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名校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古诗词欣赏 【2015高考必备】 全国重点名校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二期 7.古诗词欣赏 1.(2014·河南淇县一中第4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寒 陈与义 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 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 公 8.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9.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答案】:8.“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 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3分) 9.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 特点。(3分)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 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分) 2.(2014·江西吉安一中【上】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京口月夕书怀旅夜书怀 (南宋)林景熙(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 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1)《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 之凉,以华发、异乡写 之凉。(2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 之处。(6分) 【答案】:(1)天气心情(心境)(2分) (2)情感相似之处有:(1)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 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2)都抒发了自己 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 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 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 的迅速消逝;(4)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 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 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 的不平。(1点2分,3点即可,须结合诗句解说)
全国重点名校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古诗词欣赏 【2015 高考必备】 全国重点名校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二期) 7.古诗词欣赏 1. (2014·河南淇县一中第 4 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 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 公”。 8.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 分) 9. 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6 分) 【答案】:8.“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 难以忍受的畏惧。(2 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3 分) 9.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 特点。(3 分)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 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 分) 2. (2014·江西吉安一中【上】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京口月夕书怀 旅夜书怀② (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 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1)《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________ 之凉,以华发、异乡写_______之凉。(2 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 之处。(6 分) 【答案】:(1)天气 心情(心境) (2 分) (2)情感相似之处有:(1)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 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2)都抒发了自己 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 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 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 的迅速消逝;(4)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 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 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 的不平。(1 点 2 分,3 点即可,须结合诗句解说)
3.(2014·甘肃天水一中第3阶段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5分) 9.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8.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 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9.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 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 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4分) 4.(2014·上海“十二校”联考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6题。(8 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席上闻乐有 感而作。花敬定因平定叛乱有功,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寻欢作乐,肆无忌 惮,用天子音乐 14.(2分)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 描写音乐的句子。 15.(2分)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 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 B.颔联中,“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 C.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 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D.从体裁上看,本首诗是近体诗;从题材上看,本首诗是咏怀诗。 16.(4分)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 【答案】:14.(2分)借代“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15.(2分)D(是赠别诗) 16.(4分)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 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5.(2014·黑龙江仿真模拟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贺圣朝·留别
