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生态环境教育 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力的迅猛提高,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 富,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构成全球 性危机,直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及其未来。由此,生态环境问题,已受到科学家、广大 公众和各国政府的强烈关注和髙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性课题。 在教育领域中,加强对受教育者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以及对生态环境教育重新定 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界的共识。生态环境教育在不长的时 间里就被各国人士普遍接受,这在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第一节生态环境教育发展概况 国际生态环境教育发展概况 国际环境教育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伴随全球性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出现严 重危机机,人类必需扭转这一趋势的紧迫的社会需求下,应运而生的一项新的教育内容。 环境教育学家王民(1996)把它分为自发阶段、推动阶段和全面开展三个时期 (一)自发阶段(1950-1970年) 本世纪中叶开始,造成上百乃至数千人中毒或死亡的环境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如比利 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造成几千人发病,60人死亡;日本”水俣事件"(1953),造成 180人病,50多人死亡;日本咪糠油事件"(1968),造成10000爹多人中毒,16人死亡等等,被 人们称为八大公害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强烈关注。由于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和 广泛使用,大工业日益发展的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环境问题也随之发展且逐步恶化,50 年代形成了第一次环境问题的高潮。 (二)推动阶段(1970-1990年) 科技领域揭示出地球生物圈所发生的宏观危机,到了70年代,已引起世界各国政治家 的严重关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了一系列环境教育会 议,对推动各国加强环境教育起了积极作用。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中,提出:应该建立国际环 境教育项目,环境教育的进行应采用跨学科途径,在校内和校外都需要进行,在各教育层 次都需要进行。环境教育主要是针对公众,特别是普通公民。要教育他们采用力所能及的 步骤来管理和调控他们的环境。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环境教育就从此逐渐开展起来。 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国际环境教育项目(IEP)。该项 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各国政府和国家的、地区的、国际的机构将环境教育纳入正规与非 正规的教育系统中,使受教育者:
第九章 生态环境教育 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力的迅猛提高,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 富,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构成全球 性危机,直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及其未来。由此,生态环境问题,已受到科学家、广大 公众和各国政府的强烈关注和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性课题。 在教育领域中,加强对受教育者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以及对生态环境教育重新定 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界的共识。生态环境教育在不长的时 间里就被各国人士普遍接受,这在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第一节 生态环境教育发展概况 一、国际生态环境教育发展概况 国际环境教育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伴随全球性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出现严 重危机机,人类必需扭转这一趋势的紧迫的社会需求下,应运而生的一项新的教育内容。 环境教育学家王民(1996)把它分为自发阶段、推动阶段和全面开展三个时期: (一)自发阶段(1950-1970 年) 本世纪中叶开始,造成上百乃至数千人中毒或死亡的环境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如比利 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造成几千人发病,60 人死亡;日本"水俣事件"(1953),造成 180 人病,50 多人死亡;日本咪糠油事件"(1968),造成 10000 多人中毒,16 人死亡等等,被 人们称为八大公害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强烈关注。由于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和 广泛使用,大工业日益发展的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环境问题也随之发展且逐步恶化,50 年代形成了第一次环境问题的高潮。 (二)推动阶段(1970-1990 年) 科技领域揭示出地球生物圈所发生的宏观危机,到了70年代,已引起世界各国政治家 的严重关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了一系列环境教育会 议,对推动各国加强环境教育起了积极作用。 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中,提出:应该建立国际环 境教育项目,环境教育的进行应采用跨学科途径,在校内和校外都需要进行,在各教育层 次都需要进行。环境教育主要是针对公众,特别是普通公民。要教育他们采用力所能及的 步骤来管理和调控他们的环境。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环境教育就从此逐渐开展起来。 197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国际环境教育项目(IEEP)。该项 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各国政府和国家的、地区的、国际的机构将环境教育纳入正规与非 正规的教育系统中,使受教育者:
①提高对环境中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诸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认识 获得为理解环境、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责仼感和技能 发展个人的、群体的、社会的新的行为模式及道德责任,以保护和改善环境。 1977年,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在前苏联第比利斯召开,并发表了《第比利斯宣言》。宣 言指出,环境教育应当为一切年龄的人、在一切水准上、在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中进行。 1987年,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为90年代及更长远的将来制定了 国际环境教育与培训策略,并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美学等不同角度全面阐述了人 与环境之间的相亘联系。会议建议,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环境教育的10年(王明,1996)。 