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自然保护区 主要内容 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念 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 三、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类型 四、自然保护区的设计 五、自然保护区网与生境走廊 六、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七、自然保护管理与评估 、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念 ■1定义:自然保护区( Nature reserve)是一个人为划定的、需加以保护的特殊地理区 域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 自然保护区是人为划定的 ≯自然保护区需要进行保护 自然保护协会 (The Nature Conservancy) ■成立于1951年。 ■1993年会员有70万人。 ■采取温和的、企业式运营手段开展保护 推广合理利用土地的经验 购买需要保护的土地 资金来源 ≯企业资助 私人捐款 2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 ■珍稀、濒危及重要资源动植物 ■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类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 二、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 21国际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 ■世界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为1864年美国为保护红杉树而在约西迈特山谷建立的自然 保护区 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即黄石国家公园。 1879年,澳大利亚在悉尼附近建立了世界上第二个国家公园。自此以后,尤其是本 世纪三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陆续开展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工作 国际自然保护区
第十章 自然保护区 主要内容 一、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念 二、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 三、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类型 四、自然保护区的设计 五、自然保护区网与生境走廊 六、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七、自然保护管理与评估 一、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念 ◼1 定义: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是一个人为划定的、需加以保护的特殊地理区 域。 ➢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 ➢ 自然保护区是人为划定的。 ➢自然保护区需要进行保护。 自然保护协会 (The Nature Conservancy) ◼成立于 1951 年。 ◼1993 年 会员有 70 万人。 ◼采取温和的、企业式运营手段开展保护 ➢推广合理利用土地的经验 ➢购买需要保护的土地 •资金来源 ➢企业资助 ➢私人捐款 2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 ◼珍稀、濒危及重要资源动植物。 ◼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类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 二、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 2.1 国际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 ◼世界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为 1864 年美国为保护红杉树而在约西迈特山谷建立的自然 保护区。 ◼ 1872 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即黄石国家公园。 ◼ 1879 年,澳大利亚在悉尼附近建立了世界上第二个国家公园。自此以后,尤其是本 世纪三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陆续开展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工作。 国际自然保护区
■日本已有369个国家公园,370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0万ha,占国土面积的15% 美国有自然保护区669个,国家公园38个,总面积达9360万ha,占用土面积的10% ■扎伊尔、巴西、智利、坦桑尼亚等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面积都已发展到1000多万ha以 ■智利、博茨瓦纳等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崐面积都已达到国土面积的20% 22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 --创建时期(1956-1965)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开始于1956年 ■同年10月,林业部批发了《天然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和《狩猎管理办 法(草案)》 ■1956年我国在广东省肇庆市建立了以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第一个自然保护 区一一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到1987年初,我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481个,总面积2370万ha,·占国土面积的24% ■1989年初,自然保护区已达600多个,面积占国土3%以上。 到1995年底,自然保护区799个,总面积7185万ha,·约占国土面积的748%。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 --创建时期(1956-1965) ■1957年在福建建立了以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1958年在云南西双版纳建立了小勐养、勐后、勐腊三个保护区,对热带雨林及珍稀动 物亚洲象、野牛、犀鸟等进行保护 ■1961年,全国各地规划的自然保护区和禁猎区有70多处,其中自然保护区级20处, 面积814万ha,·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0.1% ■到1965年为止,我国正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19处,·面积为64.8874ha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 停滞与缓慢发展时期(1966-1978) ■10年文革,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不仅没有建立新的保护区, 一些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会议上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 区暂行条件(草案)》供会议讨认并获通过 ■1975年后我国又新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如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于1975年建立 ■1975年-1978年建立了卧龙、九寨沟等8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到1978年底,我国共建自然保护区34个,面积达1265万ha,·占国土面积的013%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 蓬勃发展阶段(1978-) ■1978年3月5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纳入了法制轨 ■1979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4年6月颁布《全国自然保护区区划方案》
