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船还有3个小时。他不急着去赶两个多小时行程的路,却折向城西北隅的开元寺 颤悠悠地燃起一炷香,发呆似地站在古榕荫霭下的拜庭中。眼前深堂广殿,跪着众多祈求平 安的善男信女。他却左顾右盼,仰望东西两边那两座已有一千多个年轮的擎天石塔,和着凄 清的檐角铃声喃喃自语:不回来了,不回来了…… 他走了,迈着沉重的脚步,踏着破碎的街石,消失在鸠形鹄面的行人中 我不相信他不回来,就凭着他对古城象征的东西塔的这最后一眼!待刺桐古港涌起新潮, 等泉州名城再度春风,双塔下会出现他的笑脸。古城——我默默地向着双塔祈求——重铸你 盛唐有过的光辉,再造你宋元出现的繁荣,呼唤万千离你而去的游子回归! 于是,当新中国从东方崛起,古城喜沐东风,新姿丰盈;当改革开放大潮席卷神州,海 上丝绸之路雄风再振,我便喋喋不休地诉说,这城,这人,这海,这港,这山,这田,这路…… 我不知道他庐结何方。40年来,他没有遣过鸿雁落脚古城。然而我相信,无论在海峡 彼岸的国土,或在蕉风椰雨的菲岛,夕阳落处的欧美……他听得见气势凌云的东西塔尖那日 夜自语的风铃诉说的古城的变化:他看得到海上丝绸之路风檣竞渡,刺桐新港古城市井接踵 而至的万国商贾。我迟早会在那热泪盈眶的海外游子的回乡人流中,辨出他哪怕已是双鬓侵 霜的少时伙伴! 我的预感没有错。他终于要重履故土了。前几天,一封加急特快件从菲律宾飞进我家 飞机票已定,明日抵古城。那飘洋过海的信笺上写着 踏上异邦,才知古国名城在心底的分量。名城钟灵毓秀,孕育出的优秀文化从小就铸进 我的肌体。天涯海角,春花秋月,做不尽名城梦。名城有过璀璨的历史,那是祖先奋斗创造 我今日回归,带去些小余资,兴学办校,弘扬名城意识,建设新的名城 呵,名城!东西塔!明天,这里,又一个去国离乡的游子投入你的怀抱向你倾诉肺腑之 音同风铃和鸣… (注:泉州古称刺桐城,“百柱殿”即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 1.根据语境,揣摩语言 (1)“履滚滚波涛,穿茫茫大海”、“他终于要重履故土了”“履”的意思是: 请再写一个含“履”且意义相同的成语 (2)“我便喋喋不休地诉说,这城,这人,这海,这港,这山,这田,这路…”一句 运用 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2.文中划线句子用“蕉风揶雨”修饰“菲岛”,用“夕阳落处”修饰“欧美”准确吗? 请运用地理知识解答 较阅读。试将《名城梦》与鲁迅的《故乡》作比较分析 (1)《故乡》以“我”回故乡一在故乡一离故乡为线索组织材料 《名城梦》以“他” 为线索组织材料。 (2)对比作者笔下故乡今昔的变化,把相关内容概括填写在表格里 时间 内容 今 篇目 《故乡》 《名城梦》 (3)简答填空
离开船还有 3 个小时。他不急着去赶两个多小时行程的路,却折向城西北隅的开元寺, 颤悠悠地燃起一炷香,发呆似地站在古榕荫霭下的拜庭中。眼前深堂广殿,跪着众多祈求平 安的善男信女。他却左顾右盼,仰望东西两边那两座已有一千多个年轮的擎天石塔,和着凄 清的檐角铃声喃喃自语:不回来了,不回来了…… 他走了,迈着沉重的脚步,踏着破碎的街石,消失在鸠形鹄面的行人中…… 我不相信他不回来,就凭着他对古城象征的东西塔的这最后一眼!待刺桐古港涌起新潮, 等泉州名城再度春风,双塔下会出现他的笑脸。古城——我默默地向着双塔祈求——重铸你 盛唐有过的光辉,再造你宋元出现的繁荣,呼唤万千离你而去的游子回归! 于是,当新中国从东方崛起,古城喜沐东风,新姿丰盈;当改革开放大潮席卷神州,海 上丝绸之路雄风再振,我便喋喋不休地诉说,这城,这人,这海,这港,这山,这田,这路…… 我不知道他庐结何方。40 年来,他没有遣过鸿雁落脚古城。然而我相信,无论在海峡 彼岸的国土,或在蕉风椰雨的菲岛,夕阳落处的欧美……他听得见气势凌云的东西塔尖那日 夜自语的风铃诉说的古城的变化;他看得到海上丝绸之路风樯竞渡,刺桐新港古城市井接踵 而至的万国商贾。我迟早会在那热泪盈眶的海外游子的回乡人流中,辨出他哪怕已是双鬓侵 霜的少时伙伴! 我的预感没有错。他终于要重履.故土了。前几天,一封加急特快件从菲律宾飞进我家: 飞机票已定,明日抵古城。那飘洋过海的信笺上写着—— 踏上异邦,才知古国名城在心底的分量。名城钟灵毓秀,孕育出的优秀文化从小就铸进 我的肌体。天涯海角,春花秋月,做不尽名城梦。名城有过璀璨的历史,那是祖先奋斗创造。 我今日回归,带去些小余资,兴学办校,弘扬名城意识,建设新的名城。 呵,名城!东西塔!明天,这里,又一个去国离乡的游子投入你的怀抱向你倾诉肺腑之 音同风铃和鸣…… (注:泉州古称刺桐城,“百柱殿”即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 1.根据语境,揣摩语言 (1)“履.滚滚波涛,穿茫茫大海”、“他终于要重履.故土了”“履”的意思是:__________。 请再写一个含“履”且意义相同的成语:___________.。 (2)“我便喋喋不休地诉说,这城..,这人..,这海..,这港..,这山..,这田..,这路..……”一句 运用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用“蕉风揶雨”修饰“菲岛”,用“夕阳落处”修饰“欧美”准确吗? 请运用地理知识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阅读。试将《名城梦》与鲁迅的《故乡》作比较分析。 (1)《故乡》以“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线索组织材料; 《名城梦》以“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组织材料。 (2)对比作者笔下故乡今昔的变化,把相关内容概括填写在表格里。 时间 内容 篇目 昔 今 《故乡》 《名城梦》 (3)简答填空
