误”,受到严重打击的“谢耳朵”“晕倒”过去,霍金戏谑道: “又来了一个‘晕倒粉’。” 纪梵希曾为赫本多部电影设计造型 91 岁高龄去世的时尚界传奇于贝尔•德•纪梵希,与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之 间因为电影产生的友谊被传为佳话。1953 年,纪梵希开始为好莱坞电影明星设
计服装,彼时的赫本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首次出演女主角的《罗马假日》 也还未上映。当时,纪梵希以为要为奧斯卡获奖者凯瑟琳·赫本设计礼服,非常 激动,当奥黛丽·赫本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显然有点失望了。然而,不过一顿晚 餐的时间,这位年轻的设计师,就被奧黛丽·赫本深深吸引,从此两人开启了 段合作佳话,她成为了他创作上的缪斯,不管戏里戏外,纪梵希为赫本打造了 个又一个经典造型。 纪梵希曾回忆道:“赫本的风格、轮廓是如此强烈,她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 我们既是亲密的朋友,又是工作的伙伴。由于她的文雅和亲切,我们总是发现仅 仅属于我们彼此的乐趣。 纪梵希曾经为赫本的多部电影充当造型设计师,很多造型都成为经典:《龙 凤配》里的礼服,肩带上的两个小蝴蝶结,俏丽而经典;《黄昏之恋》中的一字 领绣花裙典雅庄重:《巴黎假期》中,一身绿色的礼服优雅又不失活力。 1961年,赫本在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身着纪梵希设计的小黑裙,戴着 黑色的长手套和蒂凡尼珍珠项链,挽着髙髙的发髻,一手拿着咖啡杯,一手捧着 羊角包,在蒂凡尼的门口吃着早餐,这一幕成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画面之一。 而她所身着的这条小黑裙,帮助赫本的时尚形象走向登峰造极,成为那个时 代时尚的标志。多年来,很多人都梦想着拥有这样一条赫本同款的优雅小黑裙 在长达40年的合作中,纪梵希的作品永远首选赫本,他们一起创造出很多 时尚界的经典之作,而纪梵希对这位缪斯也一直念念不忘,这么多年来,他的工 作室里一直保留着为赫本定制服装专用的模型。记者黄岸 霍金为何未曾获得诺贝尔奖 张双南 据英国天空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史蒂芬·霍金于3月14日去世,享年76 岁。 霍金生前专注于研究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 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 的两大基础理论一一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 了重要的一步,被称为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 人之一。 但他生前却未获得过诺贝尔奖,这是什么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霍金本人曾经这么回答记者:“因为我的黑洞蒸发(也就是 我们平常说的霍金辐射)还没有被观测或者实验所证实。” 既然霍金这么回答,很显然他认为自己最值得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学术成 就就是霍金辐射。霍金辐射的理论基础非常牢靠,而且宇宙中黑洞很多,所以霍 金辐射应该是存在的。但是既然还没有被观测到,那就只能还是理论模型,未经 实验或者观测验证的理论模型就仍然有可能不正确,无论多么合理和漂亮。既然 有可能不正确,诺奖委员会当然就不会给霍金颁奖 实际上,复旦大学的施郁教授在去年诺奖宣布前夕预测了霍金会由于引力波 的发现获得诺奖,因为引力波的观测结果验证了霍金的另外一个重要工作一一黑 洞的面积不减定理。针对施郁教授的这个预测,我在去年10月3日诺贝尔物理
计服装,彼时的赫本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首次出演女主角的《罗马假日》 也还未上映。当时,纪梵希以为要为奥斯卡获奖者凯瑟琳•赫本设计礼服,非常 激动,当奥黛丽•赫本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显然有点失望了。然而,不过一顿晚 餐的时间,这位年轻的设计师,就被奥黛丽•赫本深深吸引,从此两人开启了一 段合作佳话,她成为了他创作上的缪斯,不管戏里戏外,纪梵希为赫本打造了一 个又一个经典造型。 纪梵希曾回忆道:“赫本的风格、轮廓是如此强烈,她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 我们既是亲密的朋友,又是工作的伙伴。由于她的文雅和亲切,我们总是发现仅 仅属于我们彼此的乐趣。” 纪梵希曾经为赫本的多部电影充当造型设计师,很多造型都成为经典:《龙 凤配》里的礼服,肩带上的两个小蝴蝶结,俏丽而经典;《黄昏之恋》中的一字 领绣花裙典雅庄重;《巴黎假期》中,一身绿色的礼服优雅又不失活力。 1961 年,赫本在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身着纪梵希设计的小黑裙,戴着 黑色的长手套和蒂凡尼珍珠项链,挽着高高的发髻,一手拿着咖啡杯,一手捧着 羊角包,在蒂凡尼的门口吃着早餐,这一幕成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画面之一。 而她所身着的这条小黑裙,帮助赫本的时尚形象走向登峰造极,成为那个时 代时尚的标志。多年来,很多人都梦想着拥有这样一条赫本同款的优雅小黑裙。 在长达 40 年的合作中,纪梵希的作品永远首选赫本,他们一起创造出很多 时尚界的经典之作,而纪梵希对这位缪斯也一直念念不忘,这么多年来,他的工 作室里一直保留着为赫本定制服装专用的模型。