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让他们成为精神巨人 西装革履的他在一档节目的现场侃侃而谈,自信而又内敛。这是一个成功人士 让人好生羡慕。但当镜头下拉时,电视观众顿时惊呆了:他居然没有双腿。他的 名字叫黄建明,出生在一个极为偏僻的山村。1994年,做销售的黄建明被一群 匪徒殴打,他勇敢地进行拼死搏斗,最后头部中了斧头两刀,肋骨断了三根,脚 也被火车无情地辗断了。 经历了殊死的苦痛,黄建明一步步接受了残酷的现实,也接受了由176厘米缩 到85厘米的自己。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半丁,意思就是“半个人”。他重新拿 起了小时候喜欢的毛笔,足足苦练三年后,他鼓足勇气,用手撑地,艰难地移动 自己的身体,走出小屋,在大社会的坐标系里寻求自己的存在价值。在拥嚷的街 头,在路人惊异的眼光中,他卖出了自己的第一幅作品,一幅写着“求索”两个 字的书法作品,卖了20元钱。这20元,让半丁激动不已,他感到残疾后的自己 终于可以创造价值,而不是一个只会造粪的机器。自此,半丁驾驶着他的“劳斯 莱斯”(自制的四轮小车)走南闯北,11年来,半丁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 治区,1999年,他更是挑战自我的极限,登上了万里长城,巍巍长城之上,迎 着呼呼北风,半丁大喊:只要用心,世界也为我让路! 如今,历经苦难的半丁已是成功激励演说家、著名残疾人书法家、北京交通大学 心理教育中心顾问、西部书画院副院长。上帝为这个乐观自信的大写男人打开了 另一扇门,让流过汗、流过泪、流过血的半丁拥有了事业,收获了爱情,有了爱 情的结晶,成为一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大写男人。“苦难,不一定就是灾难, 它可能就是一笔财富。”,品味人生五味的黄建明一脸阳光般的灿烂微笑 我想起了另外一个“无腿超人”,国际著名激励大师约翰·库缇斯。1970年出 生的库缇斯出生时脊椎下部没有发育,两条腿根本没有成形,既无法行走,也无 法安装假肢。17岁时,库缇斯接受截肢手术,成为一个只有上半身的半身 人。1996年,库缇斯走上激励演讲的道路,他先后到过190多个国家进行演 讲,获得了“激励大师”的称号,迅速成为世界级著名残疾演讲大师。同时,他 还获得乒乓球、橄榄球、游泳、跳水等运动项目的二级教练员称号,并获得澳大 利亚残疾人网球赛的冠军。他告诉自己和观众:永远都不要说不可能。他用自己 的亲身经历,激励过200多万人。“这个世界,充满了伤痛和苦难。有的人在烦 恼,有的人在哭泣。面对命运,人应该拥抱痛苦笑对人生,而不只是与之苦斗 任何苦难都必须勇敢面对。一切都有可能,永远都不要说不可能。”无论何时何 地,库缇斯都能笑对人生 上帝铸造人的时候,一定是身体一副模子,精神是另外一副模子。半 丁和库缇斯就是这样的精神巨人,半个身体里藏着一个大写的男人,精神不倒, 希望无垠,梦想灿烂。在他们面前,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没有任何悲哀的理由 去放弃追求梦想的权利。让我们抬起头,向前冲,以胜利的姿势,朝着梦想的方 向 剑桥的清洁工 布里格姆22岁那年大学毕业,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心里怀着对未来的美好 愿望进入社会。那时,他希望自己能做一名教师,他从小就向往这个职业,觉得 它很伟大很神圣,也很有意义,受人尊重 于是,他慕名来到剑桥市,之所以选择这个城市,是因为他觉得这座小城因剑桥 大学而闻名于世,这里幽雅僻静,有文化底蕴,学术氛围浓厚。能在这个城市里 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那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