◼日本已有 369 个国家公园,370 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 560 万 ha,占国土面积的 15%。 ◼美国有自然保护区 669 个,国家公园 38 个,总面积达 9360 万 ha,占用土面积的 10%。 ◼扎伊尔、巴西、智利、坦桑尼亚等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面积都已发展到 1000 多万 ha 以 上。 ◼智利、博茨瓦纳等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崐面积都已达到国土面积的 20%。 2.2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 ---创建时期(1956-1965)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开始于 1956 年。 ◼ 同年 10 月,林业部批发了《天然林禁伐区(• 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和《狩猎管理办 法(草案)》。 ◼ 1956 年我国在广东省肇庆市建立了以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第一个自然保护 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到 1987 年初,我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 481 个,总面积 2370 万 ha,• 占国土面积的 2.4%。 ◼1989 年初,自然保护区已达 600 多个,面积占国土 3%以上。 ◼到 1995 年底,自然保护区 799 个,总面积 7185 万 ha,• 约占国土面积的 7.48%。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 ---创建时期(1956-1965) ◼1957 年在福建建立了以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1958 年在云南西双版纳建立了小勐养、勐后、勐腊三个保护区,对热带雨林及珍稀动 物亚洲象、野牛、犀鸟等进行保护。 ◼1961 年,全国各地规划的自然保护区和禁猎区有 70 多处,其中自然保护区级 20 处, 面积 814 万 ha,• 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 0.1%。 ◼到 1965 年为止,我国正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19 处,• 面积为 64.8874ha。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 --停滞与缓慢发展时期(1966-1978) ◼10 年文革,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不仅没有建立新的保护区, 一些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1973 年 8• 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会议上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 区暂行条件(草案)》供会议讨认并获通过。 ◼1975 年后我国又新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如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于 1975 年建立 ◼1975 年-1978 年建立了卧龙、九寨沟等 8 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到 1978 年底,我国共建自然保护区 34 个,面积达 126.5 万 ha,• 占国土面积的 0.13%。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 ---蓬勃发展阶段(1978--) ◼1978 年 3 月 5 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纳入了法制轨 道。 ◼1979 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4 年 6 月颁布《全国自然保护区区划方案》
■1988年1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建设现状 ■到1998年初,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达932个,保护区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67 到2000年底,我国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276处,总面积123亿公顷,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12.4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5处。另外,我国还建有风景名胜区512处。长白山、 鼎湖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锡林格勒、博格达峰、神农架、盐城、西双版纳、天目山、 茂兰等14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管理现状 ■初步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法规体系;形成了环保部门综合管理和林业、农业、海洋、水 利、建设等部门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建设和管理人 员配备逐步得到加强。到1995年底,全国已建的799个保护区中,有536个建立了管理机 构,占67%,有570个保护区配备了管理人员,占71.3% 存在问题 ■现有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不能适应自然保护工作的需要 ■自然保护区建设未得到普遍重视,发展不平衡 ■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管理工作落后,保护区管理人员素质较差。 发展规划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10年的目标是:使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800个,其中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20个 ■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55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左右,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 自然保护区网络。 ■使9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90%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极大地 改善濒解危物种的生存状况。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3、1国际自然保护区类型 1978年IUCN提出自然保护区的10种类型;1994年IUCN重新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的 6种类型 1严格自然保护区( Strict nature reserve)与科研保护区( Scientific reserve) 具有典型的生态系统和极特殊的动植物区系以及一些特别珍贵的物种资源。 该区域的保护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般不向公众开放,不允许进行休养、旅游等活动,但可以进行有组织的科学考察。 ■这种保护区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均属于国家,由国家的有关权利机构设立专门的管 理机构负责保护区的日常管理 2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s) ■国家公园与其它保护区的区别主要有: (1)面积较大
◼1988 年 11 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 建设现状 ◼到1998年初,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达932个,保护区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67%。 到 2000 年底,我国有各类自然保护区 1276 处,总面积 1.23 亿公顷,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12.4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55 处。另外,我国还建有风景名胜区 512 处。长白山、 鼎湖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锡林格勒、博格达峰、神农架、盐城、西双版纳、天目山、 茂兰等 14 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管理现状 ◼初步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法规体系;形成了环保部门综合管理和林业、农业、海洋、水 利、建设等部门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建设和管理人 员配备逐步得到加强。到 1995 年底,全国已建的 799 个保护区中,有 536 个建立了管理机 构,占 67%,有 570 个保护区配备了管理人员,占 71.3%。 存在问题 ◼现有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不能适应自然保护工作的需要。 ◼自然保护区建设未得到普遍重视,发展不平衡。 ◼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管理工作落后,保护区管理人员素质较差。 