记者黄岸 霍金为何未曾获得诺贝尔奖 张双南 据英国天空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史蒂芬•霍金于 3 月 14 日去世,享年 76 岁。 霍金生前专注于研究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 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 20 世纪物理学 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 了重要的一步,被称为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 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 人之一。 但他生前却未获得过诺贝尔奖,这是什么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霍金本人曾经这么回答记者:“因为我的黑洞蒸发(也就是 我们平常说的霍金辐射)还没有被观测或者实验所证实。” 既然霍金这么回答,很显然他认为自己最值得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学术成 就就是霍金辐射。霍金辐射的理论基础非常牢靠,而且宇宙中黑洞很多,所以霍 金辐射应该是存在的。但是既然还没有被观测到,那就只能还是理论模型,未经 实验或者观测验证的理论模型就仍然有可能不正确,无论多么合理和漂亮。既然 有可能不正确,诺奖委员会当然就不会给霍金颁奖。 实际上,复旦大学的施郁教授在去年诺奖宣布前夕预测了霍金会由于引力波 的发现获得诺奖,因为引力波的观测结果验证了霍金的另外一个重要工作——黑 洞的面积不减定理。针对施郁教授的这个预测,我在去年 10 月 3 日诺贝尔物理
学奖宣布前的直播点评中作了如下评论:“我确认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会授予 引力波的发现,但是霍金不会获奖。原因有二:一是发现引力波是一个世纪以来 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把任何其他科学成果和发现引力波放在一起授予诺奖都 会削弱对发现引力波这个伟大成就的肯定,不合适;二是霍金的最大成就是霍金 辐射,既不是黑洞的面积不减定理,也不是他和彭罗斯一起证明的宇宙奇点定理 如果不以他的最重要成就授予他诺奖,至少也得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以他的黑洞 面积不减定理授奖是太明显的安慰奖,会让人不服。” 有朋友可能说,既然爱因斯坦并不是因为相对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是 以他发现的光电效应获奖,且很显然这在爱因斯坦的众多伟大贡献中是较小的 个,尤其是和相对论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那么霍金以他的次要成果一一黑洞 面积不减定理获奖也没有什么不可以!问题在于,虽然光电效应是爱因斯坦的比 较不重要的科学成果,但是和多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相比毫不逊色,所以爱 因斯坦以发现的光电效应获奖没人不服,只是爱因斯坦不太开心,毕竟他自己最 看重的还是相对论。但是霍金的黑洞面积不减定理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靠这个 获得诺奖,很多人肯定不服。反而如果最终以霍金辐射或者终身成就获奖,大家 就可以接受了。 他坐了半生轮椅,思想从未瘫痪 张盖伦操秀英 一个悲剧性传奇画上了句号。 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家人发表声明,证实霍金教授在剑 桥家中去世,享年76岁。 在当代,很难有哪位科学家的去世能在社会中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我们失去了一个卓越的科学头脑,也失去了一位影响力巨大的科普工作 者。”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硏究所硏究员蔡荣根谈及霍 金的离世,唏嘘不已 在黑洞物理学领域他是一流的科学家,眼睛是他唯一能动的地方 霍金1942年1月8日在英国牛津出生。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 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63年,21岁的他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ALS)。随着病情加重,他逐渐失去了行动能力。 现在公众看到的霍金,几乎总是一个样子一一瘫在轮椅上,头歪着,嘴微张。 说实话,这一形象并不光鲜亮丽,但这就是霍金。他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只能由 电子合成音代劳。如果要给霍金拍视频,一定要注意给他眼睛特写,因为那是他 全身唯一能动的地方 但霍金一直在思考 霍金的研究领域是引力与黑洞。他有两大主要贡献一一和他人共同提出的奇 点定理与霍金辐射。“在黑洞物理学领域,霍金是一流的科学家。1973年,他 发表了关于黑洞热辐射的论文,可谓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蔡荣根这样评价 而且,虽然病痛缠身,霍金在科硏界依然活跃。蔡荣根介绍,霍金最近一直 在研究黑洞信息丢失问题,其关系到广义相对论、量子物理基础性理论。就在 2017年,霍金还写了篇讨论宇宙早期爆炸模型的论文,在线进行了发表