上帝让他们成为精神巨人 西装革履的他在一档节目的现场侃侃而谈,自信而又内敛。这是一个成功人士, 让人好生羡慕。但当镜头下拉时,电视观众顿时惊呆了:他居然没有双腿。他的 名字叫黄建明,出生在一个极为偏僻的山村。1994 年,做销售的黄建明被一群 匪徒殴打,他勇敢地进行拼死搏斗,最后头部中了斧头两刀,肋骨断了三根,脚 也被火车无情地辗断了。 经历了殊死的苦痛,黄建明一步步接受了残酷的现实,也接受了由 176 厘米缩 到 85 厘米的自己。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半丁,意思就是“半个人”。他重新拿 起了小时候喜欢的毛笔,足足苦练三年后,他鼓足勇气,用手撑地,艰难地移动 自己的身体,走出小屋,在大社会的坐标系里寻求自己的存在价值。在拥嚷的街 头,在路人惊异的眼光中,他卖出了自己的第一幅作品,一幅写着“求索”两个 字的书法作品,卖了 20 元钱。这 20 元,让半丁激动不已,他感到残疾后的自己 终于可以创造价值,而不是一个只会造粪的机器。自此,半丁驾驶着他的“劳斯 莱斯”(自制的四轮小车)走南闯北,11 年来,半丁走遍了全国 20 多个省市自 治区,1999 年,他更是挑战自我的极限,登上了万里长城,巍巍长城之上,迎 着呼呼北风,半丁大喊:只要用心,世界也为我让路! 如今,历经苦难的半丁已是成功激励演说家、著名残疾人书法家、北京交通大学 心理教育中心顾问、西部书画院副院长。上帝为这个乐观自信的大写男人打开了 另一扇门,让流过汗、流过泪、流过血的半丁拥有了事业,收获了爱情,有了爱 情的结晶,成为一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大写男人。“苦难,不一定就是灾难, 它可能就是一笔财富。”,品味人生五味的黄建明一脸阳光般的灿烂微笑。 我想起了另外一个“无腿超人”,国际著名激励大师约翰·库缇斯。1970 年出 生的库缇斯出生时脊椎下部没有发育,两条腿根本没有成形,既无法行走,也无 法安装假肢。17 岁时,库缇斯接受截肢手术,成为一个只有上半身的半身 人。 1996 年,库缇斯走上激励演讲的道路,他先后到过 190 多个国家进行演 讲,获得了“激励大师”的称号,迅速成为世界级著名残疾演讲大师。同时,他 还获得乒乓球、橄榄球、游泳、跳水等运动项目的二级教练员称号,并获得澳大 利亚残疾人网球赛的冠军。他告诉自己和观众:永远都不要说不可能。他用自己 的亲身经历,激励过 200 多万人。“这个世界,充满了伤痛和苦难。有的人在烦 恼,有的人在哭泣。面对命运,人应该拥抱痛苦笑对人生,而不只是与之苦斗。 任何苦难都必须勇敢面对。一切都有可能,永远都不要说不可能。”无论何时何 地, 库缇斯都能笑对人生。 上帝铸造人的时候,一定是身体一副模子,精神是另外一副模子。半 丁和库缇斯就是这样的精神巨人,半个身体里藏着一个大写的男人,精神不倒, 希望无垠,梦想灿烂。在他们面前,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没有任何悲哀的理由 去放弃追求梦想的权利。让我们抬起头,向前冲,以胜利的姿势,朝着梦想的方 向。 剑桥的清洁工 布里格姆 22 岁那年大学毕业,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心里怀着对未来的美好 愿望进入社会。那时,他希望自己能做一名教师,他从小就向往这个职业,觉得 它很伟大很神圣,也很有意义,受人尊重。 于是,他慕名来到剑桥市,之所以选择这个城市,是因为他觉得这座小城因剑桥 大学而闻名于世,这里幽雅僻静,有文化底蕴,学术氛围浓厚。能在这个城市里 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那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
但现实往往不遂人愿,他一连向几所中学发出求职简历,可没一个有回音。他不 灰心,而是主动找一些学校的人事主管,向他们推荐自己,但收获甚微。后来 他降低自己的求职标准,把目光转向小学。可这个城市仿佛容纳不了他似的,他 又被各个小学拒绝了。 那段时间,他心情糟糕透了,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没有工作,就没有经济来源, 他的生活陷入困境之中。 就在这时,布里格姆获得一个招聘信息,剑桥市政府要招一批清洁工,任务就是 打扫大街,保持城市的洁净,给游客留一个好印象 他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报名了。要知道,清洁工离教师这一职业有多么遥远, 那不是自己的梦想所在啊! 这次很顺利,他被录用了。他的工作就是和中国城市的清洁工一样,推着一个垃 圾车,在街上捡行人丢下的垃圾。起初他不太适应,觉得这个工作不符合自己的 身份,可为了生活,他别无选择。 不过没多久,他就喜欢上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他不再觉得这个职业卑微了,反 而觉得很光荣。能为剑桥这个美丽的城市奉献自己的辛劳,他认为很值得很荣耀 清扫空隙间,他常常听街边的一些老人闲聊,聊城市的历史以及许多闻所未闻的 秘闻。