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分工合作。这种分工合作的生产过程,运用的就是灵活化的专业化生 产组织方式。 好莱坞也是如此,凯夫斯说:“在解体的制片公司中,电影制作被 一种新的机制一一有时称之为‘灵活专业化’的形式所取代,这样制作 电影所需要的投入都是采用一次性合作的形式。电影项目的协调人员 (通常是制片人)根据项目的需要和时间的要求(时间上的协调问题)选 拔所需的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可能经常在一起合作,但他们的合作 没有成文的约定。而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中,同样需要众多分工不同的专 业公司和个人的参与,因此,在好莱坞,各个企业以及个体的编剧、演 员、导演、导演助理、摄形师、化妆师、道具师、摄影棚工作人员等, 都“属于一个高度综合的联合系统”,他们随一个影片项目的启动而聚 集,又随一个影片项目的完成而解散,其间“…生产者非常依赖分包 合同制和自由职业者的创作。这个产业之所以欣欣向荣,靠的就是短期 合同、日常开支的最小化、购买者和销售者的互相监管,以及随时对项 目贷款、人员关系、成功或失败进行设计和调整。参与者个人之间的关 系网是稳定和持续的,而公司的制片厂则并非如此。制片厂上上下下的 雇员犹如流水的兵,有时制片厂也是临时组建的,如艺术家联合公司 (United Artists).和艺灵制片公司(Ealing)。即使工作人员是固定的 所有权也会市场有变动,如米高梅的例子。”由此可见好莱坞生产组织 形式的高度灵活性。 当然,“尽管每个电影项目显然都必须集中一批分工复杂的创作和 经营人员并且把他们统一为一个整体,但是,在整合中最重要的一点却 始终是创意概念本身”④。这不仅是好莱坞生产组织在电影生产的经验, 也是所有文化企业生产产品的法则。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的地方也 就在这里。 4)更加多样化的产品 产业集群和灵活化的专业化生产组织方式,对福特制生产组织中的 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类型化、标准化产品提出了挑战。根据不断变 化的细分市场需求,进行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成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 16
16 的分工合作。这种 分工合作的生产过程,运用的就是 灵活化的专业化生 产 组 织 方式。 好莱坞也 是如此,凯夫斯说:“ 在解体的制片公司中 ,电影制作被 一种新的机制— —有时称之为‘灵活专业化’的形 式所取代,这样制作 电 影所 需要 的投 入都 是采 用一 次性 合作 的形 式。 电影项目 的协 调人员 (通常 是制 片人 )根 据项目 的需 要和 时间 的要求 (时 间上 的协 调问 题)选 拔所需的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可能经常在一起合作,但他们的合作 没有成文的约定。而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中,同样需要众多分工不同的专 业公司和个人的参与,因此,在好莱坞,各个企业以及个体的编剧、演 员、导演、导演 助理、摄影师、化妆师、道具师 、摄影棚工作人员等, 都“属于一个高 度综合的联合系统”,他们随一个影 片项目的启动而聚 集,又随 一个影片项目的完成而解散 ,其间“……生产者非常依赖分包 合同制和自由职业者的创作。这 个产业之所以欣欣向荣 ,靠的就是短期 合同、日常开支 的最小化、购买者和销售者的互相 监管,以及随时对项 目贷款、人 员关系、成功或失败进行设 计和调整 。参与者个人之间的关 系网是稳定和持续的,而公司的制片厂则并非如此。制片厂上上下下的 雇 员犹 如流 水的 兵, 有时 制片 厂也 是临 时组 建的 ,如 艺术家 联合 公司 (United Artists)和艺灵制片公 司(Ealing)。即使工作 人员是固定的, 所有权也会市场 有变动,如米高梅的例子。”由此可 见好莱坞生产组织 形 式 的 高度灵活性 。 当然,“尽管每个电影项目显然都必须集中一批分工复杂的创作和 经营人员并且把他们统一为一个整体,但是,在整合中最重要的一点却 始终是创意概念本身”④。这不仅是好莱坞生产组织在电影生产的经验, 也是所有文化企业生产产品的法则。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的地方也 就在这里。 4 )更 加多样化 的产品 产业集群和灵活化的专业化生产组织方式,对福特制生产组织中的 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类型化、标准化产品提出了挑战。根据不断变 化的细分市场需 求,进行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成为新 的生产组织形式的
