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021202121编订 汪建飞初中语文系列教案 现代闻指确 写在前面的话 1、阅读材料的规范性 与中学的任何课程一样,语文课培养的阅读能力也是规范的或是 理想状态下的能力,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也大体局限在不同文体规 范性的样板之内。正因如此,高考现代文的阅读选用的材料,都是十 分规范的文章,我们这里说的规范,包括中心明确、结构严整、相应 文体要素清晰等诸方面。 这种规范性不是一篇或几篇的特例,而是全部阅读材料的共性, 应当指出,这种规范性往往不是原始材料所具备的,而是命题者为规 范而节选、改编而成的。 与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的规范性截然不同,某些模拟试题选材不 精,或保持材料的自然姿态,这当然达不到应有的训练目的。 2、语感 准确地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需要具备书面语言敏 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准确地抓住关键所在。 敏锐语感的培养,靠一时的突击是不会奏效的,只有通过平时多读、 多思考、多品味才能获得。 3、阅读的心理准备: 近年阅读以主观题为主,甚至全用主观题。考生关键在于祛除恐 慌心理,最忌一见长文、难文就心烦心慌,又忌一见短文就草率下笔, 所以不管是何文章,都要镇静、认真地带着问题去读。 4、答题的基本步骤 (1)初读:感知全文结构、中心,勾画关键词句。 (2)看题:审读题干,弄清所考知识点。可以从客观题中获取信息, 先打草稿。 (3)做题时,必须依序来做,出题者往往强调题目的整体性,系统性。 (4)语境求解的关键是:做题时,必须紧扣中心作答 第一篇:记叙文朗读 记叙文阅读目标: 结构层次,文章思路,内容要点 2、中心主题 写作特色 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 2112021——第1页
➢ 2/11/20212021-2-11 编订 汪建飞初中语文系列教案 ⚫ 奋斗改变命运 , 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 。 2/11/2021 ——第1页 现代文阅读指南 写在前面的话 1、 阅读材料的规范性: 与中学的任何课程一样,语文课培养的阅读能力也是规范的或是 理想状态下的能力,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也大体局限在不同文体规 范性的样板之内。正因如此,高考现代文的阅读选用的材料,都是十 分规范的文章,我们这里说的规范,包括中心明确、结构严整、相应 文体要素清晰等诸方面。 这种规范性不是一篇或几篇的特例,而是全部阅读材料的共性, 应当指出,这种规范性往往不是原始材料所具备的,而是命题者为规 范而节选、改编而成的。 与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的规范性截然不同,某些模拟试题选材不 精,或保持材料的自然姿态,这当然达不到应有的训练目的。 2、 语感: 准确地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需要具备书面语言敏 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准确地抓住关键所在。 敏锐语感的培养,靠一时的突击是不会奏效的,只有通过平时多读、 多思考、多品味才能获得。 3、 阅读的心理准备: 近年阅读以主观题为主,甚至全用主观题。考生关键在于祛除恐 慌心理,最忌一见长文、难文就心烦心慌,又忌一见短文就草率下笔, 所以不管是何文章,都要镇静、认真地带着问题去读。 4、 答题的基本步骤: (1).初读:感知全文结构、中心,勾画关键词句。 (2).看题:审读题干,弄清所考知识点。可以从客观题中获取信息, 先打草稿。 (3).做题时,必须依序来做,出题者往往强调题目的整体性,系统性。 (4).语境求解的关键是:做题时,必须紧扣中心作答。 第一篇: ....记叙文阅读 ..... 记叙文阅读目标: 1、 结构层次,文章思路,内容要点。 2、 中心主题 3、 写作特色
2/12021202121编订 汪建飞初中语文系列教案 4、关键词、句、段落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5、人物形象特征,人物描写方法 6、线索 7、人称 8、环境描写 10、表达方式 11、顺序、倒叙、插叙 12、六要素 结构层次,文章思路,内容要点 怎样给文章分段 (1)按情节发展划分:抓过渡句、过渡段,有四分法,多指小 说(开端-发展一高潮一结局)和三分法多指记叙文(起因经过 结果)。如《皇帝的新装》分为“爱新装一做新装一看新装一展新装”。 (2)按时间顺序分:抓时间词。如〈老山界),“第一天:下午、 天黑、夜里、半夜,第二天:黎明、下午” (3)按地点的变化划分:抓方位词的变化。如:《藤野先生》〉“东 京一仙台一北京”。《小橘灯》“乡公所楼上—一小姑娘家一一寓所一一离村后” (4)按段落的内部关系划分:A总分关系:大部分记叙文有“总 一分一总”结构 B转折关系; C并列关系D因果关系 E递进关系。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总写:概括赞美一一分写:三个事例三个角 度一一总写:收篇总结,再次赞美” (5)按写了几件事或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划分:例如《春》“盼 绘春”(春草图、春雨图、春花图、迎春图、春风图)一一“颂春” (6)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来划分。 (7)按描写角度(正面或侧面)来划分。 (8)按作者的情感变化来分。例如:《荔枝蜜》“不喜欢”一一“想去 看看”——“赞颂”一—“想变成” 2、如何归纳段意、层意: (1)抓段首或段尾的中心句或中心词:如果中心句以转折、递进、 因果句式出现,要取其正(重心)的部分,转折、递进句式以后为正。 (2)抓过渡句。 (3)还句或逐段归纳内容要点,看几个要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列 关系相加相综合;偏正关系以正为主,抓主带次,谁为主,谁为次,要 联系全文中心来定。递进和转折关系都是以后为主 (4)复杂段落,勾画重点词,连词成句,改造即成。 3、划分段落的步骤: (1)先看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讲的什么意思,逐段归纳要点,排列 出文章写了那些材料,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 2112021——第2页
➢ 2/11/20212021-2-11 编订 汪建飞初中语文系列教案 ⚫ 奋斗改变命运 , 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 。 2/11/2021 ——第2页 4、 关键词、句、 段落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5、 人物形象特征,人物描写方法 6、 线索 7、 人称 8、 环境描写 10、表达方式 11、顺序、倒叙、插叙 12、六要素 一、 结构层次,文章思路,内容要点 1、 怎样给文章分段? (1).按情节发展划分:抓过渡句、过渡段,有四分法,多指小 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三分法多指记叙文(起因----经过---- 结果)。如《皇帝的新装》分为“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 (2).按时间顺序分:抓时间词。如〈〈老山界〉〉,“第一天:下午、 天黑、夜里、半夜,第二天:黎明、下午” (3).按地点的变化划分:抓方位词的变化。如:〈〈藤野先生〉〉“东 京—仙台—北京” 。《小橘灯》“乡公所楼上——小姑娘家——寓所——离村后”。 (4).按段落的内部关系划分:A.总分关系:大部分记叙文有“总 —分—总”结构 B.转折关系; C.并列关系 D.因果关系 E.递进关系。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总写:概括赞美——分写:三个事例三个角 度——总写:收篇总结,再次赞美” (5).按写了几件事或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划分:例如《春》“盼 春”——“绘春”(春草图、春雨图、春花图、迎春图、春风图)——“颂春” (6).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来划分。 (7).按描写角度(正面或侧面)来划分。 (8).按作者的情感变化来分。例如:《荔枝蜜》“不喜欢”——“想去 看看”——“赞颂”——“想变成” 2、 如何归纳段意、层意: (1).抓段首或段尾的中心句或中心词:如果中心句以转折、递进、 因果句式出现,要取其正(重心)的部分,转折、递进句式以后为正。 (2).抓过渡句。 (3).逐句或逐段归纳内容要点,看几个要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列 关系相加相综合;偏正关系以正为主,抓主带次,谁为主,谁为次,要 联系全文中心来定。递进和转折关系都是以后为主。 (4).复杂段落,勾画重点词,连词成句,改造即成。 3、 划分段落的步骤: (1).先看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讲的什么意思,逐段归纳要点,排列 出文章写了那些材料,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2/12021202121编订 汪建飞初中语文系列教案 (2)理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解决“怎么写的”的问 题,再根据分段的依据分段 4、划分段落的意义: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体现,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安排文章结构的 次序体现出来的。叶圣陶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 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体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 结构,弄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可能真 正理解文章。分段训练有助于我们写作,要写好文章,就要先会拆文章, 会分析文章。 二、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看标题,标题表明内容。