剑桥市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学术气息十分浓厚,历史名人众多,随着历史 的沉积,许多东西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而这些正是游客迫切想知道的。耳濡目 染,他对剑桥的了解越来越多了 次偶然的机会,有几个游客向他问路,他不仅给游客指引了道路,还讲解了这 条路的由来和历史渊源。没想到他的介绍把游客迷着了,他们让他当导游,让他 带着他们去看剑桥的文化经典景点。由于他本身口才不错,又有文化基础,所以 讲解起来朗朗上口、绘声绘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致后来许多人来剑桥旅游, 指名点姓让他来当导游。 而他不负众望,每次都能让游客满意而归。他对剑桥的热爱和理解,对文化精髓 的吸收和运用,使他的名气大增,备受尊重,尽管他的身份还是一个清洁工。 2009年年末,布里格姆获得了“蓝章导游”的资格,这是这座城市授予最优秀 导游的荣誉,同时,他还成为民俗博物馆主席。为了表彰他“对剑桥市及其历史、 建筑和人民充满坦率的热爱和感情”,剑桥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硕士殊荣。 如果你现在去剑桥旅游,说不定也能遇见布里格姆,他游走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 巷,一边清洁美丽着城市,一边向人们展示它的精髓和内涵。 人生的成功多种多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但 定是最用心的人。细心发掘需要,用心锤炼细节,耐心等待机会,真心铸就成功。 每一个机会都有一次选择,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关键在于你如何选择,如 何发挥自己的特长,把自己展示出来。布里格姆用行动告诉我们,用心就会成功 坚韧造就的传奇 有这么一个人,在他19岁那年,一次滑雪,他与朋友做游戏,要从朋友张开的 双腿间滑过去,结果却撞在了朋友的身体上,折断了脖子,导致颈以下全身瘫痪。 自此以后,这个高大英俊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只能摇头的残疾者,终生依靠轮椅生 再说第二个人,他会驾驶汽车,会开轮船,并且还成了飞行员,能自由驾驶飞机 在空中翱翔。当他33岁的时候,竞选温哥华市议员,成功了。在连续做了1: 年市议员后,他又被温哥华市民推上了市长的宝座
但现实往往不遂人愿,他一连向几所中学发出求职简历,可没一个有回音。他不 灰心,而是主动找一些学校的人事主管,向他们推荐自己,但收获甚微。后来, 他降低自己的求职标准,把目光转向小学。可这个城市仿佛容纳不了他似的,他 又被各个小学拒绝了。 那段时间,他心情糟糕透了,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没有工作,就没有经济来源, 他的生活陷入困境之中。 就在这时,布里格姆获得一个招聘信息,剑桥市政府要招一批清洁工,任务就是 打扫大街,保持城市的洁净,给游客留一个好印象。 他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报名了。要知道,清洁工离教师这一职业有多么遥远, 那不是自己的梦想所在啊! 这次很顺利,他被录用了。他的工作就是和中国城市的清洁工一样,推着一个垃 圾车,在街上捡行人丢下的垃圾。起初他不太适应,觉得这个工作不符合自己的 身份,可为了生活,他别无选择。 不过没多久,他就喜欢上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他不再觉得这个职业卑微了,反 而觉得很光荣。能为剑桥这个美丽的城市奉献自己的辛劳,他认为很值得很荣耀。 清扫空隙间,他常常听街边的一些老人闲聊,聊城市的历史以及许多闻所未闻的 秘闻。剑桥市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学术气息十分浓厚,历史名人众多,随着历史 的沉积,许多东西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而这些正是游客迫切想知道的。耳濡目 染,他对剑桥的了解越来越多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几个游客向他问路,他不仅给游客指引了道路,还讲解了这 条路的由来和历史渊源。