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中国传统美学排斥技术主义,强调艺术是心灵的游戏,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 段,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这种反技巧的传统既具有积极意义,也造成了 些负面影响。 【答案】:6.D。7.C。8.C。 7.(2014·广东韶关4月模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电视剧仍需直面现实的勇气 张德祥 电视剧,作为影响范围最广泛的大众艺术之一,毫无疑问应当紧扣时代脉搏, 与现实共振,为社会发展与改革提供助推力。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能够做到 直面现实,揭示矛盾,呼唤改革,鼓舞人心,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时至今日, 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需要以更大的勇气、智慧和力量推进,文艺 理应发挥它的鼓舞作用。电视剧不只是娱乐工具,它是艺术,就应当承担艺术推 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在今天,具体 说来就是直面现实,反映现实,以文艺的力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公平 正义,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这对我们的电视剧创作来说还任重道远 近些年来电视剧收视群的流失,固然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对受众的分流有关, 但根本原因还是电视剧本身不能提供人们期待的精神营养。想有营养,就得接地 气;想有力量,就得扎根现实土壤,关心大众的关心,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情 感。在经过了“雷剧”、“神剧”、“闹剧”之后,电视剧在情节的“离奇古怪 上几乎走到了尽头。见怪不怪的观众,要看的不是你如何“雷”与“神”,而是 你是否关心着他们的关心。可惜的是,许多作品不接地气。所谓“雷”、“神” “闹”,都是以荒唐求刺激,以离谱求娱乐,因而绕着现实走。这从来就是艺术 创作的末路。离开了生活之源,离开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心与思考,你的故事再天 花乱坠,也不过是假花而已。缺少了鲜活的生命气息,怎能动人? 从数量上看,现实题材电视剧也不少,甚至很多,一些作品也反映了社会敏 感问题,比如养老机制、教育方向等,但还是有许多作品在绕着社会现实走,很 少切入社会现实的内核。怎么绕呢?首先,故事限定在家庭之中,不涉及家庭之 外的社会现实;其次,在家庭里,讲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为要不要生孩子、孩 子吃什么牌子的奶粉争吵不休,或者是财产分割、利益争夺之类“家斗”;再次, 这类家庭伦理剧,多是喜剧定位,吵吵闹闹,大家看得热热闹闹,最后误会消除 皆大欢喜,家和万事兴了。这是很好的娱乐,也是很好的抚慰。于是,在现在的 电视剧中,你很难看到社会的真实面貌,遑论社会内在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变 化。有意无意地绕开了现实,也就离观众的精神需求越来越远了 种艺术的活力,首先来自于其感应与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一旦这种能力 下降了,那么,这种艺术就会逐渐失去进取性和创造性。现实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不仅是素材的源泉,也是感情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如果不能感应生活、不愿响 应生活,那么,从哪里获得源泉呢?艺术的活力与激情又从何而来?所以,回到 现实,脚踏实地,与现实对话,用艺术思考回应现实,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把握社会的新状态,是电视剧获得精神力量、也是电视剧推动自身发展的必然要 与人民共命运,唱响时代主旋律,表达人民的心声,才能获得更多的观众。这一 切,都只能从现实出发。 电视剧介入现实、关注社会能力的下降,跟市场有关系。谁都知道,市场是变化 的,变化的东西难以把握,过深地介入现实,投资制作的风险较大。所以,历史
D.中国传统美学排斥技术主义,强调艺术是心灵的游戏,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 段,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这种反技巧的传统既具有积极意义,也造成了 一些负面影响。 【答案】:6.D。7.C。8.C。 7. (2014·广东韶关 4 月模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电视剧仍需直面现实的勇气 张德祥 电视剧,作为影响范围最广泛的大众艺术之一,毫无疑问应当紧扣时代脉搏, 与现实共振,为社会发展与改革提供助推力。上世纪 80 年代,电视剧能够做到 直面现实,揭示矛盾,呼唤改革,鼓舞人心,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时至今日, 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需要以更大的勇气、智慧和力量推进,文艺 理应发挥它的鼓舞作用。电视剧不只是娱乐工具,它是艺术,就应当承担艺术推 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在今天,具体 说来就是直面现实,反映现实,以文艺的力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公平 正义,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这对我们的电视剧创作来说还任重道远。 