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1(支撑课程目标1、2):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掌握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原理,学会用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认识论的区别。掌课程应知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学会利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应会具体任务2(支撑课程目标1、2):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掌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内容要求论,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任务3(支撑课程目标1、2):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到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授课建议:40学时,采用理论教学的授课形式实践目的: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应知实践形式及要求:学生根据自愿组合的原则形成社会实践小组。根据社会实践小组的应会具体兴趣和实际情况选定一个研究课题,选题可以教师指定或自选。实践小组制定实践计划,内容要求实施社会实践。整个活动在任课教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最终以多媒体课件或实践报告形(实践部分)成成果,并根据成果形式适时在班内进行交流,以此作为评分的主要依据。授课建议:8学时,采用社会实践模式1.具备较高的师德水准。2.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师资标准4.具备比较高的理论素养,具备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5.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6.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的规定,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选用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标准编写组;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书号:ISBN978-7-04-059900-8:版次:2023年2月第2版。评价与本课程具体评价与考核标准包含:课程考核组成、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及其实考核标准现方式和课程各环节考核标准。撰写人:潘郁系(教研室)主任:蒋月锋学院(部)负责人:胡晓丽时间:2023年8月12日33
33 课程应知 应会具体 内容要求 任务 1(支撑课程目标 1、2):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掌握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原理, 学会用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认识论的区别。掌 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学会利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 任务 2(支撑课程目标 1、2):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掌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 论,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任务 3(支撑课程目标 1、2):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到在经济文 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授课建议:40 学时,采用理论教学的授课形式 课程应知 应会具体 内容要求 (实践部分) 实践目的: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并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形式及要求:学生根据自愿组合的原则形成社会实践小组。根据社会实践小组的 兴趣和实际情况选定一个研究课题,选题可以教师指定或自选。实践小组制定实践计划, 实施社会实践。整个活动在任课教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最终以多媒体课件或实践报告形 成成果,并根据成果形式适时在班内进行交流,以此作为评分的主要依据。 授课建议:8 学时,采用社会实践模式 师资标准 1.具备较高的师德水准。 2.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3.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4.具备比较高的理论素养,具备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5.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6.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教材选用 标准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的规定,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 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 年版),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 年版)》 编写组;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书号:ISBN 978-7-04-059900-8;版次:2023 年 2 月 第 2 版。 评价与 考核标准 本课程具体评价与考核标准包含:课程考核组成、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及其实 现方式和课程各环节考核标准。 撰写人:潘郁 系(教研室)主任:蒋月锋 学院(部)负责人:胡晓丽 时间: 2023 年 8 月 12 日
大学物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质量标准)课程名称大学物理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课程编号开课学期010201二、三课程性质必修课公共基础课课程属性计算机科学与课程学分4适用专业技术课程学时总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64实验实践学时:0上机学时:0开课单位理学院物理系(教研室)课程名称对先修课应知应会具体要求1.掌握微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思想,能够利用微积分处理简单的物理问题。先修课程高等数学2.掌握一元函数微分和积分的计算方法。3.掌握常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4.矢量的运算。后续课程大学物理实验毕业要求课程目标1240.40.40.41.掌握质点、质点系及刚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能够凭借刚体、点电荷等物理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实现土木工程问题的建模分析,具有一定的工程创新创业意识。理解电磁场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掌握电磁场的基本定理、定律及其应用。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及其规律。能够结合电学和磁学理论剖析工程技术问题,并能够实现课程目标其改进和优化。及与毕业0.40.42.掌握简谐振动运动过程、简谐振动合成规律,会建立振动方程。0.4要求的对掌握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建立方法及其物理意义。理解光的干应关系涉、衍射现象及其应用。能分析、计算理想气体各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的功、热量、内能改变量和卡诺循环等简单循环过程的效率。能够综合利用物理知识分析工程问题中的物理规律,具备描绘内在的物理过程和确定制约因素的能力。0.20.20.23.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野,提升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及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在探索物质的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进程中,每次重大的发现和突破都引发了新领域、新方向的发展,带动了新学科、交叉学科和新技术的发展。课程概述《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由力学、热学、电磁学、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波动光学、近代物理几个模块组成,分别讨论:机械运动:热力学系统的宏观表现和统计规律:电磁场的运动规律和电磁相互作用;宏观领域的波动规律;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时空性质、微观粒子的量子运动特征和规律。34