没想到他的介绍把游客迷着了,他们让他当导游,让他 带着他们去看剑桥的文化经典景点。由于他本身口才不错,又有文化基础,所以 讲解起来朗朗上口、绘声绘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致后来许多人来剑桥旅游, 指名点姓让他来当导游。 而他不负众望,每次都能让游客满意而归。他对剑桥的热爱和理解,对文化精髓 的吸收和运用,使他的名气大增,备受尊重,尽管他的身份还是一个清洁工。 2009 年年末,布里格姆获得了“蓝章导游”的资格,这是这座城市授予最优秀 导游的荣誉,同时,他还成为民俗博物馆主席。为了表彰他“对剑桥市及其历史、 建筑和人民充满坦率的热爱和感情”,剑桥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硕士殊荣。 如果你现在去剑桥旅游,说不定也能遇见布里格姆,他游走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 巷,一边清洁美丽着城市,一边向人们展示它的精髓和内涵。 人生的成功多种多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但一 定是最用心的人。细心发掘需要,用心锤炼细节,耐心等待机会,真心铸就成功。 每一个机会都有一次选择,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关键在于你如何选择,如 何发挥自己的特长,把自己展示出来。布里格姆用行动告诉我们,用心就会成功。 坚韧造就的传奇 有这么一个人,在他 19 岁那年,一次滑雪,他与朋友做游戏,要从朋友张开的 双腿间滑过去,结果却撞在了朋友的身体上,折断了脖子,导致颈以下全身瘫痪。 自此以后,这个高大英俊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只能摇头的残疾者,终生依靠轮椅生 活。 再说第二个人,他会驾驶汽车,会开轮船,并且还成了飞行员,能自由驾驶飞机 在空中翱翔。当他 33 岁的时候,竞选温哥华市议员,成功了。在连续做了 12 年市议员后,他又被温哥华市民推上了市长的宝座
还有第三个人,他是工商管理硕士,是多个非营利助残团体的创建人,是多种助 残设备的发明人,还是加拿大勋章获得者,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走到哪里都能 受到众人的欢迎 以上这三个人怎么样?单说某一个人也没什么,可是如果说这三个人其实就是 个人,那就很富传奇色彩了。事实上,他们原本就是同一个人 加拿大的萨 姆·苏利文,一个不折不扣的奇人。 苏利文是如何由一个重症残疾人变成一个奇人的呢? 在折断脖子后的几年里,待在家里的苏利文陷入了选择生还是死的挣扎中。他把 受伤前打工赚的钱都取了出来,买了辆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汽车。为了不让父母 太伤心,他设计了开车坠崖这种自杀方式,所幸的是,他的几次“坠崖练车”都 没有成功。此后,要强的苏利文不忍再拖累两位老人,便坚持离开了家,搬到了 个半公益半营利性的公寓。 一天晚上,苏利文又一次独自在房间中品味绝望的痛苦。他盯着空白的四壁,感 觉自己的生命就像它们一样空虚。他坐着轮椅来到户外,看到远处的城区正掩映 在落日的余晖中。他想那里有沸腾的生命活力,人们正在摇动着生活风帆向前航 行。此刻,苏利文忽然想到自己的大脑很好用,也能够独立吃饭穿衣,甚至还能 微笑。苏利文决心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也要做一个完整的人,我要工作。” 苏利文此时对自己说道,“受伤前我有十亿个机会,而现在我还有五亿个。”从 那一刻起,一个新的萨姆·苏利文诞生了。 从那以后,苏利文广泛涉猎知识,勇于挑战生活。他不但学会了驾驶飞机,而且 还教会了另外20位残疾人飞行。由于温哥华的华人超过三分之一,在加拿大土 生土长的苏利文还学会了中国广东话,这在他以后的竞选中收效奇特。苏利文 讲广东话,就会得到华人的掌声和鼓励。市长选举中,华人几乎把选票都投给了 苏利文。 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将这传奇经历赋予萨姆·苏利文? 答案是不屈不挠地与生活抗争的精神,这是一种坚韧的气质。他曾说过:一个人 能走多远取决于他面对挑战时的表现,这与他是否坐轮椅无关 坐在轮椅上的大家 1956年,一个韩国华侨的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孩,他的名字叫郝明义。