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中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2.请将卷Ⅰ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本卷卷面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20分) 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落笔落照剥削瘦削不堪靡靡之音/风靡一时 B.刹那/古刹累赘/果实累累强弩之末/强人所难 C.佣工/佣金攒射/万头攒动解甲归田/解囊相助 D.殷红/殷切绰约/绰绰有余擢发难数/数典忘祖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慰藉竣工计日成功声名鹊起 谩骂眷顾精兵减政销声匿迹 C.揣摹决择厉行节约切就序 D.弩钝针灸暄宾夺主不厌其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崇尚美,追求美,就是重视生活情趣,讲究生活质量,体现了一种现代的生活 和消费时尚。 ②你给我 下,我就要和他商量件事 ③每当吟诵起宋代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句,我的心中就泛起 种的感觉 A.理念引荐冷清 B.理想引荐清冷 C.理想引见冷清 D.理念引见清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家乡,阔别了20年,家乡现在是一片繁荣,和过去相比 已经面目全非了 B.于丹教授的《庄子心得》点燃了他重读《庄子》的兴趣,他马上找出《庄子》来读, 孰料一读就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感。 C.兄弟俩决定一刀两断,彼此不再来往,但心里不免有些藕断丝连。 D.我们有不少文化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文化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 涸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窗口服务商精选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 敬业奉献精神
北京二中 2008—200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2.请将卷Ⅰ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本卷卷面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20 分)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1.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落.笔/落.照 剥削./瘦削.不堪 靡.靡之音/ 风靡.一时 B.刹.那/古刹. 累.赘/果实累.累 强.弩之末/强.人所难 C.佣.工/佣.金 攒.射/万头攒.动 解.甲归田/解.囊相助 D.殷.红/殷.切 绰.约/绰绰..有余 擢发难数./数.典忘祖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慰藉 竣工 计日成功 声名鹊起 B.谩骂 眷顾 精兵减政 销声匿迹 C.揣摹 决择 厉行节约 一切就序 D.弩钝 针灸 暄宾夺主 不厌其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崇尚美,追求美,就是重视生活情趣,讲究生活质量,体现了一种现代的生活 和消费时尚。 ②你给我 一下,我就要和他商量件事。 ③每当吟诵起宋代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句,我的心中就泛起 一种 的感觉。 A.理念 引荐 冷清 B.理想 引荐 清冷 C.理想 引见 冷清 D.理念 引见 清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 他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家乡,阔别了 20 年,家乡现在是一片繁荣,和过去相比 已经面目全非 ....了。 B. 于丹教授的《庄子心得》点燃了他重读《庄子》的兴趣,他马上找出《庄子》来读, 孰料一读就产生了相见恨晚 ....之感。 C. 兄弟俩决定一刀两断,彼此不再来往,但心里不免有些藕断丝连 ....。 D. 我们有不少文化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文化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 涸泽而渔 ....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窗口服务商精选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 敬业奉献精神
B.不仅海内外游客在天府广场可以感受到巴蜀神韵,还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永恒魅 力。 C.有关专家表示,中国加快制定国家气候战略与中国以及世界气候日益变暖导致生态 环境恶化有关。 D.日前,本市将陆续向全市所有参加综合社会保险的农民工免费换发《综合社会保 险卡》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姿仪瑰秀,有器识。历右司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尝 录囚,囚或白:“父母在,明日岁旦不得省,为恨。”囚泣,元膺恻然,悉释械归之,而戒还 期。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如期而至。自是群盜感愧,悉避境 去。 元和中,累擢给事中。俄为同州刺史。既谢,帝逮问政事,所对详诣。明日,谓宰相日 “元膺直气谠言,宜留左右,奈何出之?”李簿、裴珀谢,因言:“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 休。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未几,兼皇大子侍读,进御史中丞。拜鄂岳观察使。 尝夜登城,守者不许。左右曰:“中丞也。”对曰:“夜不可辨。”乃还。明日,擢守者为 大将 入拜尚书左丞。度支使潘盂阳、太府卿王遂交相恶,乃除盂阳散骑常侍,遂邓州刺史 诏辞无所轻重。无膺上其诏,请明枉直,以显褒惩。 江西裴堪按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贿,不覆讯而贬。元膺曰:“观察使奏部刺史,不加覆。 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选拜东都留守。故事,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或上言:“用兵讨淮西,东都近贼, 损其仪,沮威望,请比华、汝、寿三州。”帝不听,并三州罢之。留守不赐旗甲,自此始。 都有李师道留邸,邸兵与山棚谋窃发,事觉,元膺禽破之。始,盗发,都人震恐,守兵弱不 足恃,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意气闲舒,人赖以安。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 人业射猎而不事农,迁徙无常,皆趫悍善斗,号曰“山棚"。权德舆居守,将羁縻之,未克。 至是,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卫宫城,诏可
B. 不仅海内外游客在天府广场可以感受到巴蜀神韵,还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永恒魅 力。 C. 有关专家表示,中国加快制定国家气候战略与中国以及世界气候日益变暖导致生态 环境恶化有关。 D. 日前,本市将陆续向全市所有参加综合社会保险的农民工免费换发《综合社会保 险卡》。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姿仪瑰秀,有器识。历右司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尝 录囚,囚或白:“父母在,明日岁旦不得省,为恨。”囚泣,元膺恻然,悉释械归之,而戒还 期。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如期而至。 自是群盗感愧,悉避境 去。 元和中,累擢给事中。俄为同州刺史。既谢,帝逮问政事,所对详诣。明日,谓宰相曰: “元膺直气谠言,宜留左右,奈何出之?”李簿、裴珀谢,因言:“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 休。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未几,兼皇大子侍读,进御史中丞。拜鄂岳观察使。 尝夜登城,守者不许。左右曰:“中丞也。”对曰:“夜不可辨。”乃还。明日,擢守者为 大将。 入拜尚书左丞。度支使潘盂阳、太府卿王遂交相恶,乃除盂阳散骑常侍,遂邓州刺史, 诏辞无所轻重。无膺上其诏,请明枉直,以显褒惩。 江西裴堪按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贿,不覆讯而贬。元膺曰:“观察使奏部刺史,不加覆。 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选拜东都留守。故事,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或上言:“用兵讨淮西,东都近贼, 损其仪,沮威望,请比华、汝、寿三州。”帝不听,并三州罢之。留守不赐旗甲,自此始。 都有李师道留邸,邸兵与山棚谋窃发,事觉,元膺禽破之。始,盗发,都人震恐,守兵弱不 足恃,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意气闲舒,人赖以安。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 人业射猎而不事农,迁徙无常,皆趫悍..善斗,号曰“山棚”。权德舆居守,将羁縻之,未克。 至是,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卫宫城,诏可