3. (2014·甘肃天水一中第 3 阶段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5 分) 9.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8.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 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9.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 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 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4 分) 4. (2014·上海“十二校”联考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14-16 题。(8 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席上闻乐有 感而作。花敬定因平定叛乱有功,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寻欢作乐,肆无忌 惮,用天子音乐。 14.(2 分)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 描写音乐的句子。 15.(2 分)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 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 B.颔联中,“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 C.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 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D.从体裁上看,本首诗是近体诗;从题材上看,本首诗是咏怀诗。 16.(4 分)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 【答案】:14.(2 分)借代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15.(2 分)D (是赠别诗) 16.(4 分)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 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5. (2014·黑龙江仿真模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贺圣朝·留别
(宋)清臣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花开花谢, 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注】①绿醑:美酒。②都来几许:都算在一起才有多少时间呀!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对 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词的下阕设想奇特,不落俗套,一波三折,对此你有何看法? (6分) 答案】:8.解析:本题考査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联系 词作的题目“留别”和诗句“再相逢何处”等词句可以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思 想感情。作者借春色三分写离愁别绪,这种表达方式别具一格。 答案:这首词是酒席筵前留别之作。全词精心铺叙,情意殷切,表现了诗人伤春 惜别的情怀,也流露出人生萍寄之感。(2分) 词人设想“春色”总体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 分”是 “风雨”。这样,此时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与“风雨”的集合体。词人 用全部的春色来写与挚友分手时的离愁别绪,其友情之深,离别之难,不言而喻。 (3分) 9.解析:本题考査对古诗词中作者思路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这首词作者写 相思之情,在构思上一波三折,情感表达也颇具匠心,理清思路,整理即可。 答案:这首词“花开”两句,紧承上片的离愁别绪,并进一步预写别后的相思。 “都来几许”,由挚友不得长聚而引起时序更迭、流年暗换的慨叹与迷惘。这两 句深化了上阕的离愁。(2分)但作者马上又冲破了感伤缠绵的氛围,用“且髙歌 休诉”句一变而为高亢旷达。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作者的自我排遣,表现出 作者开朗豁达的胸怀。(2分)可是一想到别时容易会时难,明年此时不知能否重 逢,心里不免又泛起怅惘之情,使全词再见波折。(2分) 6.(2014·湖北天门4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致虚庵:书房名。②籯:竹笼。③明月:这里指珠。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2)本诗的颈联脍炙人口,被前人评述为“奇语”。你认为奇在哪里?(4分) 【答案】:(1)①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或胡逸 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髙品格令人仰慕)②也披露了诗人髙雅的人格,广 阔的胸襟。(或安贫乐道、志在山水、追求闲适、清高等均可)(一点2分) (2)①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 将山水写活
(宋)清 臣 满斟绿醑①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 都来几许②?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注】 ①绿醑:美酒。②都来几许:都算在一起才有多少时间呀!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对 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9.有人认为这首词的下阕设想奇特,不落俗套,一波三折,对此你有何看法?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8.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联系 词作的题目“留别”和诗句“再相逢何处”等词句可以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思 想感情。作者借春色三分写离愁别绪,这种表达方式别具一格。 答案:这首词是酒席筵前留别之作。全词精心铺叙,情意殷切,表现了诗人伤春 惜别的情怀,也流露出人生萍寄之感。(2 分) 词人设想“春色”总体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 “风雨”。这样,此时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与“风雨”的集合体。词人 用全部的春色来写与挚友分手时的离愁别绪,其友情之深,离别之难,不言而喻。 (3 分) 9.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作者思路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这首词作者写 相思之情,在构思上一波三折,情感表达也颇具匠心,理清思路,整理即可。 答案:这首词“花开”两句,紧承上片的离愁别绪,并进一步预写别后的相思。 “都来几许”,由挚友不得长聚而引起时序更迭、流年暗换的慨叹与迷惘。这两 句深化了上阕的离愁。(2 分)但作者马上又冲破了感伤缠绵的氛围,用“且高歌 休诉”句一变而为高亢旷达。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作者的自我排遣,表现出 作者开朗豁达的胸怀。(2 分)可是一想到别时容易会时难,明年此时不知能否重 逢,心里不免又泛起怅惘之情,使全词再见波折。(2 分) 6. (2014·湖北天门 4 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致虚庵:书房名。②籯:竹笼。③明月:这里指珠。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 分) (2)本诗的颈联脍炙人口,被前人评述为“奇语”。你认为奇在哪里?(4 分) 【答案】:(1)①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或胡逸 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令人仰慕)②也披露了诗人高雅的人格,广 阔的胸襟。(或安贫乐道、志在山水、追求闲适、清高等均可)(一点 2 分) (2)①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 将山水写活
②化实为虚。什么样的图画尽可以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也是隔窗听到,并非 眼见,也是虚写实事。③情景交融。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读者自能体会到。 (或衬托出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视听结合。运用比喻等均可)(答 两点即可得4分) 7.(2014·广东韶关4月模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 分 惜花 (唐)于鹄 夜来花欲尽,始惜两三枝。 早起寻稀处,闲眠记落时。 蕊焦蜂自散,蒂折蝶还移。 攀著殷勤别,明年更有期。 (1)全诗的诗眼是“惜”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2)本诗的三四联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诗人看到花儿快凋零了,起了怜惜之心,(1分)早起闲眠(时 时刻刻)都记挂着花儿,(1分)花儿凋零了,还约定明年再见。(1分) (2)最主要的手法是对比(反衬、衬托)(1分);以看到花儿快要凋谢就离 开的蜂蝶(1分)对比(反衬、衬托)跟花儿依依不舍相约再见的诗人(1分), 表达诗人对花儿的爱惜(怜惜)之情(1分)。 8.(2014·四川成都七中“一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 途中;除夜即除夕 (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1)“嫌”,嫌弃,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 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1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 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1分)[来源:学§科§网Z§X§X§K] (2)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如答“同情 与忧虑百姓疾苦”,也算1分)(4分,1点1分,4点4分) 9.(2014·河北衡水中学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武昌怀古 栖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为之, 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后世多称“歌舞台榭” 8.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结合全诗作 简要分析。(5分)