如《回忆我的母亲》、《最后一课》。 2、抓文章的中心句、中心词,概括句(往往是第一段、末段的首句 或尾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通过分段,看各段之间是何关系,并列关系相加,偏正关系以正 为主。 三、如何归纳主题、中心思想 分析写作背景,背景出主题出 2、看标题,标题点明中心。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3、看开头结尾的中心句:大都是议论、抒情句,这些句子的作用在结构 上:总领下文、总结全文、承上启下、开篇点题、篇末点题;在内容上 突出主题、画龙点睛、揭示深化中心。例如:《驿路梨花》的末句,“驿路梨花 处处开”在结构上篇末点题,在内容上深化中心,歌颂了雷峰精神已经发扬光大。 4、抓文眼:因为文眼是文章中最精彩传神的词语或句子,也是作者思想 感情的凝聚点,也就是中心词、中心句 5、小说的主题应该从人物形象特征入手,通过故事情节来表现中心 6、注意中心主题该深化要深化,要由小我向大我转化。 四、写作特色: 1、结构布局上: 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②、首尾呼应 ③作铺垫、埋伏笔。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运用倒叙、插叙。 ⑤、出人意料的结局。⑥结构严谨、清晰。⑦利用引文推动故事情节 的发展。 2、表现手法(写作方法)上 ①、以小见大。 ②、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 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 2112021—-第页
➢ 2/11/20212021-2-11 编订 汪建飞初中语文系列教案 ⚫ 奋斗改变命运 , 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 。 2/11/2021 ——第3页 (2).理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解决“怎么写的”的问 题,再根据分段的依据分段。 4、 划分段落的意义: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体现,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安排文章结构的 次序体现出来的。叶圣陶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 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体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 结构,弄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可能真 正理解文章。分段训练有助于我们写作,要写好文章,就要先会拆文章, 会分析文章。 二、 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看标题,标题表明内容。如《回忆我的母亲》、《最后一课》。 2、抓文章的中心句、中心词,概括句(往往是第一段、末段的首句 或尾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通过分段,看各段之间是何关系,并列关系相加,偏正关系以正 为主。 三、 如何归纳主题、中心思想: 1、分析写作背景,背景出主题出。 2、看标题,标题点明中心。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3、看开头结尾的中心句:大都是议论、抒情句,这些句子的作用在结构 上:总领下文、总结全文、承上启下、开篇点题、篇末点题;在内容上: 突出主题、画龙点睛、揭示深化中心。例如:《驿路梨花》的末句,“驿路梨花 处处开”在结构上篇末点题,在内容上深化中心,歌颂了雷峰精神已经发扬光大。 4、抓文眼:因为文眼是文章中最精彩传神的词语或句子,也是作者思想 感情的凝聚点,也就是中心词、中心句。 5、 小说的主题应该从人物形象特征入手,通过故事情节来表现中心。 6、 注意中心主题该深化要深化,要由小我向大我转化。 四、 写 作 特 色: 1、结构布局上: 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②、首尾呼应。 ③作铺垫、埋伏笔。 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运用倒叙、插叙。 ⑤、出人意料的结局。⑥结构严谨、清晰。⑦利用引文推动故事情节 的发展。 2、 表现手法(写作方法)上: ①、以小见大。 ②、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