近些年来电视剧收视群的流失,固然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对受众的分流有关, 但根本原因还是电视剧本身不能提供人们期待的精神营养。想有营养,就得接地 气;想有力量,就得扎根现实土壤,关心大众的关心,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情 感。在经过了“雷剧”、“神剧”、“闹剧”之后,电视剧在情节的“离奇古怪” 上几乎走到了尽头。见怪不怪的观众,要看的不是你如何“雷”与“神”,而是 你是否关心着他们的关心。可惜的是,许多作品不接地气。所谓“雷”、“神”、 “闹”,都是以荒唐求刺激,以离谱求娱乐,因而绕着现实走。这从来就是艺术 创作的末路。离开了生活之源,离开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心与思考,你的故事再天 花乱坠,也不过是假花而已。缺少了鲜活的生命气息,怎能动人? 从数量上看,现实题材电视剧也不少,甚至很多,一些作品也反映了社会敏 感问题,比如养老机制、教育方向等,但还是有许多作品在绕着社会现实走,很 少切入社会现实的内核。怎么绕呢?首先,故事限定在家庭之中,不涉及家庭之 外的社会现实;其次,在家庭里,讲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为要不要生孩子、孩 子吃什么牌子的奶粉争吵不休,或者是财产分割、利益争夺之类“家斗”;再次, 这类家庭伦理剧,多是喜剧定位,吵吵闹闹,大家看得热热闹闹,最后误会消除, 皆大欢喜,家和万事兴了。这是很好的娱乐,也是很好的抚慰。于是,在现在的 电视剧中,你很难看到社会的真实面貌,遑论社会内在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变 化。有意无意地绕开了现实,也就离观众的精神需求越来越远了。 一种艺术的活力,首先来自于其感应与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一旦这种能力 下降了,那么,这种艺术就会逐渐失去进取性和创造性。现实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不仅是素材的源泉,也是感情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如果不能感应生活、不愿响 应生活,那么,从哪里获得源泉呢?艺术的活力与激情又从何而来?所以,回到 现实,脚踏实地,与现实对话,用艺术思考回应现实,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把握社会的新状态,是电视剧获得精神力量、也是电视剧推动自身发展的必然要 求。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代同呼吸, 与人民共命运,唱响时代主旋律,表达人民的心声,才能获得更多的观众。这一 切,都只能从现实出发。 电视剧介入现实、关注社会能力的下降,跟市场有关系。谁都知道,市场是变化 的,变化的东西难以把握,过深地介入现实,投资制作的风险较大。所以,历史
题材可以一拍再拍,而捉摸不定的变化着的现实题材却令人却步。但是,艺术的 发展是没有退路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中推进,电视剧 也是如此。长时间徘徊在一个平台期的电视剧,迫切面临着突破,不是技术或技 巧的突破,而是精神与思想的突破。正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政治勇气一样, 电视剧真正面向现实需要艺术勇气。时代在召唤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1月03日24版,有删改)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电视剧应当紧扣时代脉搏,与现实共振,但时至今日都未曾落实 B.目前有些电视剧能够取材现实,也切入到了社会现实的内核。 C.电视剧不反映社会真实面貌,就谈不上体现社会内在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发展 变化。 D.电视剧只要跟上了时代步伐,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就不会被社会淘汰。 E.电视剧真正面向现实需要突破技术或技巧,但更重要的是突破精神与思想。 13.对近些年电视剧收视群流失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决定了电视剧收视群的流失 B.其根本原因是电视剧本身不能提供人们期待的精神营养。 C.观众已对离奇古怪的电视剧情节见怪不怪。 D.电视剧缺少了鲜活的生命气息,不能动人。 14.当今很多电视剧为什么要绕着现实走?请结合文意分点概括其原因。(4分) 15.抗日神剧《女子炸弹小队》有一情节:一女兵为打下日本飞机,用炸药炸岩 石,炸飞的石头果真将日机击落。此类神剧令观众反感不已,面对这类问题,今 后的电视剧制作需做怎样改进?理由是什么?请依据文意简要分析。(4分 【答案】:12.B、C(A.“时至今日都未曾落实”不对,上世纪80年代就有过 落实。D.观点绝对,把文中的必要关系改成充分关系。E.文中“不是技术或技 巧的突破,而是精神与思想的突破”明确表明不需要突破技术或技巧。) 13.A(“新媒体的发展”是电视剧收视群流失的原因之一,但不是起决定作用 的原因。故选项中用“决定”一词不正确 14.①很多电视剧所追求的是满足观众刺激和娱乐,而切入现实很难达到这一目 的 ②电视剧制作难以把握多变的市场,投资制作过深介入现实的电视剧风险大 (每点2分,共4分。照抄原文,没有概况,扣1分。 15.(1)改进:需直面现实,反映现实,关心大众的关心,表达百姓的情感愿 望。 (2)理由: ①现实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电视剧素材、感情、力量的源泉 ②回到现实,与现实对话,电视剧就可获得精神力量,推动自身发展,承担起社 会责任。 (改进1分,答出“需直面现实,反映现实”就可得分。理由3分,答一点2 分,两点3分。) 8.(2014·四川成都七中“一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通过读书——仕进而成为官僚士大夫,这是自汉代以来形成的重要的中国文化传 统。汉代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了是整个社会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要求外 与汉代儒生的自我改造也是密不可分的。客观上讲,由于先秦的儒生以学习六经、 传授知识为主,在秦汉官僚政治社会里是缺少从政的技能与本领的。为了实现他
