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 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 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同样,作为 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 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 为公认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 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 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 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 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 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 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 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 ④马克思曾经把哲学形象化,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 装头脑的,是精神武器,是在前面指导人生的。黑格尔则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 是事后的思索,因此,他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两位大师讲的都 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成是爱智慧。智慧是哲学的生 活化、实际化。 ⑤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 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 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 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613年,一直 到清末1910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31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 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31 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 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 出现的周期一—每隔76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 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 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 ⑥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 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这是著名学者李泽厚说的。视角 和眼光是联系着的。爱因斯坦看人看世界,用的是宇宙的眼光,因而能够跳出“人 为中心”这个成见,得出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埃尘 没有骄傲的理由的结 论 ⑦从前的史学只注重史实与过程的记述,着眼于历史的客体;而自从分析的历史 哲学提出以来,就逐步转到历史思维上来,即转到主体如何认识历史的客体上来 我国古代史学,以叙述为主,阐释为辅。所谓“叙述”,主要是指翔实地记述史 实、事件;而“阐释”则着眼于史论,重视历史研究。《左传》中的“君子曰” 《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都属于史论性质。它们往往并不独立成章,只是 附于书后,或者夹叙在行文中间。史论的大量出现和独立成篇,大体上肇始于宋 代,到了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前,有些饱学之士炫富矜博,腹笥不可谓不
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 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 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同样,作为 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 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 为公认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 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 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 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 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 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 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 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 ④马克思曾经把哲学形象化,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 装头脑的,是精神武器,是在前面指导人生的。黑格尔则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 是事后的思索,因此,他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两位大师讲的都 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成是爱智慧。智慧是哲学的生 活化、实际化。 ⑤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 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 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 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 613 年,一直 到清末 1910 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 31 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 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 31 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 1875 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 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 出现的周期——每隔 76 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 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 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 ⑥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 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这是著名学者李泽厚说的。视角 和眼光是联系着的。爱因斯坦看人看世界,用的是宇宙的眼光,因而能够跳出“人 为中心”这个成见,得出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埃尘———没有骄傲的理由的结 论。 ⑦从前的史学只注重史实与过程的记述,着眼于历史的客体;而自从分析的历史 哲学提出以来,就逐步转到历史思维上来,即转到主体如何认识历史的客体上来。 我国古代史学,以叙述为主,阐释为辅。所谓“叙述”,主要是指翔实地记述史 实、事件;而“阐释”则着眼于史论,重视历史研究。《左传》中的“君子曰”, 《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都属于史论性质。它们往往并不独立成章,只是 附于书后,或者夹叙在行文中间。史论的大量出现和独立成篇,大体上肇始于宋 代,到了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前,有些饱学之士炫富矜博,腹笥不可谓不
