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酸碱反应与配位反应 36 注意 1)电解质强弱分类是针对某种溶剂而言,如醋酸在水中为弱电解质,在液氨中为强电解质。 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解质强弱,是针对水溶液而言的。 (2)解离度ā和解离常数K1·都可用来表示酸碱强弱,但解离度随溶液浓度C变化而变化, K‘为常数,不随浓度变化。所以用解离度比较电解质相对强弱时,须指明电解质浓度。 2.稀释定律 解离度a与解离常数Ki'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设co为弱酸HA的初始浓度,ā为其解离 度,则对于一元弱酸而言存在下列解离平衡: 如一元弱酸 HB白H*+B 起始浓度mol·dmr Co 0 0 平衡浓度m am co-co a co a co a 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 K°.H1[B.Ga32ca [HB co-ca-1-a 当满足c/Ka°≥105和c,Ka°≥10Kw°,则有1-a≈1 ∴a=VKa°/c 上式表明,溶液的解离度与其浓度平方根成反比,即浓度越稀,解离度越大,这就是稀释定 律。即稀释定律是表示弱电解质解离度、解离常数和溶液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的。 注意: (1)同离子效应体系中不能使用该公式。 (2)▣随着溶液稀释而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溶液中离子浓度也增大。 []=[B] ,即[门和[B]不但与解离度a有关,还与溶液浓度c有关。 3.离子浓度与溶液浓度关系 对于一元弱酸有[H*]=ca=VKa°1c=Vc。·K 同理,一元弱碱有 [OH-]=VcoK. 即由已知的弱酸、弱碱的解离常数,就可以计算已知浓度弱酸、弱碱溶液中的平衡组成 三、多元弱酸或弱碱的解离 多元弱酸或弱碱的解离是分级进行的,每一级解离都有一个解离常数。前面所讨论的一 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原理也适用于多元弱酸(或弱碱)的解离平衡。现以碳酸为例说明。碳 酸为二元弱酸,它的解离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级解离: H,CO,台H*+HCO, [HCOlle
第三章 酸碱反应与配位反应 36 注意: (1)电解质强弱分类是针对某种溶剂而言,如醋酸在水中为弱电解质,在液氨中为强电解质。 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解质强弱,是针对水溶液而言的。 (2)解离度 α 和解离常数 Kiθ 都可用来表示酸碱强弱,但解离度随溶液浓度 C 变化而变化, Kiθ 为常数,不随浓度变化。所以用解离度比较电解质相对强弱时,须指明电解质浓度。 2.稀释定律 解离度 α 与解离常数 Kiθ 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设 c0 为弱酸 HA 的初始浓度,α 为其解离 度,则对于一元弱酸而言存在下列解离平衡: 如一元弱酸 + − HB H + B 起始浓度 mol• dm-3 c0 0 0 平衡浓度 mol• dm-3 c0-c0α c0α c0α 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 − = − = = + − 1 ( ) [ ] [ ][ ] 2 0 0 0 2 0 c c c c HB H B Ka 当满足 0 / 105 c Ka 和 c0Ka 10Kw ,则有 1-α≈1 ∴ 0 Ka / c = 上式表明,溶液的解离度与其浓度平方根成反比,即浓度越稀,解离度越大,这就是稀释定 律。即稀释定律是表示弱电解质解离度、解离常数和溶液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的。 注意: (1)同离子效应体系中不能使用该公式。 (2)α 随着溶液稀释而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溶液中离子浓度也增大。 ∵[H+ ]=[B- ]=c0α,即[H+ ]和[B- ]不但与解离度 α 有关,还与溶液浓度 c0有关。 3.离子浓度与溶液浓度关系 对于一元弱酸有 + = = = • Ka H c c Ka c c 0 0 0 0 [ ] / 同理,一元弱碱有 − = Kb OH c0 [ ] 即由已知的弱酸、弱碱的解离常数,就可以计算已知浓度弱酸、弱碱溶液中的平衡组成。 三、多元弱酸或弱碱的解离 多元弱酸或弱碱的解离是分级进行的,每一级解离都有一个解离常数。前面所讨论的一 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原理也适用于多元弱酸(或弱碱)的解离平衡。现以碳酸为例说明。碳 酸为二元弱酸,它的解离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级解离: 7 2 3 3 1 2 3 3 4.3 10 [ ]/ [ ]/ [ ]/ − + − + − = = + H CO c H c HCO c K H CO H HCO a