但不幸的 是,他从小就患了小儿麻痹症。当时,腿脚不灵便的人被认为只能从事修表、按 较好,将来好做一些比较静态的、跟写作有关的工作,但他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因为他不喜欢做别人叫他做的事 1978年,他从台大商学系毕业,开始面临找工作的问题。他很快就发现,身体 有障碍的人找工作很困难。有两次对方在电话中听到他是台大商学系毕业的,非 常高兴,但见面之后,他们便打了退堂鼓 当时,一个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子也面临找工作的困扰,他便和朋友合伙办了家 公司,只是为了给他喜欢的女孩子一个工作。但三个月后,公司倒闭了。郝明义 欠了一屁股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由于生活所迫,他不得不从事他最不想做 的工作—一到出版社做翻译,并由此进入出版行业,历任特约翻译、编辑、主编、 总编等职位。1988年任台湾最大的出版社一一时报出版公司总经理,那年他刚 满32岁。很多人认为他是少年得志,但他经历的艰辛却不是别人可以体会得到 的
还有第三个人,他是工商管理硕士,是多个非营利助残团体的创建人,是多种助 残设备的发明人,还是加拿大勋章获得者,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走到哪里都能 受到众人的欢迎。 以上这三个人怎么样?单说某一个人也没什么,可是如果说这三个人其实就是一 个人,那就很富传奇色彩了。事实上,他们原本就是同一个人———加拿大的萨 姆·苏利文,一个不折不扣的奇人。 苏利文是如何由一个重症残疾人变成一个奇人的呢? 在折断脖子后的几年里,待在家里的苏利文陷入了选择生还是死的挣扎中。他把 受伤前打工赚的钱都取了出来,买了辆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汽车。为了不让父母 太伤心,他设计了开车坠崖这种自杀方式,所幸的是,他的几次“坠崖练车”都 没有成功。此后,要强的苏利文不忍再拖累两位老人,便坚持离开了家,搬到了 一个半公益半营利性的公寓。 一天晚上,苏利文又一次独自在房间中品味绝望的痛苦。他盯着空白的四壁,感 觉自己的生命就像它们一样空虚。他坐着轮椅来到户外,看到远处的城区正掩映 在落日的余晖中。他想那里有沸腾的生命活力,人们正在摇动着生活风帆向前航 行。此刻,苏利文忽然想到自己的大脑很好用,也能够独立吃饭穿衣,甚至还能 微笑。苏利文决心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也要做一个完整的人,我要工作。” 苏利文此时对自己说道,“受伤前我有十亿个机会,而现在我还有五亿个。”从 那一刻起,一个新的萨姆·苏利文诞生了。 从那以后,苏利文广泛涉猎知识,勇于挑战生活。他不但学会了驾驶飞机,而且 还教会了另外 20 位残疾人飞行。由于温哥华的华人超过三分之一,在加拿大土 生土长的苏利文还学会了中国广东话,这在他以后的竞选中收效奇特。苏利文一 讲广东话,就会得到华人的掌声和鼓励。市长选举中,华人几乎把选票都投给了 苏利文。 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将这传奇经历赋予萨姆·苏利文? 答案是不屈不挠地与生活抗争的精神,这是一种坚韧的气质。他曾说过:一个人 能走多远取决于他面对挑战时的表现,这与他是否坐轮椅无关。 坐在轮椅上的大家 1956 年,一个韩国华侨的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孩,他的名字叫郝明义。但不幸的 是,他从小就患了小儿麻痹症。当时,腿脚不灵便的人被认为只能从事修表、按 摩、刻印章等静态的工作。具有反骨精神的他,虽然从小就听到老师说读文科比 较好,将来好做一些比较静态的、跟写作有关的工作,但他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因为他不喜欢做别人叫他做的事。 1978 年,他从台大商学系毕业,开始面临找工作的问题。他很快就发现,身体 有障碍的人找工作很困难。有两次对方在电话中听到他是台大商学系毕业的,非 常高兴,但见面之后,他们便打了退堂鼓。 当时,一个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子也面临找工作的困扰,他便和朋友合伙办了家 公司,只是为了给他喜欢的女孩子一个工作。但三个月后,公司倒闭了。郝明义 欠了一屁股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由于生活所迫,他不得不从事他最不想做 的工作——到出版社做翻译,并由此进入出版行业,历任特约翻译、编辑、主编、 总编等职位。1988 年任台湾最大的出版社——时报出版公司总经理,那年他刚 满 32 岁。很多人认为他是少年得志,但他经历的艰辛却不是别人可以体会得到 的