题材可以一拍再拍,而捉摸不定的变化着的现实题材却令人却步。但是,艺术的 发展是没有退路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中推进,电视剧 也是如此。长时间徘徊在一个平台期的电视剧,迫切面临着突破,不是技术或技 巧的突破,而是精神与思想的突破。正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政治勇气一样, 电视剧真正面向现实需要艺术勇气。时代在召唤! (选自《 人民日报》2014 年 01 月 03 日 24 版,有删改)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电视剧应当紧扣时代脉搏,与现实共振,但时至今日都未曾落实。 B.目前有些电视剧能够取材现实,也切入到了社会现实的内核。 C.电视剧不反映社会真实面貌,就谈不上体现社会内在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发展 变化。 D.电视剧只要跟上了时代步伐,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就不会被社会淘汰。 E.电视剧真正面向现实需要突破技术或技巧,但更重要的是突破精神与思想。 13.对近些年电视剧收视群流失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决定了电视剧收视群的流失。 B.其根本原因是电视剧本身不能提供人们期待的精神营养。 C.观众已对离奇古怪的电视剧情节见怪不怪。 D.电视剧缺少了鲜活的生命气息,不能动人。 14.当今很多电视剧为什么要绕着现实走?请结合文意分点概括其原因。(4 分) 15.抗日神剧《女子炸弹小队》有一情节:一女兵为打下日本飞机,用炸药炸岩 石,炸飞的石头果真将日机击落。此类神剧令观众反感不已,面对这类问题,今 后的电视剧制作需做怎样改进?理由是什么?请依据文意简要分析。(4 分) 【答案】:12.B、C(A.“时至今日都未曾落实”不对,上世纪 80 年代就有过 落实。D.观点绝对,把文中的必要关系改成充分关系。E.文中“不是技术或技 巧的突破,而是精神与思想的突破”明确表明不需要突破技术或技巧。) 13.A(“新媒体的发展”是电视剧收视群流失的原因之一,但不是起决定作用 的原因。故选项中用“决定”一词不正确。) 14.①很多电视剧所追求的是满足观众刺激和娱乐,而切入现实很难达到这一目 的。 ②电视剧制作难以把握多变的市场,投资制作过深介入现实的电视剧风险大。 (每点 2 分,共 4 分。照抄原文,没有概况,扣 1 分。) 15.(1)改进:需直面现实,反映现实,关心大众的关心,表达百姓的情感愿 望。 (2)理由: ①现实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电视剧素材、感情、力量的源泉。 ②回到现实,与现实对话,电视剧就可获得精神力量,推动自身发展,承担起社 会责任。 (改进 1 分,答出“需直面现实,反映现实”就可得分。理由 3 分,答一点 2 分,两点 3 分。) 8. (2014·四川成都七中“一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通过读书──仕进而成为官僚士大夫,这是自汉代以来形成的重要的中国文化传 统。汉代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了是整个社会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要求外, 与汉代儒生的自我改造也是密不可分的。客观上讲,由于先秦的儒生以学习六经、 传授知识为主,在秦汉官僚政治社会里是缺少从政的技能与本领的。为了实现他
们的政治理想,走向仕途,他们就必须进行自我改造,以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 这个改造过程,实际上从汉初就已经开始。当时的几位著名儒生,如陆贾、叔孙 通、贾谊、晁错、公孙弘,其思想和政治主张,已超出儒家学派的界域。汉武帝 为儒生们开启了一条通向仕途之路,这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件大事, 这为儒生们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儒 生们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其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而统 治者则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因此,一个儒生如何才能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 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是对他们的一个严峻考验。汉武帝在当时虽号 称重儒,所重视的也不是那些腐儒,而是像董仲舒、公孙弘、兒宽那样“通于世 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治”的儒家 儒生和文吏在汉初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儒生有 时候可以称之为“文学”,而文吏之俗称则为“刀笔吏”。由王充在《论衡?程 材》可知,即便是在东汉,世俗仍有轻儒生而高文吏的习气。王充为此而为儒生 抱不平,但在客观上也说明,儒生在事功方面确有不如文吏之处,他们在走入仕 途时必须要改造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的同时,一定要具有优 秀的管理能力。真正由读书出身而在政治上又居高位的优秀官僚,必须是二者的 结合。据《宋书?