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单靠技术手段和用工业文 明的思维定式去保护、去修补生态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类终于认识到,生态 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社会文明衍进的问题。当可持续 发展论被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之后,生物多样性保护出现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第一节人类文明的演进及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人类在自然进化中的地位 至今在我国南端热带原始森林中,主要是云南、西藏及海南岛一些极为偏远而狭窄的地区, 还生活着一些种群数量很少的长臂猿。它们多数营家庭式生活,即由一对成年猿和2-3只不同 年龄的子女组成的小群,营完全的树栖生活。幼猿要9岁左右方能性成熟,每胎产1仔。它们在 进化等级上是与人类最为相近的动物。 长臂猿属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参与生态系统中一切活动,既可以以其它动物为食, 也可能成为其它动物的食物,并受各种密度和非密度因素的制约,而被限制在一个合适的种群 密度水平上。就目前的情况看来,它们已没有条件再进化到人 但在远古的历史年代,确有一类猿,它们因某种原因被迫从树上下到了地面,并最终从动物 中分化出来,进化成了人类。人类作为最年轻的生物,进化的最新成果,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 从此,地球上大自然的生命史上,掀开了最壮丽,也可能是最悲怆的一页。人类除了仍具有动物 的一些属性外,最显的特点是人有了意识,有意识的劳动,有意识的创造,有意识的改造世界,从 此地球上大自然的正常进化被人类所干扰 人类在发展中,逐步建立起以人类的生存、享受、发展为中心的全球体系。地球上的万物, 都被人的意识分为两类即有益于人类和有售于人类。于是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凡是有益的尽 可能的被发展扩大;有害的则最大限度的被控制或消亡。在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意识的驱使下, 人类的活动连续不断地干扰和改变着生物进化的进程。严峻的现实已经证明,伴随着人类生产 力的日益强大,人们可以并正在大规模的改变着自然环境。其结果是,一方面人工选择使生物变 异的保存率增加了,培养了很多动植物品系、品种,使生物的进化偏离原有的轨道,偏向有利于 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但这些人为的品种,多数已不能独立在野外生存,而表现出对人工条件较 强的依赖性,完全成了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如水稻之父袁隆平开创的双杂交水稻的品系,还有无 籽西瓜,脐橙等植物优良品种,以及集约化的产蛋鸡,人工饲养的美国兰狐,中国的金鱼品系等。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改变了生态系统中原有的生存空间。而系统中原有的各种生物 物种,在与人类的竞争中先后失败,有的消失、有的种群在人的胁迫下变弱,濒临灭绝。 这种影响,对营养等级越髙的物种,往往更容易受到伤害,如鹰科中的猛禽、金雕、秃莺
第八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从 20 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单靠技术手段和用工业文 明的思维定式去保护、去修补生态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类终于认识到,生态 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社会文明衍进的问题。当可持续 发展论被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之后,生物多样性保护出现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演进及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一、人类在自然进化中的地位 至今在我国南端热带原始森林中,主要是云南、西藏及海南岛一些极为偏远而狭窄的地区, 还生活着一些种群数量很少的长臂猿。它们多数营家庭式生活,即由一对成年猿和 2-3 只不同 年龄的子女组成的小群,营完全的树栖生活。幼猿要 9 岁左右方能性成熟,每胎产 1 仔。它们在 进化等级上是与人类最为相近的动物。 长臂猿属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参与生态系统中一切活动,既可以以其它动物为食, 也可能成为其它动物的食物,并受各种密度和非密度因素的制约,而被限制在一个合适的种群 密度水平上。就目前的情况看来,它们已没有条件再进化到人。 但在远古的历史年代,确有一类猿,它们因某种原因被迫从树上下到了地面,并最终从动物 中分化出来,进化成了人类。人类作为最年轻的生物,进化的最新成果,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 从此,地球上大自然的生命史上,掀开了最壮丽,也可能是最悲怆的一页。人类除了仍具有动物 的一些属性外,最显的特点是人有了意识,有意识的劳动,有意识的创造,有意识的改造世界,从 此地球上大自然的正常进化被人类所干扰。 人类在发展中,逐步建立起以人类的生存、享受、发展为中心的全球体系。地球上的万物, 都被人的意识分为两类,即有益于人类和有害于人类。于是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凡是有益的尽 可能的被发展扩大;有害的则最大限度的被控制或消亡。在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意识的驱使下, 人类的活动连续不断地干扰和改变着生物进化的进程。严峻的现实已经证明,伴随着人类生产 力的日益强大,人们可以并正在大规模的改变着自然环境。其结果是,一方面人工选择使生物变 异的保存率增加了,培养了很多动植物品系、品种,使生物的进化偏离原有的轨道,偏向有利于 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但这些人为的品种,多数已不能独立在野外生存,而表现出对人工条件较 强的依赖性,完全成了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如水稻之父袁隆平开创的双杂交水稻的品系,还有无 籽西瓜,脐橙等植物优良品种,以及集约化的产蛋鸡,人工饲养的美国兰狐,中国的金鱼品系等。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改变了生态系统中原有的生存空间。而系统中原有的各种生物 物种,在与人类的竞争中先后失败,有的消失、有的种群在人的胁迫下变弱,濒临灭绝。 这种影响,对营养等级越高的物种,往往更容易受到伤害,如鹰科中的猛禽、金雕、秃莺