产品提供特点,而产品也就由此变得更加多样化了。在好莱坞,制片公 司之间“松散的组织和运作方式为‘独立制片’发挥创造力提供了重要 的发挥空间”,但”独立制片”也很难已失去市场的代价“来保证影片 艺的独立性”,而且大制片公司依然在以独特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 “直到1995年,好莱坞的产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着大预算的 高端电影:一类影片使用中等的价格聘请明星加盟,并由大公司投资、 发行和放映:另一类是低预算影片或‘特色’影片,这些影片都渴望… 提供一种介乎欧洲艺术电影和好莱坞主流电影之间的作品”,而“1995 年以后,…把好莱坞影片仅分咸两类可能更为准确:大预算的国际性 影片以及小预算的并较少依赖国际市场的影片。尤其后一类影片更是品 种繁多…”由此可见新生产组织方式下好莱坞电影产品的多样化特 点。 曾提出了“灵活专业化”生产理论的经济学家皮埃尔和赛伯认为, 从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组织始终存在两种方式,一是”量体裁衣” 根据顾客需求定制的灵活的生产:二是在工厂制以后发展起来的大批量 标准化生产,这两种生产此起彼落,此消彼长。在大规模的工业化浪潮 中,标准化生产方式称雄于世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信息革 命和全球化的发展,又开始向灵活的专业化的生产转变。文化生产组织 的产业化生产,受到经济规律的影响,也被裹挟在这个浪潮中,随之沉 浮。 四、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 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与文化产品的生产组织方式不同。后者意味 着怎样把大家组织起来完成产品的生产,前者则是生产文化产品过程中 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因而,前者更加深入到了产品生产的腹地,也比后 者更加具有文化生产自身的独特性。 具体地讲,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是指文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思维 方式、生产材料、产品定位及其生产指向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性特点。 从这些指标出发,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可分为作者性生产方式、配方式 生产方式和再生式生产方式三种
17 产品提供特点 ,而产品也就由此变得更加多 样化了。在好莱坞,制片公 司之间“松散的组织和运作方式为‘独立制片’发挥创造力提供了重要 的发挥空间”,但”独立制片”也很难已失去市场的代价“来保证影片 艺的独立性”,而且大制片公司依然在以独特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 “直到 1995 年,好莱坞的产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着大预算的 高端电影;一类影片使用中等的价格聘请明星加盟,并由大公司投资、 发行和放映;另一类是低预算影片或‘特色’影片 ,这些影片都渴望…… 提供一种介乎欧洲艺术电影和好莱坞主流电影之间的作品”,而“1995 年以后,……把好莱坞影片仅分咸两类可能更为准确:大预算的国际性 影片以及小预算的并较少依赖国际市场的影片。尤其后一类影片更是品 种繁多 …… ”由 此可 见新 生产 组织 方式 下好 莱坞 电影 产品 的多 样化特 点。 曾提出了“灵活专业化”生产理 论的经济学家皮埃尔 和赛伯认为, 从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组织始终存在两种方式,一是”量体裁衣”, 根据顾客需求定制的灵活的生产;二是在工厂制以后发展起来的大批量 标准化生产,这两种生产此起彼落,此消彼长。在 大 规模的工业化浪潮 中,标准化生产方 式称雄于世界。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由于信息革 命和全球化的发 展,又开始向灵活的专业化的生产 转变。