34 大学物理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质量标准) 课程名称 大学物理 英文名称 College Physics 课程编号 010201 开课学期 二、三 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课 课程属性 必修课 课程学分 4 适用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 课程学时 总学时:64; 其中理论学时:64 实验实践学时:0 上机学时:0 开课单位 理学院 物理系(教研室) 先修课程 课程名称 对先修课应知应会具体要求 高等数学 1.掌握微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思想,能够利用微积分处理简单的 物理问题。 2.掌握一元函数微分和积分的计算方法。 3.掌握常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4.矢量的运算。 后续课程 大学物理实验 课程目标 及与毕业 要求的对 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2 4 1.掌握质点、质点系及刚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能够凭借刚体、点电 荷等物理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实现土木工程问题的建模分析,具 有一定的工程创新创业意识。理解电磁场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 掌握电磁场的基本定理、定律及其应用。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及其 规律。能够结合电学和磁学理论剖析工程技术问题,并能够实现 其改进和优化。 0.4 0.4 0.4 2.掌握简谐振动运动过程、简谐振动合成规律,会建立振动方程。 掌握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建立方法及其物理意义。理解光的干 涉、衍射现象及其应用。能分析、计算理想气体各等值过程和绝 热过程的功、热量、内能改变量和卡诺循环等简单循环过程的效 率。能够综合利用物理知识分析工程问题中的物理规律,具备描 绘内在的物理过程和确定制约因素的能力。 0.4 0.4 0.4 3. 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野,提升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社会责 任感和爱国意识。 0.2 0.2 0.2 课程概述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及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物理学 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在探索物质的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进程中,每次重大的发现 和突破都引发了新领域、新方向的发展,带动了新学科、交叉学科和新技术的发展。 《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由力学、热学、电磁学、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波动光 学、近代物理几个模块组成,分别讨论:机械运动;热力学系统的宏观表现和统计 规律;电磁场的运动规律和电磁相互作用;宏观领域的波动规律;光的干涉、衍射 和偏振;时空性质、微观粒子的量子运动特征和规律
任务一:力学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1,3)知识要点:质点运动的描述,牛顿定律及应用,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刚体定轴转动的角量描述,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学习目标: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和角速度等物理量。会求解质点运动学的两类问题。能熟练地计算变力功,理解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定理、动量定理,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理解转动惯量的概念。理解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并掌握用转动定律求解刚体转动相关问题的方法。授课建议:18学时,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习题课、讨论课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提倡小班形式进行,并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讨论、交流为主。鼓励通过网络资源、探索性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任务二:电磁学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1,3)知识要点:电场强度,静电场的高斯定律,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磁感应强度,毕奥一萨伐尔定律,磁场的高斯定理,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学习目标:掌握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及其叠加原理。能计算一些简单问题中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理解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会用高斯定理计算场强。理解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会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应强度。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会求动生电动势及感生电动势。授课建议:14学时,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习题课、讨论课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提倡以小班形式进行,并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讨论、交流为主。鼓励通过网络资源、探索性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课程应知任务三: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2,3)应会具体知识要点:简谐振动,简谐振动的应用,简谐振动的合成,机械波的产生,波内容要求速,波长,周期,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波的干涉,波的衍射,多普勒效应。学习目标: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能建立一维简谐振动的微分方程,能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写出一维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掌握据已知质点简谐振动方程建立平面简谐波波函数的方法,以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理解波的干涉和衍射。掌握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原因。授课建议:14学时,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习题课、讨论课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提倡以小班形式进行,并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讨论、交流为主。鼓励通过网络资源、探索性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任务四:光学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2,3)知识要点:光源的发光机理,光的相干性,分波振面干涉,分振幅干涉,光的衍射。学习目标:掌握光程和光程差,掌握杨氏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了解劈尖和牛顿环的应用,了解光的衍射。授课建议:4学时,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通过网络资源、探索性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任务五:分子热运动及热力学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2,3)知识要点:气体的状态,气体分子的热运动,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能量均分定理,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值过程,热力学循环和卡诺循环,热力学第二定律。学习自标:了解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理解压强、温度、内能等概念。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能计算理想气体各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的功、热量、内能改变量和卡诺循环等简单循环过程的效率。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统计意义。授课建议:12学时,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习题课、讨论课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提倡以小班形式进行,并应在教师引导下以讨论交流为主。鼓励通过网络资源、探35