刚开始做翻译的时候,公司请了一个英语顾问,他是哈佛大学毕业的,英文水平 相当高,郝明义便每天都去请教他。经过那一两年跟英语顾问每天密集的沟通, 他才把以前念的英文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后来,他的老板要办一份新杂志,郝 明义便大量阅读英文杂志,那个时候,他每个月都要阅读五十几种杂志,从妇女 类到科学类都有。虽然后来杂志没有办成,但每个月阅读五十几种杂志的经历, 让他的视野开阔了许多。 郝明义最喜欢梁启超的一句话:“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胜今日之 我。”他想做的是设定目标,然后真的可以做到。 1989年,他突然得知因为脊椎严重扭曲变形,自己可能时日不多了。看着x光 照出来的片子,他对自己脊椎所受的重伤目瞪口呆 医生告诉他,最好的选择是不再上班,辞职回家,尽量趴着工作,以免脊椎的创 伤进一步恶化。 于是,他一个人去了夏威夷的一个小岛 是为了多活一些时日,而回到家里做些静态的工作,还是尽情地继续现在的工作, 让自己随时可能因脊椎突然承受不住压力而崩溃 思索了一个星期之后,他选择了后者。 十多年过去了,他并没有死。但直到今天,他脊椎的危机也没有解除。 在时报工作的八年时间里,他达到了一个普通出版者终生都难以企及的高度。他 出版的《eq》一书创下销售七十万册以上的纪录。在台湾引起了“eq”热潮,后 来出版物中包含“eq”这个主题的居然达二百多种。他还为台湾引进米兰·昆德 拉、卡尔维诺、村上春树等外国著名作家的作品。他还致力于建立台湾地区本土 漫画家的发表园地,他出版的漫画书《脑筋急转弯》系列创下六百万册的畅销纪 录,掀起了“脑筋急转弯”的狂潮。 1996年,他开始自己创业,开创了大块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又受邀任台湾商 务印书馆的总经理兼总编辑。他同时进行两个工作:每天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在 重庆南路那家古色古香的公司上白天的班,晚上六点到夜里两三点则在景美那个 新成立的大块公司工作。无论回家多晚,第二天早上九点他都会出现在公司。知 道他这样工作的人都认为他疯了,而他却沉浸在一种满足的感觉里。他认为白天 和晚上的工作,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工作,各有不同的色泽和趣味。经营家老 字号的出版公司,就像在驾驶火车,一定要按轨道运行,不能随便乱开,就算要 调整新的方向,也急不得。但火车一旦启动,却是陆地上载货量最大、运输最快 的交通工具。经营那一家刚诞生的公司,则像是在驾驶吉普车,爆发力十足,方 向没有任何限制,车身上还有夺目的缤纷色彩。不过,吉普车是只能乘载几个人 的交通工具。 拥有可以日夜操控两种不同交通工具的机会,他只觉难得,尽情享受这两种工作 带来的快乐与激情,这也是一般人所体验不到的,真正到达了工作的极致。这个 阶段,他出版的《潜水钟与蝴蝶》、《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大陆名为《相 约星期二》)等书,分别创下二十至六十万册不等的畅销纪录 2000年,他出版了几米的《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地下铁》等轰动 时的绘本书。2002年,他将几米作品引入大陆,为大陆点燃“几米热” 2005年,《中国图书商报》评选“风雨十年,见证中国书业人物”,他是台湾 地区入选的两人之 郝明义完全沉浸在工作的愉快中,对他来说,工作的成败可以不计较,但工作是 否能自得其乐是必须计较的。其实,成败是很难确定的。成败是相连的,前一刻