第三章酸碱反应与配位反应 第二级解离: HCO3ˉ白H*+CO21 Ka,°-H]1eco,1Ve -=5.6×10-1 [HCO,-lle K°,和K日2分别表示HCO3的一级和二级解离常数。从它们数值的大小可以看出,二级 解离比一级解离困难得多。因此,H主要来自HCO3的一级解离。近似计算HCO3水溶液中 H的浓度时,可忽略二级解离产生的H 3.2.4酸碱的相对强弱 按酸碱的质子理论,酸碱的强弱取决于酸碱物质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能力的强弱。给出 质子的能力愈弱,酸愈弱,反之就愈强。同样,接受质子的能力愈弱,碱愈弱,反之就愈强 水溶液中,酸的强度取决于它给出质子的能力, 的强度取决于它夺取质子的能 这种得失质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可用酸碱的解离常数Ka”和Kb来表示,Ka“和Kb值越大, 酸或碱的强度就越强。例如,通常人们根据K°的相对大小对酸进行分类: Ka“ ≥10-1 10-2- ≤10-4 (10 酸强度器酸中强酸弱酸 极弱酸 二、在共轭酸碱对中,若共轭酸愈易给出质子,则其酸愈强,而其共轭碱夺取质子的能力就 愈弱,碱就愈弱 能力,是很弱很弱的碱。知质于的能力很猛,是强酸,而C1几乎没有 己知共轭酸碱对的Ka°和Kb°值的关系为: Kau”Kb2=Ka)“·Kb.=Kw “可排出四种酸、碱强度相对大小的顺序 §3.3电解质水溶液pH值的计算 3.3.1酸度与pH的概念 一、酸度定义 水溶液中H+浓度或OH浓度的大小反映了溶液的酸度或碱度的大小。水的离子积常数表 明了H浓度和OH浓度的相互关系。在强酸性或强碱性溶液中,其酸度可直接用H浓度或 OH浓度来表示。酸度是指H的浓度旧门。当溶液中酸度较小时,旧门很小,采用旧门/© 的负对数来表示,常简写成 DH=- -1gH中 与pH值的表示方法相同,pOH=一1gOH门 二、关于H值 常温下,在同一水溶液中,[H][OH]=Kw°=1.0X10 pH+pOH=14 (1)pH范围通常为1~14,pH越大,酸性越强。 (2)pH有效数字位数不计算定位数字, 如,[H]=4.0X104, pH=4-g4.00=4-0.60=3.40,∴p=3.40为两位有效数字
第三章 酸碱反应与配位反应 37 第二级解离: 11 3 2 3 2 2 3 3 5.6 10 [ ]/ [ ]/ [ ]/ − − + − − + − = = + HCO c H c CO c Ka HCO H CO K Θ a1和 KΘa2 分别表示 H2CO3 的一级和二级解离常数。从它们数值的大小可以看出,二级 解离比一级解离困难得多。因此,H+主要来自 H2CO3 的一级解离。近似计算 H2CO3 水溶液中 H+的浓度时,可忽略二级解离产生的 H+。 3.2.4 酸碱的相对强弱 按酸碱的质子理论,酸碱的强弱取决于酸碱物质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能力的强弱。给出 质子的能力愈弱,酸愈弱,反之就愈强。同样,接受质子的能力愈弱,碱愈弱,反之就愈强。 一、在水溶液中,酸的强度取决于它给出质子的能力,碱的强度取决于它夺取质子的能力。 这种得失质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可用酸碱的解离常数 KaΘ 和 KbΘ 来表示,KaΘ 和 KbΘ 值越大, 酸或碱的强度就越强。例如,通常人们根据 KaΘ 的相对大小对酸进行分类: KaΘ ≥10-1 10-2~-3 ≤10-4 〈10-7 酸强度 强酸 中强酸 弱酸 极弱酸 二、在共轭酸碱对中,若共轭酸愈易给出质子,则其酸愈强,而其共轭碱夺取质子的能力就 愈弱,碱就愈弱。例如 HCl 在水溶液中给出质子的能力很强,是强酸,而 C1-几乎没有夺取 质子的能力,是很弱很弱的碱。 已知共轭酸碱对的 KaΘ 和 KbΘ 值的关系为: Ka1 Θ·Kb2 Θ=Ka2 Θ·Kb1 Θ=KwΘ ∴可排出四种酸、碱强度相对大小的顺序: 酸性:HAc>H2P04 ->NH4 +>HS- 碱性:Ac-<HP04 2-<NH3<S2- §3.3 电解质水溶液 pH 值的计算 3.3.1 酸度与 pH 的概念 一、酸度定义 水溶液中 H+浓度或 OH- 浓度的大小反映了溶液的酸度或碱度的大小。水的离子积常数表 明了 H+浓度和 OH- 浓度的相互关系。在强酸性或强碱性溶液中,其酸度可直接用 H+浓度或 OH-浓度来表示。酸度是指 H+的浓度[H+ ]。当溶液中酸度较小时, [H+ ]很小,采用[H+ ]/c θ 的负对数来表示,常简写成 pH=—1g[H+ ] 与 pH 值的表示方法相同,pOH=—1g[OH- ] 二、关于 pH 值 常温下,在同一水溶液中,[H+][OH-]=Kwθ =1.0 ╳ 10-14 pH+pOH=14 (1) pH 范围通常为 1~14,pH 越大,酸性越强。 (2) pH 有效数字位数不计算定位数字, 如,[H+]=4.0 ╳10-4, pH=4-lg4.00=4-0.60=3.40,∴pH=3.40 为两位有效数字