等,猫科中的虎、豹等,多数已数量锐减,在野外已难以见到,大部分已成为濒危物种,而 被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和一、二、三级保护植物。特别是栖息地的丧失,使物种 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往往给一些物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我国的白鳝豚和中华饵,由于长 江水电大坝一个个先后建造,阻断了它们生殖迥游的必经路线,虽然政府和保护生物学 家为白鳝豚重新提供了一些长江故道作新的家园;为中华饲人工繁育出数以百万计的幼 鱼苗,年年陆续放入长江。但最新的讯息是,几年过去了,中华饵已初离困境,而自鳝豚的 种群数量仍然在迅速下降。自鳝豚已跌入生物学上已灭绝的境地(胡龙成,1994),中华鲟 也仍未完全脱离险境(何学福,1995)0 、人类文明的演进 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 的历史。人与自然到底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在人类思想史中,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 重大课题。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的发展, 也自然的经过了从蒙昧、野蛮,而逐步迈入文明社会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进入文明 社会演替到今,大体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四个阶段。 1.采猎文明时期 在 表9-1人类文明发展的四个阶段 「文明类型 对自然的态度 环境问题 人类对策 的采 采猎文明 公元前200万年至公 依赖自然 不存在 听天由命 元前1万年 猎文 公元前1万年至公 砍伐森林、地力下 明时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元18世纪 降,水土流失等 收童经】期, 地区性公害~全球 工业文明 公元18世纪至今天 征服自然 环境保护人类 性公害 的祖 后工业文明 今天一未来 善待自然 全球性灾难待解决 可持续发魔先靠 (张坤明可持续发展论 采集 植物 的种子、野生果实、幼叶、嫩枝芽等植物性食物,同时捕捉昆虫、鱼虾和猎取各种兽类 等动物性食物为生。由于当时人的群体数量在大自然中的比例还很小,虽然已开始使用 工具,但工具都很原始,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所以当时的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还很 小,不存在环境问题。 2.农业文明阶段 大约从公元前1万年前起,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工具进步了,从刀耕火种发 展到砍伐森林,或改造湿地成为农田;狞猎发展到人工圈养驯化野生动物,这样粮食和肉 类均能得到保证。与此同时,对自然界的人为改造、干扰,甚至破坏,也一再引起各类问
等,猫科中的虎、豹等,多数已数量锐减,在野外已难以见到,大部分已成为濒危物种,而 被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和一、二、三级保护植物。特别是栖息地的丧失,使物种 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往往给一些物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我国的白鳝豚和中华饵,由于长 江水电大坝一个个先后建造,阻断了它们生殖迥游的必经路线,虽然政府和保护生物学 家为白鳝豚重新提供了一些长江故道作新的家园;为中华饲人工繁育出数以百万计的幼 鱼苗,年年陆续放入长江。但最新的讯息是,几年过去了,中华饵已初离困境,而自鳝豚的 种群数量仍然在迅速下降。自鳝豚已跌入生物学上已灭绝的境地(胡龙成,1994),中华鲟 也仍未完全脱离险境(何学福,1995)o 二、人类文明的演进 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 的历史。人与自然到底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在人类思想史中,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 重大课题。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的发展, 也自然的经过了从蒙昧、野蛮,而逐步迈入文明社会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进入文明 社会演替到今,大体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四个阶段。 1. 采猎文明时期 在 远 古 的 采 猎 文 明 时 期 , 人 类 的 祖 先 靠 采 集 植 物 的种子、野生果实、幼叶、嫩枝芽等植物性食物,同时捕捉昆虫、鱼虾和猎取各种兽类 等动物性食物为生。由于当时人的群体数量在大自然中的比例还很小,虽然已开始使用 工具,但工具都很原始,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所以当时的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还很 小,不存在环境问题。 2. 农业文明阶段 大约从公元前 1 万年前起,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工具进步了,从刀耕火种发 展到砍伐森林,或改造湿地成为农田;狞猎发展到人工圈养驯化野生动物,这样粮食和肉 类均能得到保证。与此同时,对自然界的人为改造、干扰,甚至破坏,也一再引起各类问
题。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继而引起的山洪爆发,导致河流淤塞、改道、决 口经常发生,危及人类的生存。 3.工业文明阶段 从公元18世纪起,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阶段。围绕牛顿三大定律为理论基础,蒸汽机、内 燃机、电动机、飞机相继出现,人类的生产工具有了质的飞跃。流水线生产,使人类劳动出现了 规模化的大工业生产,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以成百倍、千倍、万倍的提高。丰厚的物质文明,使 人类上层建筑一一哲学界以培根和笛卡尔为代表,提出了"驾驱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的机械论 思想。并很快影响全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企图征服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创造新文明。