与此同时,70年代自然科学家已意识到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迫近,意识到人类必须帮助 拯救日趋大量灭绝中的动植物 (三)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与环境教青的全面展开(90年代以来) 到80年代,世界人口激増、全球性的大气污染、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已使生态环境问 题超越了国界,发展成为整个地球生物圈的危机,环境危机已威胁到全人类的未来,广大 公众和政府官员都意识到,第二次环境问题的高潮已经到来(王红旗,1999 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和重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 会,1992),并迅速联系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各国政府都认识到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 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至关重要。《21世纪议程》第36章″提高环境意识″中指出:"目前 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内在联系的意识仍然相当缺乏。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以加强 环境无害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和行动”。并明确提出了:"从小学学龄到成年 都接受环境与发展的教育”的措施。 1995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组织的"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 需要″地区研讨会,在希腊雅典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 ①进一步明确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信息与传统的环境教育相结合,对环境教育重 新定向 ②在正规和非正规环境教育中,应该将关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 来,因为,它们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这种结合是环境教育重新嗣后必须采用的 一种新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③环境教育的基本框架包括:目标、内容、方法、效果评估等都必须重新定向 ④环境教育要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经常化,不能将环境教育看作可有可无的、额外 的负担,或仅将环境教育视为某一单科教育的补充性的内容。 现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教育列为一项基本教育,并且认识到:开展环境教育是 切实保护环境的需要,也是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条件和必要保证(王民,1996)。环境教育重新定向的内涵主要有两点 (1)促进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① 提高对环境中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诸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认识; ② 获得为理解环境、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 ③ 发展个人的、群体的、社会的新的行为模式及道德责任,以保护和改善环境。 1977 年,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在前苏联第比利斯召开,并发表了《第比利斯宣言》。宣 言指出,环境教育应当为一切年龄的人、在一切水准上、在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中进行。 1987 年,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为 90 年代及更长远的将来制定了 国际环境教育与培训策略,并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美学等不同角度全面阐述了人 与环境之间的相亘联系。会议建议,20 世纪 90 年代为国际环境教育的 10 年(王明,1996)。 与此同时,70 年代自然科学家已意识到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迫近,意识到人类必须帮助 拯救日趋大量灭绝中的动植物。 (三)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与环境教青的全面展开(90 年代以来) 到 80 年代,世界人口激增、全球性的大气污染、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已使生态环境问 题超越了国界,发展成为整个地球生物圈的危机,环境危机已威胁到全人类的未来,广大 公众和政府官员都意识到,第二次环境问题的高潮已经到来(王红旗,1999)。 90 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和重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 会,1992),并迅速联系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各国政府都认识到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 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至关重要。《21 世纪议程》第 36 章"提高环境意识"中指出:"目前 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内在联系的意识仍然相当缺乏。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以加强 环境无害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和行动"。并明确提出了:"从小学学龄到成年 都接受环境与发展的教育"的措施。 1995 年 6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组织的"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 需要"地区研讨会,在希腊雅典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 ① 进一步明确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信息与传统的环境教育相结合,对环境教育重 新定向; ②在正规和非正规环境教育中,应该将关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 来,因为,它们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这种结合是环境教育重新嗣后必须采用的 一种新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③环境教育的基本框架包括:目标、内容、方法、效果评估等都必须重新定向; ④环境教育要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经常化,不能将环境教育看作可有可无的、额外 的负担,或仅将环境教育视为某一单科教育的补充性的内容。 现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教育列为一项基本教育,并且认识到:开展环境教育是 切实保护环境的需要,也是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条件和必要保证(王民,1996)。环境教育重新定向的内涵主要有两点: (1)促进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当地人有效参与生态环境活动是环境教育成功的关键 二、中国环境教育发展概况 鉴于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因而生态环境意识 偏低。尽管政府和科学界做了大量工作,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不治众、执法难的情 况还比较严峻。例如,当前不少地方″吃野味"的风气盛行,一些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被偷 上餐桌,越是濒危等级髙的价位也越髙。据调査野味上餐桌的情况主要岀现在髙级餐厅酒 楼。仅此一例足可以说明″环境保护法″、″野生生物保护法ˆ固然重要,但仅仅靠法律显然 是不够的。