2/12021202121编订 汪建飞初中语文系列教案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④、景物烘托 ⑤、对比、 对照、衬托(正衬、反衬)。 ⑥欲扬先抑。 ⑦、通过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3、语言特色: ①、婉约动人,生动形象,清新优美。 ②、豪放粗犷 ③、诙谐幽默。 ④夸张、辛辣讽刺的语言。 ⑤、朴素的语言饱含深情。 ⑥、大量运用修辞手法。 ⑦、句式骈散结合。 ⑧、含蓄深沉的语言。 4、表达方式上: ①、先叙后议 ②、夹叙夹议 5、选材剪材上: ①、详略得当。 ②、选材典型、新颖、别具一格。 五、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和含义: 结构上的作用含义: ①、前后照应: 指对前文(含标题)作必要的回应,照应是针对前文说的。包含 四种情况:A、首尾内容呼应B、内容照应标题(开篇点题、结 尾点题) 前文作铺垫、埋伏笔,后文回应D、前文设置悬 念,后文回应。 两个概念: 伏笔:是对后文内容所作的暗示。伏笔是针对后文说的,文章往往 同时使用伏笔和照应两种方法,即前有伏笔,后作照应。 悬念:引起读者期待心理并急于阅读下文的一种手段。一种是通篇 设置悬念,贯通全篇:“前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寻根究底—释除悬 念”。另一种只是局部设置悬念 ②、承上启下。 ③、总领下文或归结全文。 ④、为后文作铺垫、为后文埋下伏笔(伏笔:见上文解释)。 ⑤、与后文形成对比、对照,反衬后文,从而突出中心 2、内容上的作用含义: ①、语境求解,紧扣中心主题分析。(文中开头结尾的议论抒情 句,往往画龙点睛,点明升华主题)。 ②、从修辞手法的作用上结合中心分析。(例:“小草青得逼你的 眼”。“逼”字运用拟人,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小草的青翠,莲 勃的生命活力)。 ③、找关键词,语境求解。(例:“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寻” 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 2/112021——第4页
➢ 2/11/20212021-2-11 编订 汪建飞初中语文系列教案 ⚫ 奋斗改变命运 , 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 。 2/11/2021 ——第4页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④、景物烘托。 ⑤、对比、 对照、衬托(正衬、反衬)。 ⑥欲扬先抑。 ⑦、通过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3、 语言特色: ①、 婉约动人,生动形象,清新优美。 ②、豪放粗犷。 ③、诙谐幽默。 ④、夸张、辛辣讽刺的语言。 ⑤、朴素的语言饱含深情。 ⑥、大量运用修辞手法。 ⑦、句式骈散结合。 ⑧、含蓄深沉的语言。 4、 表达方式上: ①、先叙后议。 ②、夹叙夹议。 5、 选材剪材上: ①、详略得当。 ②、选材典型、新颖、别具一格。 五、 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和含义: 1、结构上的作用含义: ①、 前后照应: 指对前文(含标题)作必要的回应,照应是针对前文说的。包含 四种情况: A、首尾内容呼应 B、内容照应标题(开篇点题、结 尾点题) C、前文作铺垫、埋伏笔,后文回应 D、前文设置悬 念,后文回应。 两个概念: 伏笔:是对后文内容所作的暗示。伏笔是针对后文说的,文章往往 同时使用伏笔和照应两种方法,即前有伏笔,后作照应。 悬念:引起读者期待心理并急于阅读下文的一种手段。一种是通篇 设置悬念,贯通全篇:“前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寻根究底——释除悬 念”。另一种只是局部设置悬念。 ②、承上启下。 ③、总领下文或归结全文。 ④、为后文作铺垫、为后文埋下伏笔(伏笔:见上文解释)。 ⑤、与后文形成对比、对照,反衬后文,从而突出中心。 2、内容上的作用含义: ①、 语境求解,紧扣中心主题分析。(文中开头结尾的议论抒情 句,往往画龙点睛,点明升华主题)。 ②、 从修辞手法的作用上结合中心分析。(例:“小草青得逼.你的 眼”。“逼”字运用拟人,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小草的青翠,蓬 勃的生命活力)。 ③、找关键词,语境求解。(例:“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寻
>21012021211编订 汪建飞初中语文系列教案 字是无中生有,表现贾雨村阴险毒辣,过河拆桥) 说明 ★对文章相关的环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详写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 埋伏笔。如《星空》中开篇对达里湖的美作详细的描写;又如《南极的植物》开篇 对南极恶劣的生存条件作详细的描写 ★在文章的开头简略交待一些情况的作用: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 垫,埋伏笔。如《寻找生命归宿的年青人》开头一段。《2002年眉山中考题》 ★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下文展开作铺垫,或烘托了 某种气氛。如《夜走灵官峡》的开头起铺垫作用。《驿路梨花》的开头烘托了气氛。 ★议论抒情式的开头或结尾的作用:往往起点明中心的作用。 ★文章在开头要是有铺垫、伏笔,后面必有照应,这样才能结构严 谨。如《一面》中可累见到鲁迅先生后,他断定鲁迅“一定是个不平常的人”,此处 是伏笔、铺垫,后面必有照应。 六、人物形象: 1、运用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去分析 人物性格特征,综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进行人手形象的整体分析。 