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及必要的历史典故。 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 方法分析作品。 (2)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 情感 情感目标 感受词人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 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南宋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宋朝统治者渡江之后, 虽一度有北上复国的志向,但这一志向很快就在声色犬马中被遗忘了, 所以,南宋的很多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会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收 复失地的决心,当看到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之后就会产生报国无门、壮
1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及必要的历史典故。 2、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 方法分析作品。 (2)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 情感。 3、情感目标 感受词人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 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南宋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宋朝统治者渡江之后, 虽一度有北上复国的志向,但这一志向很快就在声色犬马中被遗忘了, 所以,南宋的很多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会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收 复失地的决心,当看到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之后就会产生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苦闷,比如陆游、比如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词 两首》,来看一看辛弃疾是如何抒发自己这样心情的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 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解题 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古人云“登高 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髙抒怀,吟诗作赋。登得高,才望 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 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四)、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 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北方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 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 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 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 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五)、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正字正音。 2、学生齐读,把握节奏 (六)、品读诗词,把握情感 1、自读诗歌,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课文
2 志难酬的苦闷,比如陆游、比如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词 两首》,来看一看辛弃疾是如何抒发自己这样心情的。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 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解题 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古人云“登高 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登得高,才望 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 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四)、写作背景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 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北方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 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 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 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 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五)、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正字正音。 2、学生齐读,把握节奏。 (六)、品读诗词,把握情感。 1、自读诗歌,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课文
2、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你们发现了吗? 提示:借景抒情 3、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提示:楚天、江水、远山、落日、断鸿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提 楚天千里 江水无际~气势阔大、笔力道劲 磊落的胸襟 远山连绵口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楼头落日國南宋国势衰颓 新鸿声声飘枣的身世和孤寂的 心境 5、“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提示: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 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 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 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6、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 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提示:(1)看、拍、会、登
3 2、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你们发现了吗? 提示:借景抒情 3、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提示:楚天、江水、远山、落日、断鸿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提示: 5、“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提示: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 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 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 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6、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 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提示:(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 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 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 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壮志难酬的悲愤) (3)既然是登高临远,就一定会涉及一样事物—一栏杆。请看两 组诗句: (1)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岳飞《满江红》 (2)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温庭筠《望江南》 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你觉得这位流泪的英雄会“凭栏” 还是“倚栏”呢? 提示:“凭栏”需两手抚栏,直立远视,读来充满慷慨激越之气 悲凉壮阔之情。“倚栏”则身体重心全凭栏杆依托,给人一种娇弱无力 之姿,读来令人愁思如海,九曲回肠。“凭栏”更能传达出辛弃疾登上 赏心亭后产生的慷慨悲壮、悲凉壮阔的情感。 7、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 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对这些人又持什么态度呢? 张翰——乐于归隐
4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 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 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 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壮志难酬的悲愤) (3)既然是登高临远,就一定会涉及一样事物——栏杆。请看两 组诗句: (1)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岳飞《满江红》 (2)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温庭筠《望江南》 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你觉得这位流泪的英雄会“凭栏” 还是“倚栏”呢? 提示:“凭栏”需两手抚栏,直立远视,读来充满慷慨激越之气, 悲凉壮阔之情。“倚栏”则身体重心全凭栏杆依托,给人一种娇弱无力 之姿,读来令人愁思如海,九曲回肠。“凭栏”更能传达出辛弃疾登上 赏心亭后产生的慷慨悲壮、悲凉壮阔的情感。 7、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 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词人对这些人又持什么态度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反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正 桓温一一叹时光流逝 七、小结 八、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衔接 齐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自由读 2、学生齐读 三、题解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词往往用它 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扬 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看题 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具体赏析 1、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 提示: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②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5 反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正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七、小结 八、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衔接 齐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自由读。 2、学生齐读 三、题解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词往往用它 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扬 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看题 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具体赏析 1、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 提示:○1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 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