于是 人定胜天″一度成了我们人类的口号。无节制的森林砍伐,大规模的湿地改田园,草原变田土; 无节制的乱捕滥猎,使千百万年进化发展起来的生物群落,被人类的活动所破坏,大量物种遭到 灭绝或进入濒临灭绝的境地 与此同时,全球人口急剧增加,迫使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索取加剧。这样的情况,首先在工 业文明最先兴起的欧洲、北美出现,许多珍贵的动植物先后在这些地区率先灭绝。当进入20世 纪,工业文明延伸到全世界各地以后,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酸雨、土地荒漠化和化学 品污染,已对全球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威胁。正如恩格斯早在1个多世纪之前指出的那样"我们不 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到了20世纪 6070年代,世界上多数人已经再也不相信什么"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认识和提法,"人类必须 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已经被许多学者提出 4.后工业文明阶段的开始。 到了却世纪末期,世界上部分国家已率先迈入后工业文明时代(信息时代)。随着电子时代、 讯息时代的到来,生产力的发展已到了成几何级数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 且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经提出(邓小平,1978) 这时少数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出现了惊人的浪费。如果全世界都照这样的生活方 式消耗资源,要8个地球才能供应得上全人类的需求。然而许多发达国家的自然资源,在他们工 业文明的初期已被大量消耗掉了,或者还有资源,也要贮存着维护环境;而大多数贫穷落后的国 家、地区的人群,只. 能靠牺牲资源来维持生存。 于是地球的大环境发生迅速恶化的势头:温室效应导致两极冰山熔化,海平面升高,南极洲 臭氧层的空洞大到2千多万平方公里,而且南北两半球上空臭氧层的厚度已减薄了20%以上,短 波紫外线的侵袭,已严重威胁全球的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震惊全球的化学公害事件一再发生; 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严重的形势教育着人类,人类正在觉醒。通过长期 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终于有了最新的认识一—-″可持续发 展论"。修补式的保护,事实证明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于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物种的 保护,只有通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可能实现人类憧憬的目标
题。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继而引起的山洪爆发,导致河流淤塞、改道、决 口经常发生,危及人类的生存。 3.工业文明阶段 从公元 18 世纪起,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阶段。围绕牛顿三大定律为理论基础,蒸汽机、内 燃机、电动机、飞机相继出现,人类的生产工具有了质的飞跃。流水线生产,使人类劳动出现了 规模化的大工业生产,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以成百倍、千倍、万倍的提高。丰厚的物质文明,使 人类上层建筑一一哲学界以培根和笛卡尔为代表,提出了"驾驱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的机械论 思想。并很快影响全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企图征服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创造新文明。于是 "人定胜天"一度成了我们人类的口号。无节制的森林砍伐,大规模的湿地改田园,草原变田土; 无节制的乱捕滥猎,使千百万年进化发展起来的生物群落,被人类的活动所破坏,大量物种遭到 灭绝或进入濒临灭绝的境地。.. 与此同时,全球人口急剧增加,迫使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索取加剧。这样的情况,首先在工 业文明最先兴起的欧洲、北美出现,许多珍贵的动植物先后在这些地区率先灭绝。当进入 20 世 纪,工业文明延伸到全世界各地以后,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酸雨、土地荒漠化和化学 品污染,已对全球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威胁。正如恩格斯早在 1 个多世纪之前指出的那样"我们不 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到了 20 世纪 60~70 年代,世界上多数人已经再也不相信什么"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认识和提法,"人类必须 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已经被许多学者提出。.. 4.后工业文明阶段的开始。 到了却世纪末期,世界上部分国家已率先迈入后工业文明时代(信息时代)。随着电子时代、 讯息时代的到来,生产力的发展已到了成几何级数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 且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经提出(邓小平,1978)。.. 这时少数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出现了惊人的浪费。如果全世界都照这样的生活方 式消耗资源,要 8 个地球才能供应得上全人类的需求。然而许多发达国家的自然资源,在他们工 业文明的初期已被大量消耗掉了,或者还有资源,也要贮存着维护环境;而大多数贫穷落后的国 家、地区的人群,只.. 能靠牺牲资源来维持生存。.. 于是地球的大环境发生迅速恶化的势头:温室效应导致两极冰山熔化,海平面升高,南极洲 臭氧层的空洞大到 2 千多万平方公里,而且南北两半球上空臭氧层的厚度已减薄了 20%以上,短 波紫外线的侵袭,已严重威胁全球的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震惊全球的化学公害事件一再发生; 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严重的形势教育着人类,人类正在觉醒。通过长期 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终于有了最新的认识-------"可持续发 展论"。修补式的保护,事实证明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于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物种的 保护,只有通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可能实现人类憧憬的目标