第三章酸碱反应与配位反应 38 3.3.2分布系数 从酸(或碱)的解离反应式可知,当共轭酸碱对处于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存在着多种酸碱组 分,这些组分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各组分平衡浓度之和称为总浓度(或分析浓度),通常以 c表 分布系数:某一组分的平衡浓度占总浓度的分数,称为分布系数,常以6表示。 分布曲线:分布系数与溶液pH值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分布曲线。 一、一元酸分布系数 酷酸在水溶液中总是存在着HAC和A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浓度贿溶液中的酸度变 化而变化,它们的平衡浓度之和为酷酸的总浓度 。设醋酸的总浓度为co,则总浓度与HAc和 Ac的平衡浓度之间关系为 co [HAc]+[Ac] 设HAc和Ac两种存在形式的分布系数分别为6,和6,则有: 6 =LHAc] [HAc] 1 (H'] ]1+Ko= H']+Ka [H] (Ka°-H[4e]y [HAc] d。=de】 [Ac-] Ka [HAC+[Ac】[H]+Ka 1.某酸碱物质组分的分布系数,取决于该酸碱物质的各逐级K和溶液中H的浓度,而 与其总浓度无关 2.分布系数的大小,能定量地说明溶液中各种酸碱组分的分布情况,且6,十δ。=1, 即各组分分布系数之和等于1。 3.己知分布系数6和总浓度0,便可求得溶液中酸碱组分在给定日中]的平衡浓度。 [HAc=6·co [Ac-]=6o.Co PS8图3一1给出了醋酸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分布系数与不同pH值时的分布曲线。讨 论分布系数和分布曲线,不但在酸碱滴定中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了解配位滴定和沉淀滴定也 是有用的。 二元酸的分布系数 草酸在溶液中以HC,0、HC,0:及C02三种形式存在,设草酸的总浓度为0,则有, co=[HC2O4]+[HC204]+[C2042] 以8、8、6,分别表示H2C204、HC204及C2042的分布系数,则
第三章 酸碱反应与配位反应 38 (3) 测定 pH 值最简便的方法是用 pH 试纸或酸碱指示剂,较精密的方法是用 pH 计。 掌握溶液的氢离子浓度与 pH 值的概念,在农业、医学、生物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3.3.2 分布系数 从酸(或碱)的解离反应式可知,当共轭酸碱对处于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存在着多种酸碱组 分,这些组分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各组分平衡浓度之和称为总浓度(或分析浓度),通常以 c0 表示。 分布系数:某一组分的平衡浓度占总浓度的分数,称为分布系数,常以 δ 表示。 分布曲线:分布系数与溶液 pH 值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分布曲线。 一、一元酸分布系数 醋酸在水溶液中总是存在着 HAc 和 Ac-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浓度随溶液中的酸度变 化而变化,它们的平衡浓度之和为醋酸的总浓度。设醋酸的总浓度为 c0,则总浓度与 HAc 和 Ac-的平衡浓度之间关系为 c0 =[HAc]+[Ac-] 设 HAc 和 Ac-两种存在形式的分布系数分别为 δ1和 δ0,则有: + + + − − + = + = + = + = = H Ka H H Ka HAc HAc Ac Ac HAc c HAc [ ] [ ] [ ] 1 1 [ ] [ ] 1 1 [ ] [ ] [ ] [ ] 0 1 ∵( [ ] [ ] [ ] HAc H Ac Ka + − • = ) + − − − + = + = = H Ka Ka HAc Ac Ac c Ac [ ] [ ] [ ] [ ] [ ] 0 0 ∴ 1.某酸碱物质组分的分布系数,取决于该酸碱物质的各逐级 Ka 和溶液中 H+的浓度,而 与其总浓度无关。 2.分布系数的大小,能定量地说明溶液中各种酸碱组分的分布情况,且 δ1+δ0=1, 即各组分分布系数之和等于 1。 3.己知分布系数 δ 和总浓度 c0,便可求得溶液中酸碱组分在给定[H+ ]的平衡浓度。 0 0 1 0 [ ] [ ] Ac c HAc c = • = • − P58 图 3-1 给出了醋酸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分布系数与不同 pH 值时的分布曲线。讨 论分布系数和分布曲线,不但在酸碱滴定中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了解配位滴定和沉淀滴定也 是有用的。 二、二元酸的分布系数 草酸在溶液中以 H2C2O4、HC2O4 -及 C2O4 2-三种形式存在,设草酸的总浓度为 c0,则有, c0=[H2C2O4]+[HC2O4 -]+[C2O4 2-] 以 δ2、δ1、δ0分别表示 H2C2O4、HC2O4 -及 C2O4 2-的分布系数,则