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诗歌的美点。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透过字面意思把握诗意。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 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 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 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优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 伤 、导入新课,前提测评 四、师生互动,深入探究 五、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前提测评 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那么“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 姆雷特”又有什么含义? 2、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之中,作品会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我们学 习唐代诗人杜甫的三首诗,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时候,杜甫的思想感情有明显的不同。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杜甫为什么会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总是与国家、民族、百姓的生活分不开,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关注、对百姓的同 情,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色彩 杜甫的诗歌为什么会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社会的变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 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
25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诗歌的美点。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透过字面意思把握诗意。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吟读 ,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 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 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 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 伤。 一、导入新课,前提测评 四、师生互动,深入探究 五、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前提测评 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那么“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 姆雷特”又有什么含义? 2、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之中,作品会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我们学 习唐代诗人杜甫的三首诗,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时候,杜甫的思想感情有明显的不同。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杜甫为什么会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总是与国家、民族、百姓的生活分不开,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关注、对百姓的同 情,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色彩。 杜甫的诗歌为什么会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社会的变迁。 杜甫(公元 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 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
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 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 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 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三、一诗四读,理解诗意 (一)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 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 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 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 伤 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dai) (2)决眦入归鸟眦(zi) (3)白头搔更短搔(sao) (4)浑欲不胜瞢 (二)译读,以诗译诗,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译出来的现代文最好也要押韵。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2)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3)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5)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望岳》:学生读原诗,教师示范译诗: 《春望》:教师读原诗,学生译诗。 (三)背读 《望岳》 第一层(首联、颔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第二层(颈联、尾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 ——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 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 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 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
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 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 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 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三、一诗四读,理解诗意 (一)吟读 ,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 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 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 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 伤。 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dài ) (2)决眦入归鸟 眦(zì ) (3)白头搔更短 搔( sāo ) (4)浑欲不胜簪 簪(zān ) (二)译读,以诗译诗,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译出来的现代文最好也要押韵。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聚集(2)阴阳割昏晓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3)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当、终要 凌:不尽 (4)浑欲不胜簪 浑:简直 (5) 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望岳》:学生读原诗,教师示范译诗: 《春望》:教师读原诗,学生译诗。 (三)背读 《望岳》。 第一层(首联、颔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第二层(颈联、尾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 ——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 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 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 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
两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四)赏读 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赏析。 ①“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 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 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 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 抱负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 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学生齐背《望岳》。 第二课时 《春望》 、吟读 译读 三、背读 第一层(首联、颔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慼叹 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时、思家的沉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 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 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 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 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
两 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四)赏读 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赏析。 ①“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 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 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 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 抱负。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 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学生齐背《望岳》。 第二课时 《春望》 一、吟读 二、译读 三、背读 第一层(首联、颔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时、思家的沉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 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 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 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 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
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 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 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 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 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 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 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 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梳理清楚了诗的写作思路,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赏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 年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万金”,古代以十两黄金为一金。极力写出了难得 和珍贵的程度。此句所流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流传 的名句。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 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 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 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眀确:《望岳》形象髙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舂望》感情凝重,景象 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三、布置作业 默写《望岳》《春望》。 2.预习《石壕吏》。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学生齐背《望岳》。 板书设计: 远望 所见:寄情于物 望岳 翘首望景忧
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 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 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 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 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 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 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 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梳理清楚了诗的写作思路,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赏读 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 年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万金”,古代以十两黄金为一金。极力写出了难得 和珍贵的程度。此句所流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流传 的名句。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 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 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 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 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三、布置作业 1.默写《望岳》《春望》。 2.预习《石壕吏》。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学生齐背《望岳》。 板书设计: 远望 所见:寄情于物 望岳 近望 望 翘首望景 忧
细望 所感:触景生情 春望 所盼: 亲 盼 低头思亲 所思: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 背诵全诗。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前面己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 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 深切的同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 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 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 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 动而流传最广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第一段:石壕吏(hao)暮:傍晚。逾(yu)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e)戍(sh)戌(xu)戊(w)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 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ⅶ)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 (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e)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 四、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细望 所感:触景生情 国 春望 思 所盼: 亲 盼 低头思亲 所思: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 背诵全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 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 深切的同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 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 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 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 动而流传最广。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 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 (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 四、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