刚开始做翻译的时候,公司请了一个英语顾问,他是哈佛大学毕业的,英文水平 相当高,郝明义便每天都去请教他。经过那一两年跟英语顾问每天密集的沟通, 他才把以前念的英文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后来,他的老板要办一份新杂志,郝 明义便大量阅读英文杂志,那个时候,他每个月都要阅读五十几种杂志,从妇女 类到科学类都有。虽然后来杂志没有办成,但每个月阅读五十几种杂志的经历, 让他的视野开阔了许多。 郝明义最喜欢梁启超的一句话:“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胜今日之 我。”他想做的是设定目标,然后真的可以做到。 1989 年,他突然得知因为脊椎严重扭曲变形,自己可能时日不多了。看着 x 光 照出来的片子,他对自己脊椎所受的重伤目瞪口呆。 医生告诉他,最好的选择是不再上班,辞职回家,尽量趴着工作,以免脊椎的创 伤进一步恶化。 于是,他一个人去了夏威夷的一个小岛。 是为了多活一些时日,而回到家里做些静态的工作,还是尽情地继续现在的工作, 让自己随时可能因脊椎突然承受不住压力而崩溃? 思索了一个星期之后,他选择了后者。 十多年过去了,他并没有死。但直到今天,他脊椎的危机也没有解除。 在时报工作的八年时间里,他达到了一个普通出版者终生都难以企及的高度。他 出版的《eq》一书创下销售七十万册以上的纪录。在台湾引起了“eq”热潮,后 来出版物中包含“eq”这个主题的居然达二百多种。他还为台湾引进米兰·昆德 拉、卡尔维诺、村上春树等外国著名作家的作品。他还致力于建立台湾地区本土 漫画家的发表园地,他出版的漫画书《脑筋急转弯》系列创下六百万册的畅销纪 录,掀起了“脑筋急转弯”的狂潮。 1996 年,他开始自己创业,开创了大块文化出版公司。1997 年又受邀任台湾商 务印书馆的总经理兼总编辑。他同时进行两个工作:每天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在 重庆南路那家古色古香的公司上白天的班,晚上六点到夜里两三点则在景美那个 新成立的大块公司工作。无论回家多晚,第二天早上九点他都会出现在公司。知 道他这样工作的人都认为他疯了,而他却沉浸在一种满足的感觉里。他认为白天 和晚上的工作,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工作,各有不同的色泽和趣味。经营家老 字号的出版公司,就像在驾驶火车,一定要按轨道运行,不能随便乱开,就算要 调整新的方向,也急不得。但火车一旦启动,却是陆地上载货量最大、运输最快 的交通工具。经营那一家刚诞生的公司,则像是在驾驶吉普车,爆发力十足,方 向没有任何限制,车身上还有夺目的缤纷色彩。不过,吉普车是只能乘载几个人 的交通工具。 拥有可以日夜操控两种不同交通工具的机会,他只觉难得,尽情享受这两种工作 带来的快乐与激情,这也是一般人所体验不到的,真正到达了工作的极致。这个 阶段,他出版的《潜水钟与蝴蝶》、《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大陆名为《相 约星期二》)等书,分别创下二十至六十万册不等的畅销纪录。 2000 年,他出版了几米的《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地下铁》等轰动一 时的绘本书。2002 年,他将几米作品引入大陆,为大陆点燃“几米热”。 2005 年,《中国图书商报》评选“风雨十年,见证中国书业人物”,他是台湾 地区入选的两人之一。 郝明义完全沉浸在工作的愉快中,对他来说,工作的成败可以不计较,但工作是 否能自得其乐是必须计较的。其实,成败是很难确定的。成败是相连的,前一刻
的成功可能导致下一刻的失败;前一刻的失败,说不定反而是成功的新契机。所 以,现在的成功不一定就是成功,现在的失败也不一定就是失败。他是一个享受 工作的人,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也享受失败的痛苦。他坚持:不做大事 只做自己喜欢、适合的事 碰到挫折、打击时,他会告诉自己:这里面一定藏着我所看不到的教训和宝贝。 在这么大的痛苦里,一定有一个代价,就看我能不能找到它,所以必须不断地练 习去找。 碰到不如意的事,他就先想它的好处在哪里,他说:“你可以说这是阿q精神, 但起码是有所帮助的。”同样的,成功时,不要太得意,先想想,在这一片得意 中,陷阱在什么地方,不可能没有陷阱,任何成功里面一定有陷阱 1999年,郝明义根据自身二十年的工作经验,所写成的关于工作的书《工作dna》, 在台湾出版八年来,再版十八次,成为台湾人的职场工作圣经,现已由海南出版 社引入大陆。郝明义在《工作dna》一书中,把工作中的人比喻为三种动物:基 层的人就像小鸟,自由自在;中层干部就像骆驼,任重道远;髙层决策者就像鲸 鱼,在广阔的海洋中遨游。三种动物都有各自的命运,有机会,也有风险 郝明义是在用生命工作,他说:“与其为了多活几年而限制生命,还不如把生命 浓缩于尽情冲刺之中。”