《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怀着的希望是: 《名城梦》中,“他”欲回故乡时的心愿是: (4)请结合两文内容并联系学过的诗文,谈谈你对游子思乡情结的理解 4.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主要情感,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欣闻海外游子即将回归,盼望儿时伙伴早日团聚。 B.讴歌刺桐古城雄风再振,抒发名城儿女爱国爱乡之情 C.赞美名城唐宋盛景,留恋故乡昔日辉煌。 D.歌颂家乡建设新貌,呼唤海外游子回归。 5.东西塔檐角风铃在文中多处出现,它在内容上有何意义?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 分析说明。 答 6.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上联:历史古城雄风再振 下联 7.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体会,请作简要阐述。 答 秃的梧桐 1)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2)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3)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 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4)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 家走一条,梧桐生 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 家分享 (5)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 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6)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⑦)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 从前的美阴了 (8)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 事。哦,可恶! (9)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0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 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11)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 qiao cul( )了。年近古稀 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 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 co ng long( 的绿意, 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 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12)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 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 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
《故乡》中,“我”离开故乡 ....时怀着的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城梦》中,“他”欲回故乡 ....时的心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两文内容并联系学过的诗文,谈谈你对游子思乡情结的理解。 答: 4.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主要情感 ............,理解最准确 ...的一项是( )。 A. 欣闻海外游子即将回归,盼望儿时伙伴早日团聚。 B.讴歌刺桐古城雄风再振,抒发名城儿女爱国爱乡之情。 C.赞美名城唐宋盛景,留恋故乡昔日辉煌。 D.歌颂家乡建设新貌,呼唤海外游子回归。 5.东西塔檐角风铃在文中多处出现,它在内容上 ...有何意义?在结构上 ...有何作用?请简要 分析说明。 答: 6.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上联:历史古城雄风再振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体会,请作简要阐述。 答: (七) 秃的梧桐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⑵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 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 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 家分享。 ⑸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 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⑹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⑺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 从前的美阴了。 ⑻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 事。哦,可恶! ⑼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⑽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 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11)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 qiáo cùi ( )了。年近古稀 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 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 cō ng 1óng( )的绿意, 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 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12)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 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 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
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13)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 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11)——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15)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16)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17)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18)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选自苏雪林《绿天》 1.请根据拼音写出第⑥段中应填人的词语 qiao cui 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 析其作用。 答 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4.文中第(11)(12)段写了其它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 答 5.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6.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八) 我是在夏末秋初进了协和女子大学的校门的,在大门前抬头就看见书法家吴芝瑛女士写 的“协和女子大学校”的金字蓝底花边的匾额。走进二门,忽然看见长廊下开满了长长的 大片猩红的玫瑰花!这些玫瑰花第一次闯入了我的眼帘,从此我就一辈子爱上了这我认为是 艳冠群芳又有风骨的花朵,又似乎是她揭开了我生命中最绚烂的一页 1919年,“五四”运动起来了,我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又开始写些东西。1920年,协和女 子大学同通州潞河大学和北京的协和大学合并成燕京大学,我们协和女子大学就改称“燕大 女校”。 我在燕大女校“学生自治会”里任务多得很。那时我们最热心的就是做社会福利工作, 而每兴办一项福利工作,都得“自治会”自己筹款,最方便容易的就是演戏卖票。我记得我 们演过许多莎士比亚的戏,如《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记得有一次鲁迅先生和俄 国盲诗人爱罗先珂来看我们的戏—一我忘了是哪一出,也不知道鲁迅先生是从哪一位同学手 里买到戏票的 我和鲁迅先生只谈过一次话,还是很短的。因为我负责请名人演讲,所以请过鲁迅先生、 胡适先生,我记得还有吴贻芳先生……我主持演讲会,向听众同学介绍了主讲人以后,就只 坐在讲台下听讲了—一我和鲁迅先生的接触,就这么一次 这时燕大女校已经和美国威尔士女子大学结成“姐妹学校”。威校的女校长来到我们学 校访问,住了几天,忽然提出要看看古老北京的婚礼仪式,女校主任就让学生们表演一次 给她开开眼。这事自然又落到我们自治会委员身上,除了不坐轿子以外,其他服装如凤冠霞 帔、靴子、马褂之类,也都很容易地借来了,只是在演员的分配上,谁都不肯当新娘。我又 是主管这个任务的人,我就急了,我说:“这又不是真的,只是逢场作戏而已。你们都不当, 我也不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就当了!”于是我扮演了新娘。凌淑浩——凌淑华的妹