百官下》:“汉武帝纳董仲舒之言,元光元年,始令郡国举孝 廉……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髙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 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 断,材任三辅县令。”这四科当中,前两项是对文化修养与道德操守的要求,后 两项是对管理才能的考量。事实也是如此,自汉以后的儒生在中国的政治领域之 所以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经过了这样的改造,符合以上四科的 要求。可以看出,这一改造的过程也是与文吏融合的过程。 在汉代政治舞台的较量中,经过自我改造的儒生最终打败了文吏。之所以如此 除了汉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之外,文吏们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是其最为致命的 缺陷。文吏们以商鞅、韩非的法家理论治国,排斥礼义、仁爱、孝悌等人文道德 关怀,严刑峻法,刻薄少恩。由此而反观儒生之从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他们经 过自我改造后也具备了吏治之才干,而在于他们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 政治管理当中。一个真正优秀的儒家出身的官吏,不仅要使其民能够“安居乐 业”,而且还能够做到“移风易俗”,其代表人物就是蜀守文翁。文翁的意义 不仅在于使蜀地人民安居乐业、移风易俗,为汉代树立了一个儒生出身的官吏的 正面形象,而且还在于他的事迹从深层次上说明了儒家士大夫政治所以优于法家 文吏政治之处。它使得这个社会的官僚体系不是仅仅停留在事功的层面上,而是 把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深深地融注其中,使这个士大夫官僚体系具有高尚的道德 价值取向,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道器相通的政治文化模式。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19期,有删改) 5.对汉代“儒生打败文吏”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吏们虽在事功方面比儒生强,但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 B.儒生们能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 C.朝廷令郡国限四科举孝廉,引导了儒生自我改造的方向。 D.统治者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文吏未通过严峻考验。 6.下列关于汉初儒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生在有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操守的同时,可能缺少优秀的管理能力。 B.儒生属于与文吏有着严格区别的社会群体,世俗有轻儒生高文吏的习气
们的政治理想,走向仕途,他们就必须进行自我改造,以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 这个改造过程,实际上从汉初就已经开始。当时的几位著名儒生,如陆贾、叔孙 通、贾谊、晁错、公孙弘,其思想和政治主张,已超出儒家学派的界域。汉武帝 为儒生们开启了一条通向仕途之路,这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件大事, 这为儒生们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儒 生们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其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而统 治者则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因此,一个儒生如何才能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 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是对他们的一个严峻考验。汉武帝在当时虽号 称重儒,所重视的也不是那些腐儒,而是像董仲舒、公孙弘、兒宽那样“通于世 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治”的儒家。 儒生和文吏在汉初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儒生有 时候可以称之为“文学”,而文吏之俗称则为“刀笔吏”。由王充在《论衡?程 材》可知,即便是在东汉,世俗仍有轻儒生而高文吏的习气。王充为此而为儒生 抱不平,但在客观上也说明,儒生在事功方面确有不如文吏之处,他们在走入仕 途时必须要改造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的同时,一定要具有优 秀的管理能力。真正由读书出身而在政治上又居高位的优秀官僚,必须是二者的 结合。据《宋书?百官下》:“汉武帝纳董仲舒之言,元光元年,始令郡国举孝 廉……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 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 断,材任三辅县令。”这四科当中,前两项是对文化修养与道德操守的要求,后 两项是对管理才能的考量。事实也是如此,自汉以后的儒生在中国的政治领域之 所以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经过了这样的改造,符合以上四科的 要求。可以看出,这一改造的过程也是与文吏融合的过程。 在汉代政治舞台的较量中,经过自我改造的儒生最终打败了文吏。