发展规划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2010 年的目标是:使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 1800 个,其中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 220 个。 ◼自然保护区面积为 1.55 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16%左右,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 自然保护区网络。 ◼使 9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 90%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极大地 改善濒解危物种的生存状况。 三、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3、1 国际自然保护区类型 1978 年 IUCN 提出自然保护区的 10 种类型 ;1994 年 IUCN 重新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的 6 种类型。 1 严格自然保护区(Strict nature reserve) 与科研保护区(Scientific reserve) ◼ 具有典型的生态系统和极特殊的动植物区系以及一些特别珍贵的物种资源。 ◼该区域的保护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般不向公众开放,不允许进行休养、旅游等活动,但可以进行有组织的科学考察。 ◼这种保护区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均属于国家,由国家的有关权利机构设立专门的管 理机构负责保护区的日常管理。 2 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s) ◼国家公园与其它保护区的区别主要有: (1)面积较大
(2)区内具有一种或几种未被人类开发利用 的生态系及一些可供观赏的自然景观 (3)在区域内严禁开发自然资源的大规模生 产性活动。 (4)可以参观访问。 3自然纪念物保护区 (National monuments and landmarks ■指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自然体,如地质断层、地貌结构、冰川遗迹等而设立的 保护区 般区域面积较小 可以进行参观 4保护性景观( Protected landscape 包括自然的、半自然的、文化性的景观。既有自然风景,又有历代人为加工改变而形成 的人工景观,多为风景名胜区。 5自然保护区( Nature reserve)或野生生物禁猎区( Managed Wildlife Sanctuaries) ■保护具有国际和国家意义的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生物物种 ■这种保护区一般不具有公众休养和游览性质,但可以进行有严格组织管理的参观、实 习和科学考察活动。 6多种经营管理区( Multiple-use management areas)与自然资源保护区( Resource reserve) ■单项自然资源的保护地或储备地、禁猎区等。目的是为资源持续利用创造条件。 ■具有相当大面积的区域,可以进行木材生产、水资源利用、放牧、养殖等活动 ■要计划经营,并进行一定的保护管理,划分为多个小区,分别经营和管理 特殊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生物圈自然保护区 世界自然历史遗产保护地 ■人类学保护区 3、2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1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比较完整的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 ■一般分为大陆自然地带性规律的自然保护区和特殊水域型自然保护区。 2生物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为珍贵、濒危的动植物 3自然历史遗迹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为一些化石产地、火山、熔岩、冰川等自然历史遗迹 自然风景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为美妙动人的自然景观。目前这些区域大多已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保 护区一森林公园(自然公园)
(2)区内具有一种或几种未被人类开发利用 的生态系及一些可供观赏的自然景观。 (3)在区域内严禁开发自然资源的大规模生 产性活动。 (4)可以参观访问。 3 自然纪念物保护区 (National monuments and landmarks) ◼指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自然体,如地质断层、地貌结构、冰川遗迹等而设立的 保护区 ◼一般区域面积较小 ◼ 可以进行参观 4 保护性景观(Protected landscape) 包括自然的、半自然的、文化性的景观。既有自然风景,又有历代人为加工改变而形成 的人工景观,多为风景名胜区。 5 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或野生生物禁猎区(Managed Wildlife Sanctuaries) ◼保护具有国际和国家意义的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生物物种 ◼这种保护区一般不具有公众休养和游览性质,但可以进行有严格组织管理的参观、实 习和科学考察活动。 6 多种经营管理区(Multiple-use management areas)与自然资源保护区(Resource reserve) ◼单项自然资源的保护地或储备地、禁猎区等。目的是为资源持续利用创造条件。 ◼具有相当大面积的区域,可以进行木材生产、水资源利用、放牧、养殖等活动。 ◼要计划经营,并进行一定的保护管理,划分为多个小区,分别经营和管理。 特殊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生物圈自然保护区 ◼世界自然历史遗产保护地 ◼人类学保护区 3、2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1 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 保护对象:比较完整的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 ◼一般分为大陆自然地带性规律的自然保护区和特殊水域型自然保护区。 2 生物型自然保护区 ◼ 保护对象为珍贵、濒危的动植物。 3 自然历史遗迹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为一些化石产地、火山、熔岩、冰 川等自然历史遗迹。 4 自然风景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为美妙动人的自然景观。目前这些区域大多已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保 护区—森林公园(自然公园)
养殖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为一些人们正在开发利用的重要动植物资源。保护手段是通过人工养 殖和种植来发展其种群。 四、自然保护设计 选址 设计规划 41自然保护区选址 1、选址原则 2、选址方法; 选址原则 1、典型性 2、稀有性; 3、脆弱性 4、多样性: 5、自然性 6、感染力 7、潜在价值: 8、科研潜力。 选址方法 GAP分析与自然保护区群的选址 植被图(GlS系统处理) 2、物种分布图(GIS系统处理 3、物种丰富度图(GIS系统处理) 4、土地使用权和管理级别 5、寻找空白区域(避开行政区划的限制)。 4、2自然保护区设计 1、自然保护区的形状与大小 2、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 自然保护区的形状 ■物种一面积关系:S=cA ■岛屿平衡理论:岛屿上的物种数是迁入率与绝灭率达到平衡的结果。迁入率与绝灭率 均与岛屿距种源地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则迁入率越高,而绝灭率越低。 ■最小可存活种群理论 自然保护区的大小 两种观点:
5 养殖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为一些人们正在开发利用的重要动植物资源。保护手段是通过人工养 殖和种植来发展其种群。 四、自然保护设计 选址; 设计规划; 4.1 自然保护区选址 1、选址原则; 2、选址方法; 选址原则 1、典型性; 2、稀有性; 3、脆弱性; 4、多样性; 5、自然性 ; 6、感染力; 7、潜在价值; 8、科研潜力。 选址方法 GAP 分析与自然保护区群的选址: 1、植被图(GIS 系统处理); 2、物种分布图(GIS 系统处理) ; 3、物种丰富度图(GIS 系统处理) ; 4、土地使用权和管理级别; 5、寻找空白区域(避开行政区划的限制)。 4、2 自然保护区设计 1、自然保护区的形状与大小; 2、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 自然保护区的形状 ◼物种—面积关系:S=cAz ◼岛屿平衡理论:岛屿上的物种数是迁入率与绝灭率达到平衡的结果。迁入率与绝灭率 均与岛屿距种源地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则迁入率越高,而绝灭率越低。 ◼最小可存活种群理论。 自然保护区的大小 两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