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改良之必要。”B这从专业的角度说明了生物学、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农作物品种改良对工业发展的 重要性 另外,动植物研究所在报告中建议国民政府组织人员运用科学方法对国内物产详加考察。关于这点 报告指出:“以美国之地大物博,尺土寸地尚随在经营。国家所有产物,无论为矿物、为动物、为植物, 又无一不经过学者详细之研究。对于万物之知识能穷其玄奥,方得选择材料,以为利用厚生之基础。”并 且强调:“吾国幅员之广,物类之多,与美国为伯仲。惟农工之发展则远逊,即国内之物产亦未曾加以详 细考査。”因此,建议“亟须运用科学方法,将国家天然产业整个调査,分工研宄,探索物之本末,以明 事之始终”,认为“如是则开发资源,建立经济,必可事半而工倍。”这个建议通过美国和中国情况的 对比加以阐释,很能说明问题 最后,动植物研究所在报告中建议蒋在重视应用科学的同时,还应重视纯粹科学:“工业之建设有 赖于农业之发展。经济之组织须以格物致知为基础。易言之,则发展农工有赖于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 又必以纯粹科学为本。”这里所说的“格物致知”即指纯粹科学。意思就是说,纯粹科学作为应用科 学的基础,是发展农业和工业的根本 与前两个研究所不同,史语所汇送的是4篇读后感,分别由时任副研究员而后均成为中研院院士的 劳幹、全汉昇,助理硏宄员屈万里、周天健撰写。劳幹的读后感已佚。但据总办事处所列该文“有斟酌 之余地者”,其读后感当主要对《中国之命运》词句提出意见。史语所向总办事处汇交4篇读后感后, 叶企孙曾批注:“劳干先生之文中,颇多宜修正之点”。国这表明叶对劳文不无意见 在读后感中,全汉昇指出《中国之命运》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为充实中国国力,对国民日后努力的 方向及建国工作的重点有重要的提示。而且,全拥护蒋的建国计划,尤其赞成蒋关于经济建设的论述 认为蒋的实业计划明确指示了国民努力的方向。作为研究中国经济史的专家,全从专业的角度还对《中 国之命运》提出两点意见:第一,此书虽详述实施实业计划最初十年工作,但未提及经济建设的地理分 配,建议将经济重心从东南沿海移至内地。全说:中国的经济重心东南沿海因处于国防第一线在抗战初 期即蒙受日军的大破坏,“这对于我们的教训是太深刻了”。他希望国家此后“纠正这种现象”,不再像以 往那样侧重于东南沿海的经济建设,而把内地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根据地。第二,尽管应该保持此书所 言中国自立、自强之后决不压迫其他国家之行为,但为了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中国日后对南洋群岛的开 发有要求平等权利的必要。 屈万里的读后感未涉及蒋的实业计划和建国计划,主要从政治的角度对《中国之命运》的内容做了 3点归纳:(1)“关于吾中华民族性者”,即中华民族的特质:从不侵略他人,亦从不受他人侵略;(2)“关 于吾国疆域者”,即中国领域以中华民族生存所要求者为限,亦即以民族文化维系者为限;(3)“关于国 人之信仰者”,即国人所应遵信者惟有三民主义。。 周天健的读后感主要针对《中国之命运》的经济建设内容提出评论和意见。周认为此书最足昭示国 人“今后之途径者”有两处:一是经济建设以工业化为当务之急,以发达工业经济为基础;二是蒋在建 国计划中将5项建设的重点置于经济建设,提出务必做到“资本国家化,享受大众化”之目的。同时, 周指出蒋于此书所言“今后国民的经济建设应以发达工业经济为基础”中的“工业经济”应是广义的, 似应包括农业之工业化,而并非与“农业经济”相对。周对此解释道 吾国自来号称“以农立国”,然在现代农之不足以立国也昭昭矣!即以与农田相为表里之水利问题 而论,因吾国水利事业不发达,故无防旱办法。所谓以农立国之国家,亦不过“靠天吃饭”。即此一端, 可知农业之有待于工业化者甚亟。故工业化者实非专指工业本身而言,农业之工业化胥在其内。而发达 工业经济,尤与农业息息相关。的 也就是说,周希望蒋在广义上理解工业经济,将农业之工业化纳入实业计划。这实际也是建议蒋要在实