改河中节度使。时方镇多姑息,独元膺秉正自将,监军及中人往来者,严惮。入拜吏部 侍郎。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体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无訾缺。卒,年七十, 赠吏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卷八十七》) 注:趫悍:勇猛强悍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姿仪瑰秀,有器识 器:才能。 B.明日岁旦不得省,为恨 情:遗憾 C.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昧:愚昧。 D.请遣御史按问 按:审查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如期而至 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B.①请明枉直,以显褒惩 ②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C.①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 ②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适,无益于俗 D.①或上言 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8.下列语句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囚)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 B.(元膺)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C.历(任)右司员外郎。 D.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之)卫宫城,诏可。 9.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吕元膺“正直无私”的一项是 ①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 ②上其诏,请明枉直 ③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④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 ⑤独元膺秉正自将 ⑥居官始终无訾缺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1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不顾属下反对,在大年初一将囚徒释放回家探望父母,而 这些囚徒也很守信用,如期而返,境内的盗贼也受到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任鄂岳观察使时,曾在夜间想登城巡视,守城人认为夜间辨认不清身份,不 许他登城,元膺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提拔他做了大将。 C.吕元膺任尚书左丞时,度支使潘盂阳与太府卿王遂两人闹矛盾,关系紧张,他就安 排孟阳做了散骑常侍,王遂做了邓州刺史,在公文中并不明确指出谁是谁非,成功 地化解了二人的矛盾 D.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邸兵与山棚人阴谋叛乱,守军势力孤弱,人们惶恐不安 面对危急的形势,吕元膺坐在城门上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很快稳定了局势 第Ⅱ卷(共100分)
改河中节度使。时方镇多姑息,独元膺秉正自将,监军及中人往来者,严惮。入拜吏部 侍郎。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体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无訾缺。卒,年七十, 赠吏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卷八十七》) 注:趫悍:勇猛强悍。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姿仪瑰秀,有器.识 器:才能。 B.明日岁旦不得省,为恨. 情:遗憾 C.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昧:愚昧。 D.请遣御史按.问 按:审查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如期而.至 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B.①请明枉直,以.显褒惩 ②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C.①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 ②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适,无益于俗 D.①或.上言 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8.下列语句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囚)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 B.(元膺)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C.历(任)右司员外郎。 D. 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之)卫宫城,诏可。 9.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吕元膺“正直无私”的一项是 ( ) ①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 ②上其诏,请明枉直 ③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④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 ⑤独元膺秉正自将 ⑥居官始终无訾缺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1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 A. 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不顾属下反对,在大年初一将囚徒释放回家探望父母,而 这些囚徒也很守信用,如期而返,境内的盗贼也受到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 吕元膺任鄂岳观察使时,曾在夜间想登城巡视,守城人认为夜间辨认不清身份,不 许他登城,元膺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提拔他做了大将。 C. 吕元膺任尚书左丞时,度支使潘盂阳与太府卿王遂两人闹矛盾,关系紧张,他就安 排孟阳做了散骑常侍,王遂做了邓州刺史,在公文中并不明确指出谁是谁非,成功 地化解了二人的矛盾。 D. 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邸兵与山棚人阴谋叛乱,守军势力孤弱,人们惶恐不安; 面 对危急的形势,吕元膺坐在城门上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很快稳定了局势。 第Ⅱ卷(共 100 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 11.阅读下面古文,用斜线()为划横线的语句断句。(5分) 太宗曾罢朝 立于庭。帝 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 数后宫,安敢不贺?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8分)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注:①会昌二年(842),杜牧四十岁时,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淮阳,指西汉汲黯。汲黯因刚直敢言,多次被外放。在出任东海太宗时,虽卧病不视 事,而能大治。后又拜为淮阳太守。 (1)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苏诗以柳青衬梨臼,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了梨花 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B.