通过深入开展环境教育,迅速提高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 识,是当前环境保护事业中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 我国环境教育主要在两个领域中进行。一方面是面向全社会的公众教育,第二方面是 通过教育改革,把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到大、中、小学校的教育体系 中国环境教育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也经历了起步、发展、 发展新阶段三个时期(王明,1996)。环境教育既是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服务的,而且也 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我国环境教育发展历程 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73-1983年) 973年8月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 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试行),环境教育工作也随之起步。随后,《只有一个地球》、《寂 静的春天》等介绍国外环境保护的丛书出版,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79年9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对环境教育作 出了明确的规定 1979年11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教育委员会在河北保定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 建议:①在广州、辽宁、甘肃、上海、湖南、黑龙江和北京等地进行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试 点工作。②在髙中增设环境地学课。随后,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分别编写出版 了《环境地学》教材。 1981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中小学要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同年,中国环境学会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秦皇岛召开。 会议提出:推广试点经验,接下来应开始进行教师培训和教材编辑出版问题 1983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教育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建议:增加高中 地理的授课时数;组织编写、岀版环境科学及环境保护等选修课教材;加强中小学师资培 训;重视青少年的课外环境教育。会议建议文化部门组织力量编写环境保护趣味性读物, 拍摄有关环境保护的电影片、幻灯片等
(2)当地人有效参与生态环境活动是环境教育成功的关键 二、中国环境教育发展概况 鉴于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因而生态环境意识 偏低。尽管政府和科学界做了大量工作,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不治众、执法难的情 况还比较严峻。例如,当前不少地方"吃野味"的风气盛行,一些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被偷 上餐桌,越是濒危等级高的价位也越高。据调查野味上餐桌的情况主要出现在高级餐厅酒 楼。仅此一例足可以说明"环境保护法"、"野生生物保护法"固然重要,但仅仅靠法律显然 是不够的。通过深入开展环境教育,迅速提高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 识,是当前环境保护事业中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 我国环境教育主要在两个领域中进行。一方面是面向全社会的公众教育,第二方面是 通过教育改革,把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到大、中、小学校的教育体系。 中国环境教育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也经历了起步、发展、 发展新阶段三个时期(王明,1996)。环境教育既是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服务的,而且也 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我国环境教育发展历程 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73-1983 年) 1973 年 8 月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 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试行),环境教育工作也随之起步。随后,《只有一个地球》、《寂 静的春天》等介绍国外环境保护的丛书出版,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79 年 9 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对环境教育作 出了明确的规定。 1979 年 11 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教育委员会在河北保定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 建议:①在广州、辽宁、甘肃、上海、湖南、黑龙江和北京等地进行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试 点工作。②在高中增设环境地学课。随后,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分别编写出版 了《环境地学》教材。 1981 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中小学要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同年,中国环境学会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秦皇岛召开。 会议提出:推广试点经验,接下来应开始进行教师培训和教材编辑出版问题。 1983 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教育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建议:增加高中 地理的授课时数;组织编写、出版环境科学及环境保护等选修课教材;加强中小学师资培 训;重视青少年的课外环境教育。会议建议文化部门组织力量编写环境保护趣味性读物, 拍摄有关环境保护的电影片、幻灯片等
这几次会议对我国教育系统开展环境教育起了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认 识到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投入这项工作。 2.发展阶段(198-1992年) 1983年,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公众教育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1987年,国家教委在制定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中强调了能源、环保、生态等教育要渗透在相关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并提出在少 数有条件的学校,可试验单独设课或开设讲座等进行环境教育。 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要求普通高中开设 环境保护选修课。北京市、湖南省教育部门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岀版了《环境保护》 选修课本。之后,各地也陆续组织编写了适合教学或自学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课本、课外读 这10年也是我国政府实施自然保护行动最多的时期,大规模的自然资源普查,数百个 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相继建立,有关自然资源保护法获得通过,各级新闻媒体有关自然 保护的报导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以及许多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项目也开始在我国实施。