文化生产组织 的产业化生产,受到经济规律的影响,也被裹挟在 这个浪潮中,随之沉 浮 。 四、 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 文化产 品的生产方式, 与文化产品的生产组织方式不同。后者意味 着怎样把大家组织起来完成产品的生产,前者则是生 产文化产品过程中 所使用的具体方 法。因而,前者更加深入到了产品生产的腹地,也比后 者更加具有文化生产自身的独特性。 具体地讲,文化 产品的生产方式, 是指文化产品在生产 过程中思维 方式 、生产材料、产品 定位及其生产指向等方面表现出 来的综合性特点。 从这些指标出发,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可分为作者 性生产方式、配方式 生 产 方 式和再生式 生产方式三种
1、作者性(原创性文化产品)生产方式-一文化产品的研发 “作者性生产方式”的名称来源于法国著名的“作者论”电影理论。 “作者论”虽然是电影的一种创作理论,但却是欧洲电影人一贯的电影 观念的反映,这种观念也同样渗透在他们的影片生产中。在此,我们借 用它米指称所有文化产品的一种生产方式。但是,这并不是在说“作者 论”的电影创作原则应当成为一部分文化产品的生产准则,我们只是将 其内涵中有关个性、自我表现以及创新等意义抽取出来,用来指称原创 性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 因此,所谓作者性生产方式,是一种祟尚自我、追求个性与创新性 的原创类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通过对生产组织、生产者、 产品及接受者等多方元素的选择而体现出来的。 在文化产业链中,采用这种生产方式的目的是进行产品的研究与 开发。 (1)个人化的文化生产组织 选择作者性生产方式进行文化产品生产的,往往是个人化的生产 组织。所谓个人化的文化生产组织,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以某一个核 心人物为中心和主导的文化产品生产单位:二是指在其文化生产及产品 中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追求的组织。它最典型的组织形态是各种以导 演为中心的摄制组、独立制片公司,以创作者为核心的图书、音乐、动 漫工作室等,同时也包括像画家、编剧那样具有鲜明个性意识的个体生 产者。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个体生产者,已经不同于历史上那些创 作只为自娱自乐、无需他人认可的艺术家、文学家。事实上在今天, 些完全得不到公众理解和认同的创造,是无法进入文化产品的社会体系 的,其生产者自然也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因此,现在的个体生产者在 标榜个性的同时也大都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公众意识(尽管这个“公 众”可能只是少数人)和或多或少的合作者。凯夫斯在其《创意产业经 济学一一艺术的商业主道》中曾经描述年轻画家的工作状态:通常租用 一间阁楼作为工作室和作品陈列室,不仅作为居住之所,也是用来接待 18
18 1、 作 者性(原创 性文化产品)生产方式---文 化产品的研发 “作者性生产方 式”的名称来源于法 国著名的“作者论 ”电影理论 。 “作者论”虽然是电影的一种创作理论,但却是欧洲电影人一贯的电影 观念的反映,这种观念也同样渗透在他们的影片生产中。在此,我们借 用它来指称所有文化产品的一种生产方式。但是,这并不是在说“作者 论”的电影创作原则应当成为一部分文化产品的生产准则,我们只是将 其内涵中有关个 性、自我表现以及创新等意义抽取 出来,用来指称原创 性 文 化 产品的生产 方式。 因此,所谓作 者性生产方式,是一 种崇尚自我、追求个 性与创新性 的原创类文化产 品的生产方式。这 种生产方式通过对生产组织 、生产者、 产 品 及 接受者等多 方元素的选择而体现出来的。 在文化产 业 链中 , 采 用 这种 生 产 方式 的 目 的是 进 行 产 品的 研 究 与 开发。 ( 1) 个人化的 文化生产组织 选 择 作 者 性 生产 方 式 进 行文 化 产 品生 产 的 ,往 往 是 个 人化 的 生 产 组织。所谓个人 化的文化生产组织,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以某一个核 心人物为中心和 主导的文化产品生产单位;二是指在 其文化生产及产品 中具有与众不同 的个性化追求的组织。它最典型的组 织形态是各种以导 演为中心的摄制 组、独立制片公 司,以创作者为核 心的图书、音乐 、动 漫工作室等,同时 也包括像画家、编剧那样具有鲜明 个性意识的个体生 产者。 