第二节生物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 我们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进行分类,可以把自然资源分为可耗竭资源和可再生资 源(可更新资源)两大类 可耗竭资源,指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蕴藏量不再増加的资源。可耗竭 资源的持续开采过程也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资源的蕴藏量为零时,就到了该资源的 耗竭状态。例如铁、铜、铝等金属矿产资源和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都属于可 耗竭资源。 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例如太 阳能、大气、森林、鱼类、农作物以及一切自然生物等。其中除了太阳能这种可更新资 源的蕴藏量和可持续性不受人类活动影响外,其余可再生资源都正在遭受到人类的胁 迫。而生物资源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可再生资源(马中,1997)。 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受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在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资源可以 恢复、更新、再生产,甚至获得增长;在开发利用不合理的条件下,可再生过程受到阻碍, 使蕴藏量不断减少,以至耗竭。例如过度捞捕使我国沿海的黄花鱼,从最大众的食品成为 现在餐桌上的珍肴,其自然增长率已降低为负增长。又如,在川西北地区林麝( Moschi Sw)是一种常见的小型有蹄类动物。但由于麝香是一种比较名贵的中药材,近年来受利益 的驱动,林麝遭到大量捕杀,资源受到难以逆转的破坏,麝香产量在短期暴涨后急转直下, 现在麝香这位中药已成了罕见物,人们已失去享用这一物资的机会。 生物资源还能够被储存起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成为可调配的资源。生物资源的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中第一性生产者(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的方式,把太阳能贮 存起来,并以能量流的形式,传递给庞大的生物界。例如第一性消费者的食草动物,继而 传递到第二性消费者的食肉动物,以及腐生生物等 当前,世界各国均已认识到,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实质上是生物资源的下 降。必将关系到人类的福利和幸福,更关系到人类的未来……。人类没有别的出路,人类 只有建立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科学的合理管理地球的新的模式一一可持续利用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 最初在人类对森林和鱼类的生产管理中,出现一种管理战略:森林的采伐量或渔业 的捞捕量,控制在什么数值,可使新成长的资源数足以弥补人们收获的数量。由此生态学 家与经济学家的合作研究,找出了例如一定区域内的鱼类年自然繁殖量,最后由经济学
第二节 生物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 我们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进行分类,可以把自然资源分为可耗竭资源和可再生资 源(可更新资源)两大类。 可耗竭资源,指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可耗竭 资源的持续开采过程也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资源的蕴藏量为零时,就到了该资源的 耗竭状态。例如铁、铜、铝等金属矿产资源和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都属于可 耗竭资源。 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例如太 阳能、大气、森林、鱼类、农作物以及一切自然生物等。其中除了太阳能这种可更新资 源的蕴藏量和可持续性不受人类活动影响外,其余可再生资源都正在遭受到人类的胁 迫。而生物资源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可再生资源(马中,1997)。 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受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在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资源可以 恢复、更新、再生产,甚至获得增长;在开发利用不合理的条件下,可再生过程受到阻碍, 使蕴藏量不断减少,以至耗竭。例如过度捞捕使我国沿海的黄花鱼,从最大众的食品成为 现在餐桌上的珍肴,其自然增长率已降低为负增长。又如,在川西北地区林麝(Moschus SW)是一种常见的小型有蹄类动物。但由于麝香是一种比较名贵的中药材,近年来受利益 的驱动,林麝遭到大量捕杀,资源受到难以逆转的破坏,麝香产量在短期暴涨后急转直下, 现在麝香这位中药已成了罕见物,人们已失去享用这一物资的机会。 生物资源还能够被储存起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成为可调配的资源。生物资源的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中第一性生产者(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的方式,把太阳能贮 存起来,并以能量流的形式,传递给庞大的生物界。例如第一性消费者的食草动物,继而 传递到第二性消费者的食肉动物,以及腐生生物等。 当前,世界各国均已认识到,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实质上是生物资源的下 降。必将关系到人类的福利和幸福,更关系到人类的未来……。人类没有别的出路,人类 只有建立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科学的合理管理地球的新的模式一一可持续利用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 最初在人类对森林和鱼类的生产管理中,出现一种管理战略:森林的采伐量或渔业 的捞捕量,控制在什么数值,可使新成长的资源数足以弥补人们收获的数量。由此生态学 家与经济学家的合作研究,找出了例如一定区域内的鱼类年自然繁殖量,最后由经济学