丰厚,占据史料也十分充足,但由于缺乏浓烈的研索意识,不善于发现问题,穷 追苦诘,结果终其一生缺乏理论建树。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取 1.(2分)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审美期待”在文中是指_。 2.(2分)第②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3.(3分)第④段中,黑格尔把晢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请说明这句 话的表达效果 4.(2分)第⑦段中“腹笥”一词,其中的“笥”字,“从竹,从司,司亦声 司’意为‘专职’、‘专事’”。据此,可推断出“笥”的字义是_:“腹笥” 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5.(3分)下列各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 B.哲学是关乎智慧、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二者相互映衬, C.第⑤段中列举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事例,从正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 要。 D.思考就是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6.(4分)请你举一实例,简要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 【答案】:1.(2分)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 2.(2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 3.(3分)哲学作为一种“反思”,是在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此项工作需要一个清净的环境,需要人沉静下来思考。因此, 这种“反思”当然就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悄然起飞。(意思接近就给分。) 4.(2分)专用类竹制容器肚子里的学问 5.(3分)B(A.第③段中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当然重要”等句子, 说明知识的价值和意义;C.从反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D.与第⑥段 中“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不符。) 6.(4分)举例(2分),阐述(2分)。示例:一个单位的领导,单从技术知 识层面上来说,这位领导是不如专职员工的。但他有智慧,懂得如何处理协调好 人际关系,知晓怎样让企业生存发展。这种能力和学问,不是单靠读书能读出来 的,它显然要比“知识”胜出一筹 5.(2014·黑龙江仿真模拟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 致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増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影响了居民 的日常生产生活。雾霾天气已经逐渐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称为霾或灰霾,其是由大量极细微 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霾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微 带红、黄色。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浑浊,因能见度 恶化导致视野模糊,这种非水性形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在水平 能见度小于10.0km时,该现象称为霾或灰霾。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 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 和。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km时 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大于 90%、能见度小于1.0km时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因此,霾和轻雾的混
丰厚,占据史料也十分充足,但由于缺乏浓烈的研索意识,不善于发现问题,穷 追苦诘,结果终其一生缺乏理论建树。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取。 1.(2 分)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审美期待”在文中是指 。 2.(2 分)第②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 3.(3 分)第④段中,黑格尔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请说明这句 话的表达效果: 。 4.(2 分)第⑦段中“腹笥”一词,其中的“笥”字,“从竹,从司,司亦声。 ‘司’意为‘专职’、‘专事’”。据此,可推断出“笥”的字义是 ;“腹笥” 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5.(3 分)下列各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 B.哲学是关乎智慧、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二者相互映衬。 C.第⑤段中列举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事例,从正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 要。 D.思考就是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6.(4 分)请你举一实例,简要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 【答案】:1.(2 分)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 2.(2 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 3.(3 分)哲学作为一种“反思”,是在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此项工作需要一个清净的环境,需要人沉静下来思考。因此, 这种“反思”当然就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悄然起飞。(意思接近就给分。) 4.(2 分)专用类竹制容器 肚子里的学问 5.(3 分)B(A.第③段中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当然重要”等句子, 说明知识的价值和意义;C.从反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D.与第⑥段 中“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不符。) 6.(4 分)举例(2 分),阐述(2 分)。示例:一个单位的领导,单从技术知 识层面上来说,这位领导是不如专职员工的。但他有智慧,懂得如何处理协调好 人际关系,知晓怎样让企业生存发展。这种能力和学问,不是单靠读书能读出来 的,它显然要比“知识”胜出一筹。 5. (2014·黑龙江仿真模拟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 致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影响了居民 的日常生产生活。雾霾天气已经逐渐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水平能见度小于 10.0 km 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称为霾或灰霾,其是由大量极细微 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霾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微 带红、黄色。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浑浊,因能见度 恶化导致视野模糊,这种非水性形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在水平 能见度小于 10.0 km 时,该现象称为霾或灰霾。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 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 和。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 60%,且能见度小于 10.0 km 时 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大于 90%、能见度小于 1.0 km 时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因此,霾和轻雾的混