学奖宣布前的直播点评中作了如下评论:“我确认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会授予 引力波的发现,但是霍金不会获奖。原因有二:一是发现引力波是一个世纪以来 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把任何其他科学成果和发现引力波放在一起授予诺奖都 会削弱对发现引力波这个伟大成就的肯定,不合适;二是霍金的最大成就是霍金 辐射,既不是黑洞的面积不减定理,也不是他和彭罗斯一起证明的宇宙奇点定理, 如果不以他的最重要成就授予他诺奖,至少也得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以他的黑洞 面积不减定理授奖是太明显的安慰奖,会让人不服。” 有朋友可能说,既然爱因斯坦并不是因为相对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是 以他发现的光电效应获奖,且很显然这在爱因斯坦的众多伟大贡献中是较小的一 个,尤其是和相对论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那么霍金以他的次要成果——黑洞 面积不减定理获奖也没有什么不可以!问题在于,虽然光电效应是爱因斯坦的比 较不重要的科学成果,但是和多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相比毫不逊色,所以爱 因斯坦以发现的光电效应获奖没人不服,只是爱因斯坦不太开心,毕竟他自己最 看重的还是相对论。但是霍金的黑洞面积不减定理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靠这个 获得诺奖,很多人肯定不服。反而如果最终以霍金辐射或者终身成就获奖,大家 就可以接受了。 他坐了半生轮椅,思想从未瘫痪 张盖伦 操秀英 一个悲剧性传奇画上了句号。 14 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家人发表声明,证实霍金教授在剑 桥家中去世,享年 76 岁。 在当代,很难有哪位科学家的去世能在社会中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我们失去了一个卓越的科学头脑,也失去了一位影响力巨大的科普工作 者。”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荣根谈及霍 金的离世,唏嘘不已。 在黑洞物理学领域他是一流的科学家,眼睛是他唯一能动的地方 霍金 1942 年 1 月 8 日在英国牛津出生。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 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63 年,21 岁的他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ALS)。随着病情加重,他逐渐失去了行动能力。 现在公众看到的霍金,几乎总是一个样子——瘫在轮椅上,头歪着,嘴微张。 说实话,这一形象并不光鲜亮丽,但这就是霍金。他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只能由 电子合成音代劳。如果要给霍金拍视频,一定要注意给他眼睛特写,因为那是他 全身唯一能动的地方。 但霍金一直在思考。 霍金的研究领域是引力与黑洞。他有两大主要贡献——和他人共同提出的奇 点定理与霍金辐射。“在黑洞物理学领域,霍金是一流的科学家。1973 年,他 发表了关于黑洞热辐射的论文,可谓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蔡荣根这样评价。 而且,虽然病痛缠身,霍金在科研界依然活跃。蔡荣根介绍,霍金最近一直 在研究黑洞信息丢失问题,其关系到广义相对论、量子物理基础性理论。就在 2017 年,霍金还写了篇讨论宇宙早期爆炸模型的论文,在线进行了发表
他在人民大会堂讲述宇宙起源,来了6000名听众 霍金来过三次中国。 1985年,第一次。霍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了天体物理的学术报告。中 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当时读大三,聆听了那次报告。他记得,那时霍金 已经必须坐在轮椅上,也几乎发不出声音来。他的英国学生将耳朵贴在他的嘴上, 转述他的话,然后再由天体物理专家翻译成汉语。“报告的内容我己不记得,但 是霍金瘦弱身躯和行动之艰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则贤说 2002年,第二次。霍金在中国呆了17天。他在北京作了主题为“膜的新奇 世界”的科普报告,8月,他到访杭州,同样发表了演讲 霍金的这次到访,至少改变了一名中学生的人生轨迹。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系助教刘翀说,当时他因为化学成绩优异而成 为与霍金见面的学生代表之一。就是那次见面,让刘翀下定决心走科研之路。“霍 金是我的科研领路人。”刘翀说得动情。 2006年,是第三次,也是霍金最后一次来中国。他在人民大会堂讲述了《宇 宙的起源》 “本来我们把演讲安排在大会堂一个能容纳1000人的厅。但报名人数太多 最后不得不调整到最大的厅。”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科院理 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岳良记得,当时来了近6000名听众,中学生、大学生 研究生、科学家都来了。 霍金身体不好,却坚持追求真理,毕生致力于让大众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在吴岳良看来,这是非常动人的地方。“我想那天来听讲座的听众,不光是为了 涨知识,也是被他虽处逆境却仍然上下求索的科学精神所感染。” 