35 课程应知 应会具体 内容要求 任务一:力学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 1,3) 知识要点:质点运动的描述,牛顿定律及应用,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动 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刚体定轴转动的角量描述,刚体定轴转动定律。 学习目标: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和角速度等物理量。会求解质 点运动学的两类问题。能熟练地计算变力功,理解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 掌握动能定理、动量定理,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运用守恒定 律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理解转动惯量的概念。理解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 并掌握用转动定律求解刚体转动相关问题的方法。 授课建议:18 学时,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习题课、 讨论课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提 倡小班形式进行,并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讨论、交流为主。鼓励通过网络资源、探 索性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 任务二:电磁学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 1,3) 知识要点:电场强度,静电场的高斯定律,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磁感应强度, 毕奥-萨伐尔定律,磁场的高斯定理,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 动势和感生电动势。 学习目标:掌握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及其叠加原理。能计算一些简 单问题中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理解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会用高斯定理计 算场强。理解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会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应强度。 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会求动生电动势及感生电动势。 授课建议:14 学时,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习题课、 讨论课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提 倡以小班形式进行,并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讨论、交流为主。鼓励通过网络资源、 探索性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 任务三: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 2,3) 知识要点:简谐振动,简谐振动的应用,简谐振动的合成,机械波的产生,波 速,波长,周期,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波的干涉,波的衍射,多普勒效应。 学习目标: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能建立一维简谐振动的微分方程,能根 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写出一维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掌握据已知 质点简谐振动方程建立平面简谐波波函数的方法,以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理解波 的干涉和衍射。掌握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原因。 授课建议:14 学时,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习题课、 讨论课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提 倡以小班形式进行,并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讨论、交流为主。鼓励通过网络资源、 探索性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 任务四:光学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 2,3) 知识要点:光源的发光机理,光的相干性,分波振面干涉,分振幅干涉,光的 衍射。 学习目标:掌握光程和光程差,掌握杨氏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了解劈尖和牛 顿环的应用,了解光的衍射。 授课建议:4 学时,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通过 网络资源、探索性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 任务五:分子热运动及热力学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 2,3) 知识要点:气体的状态,气体分子的热运动,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能量均 分定理,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值过程,热力学循环和卡诺循环,热力学第二定律。 学习目标:了解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理解压强、温度、内能等概 念。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能计算理想气体各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的功、热量、内 能改变量和卡诺循环等简单循环过程的效率。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统计意义。 授课建议:12 学时,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习题课、 讨论课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提 倡以小班形式进行,并应在教师引导下以讨论、交流为主。鼓励通过网络资源、探
索性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任务六:近代物理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3)知识要点: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洛伦兹变换,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学习目标:了解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及狭义相对论中同时性的相对性,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的概念。授课建议:2学时,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通过网络资源、探索性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1.具有物理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学历。2.具有高等学校教师培训经历,并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3.熟悉专业知识和时代前沿科学,了解该专业的专业知识,并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师资标准运用和补充。4.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解决物理问题。5.能遵循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规律,正确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课程。6.知识丰富,善于将专业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选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示范教材。参考教材:《大学物理》(第三版上册ISBN:9787522614113),《大学物理》(第教材选用三版下册ISBN:9787522614106),山东省教学名师梁志强教授主编,中国水利水标准电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编著过程始终以“应用型”为主旨,教材内容新颖,应用型较强。教材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述简明要,重点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考勤(课堂出勤情况)、平时作业(作业认真程度评价与和正确率)、课堂表现(课堂纪律、课堂听讲认真程度、回答问题情况等)、阶段性考核标准测评(随堂测试和期中测试)、课程报告等。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知识应用性试卷,通过试卷评分进行评价。撰写人:刘进庆系(教研室)主任:王立飞学院(部)负责人:孙海波时间:2023年8月15日36