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60% 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这点与雾、云存在差异,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 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粒子大小为0.001-10.000μm,平均直 径为1-2um 通常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某些情况下会出现逆温现 象,气温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逆温层是指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在逆温层 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 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运动受阻导致近地层空 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汽车尾气、烟尘以及水汽等,只能飘浮在逆温层下面的空 气层中,无法向上向外扩散,有利于云雾的形成,导致能见度降低,甚至由于空 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向大气中扩散,造成大气污染加重,给人们生产生活及交 通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这些超细灰尘主要来 自杋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 等,是雾霾有害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 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长期吸入易致鼻炎、 支气管炎等症。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人在雾霾天长期停留,病情会加剧。雾霾 天气还会使人们的心情灰暗压抑,影响心理健康。气溶胶颗粒凝聚后悬浮在空中 还会造成视程障碍,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摘编自王润清《雾霾天气在气象学中的界定与防范》) 1.下列对于“雾霾”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 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即为霾或灰霾 B.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 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C.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km时 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D.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 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而形成 的雾霾天气目前己经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B.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 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C.在逆温层中,较冷而重的空气位于较暖而轻的空气下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 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对空气的对流运动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D.雾霾天气不仅会导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 影响,如若造成视程障碍,则必会造成交通事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 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不断増多,雾霾 天气的出现在所难免
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 60%- 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这点与雾、云存在差异,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 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粒子大小为 0.001-10.000 μm,平均直 径为 1-2 μm。 通常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某些情况下会出现逆温现 象,气温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逆温层是指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在逆温层 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 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运动受阻导致近地层空 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汽车尾气、烟尘以及水汽等,只能飘浮在逆温层下面的空 气层中,无法向上向外扩散,有利于云雾的形成,导致能见度降低,甚至由于空 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向大气中扩散,造成大气污染加重,给人们生产生活及交 通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这些超细灰尘主要来 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 等,是雾霾有害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 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长期吸入易致鼻炎、 支气管炎等症。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人在雾霾天长期停留,病情会加剧。雾霾 天气还会使人们的心情灰暗压抑,影响心理健康。气溶胶颗粒凝聚后悬浮在空中, 还会造成视程障碍,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摘编自王润清《雾霾天气在气象学中的界定与防范》) 1.下列对于“雾霾”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水平能见度小于 10.0 km 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即为霾或灰霾。 B.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 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C.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 60%,且能见度小于 10.0 km 时 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D.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 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而形成 的雾霾天气目前已经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B.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 湿度为 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C.在逆温层中,较冷而重的空气位于较暖而轻的空气下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 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对空气的对流运动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D.雾霾天气不仅会导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 影响,如若造成视程障碍,则必会造成交通事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 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不断增多,雾霾 天气的出现在所难免