②化实为虚。什么样的图画尽可以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也是隔窗听到,并非 眼见,也是虚写实事。③情景交融。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读者自能体会到。 (或衬托出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视听结合。运用比喻等均可)(答 两点即可得 4 分) 7. (2014·广东韶关 4 月模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 分) 惜 花 (唐 ) 于鹄 夜来花欲尽,始惜两三枝。 早起寻稀处,闲眠记落时。 蕊焦蜂自散,蒂折蝶还移。 攀著殷勤别,明年更有期。 (1)全诗的诗眼是“惜”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 分) (2)本诗的三四联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 分) 【答案】:(1)诗人看到花儿快凋零了,起了怜惜之心,(1 分)早起闲眠(时 时刻刻)都记挂着花儿,(1 分)花儿凋零了,还约定明年再见。(1 分) (2)最主要的手法是对比(反衬、衬托)(1 分);以看到花儿快要凋谢就离 开的蜂蝶(1 分)对比(反衬、衬托)跟花儿依依不舍相约再见的诗人(1 分), 表达诗人对花儿的爱惜(怜惜)之情(1 分)。 8. (2014·四川成都七中“一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 途中;除夜即除夕。 (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4 分) (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 分) 【答案】:(1)“嫌”,嫌弃,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 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1 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 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 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1 分)[来源:学§科§网 Z§X§X§K] (2)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如答“同情 与忧虑百姓疾苦”,也算 1 分)(4 分,1 点 1 分,4 点 4 分) 9. ( 2014·河北衡水中学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武昌怀古 栖一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为之, 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后世多称“歌舞台榭”。 8.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结合全诗作 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诗的颈联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又是怎样描摹这幅画面的?请作 简要分析。(6分) 【答案】:8.①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 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 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之景又令人忧烦。(一联一分共3分)②此情此 景,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2分) 9.描绘了一幅冷寂凄凉的画面(1分):夕阳西下,疾风吹树,蝉声响亮,秋 岛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横立。(2分) 手法:由远及近;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答出任意一种手法2分, 分析1分) 10.(2014·浙江宁波模拟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 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髙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 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21.这首词塑造了一位形象,深刻地抒写了词人思乡怀人、异乡漂泊以及之情。 (2分) 22.上片“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笔墨平淡,却极有表现力, 连一向鄙视柳永的苏轼也称赞“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请简要赏析。(5 【答案】:21.游子功业无成的苦闷(或怀才不遇)(每空格1分) 22.首句以一个“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1分)接着以 关河、夕阳之冷落,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的江天景象。(1分) 这三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雨后深秋的暮景,点染了游子的孤独、凄凉的满怀愁绪 情景交融。(2分)其气象宏阔,境界髙远雄浑,笔力苍劲,可与唐诗媲美,在 柳词中不多见。(1分) 11.(2014·上海闵行区教育质量调研【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 题。(7分) 清·袁枚 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4.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诗。(1分)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B.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C.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 D.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16.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4分) 【答案】:14、咏史怀古记游
9.这首诗的颈联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又是怎样描摹这幅画面的?请作 简要分析。(6 分) 【答案】:8.①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 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 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之景又令人忧烦。(一联一分共 3 分)②此情此 景,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2 分) 9.描绘了一幅冷寂凄凉的画面(1 分):夕阳西下,疾风吹树,蝉声响亮,秋 岛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横立。(2 分) 手法:由远及近;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答出任意一种手法 2 分, 分析 1 分) 10. ( 2014·浙江宁波模拟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21-22 题。(7 分)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 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 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21.这首词塑造了一位 形象,深刻地抒写了词人思乡怀人、异乡漂泊以及 之情。 (2 分) 22.上片“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笔墨平淡,却极有表现力, 连一向鄙视柳永的苏轼也称赞“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请简要赏析。(5 分) 【答案】:21.游子 功业无成的苦闷(或怀才不遇)(每空格 1 分) 22.首句以一个“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1 分)接着以 关河、夕阳之冷落,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的江天景象。(1 分) 这三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雨后深秋的暮景,点染了游子的孤独、凄凉的满怀愁绪, 情景交融。(2 分)其气象宏阔,境界高远雄浑,笔力苍劲,可与唐诗媲美,在 柳词中不多见。(1 分) 11. ( 2014·上海闵行区教育质量调研【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 14—16 题。(7 分) 赤 壁 清·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4. 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诗。(1 分)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B. 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C. 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 D. 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16.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4 分) 【答案】:14、 咏史 怀古记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