苏诗描写东栏梨花盛开的景象,没有丝毫颓废伤感的调子,只是纯美的欣赏与 人生哲理的透视 C.杜诗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诗人由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的。表明诗人愁思郁 积,难以排谴,今夜只能借酒浇愁,以求得片刻慰藉 D.杜诗前两句写室内饮酒,第三句插入写景,诗人独斟独饮,但并不能释忧解 愁。这里看似纯写景色,实则情因景生,寓情于景,包孕极为丰富。 E.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梨花和雪,都运用了借代,苏诗的“惆怅东栏一株雪”一句, 以白雪代梨花。杜诗“砌下梨花一堆雪”一句,以梨花代白雪。 (2)请结合整首诗歌,谈谈两首诗的结尾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13.在横线上填写诗文的原句(12分)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钉头磷磷, (3)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池鱼思故渊 使我不得开心颜! ,磐石无转移。 (9)扪参历井仰胁息 (10)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5。分 11.阅读下面古文,用斜线(/)为划横线的语句断句。(5 分) 太 宗 曾 罢 朝 怒 曰 会 杀 此 田 舍 汉 文 德 后 问 谁 触 忤 陛 下 帝 曰 岂 过 魏 征 每 廷 争 辱 我 使 我 常 不 自 得 后 退 而 具 朝 服 立 于 庭。帝 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 数后宫,安敢不贺?”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8 分)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初冬夜饮 杜牧① 淮阳多①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注:①会昌二年(842),杜牧四十岁时,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淮阳,指西汉汲黯。汲黯因刚直敢言,多次被外放。在出任东海太宗时,虽卧病不视 事,而能大治。后又拜为淮阳太守。 (1)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A. 苏诗以柳青衬梨白,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了梨花 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B. 苏诗描写东栏梨花盛开的景象,没有丝毫颓废伤感的调子,只是纯美的欣赏与 人生哲理的透视。 C. 杜诗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诗人由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的。表明诗人愁思郁 积,难以排谴,今夜只能借酒浇愁,以求得片刻慰藉。 D. 杜诗前两句写室内饮酒,第三句插入写景,诗人独斟独饮,但并不能释忧解 愁。这里看似纯写景色,实则情因景生,寓情于景,包孕极为丰富。 E.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梨花和雪,都运用了借代,苏诗的“惆怅东栏一株雪”一句, 以白雪代梨花。杜诗“砌下梨花一堆雪”一句,以梨花代白雪。 (2)请结合整首诗歌,谈谈两首诗的结尾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 分) 13.在横线上填写诗文的原句(12 分)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2)钉头磷磷, 。 (3)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6) ,池鱼思故渊。 (7) ,使我不得开心颜! (8) ,磐石无转移。 (9)扪参历井仰胁息, 。 (10)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1)天姥连天向天横, (12)故木受绳则直,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17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①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 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 日见其少了。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得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②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 敲门砖。即位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 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 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③现在有一些人你问他人生价值是什么?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 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 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 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杀风景。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 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 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④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 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 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 有相互的关联。 ⑤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 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
(11)天姥连天向天横, 。 (12)故木受绳则直, 。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4—17 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①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 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 日见其少了。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得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②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 敲门砖。即位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 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 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③现在有一些人,你问他人生价值是什么?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 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 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 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杀风景。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 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 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④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 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 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 有相互的关联。 ⑤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 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