B.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较小,小于60%;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 接近饱和或饱和,大于90%。霾和轻雾的混合物会共同造成大气浑浊、视野模糊、 能见度恶化。 C.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 空中飘浮颗粒物,因此,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D.人们在雾霾天气长期吸入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病,心情也会变得灰暗 压抑,更为严重的可能造成精神抑郁症。 【答案】:1.A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B项只 是解释“雾霾天气”目前的存在现状:C项对于“霾”形成的条件列举的不够充 分;D项强调“雾霾天气”造成的危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释“雾霾”这一概念 2.C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目前已经被列为灾害性天 气”有误,与原文不符;B项“大多是在湿度为……”原文表述为“大多是在相 对湿度为…”;D项“则必会造成交通事故”过于武断,原文表述为“甚至引 发交通事故 3.D本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中,“心情也会变得灰暗压抑”与前面 的内容不具备递进关系,“更为严重的可能造成精神抑郁症”文中并无此信息, 属于无中生有 6.(2014·湖北天门4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 朱良志 大巧若拙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思考的中心问题是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 系,它是中国哲学中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批判的代表性观点 在道家哲学看来,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人的性灵解放。工具 的发达,技巧的凝聚,技术方式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 却造成了对人自然真性的压抑。庄子认为,人类文明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在这 过程中,人常常会忘记,巧只是工具上的便利,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 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就像在工具、理性发达的今天,人们有 种“文明空荒感”一样。道家提倡大巧若拙哲学,就是让人从知识的跃跃欲试回 到天全的懵懂,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从外在感官的捕捉回到深心的体 悟 大巧若拙反对技术至上的思想,其核心是反对人为世界立法。在人为世界立法的 关系中,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握有世界的解释权,世界在人的知识谱系中存在, 这是一种虚假的存在。大巧若拙哲学,是要还世界以真实意义一一不是人所给予 的意义。 大巧若拙,作为中国美学的独特秩序观,不是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世界,而是 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如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世界具有最 美妙的秩序,人的一切努力就是悉心体会这样的秩序,去除心灵的黏滞,去契合 它。园林创造“虽叨人力”,但“全由天工”。园林是人的创造,是人工的,但 园林的人工,强调无人工刻画痕迹,做得就像自然固有的一样,做得就像没有做 过一样,这就是天工。不是“人饰”,而是“天饰”,这才是中国园林的立园之 本 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内隐的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中国 园林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密合成为造园的根本原则。西方传统的 园林都强调外在整饬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中国园
B.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较小,小于 60%;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 接近饱和或饱和,大于 90%。霾和轻雾的混合物会共同造成大气浑浊、视野模糊、 能见度恶化。 C.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 空中飘浮颗粒物,因此,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D.人们在雾霾天气长期吸入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病,心情也会变得灰暗 压抑,更为严重的可能造成精神抑郁症。 【答案】:1.A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 B 级。B 项只 是解释“雾霾天气”目前的存在现状;C 项对于“霾”形成的条件列举的不够充 分;D 项强调“雾霾天气”造成的危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释“雾霾”这一概念。 2.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目前已经被列为灾害性天 气”有误,与原文不符;B 项“大多是在湿度为……”原文表述为“大多是在相 对湿度为……”;D 项“则必会造成交通事故”过于武断,原文表述为“甚至引 发交通事故”。 3.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 项中,“心情也会变得灰暗压抑”与前面 的内容不具备递进关系,“更为严重的可能造成精神抑郁症”文中并无此信息, 属于无中生有。 6. (2014·湖北天门 4 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 朱良志 大巧若拙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思考的中心问题是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 系,它是中国哲学中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批判的代表性观点。 在道家哲学看来,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人的性灵解放。工具 的发达,技巧的凝聚,技术方式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 却造成了对人自然真性的压抑。庄子认为,人类文明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在这 一过程中,人常常会忘记,巧只是工具上的便利,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 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就像在工具、理性发达的今天,人们有一 种“文明空荒感”一样。道家提倡大巧若拙哲学,就是让人从知识的跃跃欲试回 到天全的懵懂,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从外在感官的捕捉回到深心的体 悟。 大巧若拙反对技术至上的思想,其核心是反对人为世界立法。在人为世界立法的 关系中,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握有世界的解释权,世界在人的知识谱系中存在, 这是一种虚假的存在。大巧若拙哲学,是要还世界以真实意义——不是人所给予 的意义。 大巧若拙,作为中国美学的独特秩序观,不是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世界,而是 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如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世界具有最 美妙的秩序,人的一切努力就是悉心体会这样的秩序,去除心灵的黏滞,去契合 它。园林创造“虽叨人力”,但“全由天工”。园林是人的创造,是人工的,但 园林的人工,强调无人工刻画痕迹,做得就像自然固有的一样,做得就像没有做 过一样,这就是天工。不是“人饰”,而是“天饰”,这才是中国园林的立园之 本。 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内隐的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中国 园林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密合成为造园的根本原则。西方传统的 园林都强调外在整饬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中国园