之所以如此, 除了汉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之外,文吏们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是其最为致命的 缺陷。文吏们以商鞅、韩非的法家理论治国,排斥礼义、仁爱、孝悌等人文道德 关怀,严刑峻法,刻薄少恩。由此而反观儒生之从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他们经 过自我改造后也具备了吏治之才干,而在于他们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 政治管理当中。一个真正优秀的儒家出身的官吏,不仅要使其民能够“安居乐 业”,而且还能够做到“移风易俗”,其代表人物就是蜀守文翁。文翁的意义, 不仅在于使蜀地人民安居乐业、移风易俗,为汉代树立了一个儒生出身的官吏的 正面形象,而且还在于他的事迹从深层次上说明了儒家士大夫政治所以优于法家 文吏政治之处。它使得这个社会的官僚体系不是仅仅停留在事功的层面上,而是 把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深深地融注其中,使这个士大夫官僚体系具有高尚的道德 价值取向,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道器相通的政治文化模式。 (选自《新华文摘》2013 年 19 期,有删改) 5.对汉代“儒生打败文吏”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吏们虽在事功方面比儒生强,但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 B.儒生们能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 C.朝廷令郡国限四科举孝廉,引导了儒生自我改造的方向。 D.统治者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文吏未通过严峻考验。 6.下列关于汉初儒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生在有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操守的同时,可能缺少优秀的管理能力。 B.儒生属于与文吏有着严格区别的社会群体,世俗有轻儒生高文吏的习气
C.儒生都缺少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的能力 D.儒生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称儒生为“文学”,称文吏为“刀笔吏”,表明了儒生地位高于文吏 B.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社会原因外,儒生自我改造是根本原因。 C.蜀守文翁,做到了“安居乐业”“移风易俗”,是儒家士大夫的代表 D.到汉代,儒家士大夫政治终于取代法家文吏政治,形成官僚士大夫体系。 【答案】: 9.(2014·河北衡水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关系在先”及其自由性 朱立元 审美“关系在先”的思想,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是,依照马克思“人 就是人的世界”的存在论命题,人与世界源初是一体的,而不是现成的主体、现 成的客体二分的。因此,在逻辑上,审美关系(活动)之外或者之前,不存在任何 现成的审美主体,也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如果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活 动),即使是最富于创意的艺术家和最富有经验的鉴赏家,也算不得审美主体 即使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和最优雅的田园山水,也不是什么审美客体。人能否成 为审美主体,世界能否成为审美客体,都取决于审美关系是否生成。审美主客体 是在审美关系(活动)的状态中生成和存在的。根据之二是,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 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逻辑确定者。 例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和审美状态中,才能把 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可见,人之所以被称为审美主 体,世界之所以被称为审美客体,其根本前提在于二者已经处在审美关系中了。 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永远是审美关系发生的独一无二的根基。 但是,人并非每时每刻都处在审美状态,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客 体),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每时每刻都呈现为审美关系。世间不存在绝对的、无 条件的审美关系,只存在特定条件、情境、机缘下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根 据“关系在先”的原则,任何从生生不息的生成之流中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 审美关系,都是抽象的、无根的,也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同样,任何审美主体 和审美客体也都是随着审美关系的生成而生成,而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 成的。林黛玉听到女子们歌唱《牡丹亭》中的唱词,最初还处于非审美状态,还 不是审美主体,因为它并没有成为她的审美对象;之后,才逐步形成了审美关系 而不能自已,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精神性的自由关系。