需要说明 的是,这里所谓的个体 生产者,已经不同于 历史上那些创 作只为自娱自乐、无需他人认可的艺术家、文学家。事实上在今天,一 些完全得不到公众理解和认同的创造,是无法进入文化产品的社会体系 的,其生产者自然也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因此,现在的个体生产者在 标榜个性的同时也大都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公众意识(尽管 这个“公 众”可能只是少数人)和或多或少 的合作者。凯 夫斯在其《创 意产业经 济学——艺术的商业主道》中曾经描述年轻画家的工作状态:通常租用 一间阁楼作为工作室和作品陈列室,不仅作为居住之所,也是用来接待
同行业或业内人士聚会的地方:所居住的地区不仅要便于与其他画家的 接触,而且还要便于与艺术品收藏家、作家和画商的往来:画家要从事 各种社交活动,要为作品寻找向大众展示的机会,能在有一定名望的大 型美术馆展出自己的作品最为理想,合作成立艺术展馆也是一个有效途 径,最好的办法是与商业性美术馆建立合作关系。由此可见,现在的个 体文化生产者早已经是纵横交织的社会网络中的一员,是文化产业或创 意产业整个生产链上的一环。 无论是个人化文化生产组织,还是个体文化生产者,共有的特点是 规模小,人员少,产业化程度低,组织结构简单,类似于历史上的手工 “作坊”。它们常常是围绕着一个创造性人才而建构的,如一个导演, 一个演员,一个编剧,一个创作型歌手,一个作曲家,一个作家或画家 等。因而组织内以生产部门最为核心,营销部门为辅。作为组织的核心 人物,创造性人才的作用非常突出:不一定是整个组织的管理者,但一 定是组织的灵魂和精神的象征,决定着生产什么与如何生产等事关产品 品质与个性的关键问题。因而使得整个组织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个人化色 彩。这样的个人化组织如日本动漫界宫崎峻的“吉卜力”工作室、中国 电影界张艺谋的摄制组等。 (2)樂尚个性的生产者 个人化的文化生产组织在生产产品时,与“作者论”强调导演的中 心地位和决定性做用一样,非常突出核心人物精神和意志的体现。核心 人物在创作时所关注的重点,也主要是怎样进行自我表现、个性表达以 及创新等问题,对于市场需求和接受者的口味不太关心。因为在他们看 来,文化艺术作品本身就是创作者思想、情感和体验的反映,文化艺术 创作最重要的是表达自我,树立个性,而非迎合他人。或者说,在他们 眼中,接受者本来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众口难调的,他们只需要表 达出自己作为人类一员的个性,就会有知音,更何况接受者有时也有提 升自己、拓宽视野的需求。同时,传统文学艺术中“为艺术而艺术”、 创新至上等观念,对他们影响至深。这些都无疑为个性化生产组织的个 性化创作,提供了思想依据
19 同行业或业内人士聚会的地方;所居住的地区不仅要便于与其他画家的 接触,而且还要便于与艺术品收藏家、作家和画商的往来;画家要从事 各种社交活动,要为作品寻找向大众展示的机会,能在有一定名望的大 型美术馆展出自己的作品最为理想,合作成立艺术展馆也是一个有效途 径,最好的办法是与商业性美术馆建立合作关系。由此可见 ,现 在的个 体文化生产者早 已经是纵横交织的社会网络中的 一员,是文化产业或创 意 产 业 整个生产链 上的一环。 无论是个 人化文化生产组织,还 是个体文化生产者, 共有的特点是 规模小 ,人员少,产业化程度低,组 织结构简单,类 似于历史上的手工 “作坊”。它们 常常是围绕着一个创造性人才而 建构的,如一个导演, 一个演员 ,一个编剧 ,一个创作型歌手 ,一个作曲家 ,一个作家或画家 等。因而组织内 以生产部门最为核心,营销部门为 辅。作为组织的核心 人物,创造性人 才的作用非常突出:不一定是整个 组织的管理者,但一 定是组织的灵魂 和精神的象征,决定着生产什么与如 何生产等事关产品 品质与个性的关 键问题。因而使得整个组织呈现出非 常明显的个人化色 彩 。这样的个人化组织如日本动 漫界宫崎峻的“吉 卜力”工作室 、中国 电 影 界 张艺谋的摄 制组等。 ( 2)崇尚个性 的生产者 个人化 的文化生产组织在 生产产品时, 与“作者论”强调导演的中 心地位和决定性做用一样,非常突出核心人物精神和意志的体现。核心 人物在创作时所关注的重点 ,也主要是怎样进行自我表现 、个性表达以 及创新等问题,对于市场需求和接受者的口味不太关心。因为在他们看 来,文化艺术作品本身就是创作者思想、情感和体验的反映,文化艺术 创作最重要的是表达自我,树立个性,而非迎合他人。或者说,在他们 眼中,接受者本来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众口难调的,他们只需要表 达出自己作为人类一员的个性,就会有知音,更何况接受者有时也有提 升自己、拓宽视野的需求。同时,传统文学艺术中“为艺术而艺术”、 创新至上等观念,对他们影响至深。这些都无疑为个性化生产组织的个 性化创作,提供了思想依据