林则重视无秩序的美丽,力求体现大自然的内在节奏,表面上的无秩序隐藏着深 层的秩序。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把花卉种得 成行成列,这是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而中国园林强调的是“天然图画”。中国 园林是造“曲”的艺术,多用曲线而少用直线,一湾流水,小亭翼然,小丘耸然, 加之以灌木丛生,绿草满径,云墙,回廊,潺潺的小溪,体现的、强调的是野趣 自然本来的趣味。 排斥技术主义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占主流的。在中国美学看来,艺术是 心灵的游戏,而不是技术,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但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 隶,动辄操规矩,举绳墨,按形涂抹,倾心雕刻,计妍媸,较工拙,这样便会现 笔墨之痕,难掩破碎之相,人最终成为技巧的奴隶、法度的奴隶、传统的奴隶 中国美学中这悠长的反技巧传统,强化了美学中重体验的思想,但也造成了一些 负面影响。如在绘画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已成风气,高明者自臻高致,至 其末流,则演变为胡乱涂鸦,以色貌色、以形写形之风全然抛弃,不从功夫中进 入,而一味等待着妙悟,阻碍了绘画艺术的正常发展。 (有删改) 6.下列关于“大巧若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巧若拙思想属于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主要思考人工技巧和自 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它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了批判 B.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反对技术至上,反对人为世界立法,主张还世界以真 实的意义,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 C.与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相呼应,大巧若拙作为一种美学观,反对依人的理性 秩序去解释世界,而主张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 D.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强化了美学中重心灵体验的思想,但也对诸如技术 功夫等过度轻视,从而妨碍了艺术的正常发展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西方传 统园林都强调外在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 B.如果说西方传统园林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中国园林则强调 人与自然的密合,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C.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是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得笔直, 把花卉种得整齐,它们重视人工的作用而不太重视环境保护。 D.中国园林虽然是人的创造,但却强调尽量隐藏人工的痕迹,体现自然本来的 面貌和趣味,体现大自然内在的节奏和秩序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哲学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不能给人的性灵带来解放。 在工具发达、技巧凝聚、技术方式变革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对人的 自然真性造成了压抑 B.庄子认为,人类在追求巧的过程中,常常忘记巧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 问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因此在工具、理性发达的社会里,人们 会有一种“文明空荒感” C.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它以契合世界固有的秩序为最高 技巧,而不是夸耀人工之美胜过天然之美
林则重视无秩序的美丽,力求体现大自然的内在节奏,表面上的无秩序隐藏着深 层的秩序。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把花卉种得 成行成列,这是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而中国园林强调的是“天然图画”。中国 园林是造“曲”的艺术,多用曲线而少用直线,一湾流水,小亭翼然,小丘耸然, 加之以灌木丛生,绿草满径,云墙,回廊,潺潺的小溪,体现的、强调的是野趣 ——自然本来的趣味。 排斥技术主义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占主流的。在中国美学看来,艺术是 心灵的游戏,而不是技术,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但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 隶,动辄操规矩,举绳墨,按形涂抹,倾心雕刻,计妍媸,较工拙,这样便会现 笔墨之痕,难掩破碎之相,人最终成为技巧的奴隶、法度的奴隶、传统的奴隶。 中国美学中这悠长的反技巧传统,强化了美学中重体验的思想,但也造成了一些 负面影响。如在绘画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已成风气,高明者自臻高致,至 其末流,则演变为胡乱涂鸦,以色貌色、以形写形之风全然抛弃,不从功夫中进 入,而一味等待着妙悟,阻碍了绘画艺术的正常发展。 (有删改) 6.下列关于“大巧若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巧若拙思想属于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主要思考人工技巧和自 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它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了批判。 B.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反对技术至上,反对人为世界立法,主张还世界以真 实的意义,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 C.与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相呼应,大巧若拙作为一种美学观,反对依人的理性 秩序去解释世界,而主张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 D.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强化了美学中重心灵体验的思想,但也对诸如技术、 功夫等过度轻视,从而妨碍了艺术的正常发展。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西方传 统园林都强调外在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 B.如果说西方传统园林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中国园林则强调 人与自然的密合,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C.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是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得笔直, 把花卉种得整齐,它们重视人工的作用而不太重视环境保护。 D.中国园林虽然是人的创造,但却强调尽量隐藏人工的痕迹,体现自然本来的 面貌和趣味,体现大自然内在的节奏和秩序。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哲学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不能给人的性灵带来解放。 在工具发达、技巧凝聚、技术方式变革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对人的 自然真性造成了压抑。 B.庄子认为,人类在追求巧的过程中,常常忘记巧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 问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因此在工具、理性发达的社会里,人们 会有一种“文明空荒感”。 C.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它以契合世界固有的秩序为最高 技巧,而不是夸耀人工之美胜过天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