审美主体不追求对象的功利 的满足,在外不受他物的束缚,在内不受欲望的限制,完全由自己做主。自由又 表现在审美主体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并且环绕这一感性意义形象而展 开自由想象和联想,自由地展开自己的心灵形式。自由还表现在审美是人与世界 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 (选自《论审美关系及其生成性》,有删改) 1.下列对于“审美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关系在先,即审美活动之外或者之前,既没有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的存 在,也不会有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的存在 B.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呈现为静止的固定的审美状态,而是在特定的条件、情 境、机缘当下才会生成显现出一种审美关系
C.儒生都缺少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的能力。 D.儒生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称儒生为“文学”,称文吏为“刀笔吏”,表明了儒生地位高于文吏。 B.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社会原因外,儒生自我改造是根本原因。 C.蜀守文翁,做到了“安居乐业”“移风易俗”,是儒家士大夫的代表。 D.到汉代,儒家士大夫政治终于取代法家文吏政治,形成官僚士大夫体系。 【答案】: 9. ( 2014·河北衡水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审美“关系在先”及其自由性 朱立元 审美“关系在先”的思想,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是,依照马克思“人 就是人的世界”的存在论命题,人与世界源初是一体的,而不是现成的主体、现 成的客体二分的。因此,在逻辑上,审美关系(活动)之外或者之前,不存在任何 现成的审美主体,也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如果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活 动),即使是最富于创意的艺术家和最富有经验的鉴赏家,也算不得审美主体; 即使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和最优雅的田园山水,也不是什么审美客体。人能否成 为审美主体,世界能否成为审美客体,都取决于审美关系是否生成。审美主客体 是在审美关系(活动)的状态中生成和存在的。根据之二是,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 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逻辑确定者。 例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和审美状态中,才能把 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可见,人之所以被称为审美主 体,世界之所以被称为审美客体,其根本前提在于二者已经处在审美关系中了。 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永远是审美关系发生的独一无二的根基。 但是,人并非每时每刻都处在审美状态,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客 体),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每时每刻都呈现为审美关系。世间不存在绝对的、无 条件的审美关系,只存在特定条件、情境、机缘下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根 据“关系在先”的原则,任何从生生不息的生成之流中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 审美关系,都是抽象的、无根的,也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同样,任何审美主体 和审美客体也都是随着审美关系的生成而生成,而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 成的。林黛玉听到女子们歌唱《牡丹亭》中的唱词,最初还处于非审美状态,还 不是审美主体,因为它并没有成为她的审美对象;之后,才逐步形成了审美关系 而不能自已,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精神性的自由关系。审美主体不追求对象的功利 的满足,在外不受他物的束缚,在内不受欲望的限制,完全由自己做主。自由又 表现在审美主体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并且环绕这一感性意义形象而展 开自由想象和联想,自由地展开自己的心灵形式。自由还表现在审美是人与世界 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 (选自《论审美关系及其生成性》,有删改) 1.下列对于“审美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审美,关系在先,即审美活动之外或者之前,既没有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的存 在,也不会有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的存在。 B. 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呈现为静止的固定的审美状态,而是在特定的条件、情 境、机缘当下才会生成显现出一种审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