另外,崇尚自我、强调个性也是这些生产者们不得不采取的市场进 取姿态。凯夫斯说,年轻的画家们最重要的工作是“确立自己的创作风 格”,显示自己与他人不同的独特性。的确如此,因为只有与众不同的 锐利个性,才能在由以往和当下的无以计数的画家所构成的重重叠嶂中 脱颗而出,引人注目,也才能在大公司的标准化生产的天罗地网中撕开 一条缝隙,求取自身的生存,否则就只能被埋没、被驱逐。事实上那些 刚刚起步的、实力不强的、影响不大的和需要长久保持活力的个人化生 产组织中的作家、创作型歌手、编剧等,也无不是如此。个性是他们的 武器,用来攻取市场,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进而产生经济效益。这也就 是为什么在好莱坞几乎人人都是编剧的重要原因。 (3)创新性的文化产品 在个人化的文化生产组织里,由崇尚个性的生产者创作出来的文化 产品,以个性与创新见长,因而属于创新性文化产品。 创新性文化产品与标准化文化产品不同,在由“因袭”与”创新” 这两个极点所连接的产品中轴线上(轴线图见第一章),应明显偏于创莉 一极,属于或接近于精英文化产品。这种产品最经典的形态是艺术影片、 探索文学、先锋美术、实验戏剧等,这些作品要么发据了新的题材领域, 要么表达了新的情感内容,要么展示了新的思想观念,要么创造了新的 语言形式和表现方法…总之,因为它们在某一个或两个方面表现出了 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独特性,给人以出乎意料之外的新奇感受和深入思 考,而表现出创新特质。 但是,如果仅仅将上述产品视为创新产品的话,显然还是让人存有 质疑和有待商榷的。因为创造性活动中的创新有时并不容易界定,因为 任何产品,只要不是对某一现存产品的简单复制就可以算作是创新,然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在某一艺术领域内任何稍具新意的东西都可 以算作重要创新的话,那么这一领域就根本不具备统一的判断准则,而 临界等级评定也就失去了其价值,不能帮助消费者在众多创造性产品中 进行理性的衡量和选择,因此,对创新性产品的评定应有一个标准,而 且,制定的评定标准应该“在严格标准和宽松标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0
20 另外,崇尚自 我、强调个性也是这 些生产者们不得不采 取的市场进 取姿态 。凯夫斯说,年轻的画家们最重要的工作是“确立自己的创作风 格”,显示自己与他人不同的独特性。的确如此,因 为 只有与众不同的 锐利个性,才能在由 以往和当下的无以计数的画家所 构成的重重叠嶂中 脱颖而出,引人注 目,也才能在大公司的标准化生产 的天罗地网中撕开 一条缝隙,求取自身的生存,否则就只能被埋 没、被驱逐。事实上那些 刚刚起步的、实力不强的、影响不大的和需要长久保持活力的个人化生 产组织中的作家、创作型歌手、编剧等,也无不是如此。个性是他们的 武器 ,用来攻取市场 ,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进而产生经济效益 。这也就 是为什么在好莱坞几乎人人都是编剧的重要原因。 ( 3) 创新性的文 化产品 在个人化 的文化生产组织里,由 崇尚个性的生产者创 作出来的文化 产 品 , 以个性与创 新见长,因而属于创新性文化产 品。 创新性文化产品与标准化文化产品不同,在由“因袭”与”创新” 这两个极点所连接的产品中轴线上(轴线图见第一章),应明显偏于创新 一极,属于或接近于精英文化产品。这种产品最经典的 形态是艺术影片、 探索文学、先锋美 术、实验戏剧等,这些作品要么发掘 了新的题材领域, 要么表达了新的 情感内容,要么展示了新的思想观 念,要么创造了新的 语言形式和表现 方法……总之,因为它们在某一个或 两个方面表现出了 不 同于 其他 作品 的独 特性 ,给 人以 出乎 意料 之外 的新 奇感受 和深 入思 考 , 而 表现出创新 特质。 但是,如果仅仅将上述产品视为创新产品的话,显然 还是让人存有 质疑和有待商榷的。因为创造性活动中的创新有时并不容易界定,因为 任何产品,只要不是对某一现存产品的简单复制就可以算作是创新,然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在某一艺术领域内任何稍具新意的东西都可 以算作重要创新的话,那么这一领域就根本不具备统一的判断准则,而 临界等级评定也就失去了其价值,不能帮助消费者在众多创造性产品中 进行理性的衡量和选择,因此,对创新性产品的评定应有一个标准,而 且,制定的评定标准应该“在严格标准和宽松标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