这 些丰富的活动,为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垫定了丰厚的基础 3.环境教育发展新阶段(1992年至今) 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发大会( UNCED)的召开,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确立,使全世界自 然保护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教育的深入进行迈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 教育也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 1992年11月国家教委与国家环保局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把环境教育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应有的 髙度。在这次会议纪要中强调提岀:大力推动中小学环境教育,不断提高青年一代的环境 意识。并提出了首先要搞好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的培训。而且特别提出了″各类师范院 校要开设环保选修课或专业讲座,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应到查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要求"。 1994年3月,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其 中强调:"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强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 灌输。在小学《自然》课程,中学《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内容;在髙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 业,如环境学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髙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 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还提出:"有必要制定方案,促进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 采取措施,鼓励青年参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活动。组建各种青年环境保护团体,有组 织地参与可持续发展;在青年中树立各种环境保护先进典型;继续在青年中开展植树造林 等绿色工程活动;鼓励青年做生活方式变革的表率,在青年中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
这几次会议对我国教育系统开展环境教育起了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认 识到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投入这项工作。 2.发展阶段(1983-1992 年) 1983 年,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公众教育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1987 年,国家教委在制定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中强调了能源、环保、生态等教育要渗透在相关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并提出在少 数有条件的学校,可试验单独设课或开设讲座等进行环境教育。 1990 年,国家教委颁布《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要求普通高中开设 环境保护选修课。北京市、湖南省教育部门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出版了《环境保护》 选修课本。之后,各地也陆续组织编写了适合教学或自学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课本、课外读 物。 这10年也是我国政府实施自然保护行动最多的时期,大规模的自然资源普查,数百个 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相继建立,有关自然资源保护法获得通过,各级新闻媒体有关自然 保护的报导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以及许多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项目也开始在我国实施。这 些丰富的活动,为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垫定了丰厚的基础。 3.环境教育发展新阶段(1992 年至今) 1992 年里约联合国环发大会(UNCED)的召开,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确立,使全世界自 然保护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教育的深入进行迈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 教育也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 1992 年 11 月国家教委与国家环保局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把环境教育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应有的 高度。在这次会议纪要中强调提出:大力推动中小学环境教育,不断提高青年一代的环境 意识。并提出了首先要搞好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的培训。而且特别提出了"各类师范院 校要开设环保选修课或专业讲座,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应到~查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要求"。 1994 年 3 月,通过《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其 中强调:"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强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 灌输。在小学《自然》课程,中学《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内容;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 业,如环境学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 在《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还提出:"有必要制定方案,促进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 "采取措施,鼓励青年参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活动。组建各种青年环境保护团体,有组 织地参与可持续发展;在青年中树立各种环境保护先进典型;继续在青年中开展植树造林 等绿色工程活动;鼓励青年做生活方式变革的表率,在青年中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