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13)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 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11)——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15)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16)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17)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18)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选自苏雪林《绿天》) 1.请根据拼音写出第⑥段中应填人的词语。 qiáo cùi ( ) cō ng 1óng ( ) 2.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 析其作用。 答: 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 4.文中第(11)(12)段写了其它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 答: 5.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6.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八) 我是在夏末秋初进了协和女子大学的校门的,在大门前抬头就看见书法家吴芝瑛女士写 的“协和女子大学校”的金字蓝底花边的匾额。走进二门,忽然看见长廊下开满了长长的一 大片猩红的玫瑰花!这些玫瑰花第一次闯入了我的眼帘,从此我就一辈子爱上了这我认为是 艳冠群芳又有风骨的花朵,又似乎是她揭开了我生命中最绚烂的一页。 1919 年,“五四”运动起来了,我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又开始写些东西。1920 年,协和女 子大学同通州潞河大学和北京的协和大学合并成燕京大学,我们协和女子大学就改称“燕大 女校”。 我在燕大女校“学生自治会”里任务多得很。那时我们最热心的就是做社会福利工作, 而每兴办一项福利工作,都得“自治会”自己筹款,最方便容易的就是演戏卖票。我记得我 们演过许多莎士比亚的戏,如《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记得有一次鲁迅先生和俄 国盲诗人爱罗先珂来看我们的戏──我忘了是哪一出,也不知道鲁迅先生是从哪一位同学手 里买到戏票的。 我和鲁迅先生只谈过一次话,还是很短的。因为我负责请名人演讲,所以请过鲁迅先生、 胡适先生,我记得还有吴贻芳先生……我主持演讲会,向听众同学介绍了主讲人以后,就只 坐在讲台下听讲了──我和鲁迅先生的接触,就这么一次。 这时燕大女校已经和美国威尔士女子大学结成“姐妹学校”。威校的女校长来到我们学 校访问,住了几天,忽然提出要看看古老北京的婚礼仪式,女校主任就让学生们表演一次, 给她开开眼。这事自然又落到我们自治会委员身上,除了不坐轿子以外,其他服装如凤冠霞 帔、靴子、马褂之类,也都很容易地借来了,只是在演员的分配上,谁都不肯当新娘。我又 是主管这个任务的人,我就急了,我说:“这又不是真的,只是逢场作戏而已。你们都不当, 我也不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就当了!”于是我扮演了新娘。凌淑浩──凌淑华的妹
妺,当了新郎。送新太太是陈克俊和谢兰蕙。那夜在女校教职员宿舍院里,大大热闹了一阵, 又放鞭炮,又奏鼓乐,我们还磕了不少的头!演到坐床撒帐的时候,我和淑浩在帐子里都忍 不住笑了起来,急得克俊和兰蕙直捂着我们的嘴! 1923年8月3日,我离开北京到上海准备去美国。 临行以前,我的弟弟们和他们的小朋友们,再三要求我常给他们写信,我答应了。这就 是我写那本《寄小读者》的“灵感” 8月17日,美国邮船杰克逊总统号就把我载走了。我写过一首《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我在国内的大学生涯,从此结束。在我的短文里,写得最少的,就是这一段,而在我的 回忆中,最惬意的也是这一段,提起笔来,总说个没完没了 (选自《大学往事》,作者冰心,有改动) 1.修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将没有歧义的改句写在下面 答 2.作者是以怎样的人称和记叙顺序行文的? 答 3.选文在记叙上有详有略。其中详写的是哪一件事? 4.如果请你朗读文中的诗行,应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你是依据哪些词语确定这 种感情基调的?请用波浪线把这些词语勾画出来。 5.你认为诗中“用纸船载着爱和悲哀”这种以实写虚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 6.选文中的诗共三节,请你在诗节右侧相应的位置上作出旁批—“实写”或“虚写 答 (九) 打春,就是立春。 立春,是春田大地的节气。在24节气中,再没有比立春更让人这么喜气洋洋的了。立 春带着温暖不声不响就扑进了千山万水,融入了千家万户。风变柔了,柔得像婴儿那绵绵的 嫩手,拍打到哪儿,哪儿就有甜甜的声响:;雨变酥了,酥得像是蓄满了养分的香油,落到哪 儿,哪儿的禾苗就长了劲地生发:天变暖了,暖得屋外也像是农家冬日里烧热的大炕,娃儿 们吆三喝四地翻跟斗,蹦高高。不光娃儿们乐,苏醒了的青蛙也乐,乐得亮开嗓子唱上了