6 有改良之必要。”[32]这从专业的角度说明了生物学、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农作物品种改良对工业发展的 重要性。 另外,动植物研究所在报告中建议国民政府组织人员运用科学方法对国内物产详加考察。关于这点, 报告指出:“以美国之地大物博,尺土寸地尚随在经营。国家所有产物,无论为矿物、为动物、为植物, 又无一不经过学者详细之研究。对于万物之知识能穷其玄奥,方得选择材料,以为利用厚生之基础。”并 且强调:“吾国幅员之广,物类之多,与美国为伯仲。惟农工之发展则远逊,即国内之物产亦未曾加以详 细考查。”因此,建议“亟须运用科学方法,将国家天然产业整个调查,分工研究,探索物之本末,以明 事之始终”,认为“如是则开发资源,建立经济,必可事半而工倍。”[32]这个建议通过美国和中国情况的 对比加以阐释,很能说明问题。 最后,动植物研究所在报告中建议蒋在重视应用科学的同时,还应重视纯粹科学:“工业之建设有 赖于农业之发展。经济之组织须以格物致知为基础。易言之,则发展农工有赖于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 又必以纯粹科学为本。”[32]这里所说的“格物致知”即指纯粹科学。意思就是说,纯粹科学作为应用科 学的基础,是发展农业和工业的根本。 与前两个研究所不同,史语所汇送的是 4 篇读后感,分别由时任副研究员而后均成为中研院院士的 劳幹、全汉昇,助理研究员屈万里、周天健撰写。劳幹的读后感已佚。但据总办事处所列该文“有斟酌 之余地者”[33],其读后感当主要对《中国之命运》词句提出意见。史语所向总办事处汇交 4 篇读后感后, 叶企孙曾批注:“劳干先生之文中,颇多宜修正之点”。 [34]这表明叶对劳文不无意见。 在读后感中,全汉昇指出《中国之命运》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为充实中国国力,对国民日后努力的 方向及建国工作的重点有重要的提示。而且,全拥护蒋的建国计划,尤其赞成蒋关于经济建设的论述, 认为蒋的实业计划明确指示了国民努力的方向。作为研究中国经济史的专家,全从专业的角度还对《中 国之命运》提出两点意见:第一,此书虽详述实施实业计划最初十年工作,但未提及经济建设的地理分 配,建议将经济重心从东南沿海移至内地。全说:中国的经济重心东南沿海因处于国防第一线在抗战初 期即蒙受日军的大破坏,“这对于我们的教训是太深刻了”。他希望国家此后“纠正这种现象”,不再像以 往那样侧重于东南沿海的经济建设,而把内地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根据地。第二,尽管应该保持此书所 言中国自立、自强之后决不压迫其他国家之行为,但为了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中国日后对南洋群岛的开 发有要求平等权利的必要。[35] 屈万里的读后感未涉及蒋的实业计划和建国计划,主要从政治的角度对《中国之命运》的内容做了 3 点归纳:(1)“关于吾中华民族性者”,即中华民族的特质:从不侵略他人,亦从不受他人侵略;(2)“关 于吾国疆域者”,即中国领域以中华民族生存所要求者为限,亦即以民族文化维系者为限;(3)“关于国 人之信仰者”,即国人所应遵信者惟有三民主义。[36]。 周天健的读后感主要针对《中国之命运》的经济建设内容提出评论和意见。周认为此书最足昭示国 人“今后之途径者”有两处:一是经济建设以工业化为当务之急,以发达工业经济为基础;二是蒋在建 国计划中将 5 项建设的重点置于经济建设,提出务必做到“资本国家化,享受大众化”之目的。同时, 周指出蒋于此书所言“今后国民的经济建设应以发达工业经济为基础”中的“工业经济”应是广义的, 似应包括农业之工业化,而并非与“农业经济”相对。周对此解释道: 吾国自来号称“以农立国”,然在现代农之不足以立国也昭昭矣!即以与农田相为表里之水利问题 而论,因吾国水利事业不发达,故无防旱办法。所谓以农立国之国家,亦不过“靠天吃饭”。即此一端, 可知农业之有待于工业化者甚亟。故工业化者实非专指工业本身而言,农业之工业化胥在其内。而发达 工业经济,尤与农业息息相关。[37] 也就是说,周希望蒋在广义上理解工业经济,将农业之工业化纳入实业计划。这实际也是建议蒋要在实