36 索性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 任务六:近代物理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 3) 知识要点: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洛伦兹变换,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学习目标:了解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及狭义相对论中同时性的 相对性,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的概念。 授课建议:2 学时,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通过 网络资源、探索性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 师资标准 1.具有物理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学历。 2.具有高等学校教师培训经历,并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3.熟悉专业知识和时代前沿科学,了解该专业的专业知识,并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 运用和补充。 4.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解决物理问题。 5.能遵循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规律,正确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课程。 6.知识丰富,善于将专业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 教材选用 标准 选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示范教材。 参考教材:《大学物理》(第三版 上册 ISBN:9787522614113),《大学物理》(第 三版 下册 ISBN:9787522614106),山东省教学名师梁志强教授主编,中国水利水 电出版社,2023 年 2 月出版。编著过程始终以“应用型”为主旨,教材内容新颖, 应用型较强。教材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评价与 考核标准 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 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考勤(课堂出勤情况)、平时作业(作业认真程度 和正确率)、课堂表现(课堂纪律、课堂听讲认真程度、回答问题情况等)、阶段性 测评(随堂测试和期中测试)、课程报告等。 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知识应用性试卷,通过试卷评分进行评价。 撰写人:刘进庆 系(教研室)主任:王立飞 学院(部)负责人:孙海波 时间:2023 年 8 月 15 日
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质量标准)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al Experiment课程编号开课学期010202二、三课程性质课程属性必修课公共基础课3课程学分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学时总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0实验实践学时:48上机学时:0开课单位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教研室)课程名称对先修课应知应会具体要求1.熟练计算简单函数的微分、积分;先修课程高等数学2.掌握全微分的概念及其应用;3.能够将微分的概念应用到具体物理实验的误差处理中。无后续课程毕业要求课程目标2A1110.41.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通过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使b.20.20.2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培养学生不畏艰苦和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怀。课程目标0.40.30.32.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即通过物0.4及与毕业理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诸位物理前辈的科学思想,培养要求的对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应关系3.培养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基本素质,即通过物理实验课的教0.40.50.3b.4学,培养学生具备独立使用基本仪器、灵活运用基本实验方法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的能力;具备独立操作的动手能力、分析与研究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独自设计实验测量简单物理量的能力:具备独立分析实验误差、评价测量结果的能力。“大学物理实验”是为高等院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是全校理工科唯一一门独立设课的实践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系统地接受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大学物理实验”共48学时,3.0学分,分两学期完成。“大学物理实验”授课内容主要包含两大模块:第一大模块,是实验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第二大模块是必做实验项目,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常用物理仪器的操作和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测量等:第三模块是选做实验项目,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课程概述专业需要,从中选取实验项目完成。“大学物理实验”采用开放选课、小班上课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专业需要,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时间,独立操作,打破班级的概念,突出学生个性化培养。大学物理实验采用综合考评体系,加强过程考核,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分两学期进行,一学期为理论考试,一学期为操作考试。37
37 大学物理实验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质量标准) 课程名称 大学物理实验 英文名称 College Physical Experiment 课程编号 010202 开课学期 二、三 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课 课程属性 必修课 课程学分 3 适用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学时 总学时:48; 其中理论学时:0 实验实践学时:48 上机学时:0 开课单位 理学院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教研室) 先修课程 课程名称 对先修课应知应会具体要求 高等数学 1. 熟练计算简单函数的微分、积分; 2. 掌握全微分的概念及其应用; 3. 能够将微分的概念应用到具体物理实验的误差处理中。 后续课程 无 课程目标 及与毕业 要求的对 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2 4 11 1.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通过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使 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 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培养学生不畏艰苦和 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怀。 0.2 0.2 0.2 0.4 2. 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即通过物 理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诸位物理前辈的科学思想,培养 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0.4 0.4 0.3 0.3 3. 培养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基本素质,即通过物理实验课的教 学,培养学生具备独立使用基本仪器、灵活运用基本实验方法、 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的能力;具备独立操作的动手能力、分析与 研究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独自设计 实验测量简单物理量的能力;具备独立分析实验误差、评价测 量结果的能力。 0.4 0.4 0.5 0.3 课程概述 “大学物理实验”是为高等院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 是全校理工科唯一一门独立设课的实践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系统地接受实验方 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大学物理实验”共 48 学时,3.0 学分,分两学期完成。 “大学物理实验”授课内容主要包含两大模块:第一大模块,是实验误差理论 及数据处理;第二大模块是必做实验项目,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常用物理仪器的操 作和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测量等;第三模块是选做实验项目,学生根据个人兴趣、 专业需要,从中选取实验项目完成。 “大学物理实验”采用开放选课、小班上课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个人兴趣、 专业需要,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时间,独立操作,打破班级的概念,突出学生 个性化培养。 大学物理实验采用综合考评体系,加强过程考核,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期末考试分两学期进行,一学期为理论考试,一学期为操作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