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自击节。遍问客,必使摘其疵。客多逊谢‘不可'’,或 措一二语,不契,又弗答。相台岳坷,时年最少,率然对曰: 童子何知,而敢有议?必欲如范希文以千金求《严陵记》 字之易,则晚进窃有议也。’稼轩促席使毕其说。珂曰: 前篇豪视一世,独前后二警句差相似(意谓重复),新作微 觉用事多(意谓掉书袋)耳。’稼轩大喜,酌酒谓座中曰:‘大 夫也,实中予古痼。’乃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未竟 吾侪于此,可悟入学之方 3.同学们对此,有什么见解呢?请各抒己见 五、小结 是特定的情感决定了语言的形式。辛词是用典很好的。 我们概括辛弃疾的两首词,可以说: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 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板书: 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 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歌,自击节。遍问客,必使摘其疵。客多逊谢‘不可’,或 措一二语,不契,又弗答。相台岳坷,时年最少,率然对曰: ‘童子何知,而敢有议?必欲如范希文以千金求《严陵记》 一字之易,则晚进窃有议也。'稼轩促席使毕其说。珂曰: ‘前篇豪视一世,独前后二警句差相似(意谓重复),新作微 觉用事多(意谓掉书袋)耳。'稼轩大喜,酌酒谓座中曰:‘大 夫也,实中予古痼。'乃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未竟。” 吾侪于此,可悟入学之方。 3.同学们对此,有什么见解呢?请各抒己见。 五、小结 是特定的情感决定了语言的形式。辛词是用典很好的。 我们概括辛弃疾的两首词,可以说: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 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板书: 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 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 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 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 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 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 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 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 ppt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 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 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知识预热 、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3、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 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 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 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 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 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 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
2 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 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 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 1、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 43 页“双基集萃”) 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 43 页“双基集萃”) 3、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 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 岁时参加抗金义军, 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 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 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 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 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