业计划中重视农业 最后,周建议蒋在实行工业化的过渡时期要坚持“三大原则”:第一,中国人力广大,在国家建设 中须打破“金钱万能”观念,而代之以“双手万能”;第二,尽管工业化旨在民生乐利,国力富强,但开 于各种建设事业的经费宜有妥密之计划,不可超过国民总收入、 始实行工业化时,须要降低全民生活标准,“惜取财力、物力,共瘁于经济建设之一途”;第三,政府用 整体而言,中硏院参加研读活动的研究所最关注《中国之命运》的经济建设内容,尤其蒋的实业计 划,并多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提出了意见。这些意见大都中肯或言之有物,集中于蒋在实业计划中轻忽农 业、偏重应用科学两方面。从政治的角度对此书发表的看法或意见并不多见。 3中研院对实施办法的研拟 1943年5月27日,中研院尚未结束研读活动,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又风风火火地下发一道通令: 中央党、政、军、学各机关应照《中国之命运》一书所述原则、要旨及其精神,择其与各机关本身 业务有关者,研拟具体实施办法。党务机关所拟办法由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汇齐并加审定。政务机关 由各院汇齐审定。军事机关由军事委员会汇齐审定。学务机关由教育部汇齐审定。本会所属各机关由秘 书厅汇齐。 于七月十五日以前送本会秘书厅整理呈核。希即遵照办理并转饬所属各机关一体遵照。 从通令内容看,国防最高委员会要求各机关50天内研拟出实施办法。这次活动虽然所涉机关较研读活动 少,仅限中央党、政、军、学各机关,但仍很郑重。各机关研拟的实施办法均要由指定的中央机关审定, 并最终由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呈核。 6月4日,国民政府文官处向中研院转陈了该通令,要求“査照办理”。次日中研院收到后,叶企孙 批示:“函知各所,并请各所将研拟之具体实施办法于六月廿五日以前寄出”。6月8日,总办事处拟 具了公函,通知院内各所“照《中国之命运》一书之内容,择其与贵所之研究工作有关者研拟具体实施 办法,于六月廿五日以前本处以便汇转,相应函请查照办理为荷!”8总办事处向各所发文前,叶批示 寄工程、化学、地质、物理、史语、社会、气象、动植物八所即可”,并未对天文、心理两所做出 要求。最终,气象、物理、工程、化学、社会科学、史语6个所向总办事处寄交了实施办法,而地质、 动植物两所未果。与研读活动相较,参加此次活动的研究所较多。但因《中国之命运》一时缺货、研拟 时间短促等,多数研究所未能按期寄交实施办法 在实施办法中,社会科学研究所拟订了6项研究工作。第4项为“矿藏分布研究”,是为直接配合 实施蒋的实业计划,“达到工业化目的”而拟订的。例史语所从史学、语言学及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 学3方面拟订了实施办法,并强调其研究工作虽与蒋的建国计划无狭义关系,但有广义关系,认为其历 史、考古等项研究结果“颇可于民族文化之认识及其知识之扩大,获甚大之进步。”同。以下重点考察 气象、物理、工程、化学4个所的实施办法 31气象研究所 6月21日,气象研究所向总办事处寄交了实施办法,在6个所中最早。因所长竺可桢执掌浙江大学 不能分身,当时所内事务主要由代理所长吕炯负责。该所在实施办法中提出推展全国测候网计划,指出 《中国之命运》虽未直接言及气象,但“航运暨农林方面则显与气象有关。诸如航运安全之保障、农作 物产量之丰歉,以及农林水利等俱息息与气象相关。”因而提出“如能在我国各省省会所在地各设置一头 等测候所,省内三、四、二等测候所,每县各设置一、三等测候所,每镇各设置一两量站,将见测候网 密布全国,必能发挥其最大之效能,而使航运安全得其保障,农林、水利资其利导。”该所认为此计划如 7