妹,当了新郎。送新太太是陈克俊和谢兰蕙。那夜在女校教职员宿舍院里,大大热闹了一阵, 又放鞭炮,又奏鼓乐,我们还磕了不少的头!演到坐床撒帐的时候,我和淑浩在帐子里都忍 不住笑了起来,急得克俊和兰蕙直捂着我们的嘴! …… 1923 年 8 月 3 日,我离开北京到上海准备去美国。 临行以前,我的弟弟们和他们的小朋友们,再三要求我常给他们写信,我答应了。这就 是我写那本《寄小读者》的“灵感”。 8 月 17 日,美国邮船杰克逊总统号就把我载走了。我写过一首《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我在国内的大学生涯,从此结束。在我的短文里,写得最少的,就是这一段,而在我的 回忆中,最惬意的也是这一段,提起笔来,总说个没完没了! (选自《大学往事》,作者冰心,有改动) 1.修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将没有歧义的改句写在下面。 答: 2.作者是以怎样的人称和记叙顺序行文的? 答: 3.选文在记叙上有详有略。其中详写的是哪一件事? 答: 4.如果请你朗读文中的诗行,应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你是依据哪些词语确定这 种感情基调的?请用波浪线把这些词语勾画出来。 答: 5.你认为诗中“用纸船载着爱和悲哀”这种以实写虚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 6.选文中的诗共三节,请你在诗节右侧相应的位置上作出旁批──“实写”或“虚写”。 答: (九) 打 春 打春,就是立春。 立春,是春田大地的节气。在 24 节气中,再没有比立春更让人这么喜气洋洋的了。立 春带着温暖不声不响就扑进了千山万水,融入了千家万户。风变柔了,柔得像婴儿那绵绵的 嫩手,拍打到哪儿,哪儿就有甜甜的声响;雨变酥了,酥得像是蓄满了养分的香油,落到哪 儿,哪儿的禾苗就长了劲地生发;天变暖了,暖得屋外也像是农家冬日里烧热的大炕,娃儿 们吆三喝四地翻跟斗,蹦高高。不光娃儿们乐,苏醒了的青蛙也乐,乐得亮开嗓子唱上了
青蛙一唱,燕子就上场了,在天地间上下起舞……春天真好 真好的春天,是从立春开的头、起的步。可为啥咱那父老乡亲要把立春喊成打春!乍 听,弄得人心里怪别扭的。打,打架、打闹、打仗……为啥要把一个慈眉善眼的春天和这么 个“打”字撮合在一块,这不是乔大守乱点鸳鸯谱了吗? 仔细一想,满不是这么田事,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要生动得多,要活灵活 现得多!和打字结伴的词不光是打架、打闹、打仗,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辞典上密密麻麻弄 出了几页子。别个的咱不多说了,捡出几个熟悉的品品味道吧! 先想起一个——打草稿。草稿不是正式稿子,可是没有草稿,也就没有定论的文稿。草 稿所以草,是那繁杂的思绪就像春风抚过、春雨润过的土地,刚刚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转 眼间就万紫千红春满园了。而这草色遥看近却无,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过程,用的那个打字, 实际是说孕育哩!孕育不是出生,却比出生更重要。草稿不是定稿,却比定稿更重要。定稿 不过是强化一个角落,要的是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过是删繁就简,要的是万绿丛中红一点。 定稿要比草稿好得多,美得多,可要是没有那起先的草稿,哪会有后来的定稿?说透了,这 打草稿就是谋划,就是构思,就是初创,如此理解,那么这打春不就是谋划舂天、构思春天 初创春天吗?在这么好的时令到来时,多思思,多想想,“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种一粒 粟,秋收万颗籽”,不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了吗?把握了春天,就把握了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 这春打得应该。 又想起一个——打鼓。想起打鼓,就想起家乡的威风锣鼓。那锣鼓要是响起来呀,听得 人血液在脉管里使劲地奔跑,灵魂在思想里髙兴地舞蹈。那个声响,像是天崩,像是地裂, 像是排山,像是倒海,像是……不说了,你就是把人间最有声威、最有气魄的词语都喊遍, 也无法描画威风锣鼓的神韵。这人间的鼓打到这个份上,真把人类从小虫虫、猿猴猴到现在 这个样子,这个主宰天下的胆识气魄都活画出来了。这鼓打得好!打得好的鼓不是天天打、 时时打,是有了节日,有了喜事,值得美美庆贺一回了,才痛痛快快打一场鼓,打一场惊天 动地的鼓。如果把鼓字换成春字,打鼓就变成了打春,没想到这打春里有这么激动人心的意 思。打春是闹春,闹腾个红红火火的春天,闹胯个威威风风的春天,闹腾个天遂人愿的春天。 看来这春还是打着好! 打春,就是比立春好!老辈人说打春,咱这辈子也说打春,下一辈子,下下辈子千万千 万也别忘了打春! 1.文中哪些语句对“打春”作出了形象化的解释? 答 2.“打春,就是比立春好!”