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课前准备】 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 的见解 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 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 课时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 【课前准备】 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 的见解; 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 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环节】 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教师做适当补 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 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靖康之变时,辛弃 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1140年,辛 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这一年,绍兴的 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 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一年之后的1141 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 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 军队投奔朝廷。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 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 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 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 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
【教学环节】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教师做适当补 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1127 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 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靖康之变时,辛弃 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1140 年,辛 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这一年,绍兴的 陆游正是 15 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 56 岁,按照 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一年之后的 1141 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 1161 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 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 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 军队投奔朝廷。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 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 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 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 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
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 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深入领会诗人情意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赏析: 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任上。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 康通判任上。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 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登临纵目,江天辽 阔)(览江山,书愁绪)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移情于物。“以我 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个短语,一幅画 面)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动作细节 见心性) 下片赏析: 比起上片来,下片在理解上就要更用心思。因为这里用 了几个典故,不了解典故,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
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 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赏析: 这首词写在 1174 年,词人 34 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任上。一说作于 1168 到 1170 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 康通判任上。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 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登临纵目,江天辽 阔)(览江山,书愁绪)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移情于物。“以我 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个短语,一幅画 面)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动作细节 见心性) 下片赏析: 比起上片来,下片在理解上就要更用心思。因为这里用 了几个典故,不了解典故,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张翰)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备)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桓温)(惜流年,悲 不遇)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攝英雄泪!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作于1205年,词人66岁,在镇江知府任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吊英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刺时 政)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感世 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叹不用) 小结《辛弃疾词两首》的思想感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张翰)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备)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桓温)(惜流年,悲 不遇)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作于 1205 年,词人 66 岁,在镇江知府任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吊英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刺时 政)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感世 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叹不用) 三、小结《辛弃疾词两首》的思想感情
板书 水龙吟:览江山,书愁绪;惜流年,悲不遇 永遇乐:吊英雄;刺时政,感世情,叹不用 四、辛词的用典 1.这两首词的思想感情就是上面说到的。在形式上,两 首词都表现为长于用典。关于用典,刘勰有过概括,认为他 可以“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在《文心雕龙》) 同学们可以结合这两首词谈一谈,用典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典可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收笔 墨经济,词句典雅,表意委婉,内涵丰富之效 2.关于辛弃疾词中的用典,人们也各有自己的意见 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 甚峭。(楼静思) 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词则高矣;但时时 掉书袋,固是一病。(刘潜夫) 另据《古今词话》:“稼轩守南徐日,每开宴,必令侍 姬歌所作词,特好歌《贺新郎》,自诵其中警句:‘我见青 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多如是’,与‘不恨古人吾不见,恨 古人不见吾狂耳。顾问坐客:‘何如?既而作《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特置酒招客,使妓按
板书: 水龙吟:览江山,书愁绪;惜流年,悲不遇。 永遇乐:吊英雄;刺时政,感世情,叹不用。 四、辛词的用典 1.这两首词的思想感情就是上面说到的。在形式上,两 首词都表现为长于用典。关于用典,刘勰有过概括,认为他 可以“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在《文心雕龙》) 同学们可以结合这两首词谈一谈,用典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典可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收笔 墨经济,词句典雅,表意委婉,内涵丰富之效。 2.关于辛弃疾词中的用典,人们也各有自己的意见: 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 甚峭。(楼静思) 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词则高矣;但时时 掉书袋,固是一病。(刘潜夫) 另据《古今词话》:“稼轩守南徐日,每开宴,必令侍 姬歌所作词,特好歌《贺新郎》,自诵其中警句:‘我见青 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多如是’,与‘不恨古人吾不见,恨 古人不见吾狂耳'。顾问坐客:‘何如?'既而作《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特置酒招客,使妓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