家提出了可持续产量(低于自然繁殖量)的概念。这一新概念,很快在与生物学相关的生 物应用科学中被应用,如农业、畜牧业和整个生物圈 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的诞生,是近十多年左右的事。不少机 构和专家都作出了贡献,绘出了方向大体一致的定义,但表述确各有侧重。现将几个影响 较大又比较全面的介绍如下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在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 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 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 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因此影响较广,被普遍采用。但也有学者认为,该定义在哲学上 很有吸引力,但在操作上不够确切,有一定困难。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UNCED〉的《里约宣言》中对可持续发展进一步 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 今世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我国学者叶文虎、栾胜基等认为,可持续发展一词的比较完整的定义是:"不断提高 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求、满足一个地 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需求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与资源相互对 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指出了它们可以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中国21世纪议 程,1994)。 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福利的连续不断的增加或保持。 可持续发展同传统发展观主要有五个不同点(王宏广,1995) (1)在生产上把生产成本与其造成的环境后果同时考虑; (2)在经济上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把环境损害计算到成本里; (3)在哲学上在"人定胜天”与"人是自然的奴隶之间,选择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 思想,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 (4)在社会学上认为生态环境意识是一种高层次的文明,要通过公约、法规、文化、道德 等多种途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 (5)在生产目标上不是单纯以生产的高速增长为目标,而是谋求平衡条件下的可持续发 展
家提出了可持续产量(低于自然繁殖量)的概念。这一新概念,很快在与生物学相关的生 物应用科学中被应用,如农业、畜牧业和整个生物圈。 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的诞生,是近十多年左右的事。不少机 构和专家都作出了贡献,绘出了方向大体一致的定义,但表述确各有侧重。现将几个影响 较大又比较全面的介绍如下: 1987 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在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 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 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 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因此影响较广,被普遍采用。但也有学者认为,该定义在哲学上 很有吸引力,但在操作上不够确切,有一定困难。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的《里约宣言》中对可持续发展进一步 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 今世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我国学者叶文虎、栾胜基等认为,可持续发展一词的比较完整的定义是:"不断提高 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求、满足一个地 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需求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与资源相互对 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指出了它们可以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中国 21 世纪议 程,1994)。 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福利的连续不断的增加或保持。 可持续发展同传统发展观主要有五个不同点(王宏广,1995): (1)在生产上把生产成本与其造成的环境后果同时考虑; (2)在经济上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把环境损害计算到成本里; (3)在哲学上在"人定胜天"与"人是自然的奴隶"之间,选择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 思想,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4)在社会学上认为生态环境意识是一种高层次的文明,要通过公约、法规、文化、道德 等多种途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 (5)在生产目标上不是单纯以生产的高速增长为目标,而是谋求平衡条件下的可持续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