他一直都在抗拒“只能做一些静态职业”的宿命,他希 望有一天自己的墓志铭可以写着:这个人一直在练习控制他自己的意志、语言与 能力一一虽然总是破绽百出。 对手更紧张 小时候,有一位远房亲戚,常给我讲打猎中的趣事。在他所有的经历中,最让我 感兴趣的,就是和狼的狭路相逢。 你不必担心。”远房亲戚说,“它远比你紧张。你的目光要迎上去,狠狠盯着 它,千万不要躲闪,不要让狼从你的眼神里看出一丝惊慌。这样对视一会儿,狼 就会逃走。 这是他的真实经历。当与狼相遇,无论你有多害怕,只要挺住,别让狼读出你的 紧张,最终的胜利者就是你。“狼也紧张,比你更紧张。这是肯定的。”远房亲 戚说,“狼的行动出卖了自己的内心。” 前几天,一位朋友参加市里文化馆举办的象棋大赛,竟然一路披荆斩棘,杀进决 赛。面对近在咫尺的冠军,朋友突然间丢掉预赛和半决赛的从容,紧张得汗流满 面 那天,我一直在旁边看着他决战。他的那盘棋,下得昏招百出。 意外的是,他获得了冠军 事后,他告诉我,中间有好几次,他都想推子认输。后来,他抬头看看对手,他 从对手的眼睛里,看出更多的惊慌和不安。他知道,对手其实更紧张 于是,他坚持下来,赢了这盘棋 事情就这么简单 陈坤:我记得那个刻骨铭心的冷漠眼神 在成长过程中,特别记得一个冷漠的眼神。在我刚成名不久,有一次参加一个国 际电影节,在后台遇见一个很有地位的女演员。我上去很有礼貌地跟她握手 说:“你好,我是陈坤,很高兴认识你。”那个女演员在我说完这句话之后,缓 缓地转身,轻描淡写地瞟了我一眼,冷冷地“哼”了一下。我至今都记得她 “哼”的那一声,要多冷有多冷。我笑了笑没说话就离开了。我面不改色地往前
的成功可能导致下一刻的失败;前一刻的失败,说不定反而是成功的新契机。所 以,现在的成功不一定就是成功,现在的失败也不一定就是失败。他是一个享受 工作的人,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也享受失败的痛苦。他坚持:不做大事, 只做自己喜欢、适合的事。 碰到挫折、打击时,他会告诉自己:这里面一定藏着我所看不到的教训和宝贝。 在这么大的痛苦里,一定有一个代价,就看我能不能找到它,所以必须不断地练 习去找。 碰到不如意的事,他就先想它的好处在哪里,他说:“你可以说这是阿 q 精神, 但起码是有所帮助的。”同样的,成功时,不要太得意,先想想,在这一片得意 中,陷阱在什么地方,不可能没有陷阱,任何成功里面一定有陷阱。 1999 年,郝明义根据自身二十年的工作经验,所写成的关于工作的书《工作 dna》, 在台湾出版八年来,再版十八次,成为台湾人的职场工作圣经,现已由海南出版 社引入大陆。郝明义在《工作 dna》一书中,把工作中的人比喻为三种动物:基 层的人就像小鸟,自由自在;中层干部就像骆驼,任重道远;高层决策者就像鲸 鱼,在广阔的海洋中遨游。三种动物都有各自的命运,有机会,也有风险。 郝明义是在用生命工作,他说:“与其为了多活几年而限制生命,还不如把生命 浓缩于尽情冲刺之中。”他一直都在抗拒“只能做一些静态职业”的宿命,他希 望有一天自己的墓志铭可以写着:这个人一直在练习控制他自己的意志、语言与 能力——虽然总是破绽百出。 对手更紧张 小时候,有一位远房亲戚,常给我讲打猎中的趣事。在他所有的经历中,最让我 感兴趣的,就是和狼的狭路相逢。 “你不必担心。”远房亲戚说,“它远比你紧张。你的目光要迎上去,狠狠盯着 它,千万不要躲闪,不要让狼从你的眼神里看出一丝惊慌。这样对视一会儿,狼 就会逃走。” 这是他的真实经历。当与狼相遇,无论你有多害怕,只要挺住,别让狼读出你的 紧张,最终的胜利者就是你。“狼也紧张,比你更紧张。这是肯定的。”远房亲 戚说,“狼的行动出卖了自己的内心。” 前几天,一位朋友参加市里文化馆举办的象棋大赛,竟然一路披荆斩棘,杀进决 赛。面对近在咫尺的冠军,朋友突然间丢掉预赛和半决赛的从容,紧张得汗流满 面。 那天,我一直在旁边看着他决战。他的那盘棋,下得昏招百出。 意外的是, 他获得了冠军。 事后,他告诉我,中间有好几次,他都想推子认输。后来,他抬头看看对手,他 从对手的眼睛里,看出更多的惊慌和不安。他知道,对手其实更紧张。 于是,他坚持下来,赢了这盘棋。 事情就这么简单。 陈坤:我记得那个刻骨铭心的冷漠眼神 在成长过程中,特别记得一个冷漠的眼神。在我刚成名不久,有一次参加一个国 际电影节,在后台遇见一个很有地位的女演员。我上去很有礼貌地跟她握手 说:“你好,我是陈坤,很高兴认识你。”那个女演员在我说完这句话之后,缓 缓地转身,轻描淡写地瞟了我一眼,冷冷地“ 哼” 了一下。我至今都记得她 “哼”的那一声,要多冷有多冷。我笑了笑没说话就离开了。我面不改色地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