观念,倡导富裕和繁荣的新观念,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由此可见在迈向21世纪之际 我国教育战略正在更新,促进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正成为我国教育的时代特征(王 明,1996)。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环境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政府重视,教育界积极努力,并且重视 国际环境教育的新动向和新信息,坚持改革开放,所以已取得显著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 看到,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国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保护意识急待培养提髙。加之升学 教育压力很大,素质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态环境教育还急待加强,在 职基础教育师培工作面大,各地区、各学校的发展尚不平衡。在今后更广泛,深入地进行 生态环境教育中,需要进一步明确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指导原则、内容与实施途径, 使生态环境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王明,1996)。 (二)、生态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生态环境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较髙水平的环境教育师资队伍。鉴于环境教 育的战线特别的长,从学生中的儿童、少年,直到勇敢上进的青年,从社会公众中的工人、 农民、知识分子到干部,直到老人。加之,生态环境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职的各级教师 都没有系统学过。所以生态环境教育的师培工作分两条线进行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 1.职前教育 主要通过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进行。1991年,国家教委师范司和国家环保局宣教 司,联合举办了″全国部分师范院校环境教育硏讨会″(沈阳)。各院校对环境教育十分重视, 在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中,成立了″环境科学系″。更多的院校在一些系科中开设了与环境学 有关的课程,例如:在地理系开设″环境学概论",在生物系开设"生态学概论”、"保护生物 学″,在化学系开设″环境化学″等。还有一些髙等师范院校开设了跨系科的″发展与环境″、 环境学原理″、"保护生物学″等选修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在中学面授其主修科目过程中 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也能兼顾髙中″环境教育ˆ″选修课的教师。生态环境教育内容也必将 融入到21世纪髙等院校相关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内容中去,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 远意义。 2.在职培训 方面在各级各类教育学院、教师进修校,通过开设生态环境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及 举办环境教育短训班开展环境教育。另一方面由政府生态环保职能部门,对保护区管理人 员进行专业短训也十分重要 80年代以来,我国在环境教育师资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仍不平衡,还 有大部分教师对这一新领域不够熟悉;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知识、 技能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主要问题在于,环境教育本身正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进程 之中。因此,培训工作正在重新定向:在内容上应包括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科学理论、技能、 方法两个方面。在培训目标上:应当使教师能够根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原理,阐明当
观念,倡导富裕和繁荣的新观念,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由此可见在迈向 21 世纪之际, 我国教育战略正在更新,促进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正成为我国教育的时代特征(王 明,1996)。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环境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政府重视,教育界积极努力,并且重视 国际环境教育的新动向和新信息,坚持改革开放,所以已取得显著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 看到,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国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保护意识急待培养提高。加之升学 教育压力很大,素质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态环境教育还急待加强,在 职基础教育师培工作面大,各地区、各学校的发展尚不平衡。在今后更广泛,深入地进行 生态环境教育中,需要进一步明确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指导原则、内容与实施途径, 使生态环境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王明,1996)。 (二)、生态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生态环境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较高水平的环境教育师资队伍。鉴于环境教 育的战线特别的长,从学生中的儿童、少年,直到勇敢上进的青年,从社会公众中的工人、 农民、知识分子到干部,直到老人。加之,生态环境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职的各级教师 都没有系统学过。所以生态环境教育的师培工作分两条线进行: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 1.职前教育 主要通过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进行。1991 年,国家教委师范司和国家环保局宣教 司,联合举办了"全国部分师范院校环境教育研讨会"(沈阳)。各院校对环境教育十分重视, 在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中,成立了"环境科学系"。更多的院校在一些系科中开设了与环境学 有关的课程,例如:在地理系开设"环境学概论",在生物系开设"生态学概论"、"保护生物 学",在化学系开设"环境化学"等。还有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了跨系科的"发展与环境"、 "环境学原理"、"保护生物学"等选修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在中学面授其主修科目过程中 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也能兼顾高中"环境教育"选修课的教师。生态环境教育内容也必将 融入到 21 世纪高等院校相关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内容中去,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 远意义。 2.在职培训 一方面在各级各类教育学院、教师进修校,通过开设生态环境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及 举办环境教育短训班开展环境教育。另一方面由政府生态环保职能部门,对保护区管理人 员进行专业短训也十分重要。 80 年代以来,我国在环境教育师资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仍不平衡,还 有大部分教师对这一新领域不够熟悉;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知识、 技能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主要问题在于,环境教育本身正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进程 之中。因此,培训工作正在重新定向:在内容上应包括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科学理论、技能、 方法两个方面。在培训目标上:应当使教师能够根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原理,阐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