同时不要忽略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各种描写都是为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内心世界而服 务的。 七、文章的线索: 1、线索的特点: A、连贯性:贯穿全文,不脱节,不跳跃; B、始终性:线头在开端、线尾在末段,线索在开头结尾都要有体现 2、线索的分类: ①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如《背影》以“背影”为线索,《枣核》以“枣核” 为线索,《记一辆纺车》以“怀念纺车”为线索 ②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中的“看戏”,《卖蟹》中的“卖蟹”。 ③以某一人物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如《夜走灵官峡》、《孔乙己》两文中 都是以我的见闻和感觉为线索。 ④以时间为线索:如《老山界》、《驿路梨花》。 ⑤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 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春》以“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 白杨树的感情”为线索。 ⑥以地点或(行踪)的转换为线索:如《散步》《老山界》。 ⑦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如《海滨仲夏夜》 八、人称: 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 2112021--第5页
➢ 2/11/20212021-2-11 编订 汪建飞初中语文系列教案 ⚫ 奋斗改变命运 , 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 。 2/11/2021 ——第5页 字是无中生有,表现贾雨村阴险毒辣,过河拆桥)。 说明: ★对文章相关的环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详写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 埋伏笔。如《星空》中开篇对达里湖的美作详细的描写;又如《南极的植物》开篇 对南极恶劣的生存条件作详细的描写。 ★在文章的开头简略交待一些情况的作用: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 垫,埋伏笔。如《寻找生命归宿的年青人》开头一段。《2002 年眉山中考题》 ★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下文展开作铺垫,或烘托了 某种气氛。如《夜走灵官峡》的开头起铺垫作用。《驿路梨花》的开头烘托了气氛。 ★议论抒情式的开头或结尾的作用:往往起点明中心的作用。 ★文章在开头要是有铺垫、伏笔,后面必有照应,这样才能结构严 谨。如《一面》中可累见到鲁迅先生后,他断定鲁迅“一定是个不平常的人”,此处 是伏笔、铺垫,后面必有照应。 六、人 物 形 象: 1、运用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去分析 人物性格特征,综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进行人手形象的整体分析。 同时不要忽略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各种描写都是为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内心世界而服 务的。 七、 文 章 的 线 索: 1、线索的特点: A、连贯性:贯穿全文,不脱节,不跳跃; B、始终性:线头在开端、线尾在末段,线索在开头结尾都要有体现。 2、线索的分类: ①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如《背影》以“背影”为线索,《枣核》以“枣核” 为线索,《记一辆纺车》以“怀念纺车”为线索。 ②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中的“看戏”,《卖蟹》中的“卖蟹”。 ③以某一人物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如《夜走灵官峡》、《孔乙己》两文中 都是以我的见闻和感觉为线索。 ④以时间为线索:如《老山界》、《驿路梨花》。 ⑤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 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春》以“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 白杨树的感情”为线索。 ⑥以地点或(行踪)的转换为线索:如《散步》《老山界》。 ⑦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如《海滨仲夏夜》。 八、 人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