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摘引文中原话回答 3.品味下面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 立春带着温暖不声不响就扑进了千山万水,融入了千家万户。 答 4.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寓意。 答 5.跟一般歌咏春天的文章相比,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答 (十) 境界 李国文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绝顶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闻名遐迩的宝刹憩息。 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蝉声,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 担地挑水,去冲洒殿首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
青蛙一唱,燕子就上场了,在天地间上下起舞……春天真好! 真好的春天,是从立春开的头、起的步。可为啥咱那父老乡亲要把立春喊成打春!乍一 听,弄得人心里怪别扭的。打,打架、打闹、打仗……为啥要把一个慈眉善眼的春天和这么 个“打”字撮合在一块,这不是乔大守乱点鸳鸯谱了吗? 仔细一想,满不是这么田事,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要生动得多,要活灵活 现得多!和打字结伴的词不光是打架、打闹、打仗,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辞典上密密麻麻弄 出了几页子。别个的咱不多说了,捡出几个熟悉的品品味道吧! 先想起一个——打草稿。草稿不是正式稿子,可是没有草稿,也就没有定论的文稿。草 稿所以草,是那繁杂的思绪就像春风抚过、春雨润过的土地,刚刚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转 眼间就万紫千红春满园了。而这草色遥看近却无,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过程,用的那个打字, 实际是说孕育哩!孕育不是出生,却比出生更重要。草稿不是定稿,却比定稿更重要。定稿 不过是强化一个角落,要的是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过是删繁就简,要的是万绿丛中红一点。 定稿要比草稿好得多,美得多,可要是没有那起先的草稿,哪会有后来的定稿?说透了,这 打草稿就是谋划,就是构思,就是初创,如此理解,那么这打春不就是谋划春天、构思春天、 初创春天吗?在这么好的时令到来时,多思思,多想想,“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种一粒 粟,秋收万颗籽”,不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了吗?把握了春天,就把握了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 这春打得应该。 又想起一个——打鼓。想起打鼓,就想起家乡的威风锣鼓。那锣鼓要是响起来呀,听得 人血液在脉管里使劲地奔跑,灵魂在思想里高兴地舞蹈。那个声响,像是天崩,像是地裂, 像是排山,像是倒海,像是……不说了,你就是把人间最有声威、最有气魄的词语都喊遍, 也无法描画威风锣鼓的神韵。这人间的鼓打到这个份上,真把人类从小虫虫、猿猴猴到现在 这个样子,这个主宰天下的胆识气魄都活画出来了。这鼓打得好!打得好的鼓不是天天打、 时时打,是有了节日,有了喜事,值得美美庆贺一回了,才痛痛快快打一场鼓,打一场惊天 动地的鼓。如果把鼓字换成春字,打鼓就变成了打春,没想到这打春里有这么激动人心的意 思。打春是闹春,闹腾个红红火火的春天,闹胯个威威风风的春天,闹腾个天遂人愿的春天。 看来这春还是打着好! 打春,就是比立春好!老辈人说打春,咱这辈子也说打春,下一辈子,下下辈子千万千 万也别忘了打春! 1.文中哪些语句对“打春”作出了形象化的解释? 答: 2.“打春,就是比立春好!”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摘引文中原话回答。 答: 3.品味下面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 立春带着温暖不声不响就扑进了千山万水,融入了千家万户。 答: 4.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寓意。 答: 5.跟一般歌咏春天的文章相比,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答: (十) 境 界 李国文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绝顶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闻名遐迩的宝刹憩息。 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蝉声,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 担地挑水,去冲洒殿首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