7 业计划中重视农业 最后,周建议蒋在实行工业化的过渡时期要坚持“三大原则”:第一,中国人力广大,在国家建设 中须打破“金钱万能”观念,而代之以“双手万能”;第二,尽管工业化旨在民生乐利,国力富强,但开 始实行工业化时,须要降低全民生活标准,“惜取财力、物力,共瘁于经济建设之一途”;第三,政府用 于各种建设事业的经费宜有妥密之计划,不可超过国民总收入。[37] 整体而言,中研院参加研读活动的研究所最关注《中国之命运》的经济建设内容,尤其蒋的实业计 划,并多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提出了意见。这些意见大都中肯或言之有物,集中于蒋在实业计划中轻忽农 业、偏重应用科学两方面。从政治的角度对此书发表的看法或意见并不多见。 3 中研院对实施办法的研拟 1943 年 5 月 27 日,中研院尚未结束研读活动,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又风风火火地下发一道通令: 中央党、政、军、学各机关应照《中国之命运》一书所述原则、要旨及其精神,择其与各机关本身 业务有关者,研拟具体实施办法。党务机关所拟办法由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汇齐并加审定。政务机关 由各院汇齐审定。军事机关由军事委员会汇齐审定。学务机关由教育部汇齐审定。本会所属各机关由秘 书厅汇齐。统限于七月十五日以前送本会秘书厅整理呈核。希即遵照办理并转饬所属各机关一体遵照。 [4] 从通令内容看,国防最高委员会要求各机关 50 天内研拟出实施办法。这次活动虽然所涉机关较研读活动 少,仅限中央党、政、军、学各机关,但仍很郑重。各机关研拟的实施办法均要由指定的中央机关审定, 并最终由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呈核。 6 月 4 日,国民政府文官处向中研院转陈了该通令,要求“查照办理”。次日中研院收到后,叶企孙 批示:“函知各所,并请各所将研拟之具体实施办法于六月廿五日以前寄出”。[4] 6 月 8 日,总办事处拟 具了公函,通知院内各所“照《中国之命运》一书之内容,择其与贵所之研究工作有关者研拟具体实施 办法,于六月廿五日以前本处以便汇转,相应函请查照办理为荷!”[38]总办事处向各所发文前,叶批示: “寄工程、化学、地质、物理、史语、社会、气象、动植物八所即可”[38],并未对天文、心理两所做出 要求。最终,气象、物理、工程、化学、社会科学、史语 6 个所向总办事处寄交了实施办法,而地质、 动植物两所未果。与研读活动相较,参加此次活动的研究所较多。但因《中国之命运》一时缺货、研拟 时间短促等,多数研究所未能按期寄交实施办法。 在实施办法中,社会科学研究所拟订了 6 项研究工作。第 4 项为“矿藏分布研究”,是为直接配合 实施蒋的实业计划,“达到工业化目的”而拟订的。[39]史语所从史学、语言学及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 学 3 方面拟订了实施办法,并强调其研究工作虽与蒋的建国计划无狭义关系,但有广义关系,认为其历 史、考古等项研究结果“颇可于民族文化之认识及其知识之扩大,获甚大之进步。”[40]。以下重点考察 气象、物理、工程、化学 4 个所的实施办法。 3.1 气象研究所 6 月 21 日,气象研究所向总办事处寄交了实施办法,在 6 个所中最早。因所长竺可桢执掌浙江大学 不能分身,当时所内事务主要由代理所长吕炯负责。该所在实施办法中提出推展全国测候网计划,指出 《中国之命运》虽未直接言及气象,但“航运暨农林方面则显与气象有关。诸如航运安全之保障、农作 物产量之丰歉,以及农林水利等俱息息与气象相关。”因而提出“如能在我国各省省会所在地各设置一头 等测候所,省内三、四、二等测候所,每县各设置一、三等测候所,每镇各设置一两量站,将见测候网 密布全国,必能发挥其最大之效能,而使航运安全得其保障,农林、水利资其利导。”该所认为此计划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