不仅感染了公众,霍金的报告也坚定了吴岳良自己研究统一理论的信心。 近年来,我在引力量子场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应该可以作为我对他最好的怀 念。”吴岳良说。 拥有他是这个时代的幸运,他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 听到霍金逝世的消息,李永平也感到怅然若失。“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时代 的落幕。 李永平曾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1992年,他编辑的《第一推动丛 书》第一辑面世,《时间简史》就是其中五本书之一。这也是《时间简史》在中 国的第一次亮相。 那是一套气质独特的科学书籍,开风气之先。李永平说,这套书第一次将“科 学精神”的概念,引入到普通读者的脑海。 我们实在没想到《时间简史》会这么火。”李永平认为,这其中有诸多因 素起作用。“霍金本身就写得好。而且他探讨的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一一宇宙 从何处来。” 时间简史》真正大火,是在1994年到1995年左右。最让李永平惊讶的是, 1994年夏天,他们一度在市场上发现了《时间简史》的盗版。“这样一本科学 著作,竟然有盗版!”李永平连连慨叹 虽然未曾谋面,但李永平觉得,霍金对我国的科学传播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他的著作成了我们科学传播史上的标杆。哪本科普著作能畅销26年 作为科学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坦言,科学界和公众,都要感 谢霍金
他在人民大会堂讲述宇宙起源,来了 6000 名听众 霍金来过三次中国。 1985 年,第一次。霍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了天体物理的学术报告。中 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当时读大三,聆听了那次报告。他记得,那时霍金 已经必须坐在轮椅上,也几乎发不出声音来。他的英国学生将耳朵贴在他的嘴上, 转述他的话,然后再由天体物理专家翻译成汉语。“报告的内容我已不记得,但 是霍金瘦弱身躯和行动之艰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则贤说。 2002 年,第二次。霍金在中国呆了 17 天。他在北京作了主题为“膜的新奇 世界”的科普报告,8 月,他到访杭州,同样发表了演讲。 霍金的这次到访,至少改变了一名中学生的人生轨迹。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系助教刘翀说,当时他因为化学成绩优异而成 为与霍金见面的学生代表之一。就是那次见面,让刘翀下定决心走科研之路。“霍 金是我的科研领路人。”刘翀说得动情。 2006 年,是第三次,也是霍金最后一次来中国。他在人民大会堂讲述了《宇 宙的起源》。 “本来我们把演讲安排在大会堂一个能容纳 1000 人的厅。但报名人数太多, 最后不得不调整到最大的厅。”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科院理 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岳良记得,当时来了近 6000 名听众,中学生、大学生、 研究生、科学家都来了。 霍金身体不好,却坚持追求真理,毕生致力于让大众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在吴岳良看来,这是非常动人的地方。“我想那天来听讲座的听众,不光是为了 涨知识,也是被他虽处逆境却仍然上下求索的科学精神所感染。” 不仅感染了公众,霍金的报告也坚定了吴岳良自己研究统一理论的信心。 “近年来,我在引力量子场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应该可以作为我对他最好的怀 念。”吴岳良说。 拥有他是这个时代的幸运,他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 听到霍金逝世的消息,李永平也感到怅然若失。“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时代 的落幕。” 李永平曾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1992 年,他编辑的《第一推动丛 书》第一辑面世,《时间简史》就是其中五本书之一。这也是《时间简史》在中 国的第一次亮相。 那是一套气质独特的科学书籍,开风气之先。李永平说,这套书第一次将“科 学精神”的概念,引入到普通读者的脑海。 “我们实在没想到《时间简史》会这么火。”李永平认为,这其中有诸多因 素起作用。“霍金本身就写得好。而且他探讨的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宇宙 从何处来。” 《时间简史》真正大火,是在 1994 年到 1995 年左右。最让李永平惊讶的是, 1994 年夏天,他们一度在市场上发现了《时间简史》的盗版。“这样一本科学 著作,竟然有盗版!”李永平连连慨叹。 虽然未曾谋面,但李永平觉得,霍金对我国的科学传播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他的著作成了我们科学传播史上的标杆。哪本科普著作能畅销 26 年 呢?” 作为科学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坦言,科学界和公众,都要感 谢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